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01)
2023(9771)
2022(8133)
2021(7702)
2020(6102)
2019(13740)
2018(13321)
2017(25134)
2016(13015)
2015(14450)
2014(13734)
2013(13662)
2012(12448)
2011(11659)
2010(11659)
2009(11151)
2008(10507)
2007(9261)
2006(8333)
2005(7074)
作者
(34657)
(29136)
(28915)
(27753)
(18240)
(13910)
(12974)
(11189)
(11113)
(10121)
(10121)
(9636)
(9100)
(9039)
(8953)
(8876)
(8489)
(8245)
(8226)
(8169)
(7376)
(6913)
(6819)
(6680)
(6576)
(6492)
(6335)
(6068)
(5793)
(5787)
学科
(59928)
经济(59770)
(33385)
管理(30460)
(28362)
方法(24110)
(23300)
企业(23300)
中国(21168)
数学(20027)
数学方法(19906)
农业(18445)
业经(16915)
(13919)
(13222)
(13030)
贸易(13022)
(12786)
地方(11096)
(10143)
(9922)
(9461)
银行(9454)
(9204)
(9049)
(8953)
(8940)
金融(8938)
发展(8637)
(8627)
机构
学院(185599)
大学(183898)
(87192)
经济(85739)
管理(68618)
研究(67407)
理学(59335)
理学院(58671)
管理学(57816)
管理学院(57463)
中国(52591)
(37966)
(37906)
科学(37086)
(32342)
(31412)
财经(30418)
中心(30218)
研究所(29340)
经济学(29104)
(27903)
经济学院(26200)
(25704)
(25323)
师范(25138)
业大(24192)
北京(24012)
(23692)
农业(23289)
财经大学(22448)
基金
项目(123921)
科学(99967)
研究(95260)
基金(93199)
(80206)
国家(79512)
科学基金(68488)
社会(66975)
社会科(62442)
社会科学(62429)
基金项目(48187)
(45559)
教育(42980)
自然(39568)
自然科(38710)
自然科学(38701)
(38558)
自然科学基金(38062)
编号(38000)
资助(37370)
成果(31259)
(29417)
国家社会(28952)
(28152)
重点(28047)
课题(26055)
中国(25937)
教育部(25935)
(25582)
人文(25051)
期刊
(100827)
经济(100827)
研究(58799)
中国(38009)
(35479)
(27423)
科学(26747)
学报(25923)
农业(23728)
管理(23717)
大学(21088)
学学(19964)
业经(18562)
教育(18543)
(18397)
金融(18397)
经济研究(17389)
财经(15720)
(13774)
问题(13477)
技术(13167)
世界(11750)
(11710)
(10279)
国际(9904)
(9446)
农业经济(9274)
农村(9024)
(9024)
社会(8841)
共检索到278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景熙  
本文依据经济学、社会性分工原理分析了二元社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及中国的特殊性,并着重回顾和考察了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与机制。研究显示,中国二元结构演进具有曲折和迂回特征。其演绎路径是:(1)城乡分工扩展一分工受阻一乡村自给自足状态与城市高度分工并存→恢复分工→城乡分工网络扩展;(2)社会分化→反分化(城乡同质化)→社会重新分化;而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的正向演进是在城乡分工链条重新链接,分工网络逐步恢复之后乡村制度、组织和人的行为质变的结果。为了保证今后分工、专业化有序发展和社会结构正向演进,避免曲折迂回,必须推进制度改革,创造国家长期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万江红  狄金华  张翠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培刚  庞荣  
本文通过考察美国阿拉斯加州具有多元文化与充权色彩的乡村治理方案、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以及欧盟研究中心对欧洲乡村治理经验的比较,归纳出中国当前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与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鲁小亚  刘金海  
研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借助马克思"社会结构—精神方式"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致经历了一个一体化、再一体化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其决定性因素是家族、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转折期,其特征为内容多样化、表现常态化,关系复杂化、交互矛盾化,传统性有余、现代性不足,被动性为主、解离化明显,现实性较强、意识形态弱化。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方向在于维护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建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惠及民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党团体系的文化组织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志伟  刘守英  周飞舟  贺照田  熊春文  狄金华  
我们讨论相关的议题包含着我们对当下乡村以及乡村研究的某种忧虑和不安。它让我们反思,乡村的问题与乡村发展是否仅仅只是乡村的问题,或者仅仅只是一个局部的、区域性的议题。这种反思承载着我们对仅仅把乡村视为一个局部的议题感到不安。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我们思考古人"小乱避城、大乱避乡"背后的蕴意。在城市风险加剧之际,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乡村对于中国的意义与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振  古周洋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据人口主体的国家,乡村变革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展开的革命政治实践及其创造性,已得到充分研究。但孕育于晚清而兴盛于民国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同样也是复杂而重要的思想与实践。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解放战争的推进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政治力量的乡村建设派与乡建运动似乎已宣告“失败”。而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与“三农”危机凸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振  古周洋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据人口主体的国家,乡村变革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展开的革命政治实践及其创造性,已得到充分研究。但孕育于晚清而兴盛于民国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同样也是复杂而重要的思想与实践。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解放战争的推进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政治力量的乡村建设派与乡建运动似乎已宣告“失败”。而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与“三农”危机凸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秀芳  刘建军  张素荣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方面有机联系的整合过程,农业、乡村和农民是现代化演化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乡村文化发展的支撑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中国不能重走西方以物质消耗为主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对中国的现代化而言,意义深远。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相对滞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传统的"乡土中国"不断解体,"城乡中国"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新形态。城乡中国阶段新的城乡均衡关系逐步形成,农民自由进城和顺利返乡,形塑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半工半耕"结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半工半耕"结构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阶层自主性,赋予了中国社会结构充分的弹性和韧性,维系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均衡。城乡中国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保持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贺雪峰  董磊明  
本文通过对构成乡村治理基本结构三方面的要素,村庄基本秩序状况及其维系机制、村干部的角色与动力机制以及乡村关系状况的考察,区分出四种可能的乡村治理类型:原生秩序型、次生秩序型、乡村合谋型和无序型,然后讨论了乡村治理类型的区域分布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分解乡村治理的结构,为抽象的乡村治理制度研究具体化、为可以实证展开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飞龙  李路曲  
乡村社会的运作机理受制于宏观的结构性因素,面对政治变迁,乡村组织必须通过调适自身运作逻辑来予以有效因应。发展型体制要求乡村权威具有整合乡村秩序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政治锦标赛"模式下,政绩考核方式的变更对塑造乡村权威具有极大的影响。乡村社会在因应政治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多种治理模式,但其治理绩效却极为悬殊。研究发现,在体制转型背景下,某些乡村逐渐演化出一种具有强烈发展导向的权威组织结构,在其导引下,能够达到整合乡村秩序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效能,进而展现出较高的社会治理绩效。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飞龙  李路曲  
乡村社会的运作机理受制于宏观的结构性因素,面对政治变迁,乡村组织必须通过调适自身运作逻辑来予以有效因应。发展型体制要求乡村权威具有整合乡村秩序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政治锦标赛"模式下,政绩考核方式的变更对塑造乡村权威具有极大的影响。乡村社会在因应政治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多种治理模式,但其治理绩效却极为悬殊。研究发现,在体制转型背景下,某些乡村逐渐演化出一种具有强烈发展导向的权威组织结构,在其导引下,能够达到整合乡村秩序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效能,进而展现出较高的社会治理绩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芸芸  杨久栋  曹斌  
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对乡村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的重现核算结果,分析了我国乡村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特点和问题,认为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演化历程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变化为依据,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主导期、乡村工业化快速推进期、乡村产业发育与结构优化期和乡村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期四个阶段,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演化呈现旁侧效应显著、乡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的特点,同时也面临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适宜劳动力欠缺、农村科技投入不足和乡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推动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既要重视增强产业实力、也要提升产业内生动力基本思路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青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宏观社会背景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特征正趋于消解,传统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形成的非正式社会规范日渐式微,乡村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与规范多元的格局。从微观社会结构看,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但进入诉讼渠道的案件类型中陌生人/半陌生人纠纷以及经济类纠纷总体占比较高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乡村人民法庭在硬件设施、人员结构以及司法的规范化层面亦获得充分的发展。这一系列深层次的转变,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法治建设和乡村司法全新的社会背景。为顺应变迁后的乡村社会及其法治需求,亟需转变现行理论和政策层面对乡村司法的工具主义定位。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永博  沙润  梁幸平  
当前,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分化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在借助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过程中,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以及价值观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社会分化加剧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社会和谐,而且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解旅游业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分化的基本状况,文章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桂林恭城县红岩村进行了细致调研,分析了案例农村社会分化的基本状况,并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方法对案例农村不同社群间的利益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得出了结论,并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村社会整合提供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