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9)
- 2023(12972)
- 2022(10987)
- 2021(10291)
- 2020(8772)
- 2019(20627)
- 2018(20263)
- 2017(39620)
- 2016(21172)
- 2015(24233)
- 2014(24468)
- 2013(23876)
- 2012(21528)
- 2011(19158)
- 2010(18978)
- 2009(17683)
- 2008(17229)
- 2007(15250)
- 2006(12691)
- 2005(11224)
- 学科
- 济(91338)
- 经济(91250)
- 管理(64915)
- 业(62787)
- 企(52776)
- 企业(52776)
- 方法(46605)
- 数学(41431)
- 数学方法(40968)
- 财(23719)
- 农(22924)
- 中国(21119)
- 业经(18426)
- 学(17482)
- 贸(17035)
- 贸易(17027)
- 易(16549)
- 务(15647)
- 财务(15601)
- 财务管理(15568)
- 地方(15463)
- 制(15421)
- 理论(15098)
- 农业(14921)
- 企业财务(14755)
- 技术(13640)
- 融(13545)
- 金融(13542)
- 银(13264)
- 和(13261)
- 机构
- 学院(302437)
- 大学(301207)
- 济(127519)
- 经济(125109)
- 管理(122205)
- 理学(106131)
- 理学院(105086)
- 管理学(103384)
- 管理学院(102793)
- 研究(94172)
- 中国(71955)
- 京(61340)
- 财(58064)
- 科学(55764)
- 财经(46938)
- 农(46432)
- 所(45889)
- 中心(45262)
- 江(43916)
- 业大(43407)
- 经(42693)
- 研究所(41612)
- 经济学(39630)
- 范(38029)
- 师范(37666)
- 北京(37620)
- 农业(36594)
- 经济学院(35977)
- 财经大学(35036)
- 州(34700)
- 基金
- 项目(205155)
- 科学(162961)
- 基金(150911)
- 研究(149961)
- 家(130486)
- 国家(129450)
- 科学基金(112978)
- 社会(96122)
- 社会科(91286)
- 社会科学(91261)
- 省(80187)
- 基金项目(79936)
- 自然(73799)
- 自然科(72178)
- 自然科学(72159)
- 教育(71498)
- 自然科学基金(70904)
- 划(67235)
- 资助(62076)
- 编号(61357)
- 成果(48665)
- 部(46518)
- 重点(45884)
- 创(43323)
- 发(43125)
- 课题(40969)
- 教育部(40739)
- 创新(40416)
- 国家社会(40017)
- 科研(39907)
- 期刊
- 济(131536)
- 经济(131536)
- 研究(83619)
- 中国(52833)
- 财(47595)
- 管理(43704)
- 学报(43344)
- 科学(40826)
- 农(40275)
- 大学(33344)
- 学学(31502)
- 教育(30831)
- 技术(29343)
- 农业(27048)
- 融(26987)
- 金融(26987)
- 财经(23775)
- 经济研究(22030)
- 业经(21871)
- 经(20447)
- 问题(17663)
- 技术经济(15769)
- 统计(15382)
- 理论(14955)
- 业(14947)
- 商业(14609)
- 贸(14606)
- 策(14205)
- 图书(13720)
- 财会(13626)
共检索到430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淑琴 张友丰 陆立军
专业市场是地方性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攀升中的第三驱动力。从专业市场及其生产分工体系的报酬递增演进机制看,知识积累、专业化分工及协调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分工网络长期的最优增长。应从企业、市场、产业及政府层面,推动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集群式生产分工网络的知识共享、交流和创新,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嵌入过程中的跨网络学习效应,以获得创新性知识、先进技术及高端客户等稀缺要素。同时,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安排和市场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协调成本的降低,是提高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生产分工网络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地位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友丰 杨志文
文章基于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尝试性地从微观层次探讨了专业市场报酬递增机制和根源的内在机理,指出知识积累(包括初级创新、次级创新)是专业市场报酬递增机制产生的根源,相应的以分工协作网络为基础的社会资本是知识积累自强化机制的渠道和"孵化器"。建立基于新兴熊彼特式增长理论的知识型与创新型的经济形态,是新型专业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和提高适应能力的必然选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蒙思丞 刘金林
基于“要素贸易收入”视角,本文以后向联系参与程度作为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代理,利用社会经济账户(SEA)和UIBE-GVC-Indicators等数据库,检验2000—2014年制造业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无形资本报酬的影响及其理论机制。面板数据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提高能显著促进无形资本报酬份额的增长。此外,嵌入程度相同时,国内生产分工越精细化、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越完善以及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制造业无形资本报酬份额的增长。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可以考虑从扩大高品质的中间品进口、完善国内分工网络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以及鼓励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着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牛蕊 范世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企业要素报酬会产生深度影响。本文从企业层面出发,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要素报酬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和劳动市场分割有利于企业劳动报酬提高,但对企业资本报酬有负向影响;全球价值链与劳动市场分割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劳动报酬正向影响更大,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报酬更易受到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负向影响,且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报酬受到劳动市场分割的负向影响更大,同时全球价值链嵌入和劳动市场分割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显著大于国有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和劳动力市场分割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产增长率来改善企业劳动要素报酬并降低企业资本报酬,其作用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陆立军 杨海军
基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历史与现实观察的"专业市场消亡论",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现实并不相符。本文采用一个拓展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模型,结合空间经济学的基础—乘数模型,分析了在规模报酬递增前提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提供了一条形成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义乌商圈"的有效路径,并论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多方均能获益的内在机理。与原有研究义乌市场和"义乌模式"的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义乌市场置于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的核心地位来加以研究。
关键词:
义乌商圈 市场拓展 区域分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彭支伟 张伯伟
本文构建一个具备微观基础的两国模型,刻画了中国同世界其他地区(ROW)之间的价值链分工。通过参数调校,使模型数值解与现实产出及贸易结构相吻合,并以此估算1995-2014年中国和ROW在彼此产出中的收益分配格局,分析决定分工收益的基本因素。研究结果表明,ROW从中国获得的收益份额大致经历了一个"倒V型"变化过程,其收益更多源自中间品出口的数量渗透;中国从ROW获得的收益份额持续提高,且较多地归因于出口中间品在国外价值链中的嵌入度提升。在2006年以后,中国的全球分工地位明显改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主导了中国与ROW之间的收益分配格局,其出口的中间品在外部价值链中的嵌入深度呈强劲上升趋势。
关键词:
价值链分工 要素收益 分工地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彭支伟 张伯伟
本文构建一个具备微观基础的两国模型,刻画了中国同世界其他地区(ROW)之间的价值链分工。通过参数调校,使模型数值解与现实产出及贸易结构相吻合,并以此估算1995-2014年中国和ROW在彼此产出中的收益分配格局,分析决定分工收益的基本因素。研究结果表明,ROW从中国获得的收益份额大致经历了一个"倒V型"变化过程,其收益更多源自中间品出口的数量渗透;中国从ROW获得的收益份额持续提高,且较多地归因于出口中间品在国外价值链中的嵌入度提升。在2006年以后,中国的全球分工地位明显改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主导了中国
关键词:
价值链分工 要素收益 分工地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跟强 潘文卿
本文从增加值流转的视角,通过拓展Koopman等(2014)和Wang等(2014)的模型,首次将国内价值链和国外价值链整合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下,从垂直专业化生产、增加值供给偏好和区域再流出3个维度考察了中国各区域对全球价值链的嵌入模式。基于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我们发现中国各区域在1997~2007年逐渐由内向型垂直专业化转向外向型垂直专业化生产,沿海区域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显著高于内陆区域;在增加值供给偏好方面,沿海区域偏好于国外区域,而内陆区域有明显的邻近"向极性"供给偏好,增加值供给的区域非均等特征显著;中国各区域的增加值纯粹重复比例在加入WTo后有明显上升,区域再流出这一嵌入模式在国内...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建秀 韩璐 阎俊爱
基于CEPII的BACI贸易数据库,以1995-2013年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研究了已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关系的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势,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目前主要以中低端产品出口为主,位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低端位置;中国企业GVC嵌入程度总体上升,但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权力位势呈下滑趋势,这与中国日益深入地嵌入全球价值链相背离,也说明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寻租行为并没有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在全球价值链中存在"嵌入悖论"。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全球价值链 位势 嵌入悖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文武 吕建阳 张海洋
本文基于数字技术行业投入制造业环节至最终品的距离度量数字技术嵌入环节偏向,利用跨国面板数据研究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技术嵌入环节偏向对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有明显的“倒U型”影响,引导制造业偏向中游环节嵌入数字技术更有利于促进其GVC分工地位攀升。第二,偏向中游环节嵌入数字技术可通过放大创新边界与能力拓展、成本节约及网络链接强化等效应,更为有效地推动GVC分工地位提升。第三,相对处于GVC高地位的国家,数字技术嵌入环节偏向对处于GVC低地位国家的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倒U型”影响更明显,偏向中游环节嵌入数字技术是处于GVC低地位国家加速分工地位赶超的关键之举。分行业看,上述“倒U型”影响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更突出。第四,进一步研究发现,制造业偏向中游环节嵌入数字技术还有助于更大化缓解一国高技术中间品进口依赖,并更为有效地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和经济增长质量。以上结论对我国优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助力制造业GVC分工地位赶超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岚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应该如何提升贸易利益,摆脱"大而不强"的不利局面,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文章首先从专业化效应和干中学效应两个层面刻画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融入路径影响一国贸易利益的理论机制,然后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的问题。研究表明:(1)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前向参与和后向参与能够分别通过专业化效应和干中学效应促进贸易利益的提升;(2)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显著提升了中国的贸易利益,且后向参与是中国融入GVC分工并获得贸易利益的主要途径;(3)外商投资企业以促进中国制造业后向参与GVC的方式,促进了中国贸易规模的增加,同时也抑制了中国的贸易获利能力,即外商投资对中国贸易利益发挥着"双刃剑"作用;(4)与低收入国家前向关联引致的专业化效应以及与中等收入国家后向关联引致的干中学效应显著提升了中国的贸易利益,但与高收入国家后向关联引致的干中学效应对中国贸易利益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中国在巩固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产业关联的同时,应该提升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在中国价值链分工网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利益 前向关联 后向关联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吕越 黄艳希 陈勇兵
本文采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以及2001-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改善效应。我们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可以有效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且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企业的生产效率改进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会通过中间品效应、大市场效应以及竞争效应改善其生产率。经验研究结论支持了上述3个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改善机制,但随着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距离缩短,上述3个机制的改善效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吕越 黄艳希 陈勇兵
本文采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以及2001-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改善效应。我们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可以有效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且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企业的生产效率改进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会通过中间品效应、大市场效应以及竞争效应改善其生产率。经验研究结论支持了上述3个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改善机制,但随着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距离缩短,上述3个机制的改善效应会逐渐消失或减弱,从而可能面临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此外,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在国有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中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健 赵洋 赵迪
从国别角度出发,本文研究借助生产分割阶段数测度,通过将全球价值链解构为国内和国际价值链分工联系,同时在区分制造和服务功能环节基础上,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结合定量考察与实证分析,研究证实:全球价值链分工联系拓展对服务贸易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这在金融危机后进一步增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过度集中于在制造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点,决定了该分工联系更主要存在不利影响。全球价值链解构下的机制探讨表明:在推动服务贸易增长方面,国内或国际价值链拓展的影响并非彼此"替代",而是可以呈现"互补"关系;相比国内价值链,拓展国际价值链、尤其服务环节国际价值链分工联系能够更好促进服务贸易。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立敏 周材荣 倪艳霞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根据融入增加值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及显示性竞争优势两个指标,对各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并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制度质量对其的影响,用门槛回归模型考察制度质量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国际竞争力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显著正影响,参与全球价值链越深的国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越高;制度质量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也存在显著正影响,较高的制度质量有利于一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制度质量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制度质量越过门槛值之后,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下降,这说明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制度质量较低国家的制造业国际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