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62)
- 2023(11992)
- 2022(10693)
- 2021(10234)
- 2020(8513)
- 2019(19773)
- 2018(19788)
- 2017(38668)
- 2016(21246)
- 2015(23865)
- 2014(24013)
- 2013(23572)
- 2012(21828)
- 2011(19606)
- 2010(19866)
- 2009(18136)
- 2008(17576)
- 2007(15433)
- 2006(13870)
- 2005(12339)
- 学科
- 济(80417)
- 经济(80319)
- 管理(61531)
- 业(57677)
- 企(47756)
- 企业(47756)
- 方法(36505)
- 数学(31595)
- 数学方法(31176)
- 农(23634)
- 财(22712)
- 中国(22217)
- 贸(20128)
- 贸易(20120)
- 易(19681)
- 业经(18007)
- 地方(17458)
- 学(17276)
- 制(16044)
- 农业(15361)
- 理论(13986)
- 策(13417)
- 出(13203)
- 和(13172)
- 银(13147)
- 银行(13114)
- 务(13098)
- 技术(13063)
- 财务(13028)
- 财务管理(13001)
- 机构
- 大学(293762)
- 学院(292861)
- 管理(119226)
- 济(116856)
- 经济(114113)
- 理学(102594)
- 理学院(101523)
- 管理学(99900)
- 管理学院(99372)
- 研究(96536)
- 中国(73407)
- 京(62674)
- 科学(58550)
- 财(55955)
- 所(47589)
- 中心(44945)
- 江(44655)
- 农(44274)
- 财经(43878)
- 研究所(42982)
- 业大(41763)
- 北京(39911)
- 经(39797)
- 范(39581)
- 师范(39293)
- 州(36091)
- 院(35294)
- 农业(34316)
- 经济学(34072)
- 财经大学(32367)
- 基金
- 项目(197329)
- 科学(155128)
- 研究(148826)
- 基金(142319)
- 家(121951)
- 国家(120875)
- 科学基金(104366)
- 社会(92131)
- 社会科(87264)
- 社会科学(87245)
- 省(76619)
- 基金项目(75332)
- 教育(68615)
- 自然(67294)
- 自然科(65673)
- 自然科学(65659)
- 自然科学基金(64462)
- 划(64335)
- 编号(62419)
- 资助(59339)
- 成果(51791)
- 部(44140)
- 重点(43432)
- 课题(42764)
- 发(41840)
- 创(40561)
- 项目编号(38574)
- 教育部(38138)
- 创新(37705)
- 人文(37536)
- 期刊
- 济(130520)
- 经济(130520)
- 研究(91203)
- 中国(55708)
- 管理(43369)
- 学报(42592)
- 财(41191)
- 农(40608)
- 科学(39734)
- 教育(36937)
- 大学(32727)
- 学学(30231)
- 融(28685)
- 金融(28685)
- 农业(28112)
- 技术(25516)
- 业经(21759)
- 财经(20600)
- 经济研究(20122)
- 图书(18634)
- 经(17462)
- 问题(17345)
- 理论(15650)
- 贸(15061)
- 实践(14575)
- 践(14575)
- 技术经济(14134)
- 科技(13774)
- 业(13638)
- 现代(13550)
共检索到439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雅茗 刘爽
文章利用"六普"数据,分别从全国、省级、地市以及省会城市等多个层面,阐述出生性别比整体趋高、两极分化及在地市蔓延等特点,讨论近几年部分地区出生性别比的最新动态。同时特别针对新出现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失常,分析其在城乡、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代际女性间表现出的趋同特点,认为这种起点上的生育性别选择表明中国的生育转变已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影响因素的作用强于政策因素的生育动力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进一步从生育结果的角度分析了15~64岁妇女存活子女的性别组合分布状况,指出这一分布明显偏离正常形态且偏离程度越来越高,1990~2010年间生育性别选择使夫妇的生男比率不断增加,"男孩偏好"表现趋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蔡菲
文章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比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经济学中的贡献率概念,给出分因素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贡献率计算方法,比较在全国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各省的贡献及在各省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分城乡及分孩次的贡献程度,为做好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贡献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翠绒,易想和
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持续升高 ,人口道德面临严峻挑战。因此 ,从人口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道德原因 ,阐释人口道德的生成机制 ,重建科学的现代的人口道德势在必行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人口道德 性别偏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石人炳
文章对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生育控制政策通过"选择途径"和"统计途径"对人口出生性别比产生影响,其中"选择途径"的影响必须同时满足人们有强烈的性别偏好和有选择性生育技术可以利用两个前提条件。即使没有选择性生育,生育控制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统计途径"的影响仍然存在,即"一孩半政策"能通过概率效应和浓缩效应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但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没有性别选择性生育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出生性别比偏离正常值范围。
关键词:
生育控制政策 选择性生育 出生性别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力勇 刘旭东 裴霞
农村是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的基层和重点,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状况直接影响着这项工作的成效。文章以陕西省农村为调研对象,发现基层在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中存在工作主体认识不到位、工作客体行为被动、工作过程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主体认识水平、以信息化城镇化为手段营造生育文明环境、建立有效机制规范工作行为等对策,以期促进农村基层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农村 出生性别比 综合治理 陕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震 马茜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持续40余年,预计到2050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长达70年的出生性别比转变对中国人口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性别失衡问题,对出生性别比升高加剧人口老龄化的关注较少。为此,利用新近估计的中国出生性别比、生育率和死亡率数据,借助人口模拟预测和稳定人口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出生性别比上升不仅会减少女婴出生数,还会减少男婴出生数,由此造成人口规模的下降并加剧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引导出生性别比尽快回归正常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强出生性别比治理可以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出生性别比转变 人口老龄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屈坚定 杜亚平
文章以“性别人流指数”为量化指标具体反映中国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育龄妇女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也不一样,其中对农村中女儿户妇女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育龄妇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谷祖善
出生性别比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意义,近年渐为人们重视。 1981年全国共出生20,689,704个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08.47。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生性别比按高低排列,得下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文章阐述了如何用样本出生性别比估计或推断总体出生性别比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两样本性别比来检验两个总体性别比之间在统计上是否存在差异。文中给出了出生性别比的标准误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在不同样本出生性别比水平下、不同样本规模的情况下标准误的估计,以及在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的估计;同时还利用二维交叉表的卡方检验和OddsRatio的卡方检验对两样本所反映的总体出生性别比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检验。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规模比较小的样本(出生人口少于3000人)和人口比较少的总体(总人口少于30万人),均不易于单独计算出生性别比。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统计推断 显著性检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陈卫 陶涛 蔡菲 杨成钢 宋月萍 陈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原新,石海龙
中国出生性别比自1980年代开始偏高且持续升高,这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男孩偏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现状是基础,便捷安全的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技术是手段,少生孩子是动因。计划生育政策是促使少生孩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采用国内外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从人口学和统计学两个方面研究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的监测方法。在人口学监测方法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证数据总结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分孩次出生性别比和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的基本变动模式与基本特征。在统计学监测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较小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人口出生性别比二项分布概率估计和贝叶斯估计方法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将贝叶斯方法与其他简单统计方法进行比较,证实在小样本条件下,贝叶斯估计可以达到较好的统计监测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