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94)
2023(13426)
2022(11461)
2021(10746)
2020(9006)
2019(21068)
2018(20540)
2017(38481)
2016(20955)
2015(24382)
2014(24421)
2013(24520)
2012(23571)
2011(21662)
2010(21914)
2009(20666)
2008(20678)
2007(18709)
2006(16825)
2005(15417)
作者
(63435)
(53291)
(53166)
(50895)
(33920)
(25753)
(24392)
(20711)
(20170)
(19115)
(18436)
(17884)
(17003)
(16984)
(16898)
(16427)
(15856)
(15717)
(15327)
(15306)
(13454)
(13072)
(12885)
(12239)
(12115)
(11895)
(11654)
(11594)
(10860)
(10757)
学科
(110450)
经济(110276)
管理(55107)
(51488)
方法(45398)
(40837)
企业(40837)
数学(38868)
数学方法(38499)
中国(29812)
(26395)
(23012)
地方(22898)
(22653)
贸易(22643)
(22067)
(22052)
业经(21308)
(18390)
农业(17119)
(16317)
(15139)
金融(15135)
理论(15024)
(14887)
银行(14840)
环境(14465)
地方经济(14426)
(14333)
(14152)
机构
大学(323333)
学院(316907)
(146085)
经济(143393)
研究(119010)
管理(115174)
理学(98166)
理学院(96926)
管理学(95263)
管理学院(94665)
中国(90251)
科学(69816)
(69436)
(65048)
(61349)
研究所(55403)
(55266)
中心(52941)
财经(51406)
(47868)
经济学(47549)
(46666)
业大(45355)
北京(44658)
农业(43395)
(43061)
经济学院(42747)
师范(42687)
(41383)
财经大学(37901)
基金
项目(201828)
科学(158641)
基金(148811)
研究(146678)
(130264)
国家(129209)
科学基金(108851)
社会(97439)
社会科(91532)
社会科学(91500)
基金项目(77466)
(74805)
自然(67410)
教育(67206)
自然科(65882)
自然科学(65860)
自然科学基金(64773)
(64269)
资助(61956)
编号(57304)
成果(48802)
(46754)
重点(45986)
(44313)
国家社会(41597)
(40595)
教育部(40290)
课题(39850)
大学(38653)
科研(38599)
期刊
(166910)
经济(166910)
研究(102560)
中国(66677)
学报(52840)
(50868)
(50620)
科学(47785)
管理(42565)
大学(40067)
学学(37397)
农业(34388)
教育(33628)
(29792)
金融(29792)
经济研究(27978)
财经(27481)
技术(26314)
(23929)
业经(22797)
问题(22642)
(22092)
国际(19726)
(19235)
世界(18865)
技术经济(17691)
统计(16971)
(15643)
图书(15587)
(14455)
共检索到499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罗华,鲍思顿  
虽然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没有实现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他们的生育依然受到了限制。这种生育限制增加了有男嗣偏好的家庭采取人为手段控制新生儿性别的趋向。同时,少数民族之间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使各个少数民族呈现出不同的生育状况,包括新生儿性别比的高低。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某些社会和经济因素对中国少数民族新生儿性别比的影响来证明社会经济对生育行为中男嗣偏好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金阳荪,苏俐,梅长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锌  
从江县是贵州省最边远的县份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最近,笔者对该县1993—1995年出生性别比状况、成因作了分析。 1 从江县出生性别比状况 从江县是个多民族的县份,境内有苗、侗、壮、瑶、水、汉等兄弟民族,由于各民族生育观念、生育意向、生育行为不同,所以从江县的出生性别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3年的出生总计性别比分别是129.6、127.1和112.4,比国际公认的出生性别比生物学范畴106左右,分别高23.6个百分点、21.1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本文出生性别比偏离是显而易见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凌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了研究目前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和1988年千分之二生育节育调查的资料,对我国出生性别比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随着人口学研究日益深入,对于人口出生性别比做出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有了客观可能性。 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二千多个县的汇总资料,着重对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分布特征、资料质量评价等有关问题做一比较分析。但由于出生性别比指标自身的统计特征和连续性的要求,以及我国人口出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燕,黄玫  
利用对中国人口有代表性的、最新资料 ,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变化趋势和人群、地域特征。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异常 ,主要表现为第二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别比的升高 ,其中只有姐姐的婴儿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情况最为严重 ;且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从地域分布来说 ,华南和华东地区出生性别比异常现象最为严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本文对以往出生性别比研究中的若干观点进行了学术评论,并讨论了个别经验统计分析中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非线性分层模型将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1‰数据和1999年的地区级生育政策数据结合起来对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育龄妇女现有子女数量及性别和一些社会特征对出生性别比存在单独的影响,并且肯定了生育政策既存在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也通过其与妇女以往生育结果以及其他社会特征之间的交互效应来影响出生性别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蔡菲  
文章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比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经济学中的贡献率概念,给出分因素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贡献率计算方法,比较在全国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各省的贡献及在各省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分城乡及分孩次的贡献程度,为做好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曲玥  
利用2000~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样本数据,全面测度了中国工业领域各行业的利润水平及差异状况。结果表明,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所表现出的行业利润分布和行业利润差异,即通常意义的市场结构变量,如集中度、企业规模等因素,由于与我国特有的所有制和股权因素等掺杂在一起而丧失了预期的显著效果。因此,在市场化转轨时期,政府人为的管制以及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政策,是产生工业企业行业利润差异的重要原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翟振武  
当1990年代各种人口调查"过低的"生育水平难以置信时,其"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却被广泛接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数据漏报的性别差异的分析,利用教育统计数据,重新估计2000年及9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结果表明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并不像2000年普查数据反映的那样严重偏高。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和低年龄组性别比要比普查反映的水平低5~9个百分点。1990年代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部分中,女婴漏报的作用高达50%以上。本文还根据2000年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考察了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解振明  
从“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三个要素分析造成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 ,在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地方 ,首先 ,有一定规模的男孩偏好的人群 ;其次 ,有可以获得的性别选择信息和技术服务 ;同时 ,存在着对性别选择行为疏于管理的系统。这三要素是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生育政策的大环境下发挥着作用 ,因此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工作必须从这三要素入手 ,同时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出生性别比治理工作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环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贾威,彭希哲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并非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虽然总体上无显著异常,但在不同的家庭原有子女性别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男孩结构的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有男孩的出生性别比,且超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出生性别比范围。另外,在无男孩结构中出生性别比随孩次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的异常是和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这种文化因素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在这一影响消除以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上升将是生育率下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阶段。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1994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召开了1994—199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安部、人事部、最高检察院、民政部、统战部、建设部、国家计生委、全国总工会、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经济社会调查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此外,课题组还在1994年10—11月就中国1994—1995年的社会经济形势对全国17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幼文  
建国70年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其中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并且逐步深化,不断递进。对外经济关系战略选择由四个因素决定,国际环境是外部条件,发展目标是根本方向,理论依据是指导思想,国内体制是推进条件。四个时期中四大决定因素的变化证明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在结构和历史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