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74)
2023(3907)
2022(3431)
2021(3335)
2020(2728)
2019(6282)
2018(6151)
2017(11827)
2016(5983)
2015(6609)
2014(6339)
2013(6180)
2012(5715)
2011(5141)
2010(4999)
2009(4587)
2008(4450)
2007(4215)
2006(3818)
2005(3319)
作者
(16173)
(13777)
(13602)
(12851)
(8717)
(6608)
(6291)
(5351)
(5160)
(4784)
(4661)
(4445)
(4436)
(4206)
(4157)
(4132)
(4070)
(3999)
(3973)
(3925)
(3223)
(3202)
(3200)
(3082)
(3061)
(2982)
(2929)
(2898)
(2723)
(2707)
学科
(24792)
经济(24644)
管理(19354)
(17658)
(16245)
企业(16245)
方法(12771)
(11489)
贸易(11487)
(11373)
(10624)
数学(9105)
数学方法(9037)
(7730)
出口(7729)
出口贸易(7729)
(7674)
业经(7586)
(7444)
中国(6732)
理论(6484)
(6040)
技术(4901)
(4875)
农业(4428)
(4417)
社会(4269)
经济理论(3794)
企业经济(3788)
人事(3734)
机构
大学(88748)
学院(86101)
管理(37648)
(37589)
经济(36925)
理学(33440)
理学院(33073)
管理学(32557)
管理学院(32391)
研究(25776)
中国(19625)
(17928)
(17737)
科学(14672)
财经(14390)
(13176)
中心(12448)
(12439)
(11866)
经济学(11851)
(11695)
(11529)
师范(11454)
业大(11437)
北京(10837)
财经大学(10797)
经济学院(10746)
研究所(10500)
商学(10411)
商学院(10319)
基金
项目(60237)
科学(50283)
基金(47912)
研究(43842)
(41029)
国家(40709)
科学基金(36803)
社会(32681)
社会科(29786)
社会科学(29774)
基金项目(25795)
自然(23739)
自然科(23350)
自然科学(23347)
自然科学基金(23005)
(21623)
教育(20432)
资助(18609)
(18244)
编号(17154)
(14431)
成果(13650)
国家社会(13565)
教育部(13121)
人文(12919)
(12730)
重点(12715)
大学(11929)
创新(11766)
(11750)
期刊
(39516)
经济(39516)
研究(24869)
中国(17720)
管理(13757)
(13538)
学报(12843)
科学(12431)
(10843)
大学(10545)
学学(9741)
教育(9128)
财经(7607)
农业(7208)
经济研究(6936)
业经(6670)
(6505)
(6495)
(6333)
金融(6333)
技术(6034)
图书(5997)
问题(5463)
国际(4835)
商业(4375)
技术经济(4305)
(4129)
世界(4121)
科技(4106)
书馆(4085)
共检索到127011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常恩予   张敏   席广亮   胡语宸  
促进居民福祉提升是交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索出行行为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大量研究表明,出行行为的不同特征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但社会网络在出行和幸福感关系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为弥补这一不足,论文特别关注社会网络在出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基于2019年南京市主城区社区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对出行、社会网络和主观幸福感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模式的出行频率和出行范围不仅对享乐幸福感有促进作用,对居民的自我实现幸福感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小汽车出行频率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大于公共交通出行频率;(3)社会网络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模式的出行特征与幸福感的关系中,社会网络中介效应的显著性不同,社会网络在小汽车出行和幸福感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在公共交通出行和幸福感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研究对促进居民福祉提升的城市交通政策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郑显亮  丁亮  袁浅香  
采用网络测验法对88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运用"总效应调节模型"方法,探讨了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2)责任感对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调节了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具体来讲,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效应随责任感的增加而增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燕  段玄锋  余菊芬  
为了解特教教师健康行为、评价性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究评价性支持的中介机制,采用健康行为、主观幸福感、评价性支持量表对四川、重庆地区256名特教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1)特教教师健康行为、评价性支持、主观幸福感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特教教师评价性支持与健康行为及其两个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特教教师评价性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及其两个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特教教师健康行为及其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及其维度呈现显著正相关;(3)特教教师的评价性支持在健康行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玉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听障高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感戴问卷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18名在校听障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相关分析发现,感戴与社会支持、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在感戴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多组结构方程分析发现,男生中感戴对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女生。结论:社会支持是听障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变量。这些结果对于听障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熊猛  叶一舵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对1739名城市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考察城市农民工子女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1)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自尊、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相关都非常显著;(2)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水平不仅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也可通过自尊对其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即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3)自尊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欣  杜岸政  蒋艳菊  赵国祥  
目的:探讨聋人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乐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聋人乐观量表对来自特殊教育学院的252名聋人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聋人大学生社会支持、乐观及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性别差异,乐观在致聋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②聋人大学生社会支持、乐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③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聋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加入乐观变量后,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基本被乐观所解释,乐观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关爱聋人大学生,让聋人大学生感受更多社会支持,能够激发其乐观心态,进而提高聋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为了探讨提升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北京市842名3-6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探析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不同学校类型、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公立学校、女生、低年级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2)流动儿童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在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起中介作用,依据拒绝认同理论,流动儿童通过拒绝城市总认同、提高老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艳  薛雨康  连帅磊  谷传华  戴红波  
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观幸福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手机依赖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幸福感和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2)主观幸福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杨虎民  苏春景  
目的:为了探讨社会支持、自尊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360名新生代农民工服刑人员进行了社会支持问卷、自尊量表以及幸福感指数量表测量。结果:(1)不结婚的新生代农民工服刑人员在主观幸福感上得分高于结婚的新生代农民工服刑人员,存在显著差异;(2)社会支持与自尊、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3)自尊在新生代农民工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通过自尊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服刑人员的主观幸福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程建青  罗瑾琏  李树文  闫佳祺  钟竞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与目标设置理论,对2013年GEM数据库69个国家的16 976个创业者进行调查,探究创业动机(生存型动机与机会型动机)对创业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分析创业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规范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创业动机正向影响创业效能感,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社会规范负向调节创业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论可为改善创业者幸福感,打造"双创"战略升级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开丽  杨宸  
基于CGSS2017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消费行为-农民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框架,结合OLS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文化消费行为的中介视角实证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客观收入水平与主观阶层定位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个人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公共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中不存在中介效应;客观收入水平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更强,而其中介路径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鉴于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关注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加强东西部协作以及定点帮扶,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开丽  杨宸  
基于CGSS2017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消费行为-农民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框架,结合OLS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文化消费行为的中介视角实证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客观收入水平与主观阶层定位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个人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公共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中不存在中介效应;客观收入水平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更强,而其中介路径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鉴于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关注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加强东西部协作以及定点帮扶,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鲁玲  
为探讨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中学聋生社会适应量表对145名在校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聋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好于中等水平;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总体状况低于中等水平;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四个维度中,学业能力、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能力是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最主要的预测因素,且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跨年级的稳定性;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也对生活满意度起着正向预测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亢楠楠  王尔大  
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居民幸福感却表现出了非同步性的变化轨迹,大量文献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但是,幸福感逆向效应的研究常常被忽视。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城市年意外日照时长作为工具变量,本文评估了幸福感对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并初步检验了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对居民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幸福感的提升能够增加居民参与环境行为的概率。由此带来的环境关心水平的提高被看作是幸福感影响居民环境行为的主要机制。此外,收入水平的增加还能促进居民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部分环境行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亢楠楠  王尔大  
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居民幸福感却表现出了非同步性的变化轨迹,大量文献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但是,幸福感逆向效应的研究常常被忽视。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城市年意外日照时长作为工具变量,本文评估了幸福感对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并初步检验了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对居民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幸福感的提升能够增加居民参与环境行为的概率。由此带来的环境关心水平的提高被看作是幸福感影响居民环境行为的主要机制。此外,收入水平的增加还能促进居民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部分环境行为的发生。因此,以改善民生和提高居民幸福感为目的的经济转型,可以看作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