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75)
2023(14626)
2022(12413)
2021(11568)
2020(9824)
2019(22910)
2018(23015)
2017(42764)
2016(23450)
2015(26698)
2014(27293)
2013(26473)
2012(24398)
2011(22216)
2010(22624)
2009(21063)
2008(20862)
2007(19301)
2006(16688)
2005(14900)
作者
(70389)
(58748)
(58505)
(55669)
(37133)
(28301)
(26784)
(23060)
(21915)
(21191)
(20045)
(19786)
(18904)
(18580)
(18418)
(18126)
(17949)
(17443)
(17207)
(16769)
(14852)
(14678)
(14356)
(13376)
(13313)
(13197)
(13037)
(13021)
(11954)
(11920)
学科
(92903)
经济(92808)
管理(71888)
(66537)
(56719)
企业(56719)
方法(43271)
数学(37316)
数学方法(36614)
中国(25354)
(24721)
(22441)
(21955)
技术(21043)
业经(20658)
地方(19973)
(19153)
理论(18972)
(16440)
贸易(16428)
农业(16100)
(15859)
(15673)
银行(15637)
(15421)
(14894)
(14518)
金融(14510)
技术管理(13752)
(13598)
机构
学院(338928)
大学(337722)
管理(129975)
(128222)
经济(124968)
理学(111139)
研究(111041)
理学院(109855)
管理学(107369)
管理学院(106746)
中国(84675)
(72984)
科学(72021)
(59946)
(57739)
(57174)
(54068)
中心(52709)
业大(52175)
研究所(51858)
财经(47012)
(46077)
北京(45899)
师范(45544)
农业(45519)
(43382)
(42298)
技术(40500)
(40208)
经济学(37745)
基金
项目(224555)
科学(175992)
研究(162196)
基金(159692)
(140233)
国家(139098)
科学基金(119205)
社会(99158)
社会科(93882)
社会科学(93856)
(91283)
基金项目(84369)
自然(78998)
自然科(77271)
自然科学(77254)
教育(77011)
(76490)
自然科学基金(75828)
编号(67585)
资助(65864)
成果(55420)
重点(50854)
(50222)
课题(47891)
(47850)
(47802)
创新(46281)
科研(42879)
计划(41993)
大学(41493)
期刊
(143166)
经济(143166)
研究(94882)
中国(74125)
学报(55170)
(51356)
科学(49797)
管理(49402)
(48011)
教育(45187)
大学(41009)
学学(38073)
技术(35101)
农业(34498)
(28077)
金融(28077)
业经(24505)
财经(22473)
经济研究(22460)
图书(20963)
(19670)
(19289)
统计(18717)
问题(18454)
技术经济(18214)
科技(18021)
(17944)
(17030)
商业(15740)
理论(15549)
共检索到508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坤  
在对分布式创新、协同创新、知识协同、信息共享空间等理论进行整合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平台基础、核心过程机制及运行目标的系统逻辑,总结梳理并构建理论模型,并分别对其要素系统、过程系统及效能系统的构成展开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对分布式创新网络核心功能及目标机制的分析,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运行载体及其与知识协同过程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分别对其机制载体和技术载体的构成及功能展开初步探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坤  
在对分布式创新、协同创新、知识协同、信息共享空间等理论进行整合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平台基础、核心过程机制及运行目标的系统逻辑,总结梳理并构建理论模型,并分别对其要素系统、过程系统及效能系统的构成展开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对分布式创新网络核心功能及目标机制的分析,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运行载体及其与知识协同过程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分别对其机制载体和技术载体的构成及功能展开初步探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齐文静  杨坤  胡斌  
在分布式创新网络环境下,从两个方面四种维度分析导致知识协同风险产生的要素。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知识协同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ABC分类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归类,最后针对四个维度的要素可能导致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建立有效的网络沟通和协调机制开展形式各异的组织文化活动防范系统性平台要素引发的风险,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防范系统性过程要素引发的风险,通过加强组织内部知识集成管理、选择合适的协同主体及选聘知识型员工防范非系统性平台要素引发的风险,非系统性过程要素所引发的风险则通过提高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能力、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实现组织"完全开放"和大力宣传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加以解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齐文静  胡斌  杨坤  尤林  柳月  
在已有的创新网络知识协同风险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风险评价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风险因素的重要度进行层次总排序并找出关键风险因素,然后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和风险发生可能带来损失的多少,最后以实例证明该方法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风琴  邹奥博  
核心企业单独创新风险性大、技术成本高、市场不确定性强,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成为其维护市场地位、抢占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选择。本文根据核心企业的不同技术创新需求,从技术突破、跨区域、跨行业、同行业、信息化、价值链视角,设计了六种多核心企业间协同创新模式: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组建研发联盟、跨区域强强联合、跨行业技术协同、同行业技术协同、信息网络协同平台建设、价值链一体化,全面概述了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协同模式。最后,结合多核心企业间协同案例,实证检验了这六类模式的具体适用情境,以期为企业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坤  吴金玉  胡斌  
基于创新网络节点间共生关系分类以及知识协同过程的熵变理论,以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将序参量指标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创新网络节点间知识协同过程机制模型;采用赋值法和控制变量法,并借助MATLAB平台对模型进行计算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网络知识产出水平受到节点自然增长率、节点间协同意愿指数、节点间竞争指数、节点知识熵、节点结构熵等5个因素的影响;在节点处于不同共生关系时,即使同一影响因素,对最终知识创新产出水平的影响也不一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颖  胡珑瑛  王钢  
分布式协同创新模式在创新活动中广泛存在并日益发挥出优势作用。几乎所有协同过程都会有冲突产生,实践表明随着协同程度的不断加深,冲突的治理成本已经成为协同组织的主要成本之一。本文基于任务冲突的视角研究分布式协同创新的冲突产生机理,以期对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冲突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玉梅  
知识创新运行过程涉及多方面主体要素行为,受到内部、外部动力与障碍因素的共同影响,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市场价值为目标要素,形成了一个由知识创新构思子系统、知识创新构思评价子系统、知识创新研发子系统、知识创新商业化子系统、知识创新反思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复杂知识创新运行过程的网络协同系统。知识创新运行网络协同模型,揭示了知识创新运行各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及其运行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知识创新运行过程良性循环的对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金玉  胡斌  杨坤  
构建知识协同概念模型用以描述概括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协同创新机制启动的条件。如何将复杂抽象的经济环境因素转化为可测量的参量,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参量之间的关系是构建该模型的两大难点。以协同学的核心指标序参量分析网络的知识和结构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的过程;以共生度作为模型的调节参量。创新性地提出知识协同是知识、组织能力熵变过程与节点共生关系演化过程相互融合的结果;进而提出知识协同的三维概念模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坤  胡斌  石明虹  
回顾已有文献,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分布式创新、创新网络、知识共享及知识管理的相关机理及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亦成为本文的重要借鉴。但是对分布式创新中节点间的知识流动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梳理与研究框架构建,使得进一步的深化研究缺乏相关理论支撑。在参考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先界定研究对象的内涵、范围以及研究假设,进而探析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的多种关系机制,并分析讨论节点间知识分布与流动的特征及其转化机制,以期探索形成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流动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供后续理论及实证研究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江露薇  刘国新  高海静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分布式创新逐渐成为企业获取创新成果、提升创新水平的范式革新。基于分布式创新理论,建立以研发为中心、以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支撑的分布式创新协同机制理论框架,并以三星电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的案例分析方法,重点探究分布式创新模式下三星电子公司各创新要素之间协同创新的机制、流程与成果,以期为企业制定内部创新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理  魏奇锋  顾新  
[目的/意义]研究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演化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揭示其知识扩散规律。[方法/过程]基于BA无标度网络模型,考虑了网络主体多方面的异质性特征,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理论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软件matlab进行数值仿真。[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采用无标度网络结构的协同创新网络在演化过程中其整体知识水平持续上升,知识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并趋于稳定,知识资源配置较为公平。网络中各类知识的增长速度呈现出"加快—减缓—稳定趋于一致"的过程。单个主体中各类知识的存量则受到其初始知识存量、自身知识吸收能力和合作对象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局限]未能考虑所有主体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丽丽  胡斌  杨坤  
在分析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协同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协同和知识协同效能的理论基础,从"效能"的含义出发,将效能分为知识协同绩效和知识协同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协同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将创新网络中的企业知识协同效能体现在各个因子上。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检验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协同效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海霞  陈劲  
以协同创新网络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建构了以知识协同为途径、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创新主体为网络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和规律。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谷歌、阿里巴巴、浙大网新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规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华  季伟东  张军  
该文针对分布式网络的供需资源信息化求解问题,建立了多维弹性网络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将优化分配计算机网络供需资源问题转变为计算多维弹性网络空间的形变过程。该模型和方法能够刻画多维弹性网络空间中基类节点之间的复杂的社会交互行为,并能描述基类节点随着局势的变化各自采取的动态策略和自治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