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43)
2023(9414)
2022(7898)
2021(7425)
2020(6209)
2019(13904)
2018(13582)
2017(26245)
2016(14428)
2015(15586)
2014(15464)
2013(15341)
2012(14002)
2011(12775)
2010(12916)
2009(12172)
2008(12103)
2007(11173)
2006(9977)
2005(9069)
作者
(40387)
(34946)
(33960)
(32435)
(21585)
(16645)
(15242)
(13225)
(12922)
(12186)
(11949)
(11375)
(11098)
(10961)
(10862)
(10325)
(10232)
(9820)
(9808)
(9798)
(8708)
(8589)
(8358)
(7985)
(7734)
(7722)
(7695)
(7653)
(7023)
(6848)
学科
(57036)
经济(56933)
(53211)
(47917)
管理(40497)
农业(32387)
(30335)
企业(30335)
方法(19859)
业经(18508)
(17941)
数学(17440)
(17269)
数学方法(17232)
中国(15107)
(13070)
(10769)
地方(10697)
(10677)
银行(10663)
农业经济(10321)
(10244)
收入(10210)
(9983)
体制(9900)
(9821)
金融(9818)
(9764)
(9740)
贸易(9737)
机构
学院(204465)
大学(200059)
(87729)
经济(86035)
管理(76844)
研究(70310)
理学(66673)
理学院(65988)
管理学(64911)
管理学院(64552)
(55946)
中国(55033)
农业(42622)
科学(41928)
(41804)
(40560)
业大(37257)
(35782)
中心(33429)
财经(32159)
研究所(32114)
(31885)
(29269)
经济学(26525)
农业大学(26295)
(25171)
师范(24911)
(24884)
(24615)
北京(24418)
基金
项目(137484)
科学(109150)
研究(102221)
基金(101219)
(88465)
国家(87606)
科学基金(74903)
社会(67336)
社会科(63461)
社会科学(63446)
(54789)
基金项目(53688)
自然(46681)
自然科(45589)
自然科学(45577)
教育(45526)
自然科学基金(44806)
(44710)
编号(41485)
资助(39768)
成果(33695)
(32132)
(32105)
(31551)
重点(30898)
(30249)
(28829)
(28778)
国家社会(28531)
课题(28281)
期刊
(103982)
经济(103982)
(61245)
研究(59006)
中国(45751)
农业(40978)
学报(34229)
(32608)
科学(31680)
大学(27279)
学学(26372)
管理(25215)
(24090)
金融(24090)
业经(22877)
(18982)
教育(18668)
财经(16321)
技术(15695)
问题(15041)
农村(14528)
(14528)
农业经济(14118)
(13928)
经济研究(13879)
(13055)
世界(11907)
经济问题(10754)
业大(10432)
社会(9790)
共检索到3105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明宇  
本文通过分析分工深化的制度阻碍 ,揭示农民遭遇制度性贫困陷阱的深层原因。说明“三农”问题不是农民、农业或农村的问题 ,而是农民失去了自主参与分工的自由 ,跳出贫困陷阱的办法是消除抑制分工的制度安排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分工深化 ,从而达到一个高收入的角点均衡。这实际上是归还农民的迁徙自由、择业自由、交易自由、创业自由和土地财产权利的过程 ,本文的分析表明不自由也会导致贫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闻君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进程中遭遇的难点 ,特别是农民收入长期以来增长缓慢 ,不仅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民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存在有制度性因素 ,城乡二元分割、现行的农村基层管理系统和缺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关键是深层的制度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君平  宁爱照  曲颂  夏英  
以我国5省(区)10县1 000户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建构多维分析框架探究绝对贫困与主观贫困对农民政治参与的抑制效应或激发作用。研究发现:在当前农村政治环境中的不同贫困标准下,绝对贫困对农民高、低层次政治参与态度的抑制效应都不显著,但对农民高、低层次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在国际3.1美元贫困标准和2010年国家贫困线下,绝对贫困对农民高、低层次政治参与行为均有显著抑制效应。不仅如此,无论贫困标准高低,绝对贫困对农民低层次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正向自洽的抑制效应都不明显,然而在中等以上贫困标准下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冬妍  
受教育水平决定了农民对新的技术、信息的反应速度与吸收应用能力,是关系农民职业选择能力的重要因素;教育对农民收入具有最高的边际收益的投入,教育投入是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实证研究表明,教育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提高农民收入应该制定教育普遍服务政策,确立我国教育普遍服务目标与水平,建立教育普遍服务基金,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并配合以相关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磊  伏绍宏  
基于彝区237户贫困农民的调查数据,以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为考察指标,通过案例和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研究发现,"内轻外重"的收入增长态势、指标化的绩效约束和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劳务推动脱贫的双重悖论:一方面,转移就业能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和非农收入,促使其能在短期内实现脱贫,但却很难通过非农就业促进农业经营,进而推动贫困户实现长效脱贫;另一方面,转移造成贫困户建房滞缓、适龄学生辍学现象加剧、老人健康风险增加等问题,但其对改善农民的形象贫困、教育质量和人居环境有积极效应。最后提出深化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完善脱贫考评机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及多元筹资机制等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世平  江美丽  孙寒冰  
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行为,使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收入锐减、就业不稳定、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陷入贫困的境地。本文试图从中国农民权利贫困的角度来探讨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导致失地农民贫困的根源,以期为失地农民摆脱贫困有所裨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永忠  范龙昌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农村贫困问题复杂:绝对贫困大有改善,相对贫困日益突出,返贫现象凸显严重,追根溯源权利贫困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文章透过制度分析,通过重塑农村组织,深化市场体制,完善制度创新,强化运行机制,厉行执行监督系统化措施,构建农村反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制度之间的联动效应,将农村贫困治理融入区域和整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玉亮  邓宏图  
对一个转型社会来说,贫困是由于导致贫困的"制度",后者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消费等因素共同形成一种具有循环累积性的"联动机制",最终使农民既缺乏能力,又缺乏权利,陷入制度性贫困状态。此外,社会转型也将导致原有产业、就业结构乃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原来适应于传统社会的人们不能适应于转型过程中及其转型后的社会,进而演变成马克思意义上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者。要打破这种制度性的"贫困锁定",一个可行的政策选择就是在农地承包制的基础上重建合作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金融,构建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并同时在农业内部发展更多的非农产业。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举  张一童  周升起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CFPS数据库,从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拓展,通过构建多维相对贫困评价体系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抑制家庭相对贫困的发生。但是,地区地理位置、财政自给能力及产业结构的差异会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相对贫困呈非线性关系,当数字普惠金融跨越自身发展水平的第一个门槛值后,减贫效果不理想,城乡差距增大;达到第二个门槛值后,正向效应依然显著,但相对贫困发生比重有降低倾向。鉴于此,应通过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监督和管理、因地制宜地配置金融资源,以最大化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苏静  胡宗义  
以20002014年武陵山区6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工具变量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抑制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抑制造成金融市场上穷人和富人生产投资机会选择的不平等,使得穷人和富人财富增长出现"两极分化"态势,加剧了农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抑制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中高及以上收入层次农民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相对较小,其收入呈正向增长;最低收入层次农民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最大,其收入呈负向增长。金融抑制进一步加剧了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内部收入差距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苏静  胡宗义  
以2000~2014年武陵山区6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工具变量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抑制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抑制造成金融市场上穷人和富人生产投资机会选择的不平等,使得穷人和富人财富增长出现"两极分化"态势,加剧了农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抑制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中高及以上收入层次农民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相对较小,其收入呈正向增长;最低收入层次农民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最大,其收入呈负向增长。金融抑制进一步加剧了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内部收入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韩飞燕  李波  
电商扶贫作为创新扶贫模式,不仅带动了网络创业,而且赋予贫困农民网络消费能力并改变其价值观念。文章引入农民的采用接受度与感知风险等变量,建立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农民网购意愿影响的模型,运用SEM和Bootstrap技术对回收的832份有效样本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农民网购意愿存在显著的直接和间接正向影响;采用接受度和感知风险在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农民网购意愿关系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采用接受度的间接中介作用大于感知风险的间接中介作用;因此,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创新电商平台制度,改变贫困地区农民购物习惯,推进"三农"战略深入实施。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符洪瑞  
本文通过利用中国31个地区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各地区的普惠金融指数。以农村贫困发生率为被解释变量,引入普惠金融指数和其它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构造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来检验普惠金融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存在地域上的差异,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越高,农村贫困发生率就越低;在其它变量中,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加大政府支农力度和改善经济生产结构均有利于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有助于脱贫。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庆海  孙光林  何婧  
本文利用2016年新疆农户调查数据,将农户信贷过程划分为信贷需求、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违约三个阶段,通过构建三阶段联立Probit模型,识别了贫困地区农户信贷违约的影响因素。本文揭示了社会网络不仅仅影响农户的信贷需求、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获取渠道,还通过影响农户的信贷履约行为,最终影响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风险,且不同类型社会网络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拥有较多个体性社会网络虽然有助于提高农户的还款能力,但会降低农户的还款意愿,降低履约率,增强信贷风险;拥有较多团体性社会网络的农户具有更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会提高履约率,降低信贷风险。个体性和团体性社会网络对信贷风险的作用还受到信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发展商业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降低农户信贷风险,在区分不同类型社会网络影响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艳敏  严奉宪  
为探究生计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引入心理资本这一维度对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进行扩展,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熵值法对生计资本进行测度,并从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出发,分析生计资本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家庭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呈现不均衡现象。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心理资本最丰裕,其次是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最缺乏。生计结构方面以心理资本占优型的农村居民家庭居多,金融资本占优型、物质资本占优型和社会资本占优型的农村居民家庭数量较少。2)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水平越高,农村居民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越小,相对贫困强度越弱。3)与社会资本占优型相比,人力资本占优型、自然资本占优型、物质资本占优型、金融资本占优型和心理资本占优型对相对贫困的抑制效应更强。因此,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对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均有负向影响,是防止农村居民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重要依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