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87)
2023(11488)
2022(9626)
2021(8928)
2020(7491)
2019(17161)
2018(16870)
2017(33309)
2016(18113)
2015(20249)
2014(19864)
2013(19728)
2012(18051)
2011(16336)
2010(16401)
2009(15707)
2008(15311)
2007(13946)
2006(12160)
2005(10586)
作者
(50469)
(43055)
(42781)
(40566)
(26694)
(20645)
(19382)
(16814)
(15925)
(15079)
(14493)
(14252)
(13395)
(13229)
(13221)
(13140)
(13082)
(12460)
(12308)
(12279)
(10734)
(10418)
(10333)
(9901)
(9862)
(9616)
(9595)
(9398)
(8629)
(8573)
学科
(77360)
经济(77291)
(54451)
(47575)
管理(44912)
(33354)
企业(33354)
农业(31294)
方法(30802)
数学(27272)
数学方法(27037)
业经(20821)
中国(19523)
(18149)
(15594)
地方(15530)
(15433)
(14643)
贸易(14640)
(14274)
(11766)
土地(11677)
(11516)
银行(11484)
(10966)
(10917)
农业经济(10643)
(10640)
环境(10548)
(10456)
机构
学院(255732)
大学(249089)
(106580)
经济(104457)
管理(97132)
研究(84692)
理学(84050)
理学院(83171)
管理学(81744)
管理学院(81286)
中国(66101)
(63640)
科学(52514)
(51207)
农业(49305)
(46513)
业大(44875)
(43300)
中心(41296)
(39355)
研究所(39247)
财经(37084)
(33676)
(33189)
师范(32906)
经济学(32405)
北京(31059)
农业大学(30723)
(30690)
经济学院(29565)
基金
项目(170280)
科学(133402)
研究(127144)
基金(122086)
(105980)
国家(105010)
科学基金(89361)
社会(80835)
社会科(76108)
社会科学(76083)
(68731)
基金项目(65006)
教育(57488)
(56558)
自然(55996)
自然科(54626)
自然科学(54609)
编号(54209)
自然科学基金(53593)
资助(48169)
成果(42977)
(38538)
重点(38236)
(38112)
课题(36184)
(35848)
(35715)
创新(33447)
国家社会(33212)
科研(32666)
期刊
(121853)
经济(121853)
研究(69901)
(66104)
中国(51433)
农业(44538)
学报(40355)
科学(38018)
(35532)
大学(30591)
管理(29248)
学学(29231)
业经(27045)
(25496)
金融(25496)
教育(24085)
(21760)
技术(20691)
经济研究(17814)
问题(17600)
财经(17513)
(15088)
(14785)
农村(14687)
(14687)
农业经济(14424)
世界(13219)
技术经济(12627)
经济问题(12523)
资源(12375)
共检索到372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胜祥  
研究目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土地情结变迁的基本情况及趋势,考察转型期中国的人地关系及土地流转中的情感阻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法。研究结果:(1)经过30余年的经济社会转型,农民土地情结已经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但传统色彩依然浓厚;(2)土地情结中的"传统信仰"维度与农民分化各组变量显著负相关,"土地依赖"维度主要与农民的经济分化和社会阶层分化显著负相关,"离土创业"维度则只与农民的经济分化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如果农民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会逐渐淡化对土地价值的传统信仰,在生活和心理上弱化对土地的依赖,强化离土创业的动机,届时,土地才会去除附着于其上几千年的情感纠结,单纯地作为经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建雷  
在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家庭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经济结构。由此,这也使得农村中发育形成了一个以"半工半耕"农户为主体的、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农村中间阶层。这一规模庞大的中间阶层将趋向何种阶级状态,应如何理解其分化路径及阶级属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约束下,农村中间阶层农户的家庭收入变动,更与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变化及配置方式相关,即人口分化构成为这一阶层分化的基本机制。这也是黄宗智先生所指称的当前我国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悖论社会形态"的基本生成机制。农民家庭的人口分化模式,意味着我国农民的分化路径既非沿着欧美发达社会中产化的职业分层模式演变,也非沿着马克思主义传统下农民的无产化模式演进。由此,所形成的去无产化的农村社会,也构成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稳定的基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洪仁  杨学成  
农业、农村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我国目前的农民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同质性农民的分化日益明显,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本文力求通过对山东省农民分化的现状研究,把握农民分化的真实情况,正确估量农民分化的趋势,从而使农村政策的制定更多地着眼于变化了的农民,实现以农民为本位,重新认识农民,尊重、保护、教育、引导农民,把我国诱致性的农村改革进一步地推向深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梅  张士林  
转型期农民道德观念的分化与冲突折射出一定程度范围内的道德困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道德共识的任务艰巨。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是农民道德分化产生的经济基础,政治对道德控制力的弱化是农民道德分化产生的政治环境,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趋势,彰显了多元基础上强化道德共识诉求的历史必然。要解决农民道德困境问题,必须对外在的制度建构和内心的道德自律两条路径进行整合优化,即培育乡村共同体,强化凝聚农民道德共识的组织支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凝聚农民道德共识的价值引领;培育公共理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民自杀既与传统时期农民自杀有相同的逻辑,也有其独特性,它是现代性进村与农村社会文化结构及农民家庭和个体发生碰撞和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农村的社会文化结构差异巨大,农民自杀也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同一村庄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农民群体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从而使得农民自杀不仅有时间和空间差异,还有年龄、性别和阶层的差异。家庭是农民自杀的主要场域,家庭矛盾是农民自杀的主要诱发因素,降低农民自杀率首先要从理顺家庭关系着手,现阶段尤其是要将老年人从子代家庭关系中剥离出来,消除可能导致他们自杀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要构建干预农民自杀的国家责任,通过国家设置议程、采取措施确保农民不受到"自杀"的威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政  冯宇  
在深刻阐释农民土地权益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政策变革下的农民土地权益变迁过程,提出了基于"产权结构-要素流动"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农民土地权益主要包括土地生存权和土地发展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土地权益的历史变迁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以上两种权益逐步实现的过程。农民土地权益的最终落实有赖于土地产权明晰和土地自由流转改革目标的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美银  钱忠好  
本文通过建立农地制度拓扑模型,从农民认知视角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农村改革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对农地制度的认知状态明显好转,推动了我国农地制度逐步变迁,变迁的方向是制度边界不断减小。为了加快农地制度的有效变迁、提高农地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包括明晰农地产权的内涵、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健  杨永春  
以我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城市数据为基本资料,采用生产函数,利用制度变迁因子,对转型期制度变迁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不但具有空间的分异性,亦具有等级分异性;同时,与制度要素相比,资本投资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劳动力数量的投入不显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苏杨珍  
新政治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方法和角度切入政治学领域,分析由于国家和市场的并存及动态上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试图解释总体的经济政策中政治和经济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对我国公共支出变迁的现实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公共支出具有政治性和经济性双重特性,其实质上是一种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主决策支出:公共支出发展变迁的路径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来实现,同时由于市场外部性的存在,公共支出无论从外延规模还是内涵结构来看都需要政府宏观调节进行优化和完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陈讯  
以西部一个乡镇1978-2012年的离婚情况为分析对象,总体分析显示该镇的离婚率呈快速增长态势。依据个体离婚行为产生的主导因素将离婚分为身心缺陷型、性格志趣差异型、性行为越轨型与经济贫乏型,其中经济贫乏离婚,因男性经济条件无法满足女性的消费需求而引起的妇女提出离婚成为主要类型。打工经济背景下婚姻价值的嬗变、城乡消费圈的一体化、妇女在再婚市场的优势地位以及妇女离婚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推涨了妇女基于物质因素提出离婚的比例上升。经济贫乏型离婚的上升形塑了农村离婚区域分布的梯度效应与低洼地带,造成了经济困难家庭的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陈讯  
以西部一个乡镇1978-2012年的离婚情况为分析对象,总体分析显示该镇的离婚率呈快速增长态势。依据个体离婚行为产生的主导因素将离婚分为身心缺陷型、性格志趣差异型、性行为越轨型与经济贫乏型,其中经济贫乏离婚,因男性经济条件无法满足女性的消费需求而引起的妇女提出离婚成为主要类型。打工经济背景下婚姻价值的嬗变、城乡消费圈的一体化、妇女在再婚市场的优势地位以及妇女离婚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推涨了妇女基于物质因素提出离婚的比例上升。经济贫乏型离婚的上升形塑了农村离婚区域分布的梯度效应与低洼地带,造成了经济困难家庭的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陈讯  
以西部一个乡镇1978-2012年的离婚情况为分析对象,总体分析显示该镇的离婚率呈快速增长态势。依据个体离婚行为产生的主导因素将离婚分为身心缺陷型、性格志趣差异型、性行为越轨型与经济贫乏型,其中经济贫乏离婚,因男性经济条件无法满足女性的消费需求而引起的妇女提出离婚成为主要类型。打工经济背景下婚姻价值的嬗变、城乡消费圈的一体化、妇女在再婚市场的优势地位以及妇女离婚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推涨了妇女基于物质因素提出离婚的比例上升。经济贫乏型离婚的上升形塑了农村离婚区域分布的梯度效应与低洼地带,造成了经济困难家庭的弱势累积与心理焦虑,对其可能诱致的社会风险与道德风险需要引起反思与警醒。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谢小荣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民开始分化,他们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这种变革,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也对农村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温州农村改革以来农民的分化情况进行一简单剖析,揭示其成因,肯定其作用和意义,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推进农民与农村的现代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流动和分化不断增强。在农民分化结构中,离农户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村社会完成城镇化进程,而占农户中绝大多数比例的半工半耕农户和纯农户仍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依赖性,小农经济依然是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经济基础。农民分化促进了小农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农民与老人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和农业经营结构,既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去内卷化,同时也再造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重视农民分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发挥中坚农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翊  林卿  巫极  
土地权益是农民最基本的经济权益,中国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背景下现行农地制度缺陷所带来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日益严峻。匈牙利历史上有过非常成功的土地改革成果,其在国家体制剧变之后的艰难探索更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汲取的深刻教训。文章通过对中匈两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吸取匈牙利土地变革的经验教训,总结出农民土地权益变更的一般规律,认识到制度安排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影响,并积极探索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