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69)
2023(6389)
2022(5395)
2021(4814)
2020(3929)
2019(8715)
2018(8256)
2017(15507)
2016(8412)
2015(8899)
2014(8390)
2013(8278)
2012(7491)
2011(6666)
2010(6414)
2009(5716)
2008(5372)
2007(4564)
2006(3837)
2005(3273)
作者
(26038)
(21838)
(21817)
(20446)
(13772)
(10884)
(9680)
(8657)
(8202)
(7493)
(7463)
(7100)
(7001)
(6736)
(6726)
(6726)
(6690)
(6495)
(6264)
(6136)
(5584)
(5333)
(5102)
(5068)
(4894)
(4768)
(4652)
(4568)
(4431)
(4340)
学科
(33472)
经济(33435)
管理(22610)
(22555)
方法(17540)
(16961)
企业(16961)
数学(16361)
数学方法(16276)
(13566)
贸易(13566)
(13380)
(11376)
(10090)
(9477)
中国(8429)
(8234)
出口(8229)
出口贸易(8229)
(7594)
业经(6779)
农业(6528)
技术(5899)
环境(5780)
(5305)
(5268)
财务(5265)
财务管理(5255)
企业财务(4965)
地方(4955)
机构
大学(119433)
学院(118011)
(52182)
经济(51518)
管理(44807)
研究(42459)
理学(40305)
理学院(39810)
管理学(39136)
管理学院(38942)
中国(30948)
(28678)
科学(28473)
(24510)
业大(23608)
农业(23243)
(22460)
(21578)
研究所(21115)
中心(18850)
财经(18171)
经济学(17347)
(16879)
经济学院(16178)
农业大学(15984)
(15933)
(15278)
北京(14648)
财经大学(13829)
科学院(13800)
基金
项目(90882)
科学(71553)
基金(69283)
(64306)
国家(63821)
研究(57355)
科学基金(53700)
社会(39622)
社会科(37813)
社会科学(37805)
自然(37275)
基金项目(37234)
自然科(36478)
自然科学(36465)
自然科学基金(35854)
(34091)
(29877)
资助(27670)
教育(25367)
重点(20940)
(20228)
编号(19733)
(19293)
计划(19187)
(19048)
科研(18568)
创新(18191)
国家社会(17739)
(17389)
教育部(16824)
期刊
(46360)
经济(46360)
研究(29971)
学报(27193)
(24145)
科学(22751)
大学(19336)
学学(18826)
中国(18732)
农业(16297)
(15464)
管理(13816)
经济研究(9469)
(9214)
(8719)
金融(8719)
财经(8697)
(8362)
业大(7784)
业经(7776)
(7474)
国际(7137)
问题(7075)
技术(6979)
(6771)
农业大学(6690)
资源(6427)
科技(6413)
商业(5845)
技术经济(5708)
共检索到158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书章  王广州  
本文应用孩次性别递进法,定义了达标生育率指标FRG和状态子空间及其基本运算规则;证明了历经概率“行列和”定理;分别导出了达标生育率对出生性别比和生育性别比的导数公式;给出了导数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实例并对结果做了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贾威,彭希哲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并非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虽然总体上无显著异常,但在不同的家庭原有子女性别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男孩结构的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有男孩的出生性别比,且超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出生性别比范围。另外,在无男孩结构中出生性别比随孩次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的异常是和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这种文化因素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在这一影响消除以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上升将是生育率下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阶段。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石人炳  
文章对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生育控制政策通过"选择途径"和"统计途径"对人口出生性别比产生影响,其中"选择途径"的影响必须同时满足人们有强烈的性别偏好和有选择性生育技术可以利用两个前提条件。即使没有选择性生育,生育控制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统计途径"的影响仍然存在,即"一孩半政策"能通过概率效应和浓缩效应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但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没有性别选择性生育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出生性别比偏离正常值范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志刚  
文章对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样本进行了生育分析,按北京全市合计、本市妇女和外来妇女分别计算了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以求研究外来妇女对北京市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失调方面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二力  
以“五普”数据为基础 ,分析全国“地市”的出生性别比、婴儿死亡率性别比与生育政策的关系。本文的分析表明实行“第 1个孩子为女孩 ,间隔几年允许生第 2个孩子”生育政策的人口比例越高的地区 ,出生性别比和婴儿死亡性别比失常越严重 ;实行较为宽松生育政策的地区比较接近正常。实行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有利于解决目前出生性别比严重失常和女婴死亡严重偏高的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陈卫  陶涛  蔡菲  杨成钢  宋月萍  陈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原新,石海龙  
中国出生性别比自1980年代开始偏高且持续升高,这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男孩偏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现状是基础,便捷安全的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技术是手段,少生孩子是动因。计划生育政策是促使少生孩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屈坚定  杜亚平  
文章以“性别人流指数”为量化指标具体反映中国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育龄妇女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也不一样,其中对农村中女儿户妇女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育龄妇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蔡菲  
文章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比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经济学中的贡献率概念,给出分因素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贡献率计算方法,比较在全国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各省的贡献及在各省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分城乡及分孩次的贡献程度,为做好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雅茗  刘爽  
文章利用"六普"数据,分别从全国、省级、地市以及省会城市等多个层面,阐述出生性别比整体趋高、两极分化及在地市蔓延等特点,讨论近几年部分地区出生性别比的最新动态。同时特别针对新出现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失常,分析其在城乡、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代际女性间表现出的趋同特点,认为这种起点上的生育性别选择表明中国的生育转变已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影响因素的作用强于政策因素的生育动力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进一步从生育结果的角度分析了15~64岁妇女存活子女的性别组合分布状况,指出这一分布明显偏离正常形态且偏离程度越来越高,1990~2010年间生育性别选择使夫妇的生男比率不断增加,"男孩偏好"表现趋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谷祖善  
出生性别比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意义,近年渐为人们重视。 1981年全国共出生20,689,704个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08.47。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生性别比按高低排列,得下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文章阐述了如何用样本出生性别比估计或推断总体出生性别比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两样本性别比来检验两个总体性别比之间在统计上是否存在差异。文中给出了出生性别比的标准误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在不同样本出生性别比水平下、不同样本规模的情况下标准误的估计,以及在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的估计;同时还利用二维交叉表的卡方检验和OddsRatio的卡方检验对两样本所反映的总体出生性别比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检验。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规模比较小的样本(出生人口少于3000人)和人口比较少的总体(总人口少于30万人),均不易于单独计算出生性别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擢春,黎楚湘,励晓红  
文章利用农村基层计划生育部门日常登记资料,用队列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性人工流产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女婴漏报,第三是变相溺婴,它们对出生后1周内出生性别比异常的贡献分别为70%、20%和10%左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汉东  陆利桓  
文章利用离散动力学模型预测了我国到2050年婚配年龄的男女人口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婚配年龄的男女人数差异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040年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稳定。我国未来40年将存在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其中城市婚配年龄人口差异程度高于农村的婚配年龄人口的差异程度,但农村的婚姻挤压程度要高于城市的婚姻挤压程度,文章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瀛通  
迄今为止,一些涉及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问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几乎都存在着涉及基本概念与理论方面的这样或那样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不仅对出生性别比的基本概念、数理检测方法等做了进一步阐述与再认识,而且对出生性别比失调与近一个时期失调的初始时间做了界定。同时,对异常出生性别比的现状、变动态势进行了重新估计。指出在人为条件下的出生性别比失调,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生育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