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62)
2023(9817)
2022(8693)
2021(8217)
2020(6687)
2019(15746)
2018(15659)
2017(30478)
2016(16605)
2015(18663)
2014(18697)
2013(18543)
2012(16776)
2011(15060)
2010(14873)
2009(13429)
2008(12830)
2007(10841)
2006(9366)
2005(7891)
作者
(47501)
(39227)
(38965)
(37119)
(25078)
(18786)
(17676)
(15591)
(15009)
(13811)
(13577)
(13017)
(12273)
(12174)
(12172)
(11818)
(11756)
(11690)
(11131)
(10997)
(9676)
(9350)
(9343)
(8870)
(8700)
(8677)
(8621)
(8605)
(7846)
(7774)
学科
(66799)
经济(66725)
管理(47157)
(43387)
(36481)
企业(36481)
方法(31756)
数学(27373)
数学方法(27065)
中国(18838)
(16261)
地方(15177)
(14854)
业经(14565)
(14559)
理论(11766)
环境(11142)
(11085)
农业(11011)
(10756)
贸易(10752)
(10373)
技术(10245)
(9730)
(9448)
(9393)
财务(9391)
财务管理(9377)
教育(8920)
企业财务(8883)
机构
大学(235190)
学院(232946)
管理(97612)
(89203)
经济(87022)
理学(85811)
理学院(84849)
管理学(83453)
管理学院(83041)
研究(75615)
中国(53070)
(50196)
科学(48844)
(38162)
(36873)
业大(35575)
(34393)
研究所(34066)
中心(33525)
财经(31874)
(31671)
(31561)
北京(31431)
师范(31421)
(29053)
(27998)
农业(27051)
(26437)
经济学(26013)
师范大学(25727)
基金
项目(169130)
科学(133401)
研究(123369)
基金(123178)
(106774)
国家(105902)
科学基金(91948)
社会(77166)
社会科(73087)
社会科学(73066)
基金项目(66969)
(65568)
自然(60882)
自然科(59467)
自然科学(59456)
自然科学基金(58344)
教育(55715)
(55409)
编号(50479)
资助(49755)
成果(39941)
重点(37098)
(36664)
(35652)
(35023)
课题(34029)
创新(32556)
科研(32006)
教育部(31492)
大学(31239)
期刊
(92646)
经济(92646)
研究(67076)
中国(37645)
学报(36044)
科学(34145)
管理(33635)
(30467)
大学(27058)
(26367)
学学(25418)
教育(24973)
农业(21873)
技术(19468)
业经(15357)
(15097)
金融(15097)
财经(14379)
经济研究(14208)
问题(13882)
图书(13435)
理论(12279)
(12115)
科技(12024)
实践(11552)
(11552)
现代(11286)
技术经济(10970)
资源(10766)
情报(10486)
共检索到3193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国平  杨洋  
城市群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城市体系,突破了中心地理论的解释范畴。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专业化分工的思想对于城市群的形成具有解释力,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和分工在空间上的分化是促使城市群成长的根本动因,城市群是企业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城市群的发展,以其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协调产业布局的功能,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深化,提高交易效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乔彬  李国平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了由聚集经济发展为城市群的内在产业机理,认为产业关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技术扩散效应、产业转移效应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汤庆园  张新明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加快长株潭"3+5"城市群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对增强湖南的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高湖南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3+5"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产业发展的关联、转移和集聚效应以及新时期信息产业发展对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探讨了推动"3+5"城市群空间演进的产业机理。并在最后提出了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建设的产业发展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学鑫  
文章从区域和地方两个层面上剖析了中原城市群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的演进及现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一些主导专业化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具有低层次多样性较高而专业化程度偏低的产业分工特征。根据中原城市群产业分工现状及演进态势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其产业合理分工的战略对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马燕坤  
本文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从社会上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基本假设出发,逻辑分析了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形成的演进过程,认为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起因于分工带来的好处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折中,分工的水平如何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这是现有文献所没有的。此外,现有文献也没有深入到城市群内部去探讨城市功能专业化问题。在现实经济中,主要存在要素成本、技术进步、行政分割、城市发展四种因素影响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的形成及其变动。鉴于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现有测度方法的不足,本文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的测度方法,并以我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我国三大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韬  
城市群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机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空间载体,空间资本驱动下的空间生产促进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城市群的形成,集聚带来的生产率效应促进了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文章对城市群产业与空间的耦合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城市群发展中要特别注重促进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形成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城市群分工和空间组织机制,以消除由于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要素空间集聚失衡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同构竞争现象,为此应建立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市群分工体系,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摒弃千城一面和无序蔓延,避免陷入貌合神离的城市群空间格局陷阱,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宗群  吴映梅  张伟  杨静思  邓小威  
滇中城市群作为云南省优先开发区,其产业结构近年来一直处于"二、三、一"的演进状态。在剖析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时空演进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以结构多元化系数和区位熵为主要指标体系的关联分析方法,对滇中城市群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状态进行评价,并提出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滇中城市群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功能区划的演进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庞晶  叶裕民  
作为一种群体化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群既是城市和区域经济演进的必然产物,又是实现区际间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由市场所决定的生产过程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运行机理决定着城市群的产生、发育与成长机制:在微观层面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聚集与扩散;在中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在宏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机制揭示了城市群成长过程与企业、产业和工业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程钰  陈延斌  任建兰  来逢波  
城市群产业结构分工及状况如何会必然直接影响其发育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因此科学合理测度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辽中南城市群2009年产业结构与分工状态,得出结论:①宏观层次上,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总体相似程度较高,产业结构地域分工不明确;②中观层次上,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虽然明显,但产业的地域分工已经开始显现;③不同产业与辽中南城市群的相似程度不同。通过上述研究,以期在实践上为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海华  
随着城镇体系转型重构加速,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群组织形态在空间尺度上产生了分野的趋势:一是单个城市群走向成熟以后发生裂变孕育若干次域城市群;二是多个城市群会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走向聚合,培育更大范围和更大能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发展更加凸显"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空间结构框架并形成多尺度重叠的"簇群化"发展格局。文章提出,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存在着三个演进机理:城市群发展方向由数量扩张向城市群结构优化转变;城市群发展动力由集聚增长向协调发展转向;城市群发展模式由行政区经济模式向一体化经济模式转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康  
本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10%的从业人员抽样数据系统考察了京津冀城市群10余年来职能分工演进的主要特征,并就产业网络的互补性开展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职能演进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在产业网络分工上,京津冀表现为典型的双中心格局,北京为服务业职能,天津则主要承担资本和技术型制造业的职能,这种分工的格局不断发展强化了京津冀的中心—外围发展格局,2000年以来,京津冀城市群产业职能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潜在的城市经济互补性有所提高,其中制造业整体表现为同构性演化,而城市间的服务业横向联系在加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曾鹏  李洪涛  
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状况,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综合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区位熵、相关多样化指数,对中国十大城市群三大产业及19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与分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常态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所受影响最大,但产业结构依旧保持稳定良好;京津冀、辽中南、关中城市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峡西岸、长江中游、川渝城市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出现停滞,产业分工水平开始倒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雅娟  朱永彬  黄金川  
基于分产业从业人员数据,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对产业进行归类,利用改进的区位熵指数对中原城市群2005—2014年间的城市产业分工格局进行历史分析,提出各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增强,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他工业和其他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发育迟缓;中原城市群职能强度的区位熵值显著下降,反映城市群的产业发展趋同性增强,而专业化分工正在弱化;2014年,中原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格局为:漯—济—焦—许—郑5市的制造业突出,平—新2市的分别是采矿业和建筑业等其他工业发展显著,郑—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宁宁  
文章以中国七大城市群为样本,利用计量模型从线性和非线性视角研究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的影响,并探究非线性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从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从非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且中心城市的这一影响作用大于外围城市。鉴于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城市群内产业转移、细化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促进城市群间良性合作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宁宁  
文章以中国七大城市群为样本,利用计量模型从线性和非线性视角研究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的影响,并探究非线性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从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从非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且中心城市的这一影响作用大于外围城市。鉴于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城市群内产业转移、细化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促进城市群间良性合作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