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1)
- 2023(9724)
- 2022(8054)
- 2021(7552)
- 2020(6254)
- 2019(14096)
- 2018(13625)
- 2017(25871)
- 2016(14378)
- 2015(15595)
- 2014(15264)
- 2013(14817)
- 2012(13561)
- 2011(11935)
- 2010(12267)
- 2009(11442)
- 2008(11617)
- 2007(10508)
- 2006(9537)
- 2005(8574)
- 学科
- 管理(54629)
- 济(48295)
- 经济(48234)
- 业(47182)
- 企(40226)
- 企业(40226)
- 方法(20491)
- 财(19903)
- 数学(17407)
- 数学方法(17208)
- 农(15146)
- 制(14628)
- 中国(13816)
- 务(13035)
- 财务(13003)
- 财务管理(12967)
- 银(12869)
- 银行(12838)
- 业经(12396)
- 企业财务(12331)
- 策(12313)
- 行(12135)
- 贸(11520)
- 贸易(11516)
- 易(11280)
- 融(10402)
- 金融(10402)
- 学(10023)
- 农业(10005)
- 划(9781)
- 机构
- 学院(194663)
- 大学(193058)
- 管理(79686)
- 济(79341)
- 经济(77526)
- 理学(66786)
- 理学院(66072)
- 管理学(65164)
- 管理学院(64771)
- 研究(64413)
- 中国(53822)
- 财(41656)
- 京(40594)
- 科学(39358)
- 农(36444)
- 所(32667)
- 财经(31135)
- 江(31053)
- 中心(31004)
- 业大(30744)
- 研究所(29486)
- 农业(28844)
- 经(28384)
- 北京(25353)
- 州(24271)
- 院(23442)
- 财经大学(23131)
- 经济学(23105)
- 省(22822)
- 范(22790)
- 基金
- 项目(127900)
- 科学(100442)
- 基金(93621)
- 研究(90252)
- 家(83198)
- 国家(82461)
- 科学基金(70494)
- 社会(57815)
- 社会科(54885)
- 社会科学(54871)
- 省(49470)
- 基金项目(49437)
- 自然(47336)
- 自然科(46276)
- 自然科学(46262)
- 自然科学基金(45492)
- 划(42243)
- 教育(41074)
- 资助(38015)
- 编号(35578)
- 重点(28559)
- 成果(28385)
- 部(28179)
- 创(26762)
- 发(26551)
- 创新(25021)
- 科研(24842)
- 课题(24786)
- 教育部(23906)
- 计划(23897)
共检索到301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冬梅
随着国际间经济金融交往与融合的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呈现出新的特点。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揭示现有的微观审慎监管模式已不足以应对这些新的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权虎 张璐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国际清算银行(2001)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的有益补充,该方法不仅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更是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从而实现金融稳定。国际组织相关理论实践巴塞尔委员会。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性"问题。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洋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可见国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研究宏观审慎的含义并对政策目标进行探讨,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构成以及如何安排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进行研究,以便为中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参考。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奥古斯托·德拉·托尔 阿兰·伊兹 宋晶 宋莹
2013年8月,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奥古斯托·德拉·托尔(Augusto de la Torre)和阿兰·伊兹(Alain Ize)共同发表《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文章从政策的角度出发,研究把政府干预与市场失灵系统性联系起来的金融摩擦,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摩擦 市场失灵 外部性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德克·舍恩马克 彼得·维尔茨 朱子阳
在金融危机发生的2007-2009年间,主流看法认为央行仅仅需要监管微观金融个体使之控制风险就已经足够。但是,如果把金融作为一个行业来看,整体上的金融行业则表现地极为不同。举例来说,一旦面临流动性危机,微观企业就可能会出售资产,但是当金融行业中所有企业都这样选择时,却导致了整个行业资产价格的暴跌。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金融活动的高峰,由于风险可控,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泽云
宏观审慎监管是针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目的是保持金融稳定。它与微观审慎监管有较明显区别,微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限制单个金融机构的危机,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叶文庆
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机构。如果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拥有充分的监管权力。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国际实践来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潜在监管权力包括信息收集权、宏观审慎监管决策权、宏观审慎监管执行权、政策建议权、监管协调权和危机处置权等六个方面的权力。本文拟对这些权力进行探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沈谦
本文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认识不足和新资本协议对系统性风险的放大作用。因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稳定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引导和教育,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的认知能力,化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桂浪 潘文富
文章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视角,研究政务数据资产化的监管框架。结果发现,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微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权属不明确、政务数据评估难度大、政务数据缺乏质量衡量标准,微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一维度微观审慎监管建议是明确政务数据权属、开发评估政务数据价值方法、建立政务数据质量标准等。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宏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的安全隐患较大、政务数据缺乏法律体系规范、政务数据缺乏系统的监管,宏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二维度宏观审慎监管建议是加强政务数据的安全性、建立政务数据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政务数据的系统监管体系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弛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及监管理念的同步改进,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其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导致的整个经济体系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导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随着我国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化,目前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防风险不足、满足企业需求程度不够等问题也日渐显现。本文拟以外债管理为核心,探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外债改革路径,以期实现宏观风险可控、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外债管理 改革 监管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唐宏飞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呈现出双向流动趋势,并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及其对经济金融的效应,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外汇管理 跨境资本流动 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璐
国际金融危机在近些年频发,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冲击与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针对系统性风险的抵御存在一定的能力不足。在深化整治银行业的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体制下,不难发现我国银行业存在较多系统性风险,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文章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针对我国目前银行业所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分析,对于审慎监管的内涵与特点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背景提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
宏观审慎 银行业监管 系统性风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庆君 陈思 何德旭
防范与化解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是维持资本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构建传统五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将宏观审慎监管以及企业风险的行为方程纳入理论模型,研究宏观审慎监管对企业风险的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基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从信贷收缩效应、损失规避效应、融资环境稳定效应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影响机制并及探讨了企业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宏观审慎监管抑制了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且企业的融资约束越低,风险变化趋势对宏观审慎越敏感;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有效规范银行信贷行为和企业金融化,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从而降低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本文丰富了宏观审慎监管和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相关研究,并从宏观监管的视角为进一步抑制企业违约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何小杨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旋律。本文在介绍宏观审慎监管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监管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资本质量要求提高,发展表外业务受限;动态拨备制度建立,挑战传统盈利模式;流动性要求提高,调整结构势在必行。据此提出应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构建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综合化经营,推动业务转型;实施跨国经营,加快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还要特别关注监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引进的工具方法与转变风险管理理念相统一,监管与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