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94)
- 2023(12874)
- 2022(10777)
- 2021(9792)
- 2020(7977)
- 2019(18378)
- 2018(17678)
- 2017(33075)
- 2016(17736)
- 2015(19760)
- 2014(18804)
- 2013(18876)
- 2012(17421)
- 2011(15899)
- 2010(15296)
- 2009(13406)
- 2008(12962)
- 2007(10779)
- 2006(9433)
- 2005(8295)
- 学科
- 济(75111)
- 经济(75042)
- 管理(45359)
- 业(41179)
- 方法(33451)
- 企(30713)
- 企业(30713)
- 数学(30166)
- 数学方法(29978)
- 贸(26471)
- 贸易(26459)
- 易(25777)
- 中国(22003)
- 农(20279)
- 财(17820)
- 学(16376)
- 环境(15983)
- 地方(15279)
- 业经(14719)
- 出(14488)
- 农业(13643)
- 制(12080)
- 关系(10786)
- 银(10588)
- 银行(10543)
- 技术(10497)
- 口(10430)
- 出口(10421)
- 出口贸易(10421)
- 融(10269)
- 机构
- 大学(250488)
- 学院(247507)
- 济(112480)
- 经济(110790)
- 研究(92994)
- 管理(90759)
- 理学(79534)
- 理学院(78531)
- 管理学(77370)
- 管理学院(76934)
- 中国(69868)
- 科学(57572)
- 京(52975)
- 农(48194)
- 所(46902)
- 财(46549)
- 研究所(43544)
- 中心(41159)
- 业大(40638)
- 农业(38515)
- 财经(38362)
- 经济学(36696)
- 经(35336)
- 江(34312)
- 院(34257)
- 经济学院(33491)
- 北京(32856)
- 范(31594)
- 师范(31164)
- 科学院(29185)
- 基金
- 项目(178294)
- 科学(140777)
- 基金(133621)
- 研究(123437)
- 家(120666)
- 国家(119785)
- 科学基金(100824)
- 社会(82423)
- 社会科(78419)
- 社会科学(78402)
- 基金项目(71325)
- 省(66496)
- 自然(66258)
- 自然科(64757)
- 自然科学(64736)
- 自然科学基金(63640)
- 划(58057)
- 教育(54680)
- 资助(53372)
- 编号(45327)
- 重点(41414)
- 部(40261)
- 发(39618)
- 创(37400)
- 国家社会(36222)
- 科研(35345)
- 创新(35281)
- 成果(34478)
- 中国(34254)
- 教育部(34026)
- 期刊
- 济(111414)
- 经济(111414)
- 研究(71934)
- 学报(45984)
- 中国(44747)
- 农(41710)
- 科学(41231)
- 大学(34091)
- 财(33440)
- 学学(32451)
- 管理(30119)
- 农业(28988)
- 经济研究(20983)
- 贸(20908)
- 融(19370)
- 金融(19370)
- 财经(18534)
- 国际(18347)
- 教育(18197)
- 业(17300)
- 业经(16887)
- 技术(16860)
- 问题(16811)
- 经(16105)
- 世界(14004)
- 资源(13915)
- 版(12145)
- 科技(11625)
- 业大(11522)
- 技术经济(11164)
共检索到3580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关伟 王舒 许淑婷
文章在运用SBM模型测度2006—2015年沿海11个省份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构建地区出口碳排放效率指数,研究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特征,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沿海11个省份整体出口贸易碳排放Malmquist指数变化轨迹各异,上海市和海南省突变现象显著;各省市地区出口碳排放效率指数均值存在较大差异,形成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技术创新与进步、外资企业"环境成本转移"效应、出口产品能耗对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影响显著。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欧阳小迅 戴育琴 瞿艳平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_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_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毛熙彦 贺灿飞 王佩玉 许蕊 胡醒木子 贺舒琪
环境产品贸易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途径。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设备等方面具有优势,环境产品贸易有利于落实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分析中国1996—2019年环境产品进出口规模、产品结构与贸易网络结构的变化,应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分解为排放强度、能源效率、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四个分量,借助ARDL-ECM模型验证环境产品贸易与碳排放的协整关系及长短期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环境产品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表现为短期促进作用和长期抑制作用。(2)环境产品贸易主要通过促进能源效率的碳减排效应、抑制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效应而推动碳减排。(3)贸易产品专业化短期有利于碳减排,但从长期看多元化更有利。贸易影响力提升短期对碳减排有利,但对进口的长期依赖不利于碳减排。(4)碳减排不只靠能源相关产品,非能源相关产品贸易同样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而推动碳减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爱军 房静涛 王群伟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量因经济发展依赖出口而居高不下,在现有出口贸易发展模式下,提高效率是碳减排的关键。本文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全局参比Malmquist-Luenberger DEA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域(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2000-2012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做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在2000-2012年间平均增长为2%,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者,但是技术效率呈递减趋势,年均下降0.5%;全国省域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的特征,东部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高于中西部;省域间效率改进存在差异;因为2010-2012年国家对碳减排的高度重视和...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艳艳 印梅
基于1996—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经验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效率及影响出口贸易的非效率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出口效率得到提升,这主要得益于贸易双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和人口规模的增长;此外,针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潜力,对贸易阻力非效率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杜运苏 孙辉煌
本文构建了一个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7~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贸易伙伴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出口总量的扩张是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持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排放强度的降低是抑制隐含碳排放增长最主要因素,出口结构变化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在短期内,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强度是中国抑制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有效途径;从长远来看,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则是可行的选择。
关键词:
出口隐含碳 增长因素 LMDI分解技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伟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区域间和行业间的相互关联。本文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CMRIO)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值由2007年的2. 3153 t/万元下降至2012年的1. 5537 t/万元,年均下降7. 67%左右。(2)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差异,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出口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要高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能源消耗较高的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下降幅度要高于能源消耗较低的服务业。(3)中国区域、行业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量与期初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三者共同促使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变动是最大驱动因素。(5)中国各区域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增加值系数效应为正,直接碳排放系数、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为负,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表现不一,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小。(6)中国各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是最大的,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增加值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出口贸易综合效应表现不一。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邱强 李庆庆
面对温室效应日益加剧的趋势,各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量。因此,测算本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并进而探究驱动其变动的因素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法定量测算了2002年、2005年及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量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强度(技术)效应。结果发现,中国隐含碳净输出量迅速扩大;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起到正向推动作用,而强度(技术)效应对其有负向作用。
关键词: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结构分解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运苏 张为付
文章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数量巨大,在中国碳排放总额中占比很高,且在行业分布和国别流向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出口总量增长是导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直接排放系数降低和中间生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出口结构改善对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某些年份和个别出口贸易伙伴中,由于结构恶化反而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我国在采取措施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亟需进一步加大出口商品升级换代的力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坚 霍尚一
本文通过水果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对1992年以来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果进口国的GDP、中国农业产值、中国与各进口国的双边真实汇率、双方是否为APEC成员国、中国是否加入WTO都对中国水果出口贸易有显著的影响。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参与WTO事务、推动APEC进程、参与更多的区域性贸易合作、降低出口价格、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水果出口 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鹏
文章运用DVAR(出口贸易中的国内价值增值占总出口的比例)来度量一国出口贸易质量状况,计算了2000—2018年中国DVAR的值;进一步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税收和FDI对DVAR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DVAR总体上呈不断增加态势,说明中国出口贸易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会降低DVAR,关税税率减少会提高DVAR,FDI增加会提高DVAR。这充分说明人民币升值会恶化我国出口贸易质量,降低关税税率、FDI的增加会提高我国出口贸易质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常青
本文利用UN-COMTRADE数据库中2001-201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HS6分位的数据,引用生存分析方法对中国对美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平均值为2.294年,中位数为1年,证明了该出口贸易关系也呈现负的时间依存性特征。同时参考Rauch对产品的分类法将产品分为同质产品、参考价格产品以及差异化产品三类考察了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以及初始贸易额对中国对美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证明其影响显著。
关键词:
出口贸易 持续时间 生存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汉成 易法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果产业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水果生产和消费大国。本文从出口总量、产品结构及出口市场结构等方面分析中国水果出口贸易格局,对中国水果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内贸易进行了测算;分析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诸多因素,并最终得出尽管中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但并非世界贸易强国,中国今后还应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努力提高水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建立水果质量标准及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开拓水果国际市场。
关键词:
中国 水果出口格局 国际竞争力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治宇
本文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边限检验方法,利用1997年1季度至2008年4季度的数据估计了中国进出口贸易需求的收入弹性、价格弹性和汇率弹性,结果发现国外收入变化是影响中国出口的主要因素,产品价格对出口的影响较小,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的影响不确定。因此,如果采取低价格促进出口的措施,不仅是低效的,而且是得不偿失的。转向以内需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关键词:
收入弹性 价格弹性 汇率弹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艳萍 赵乐微
采用因素分解法,结合计量分析方法与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04、2008和2012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定量测算我国主要工业行业出口贸易通过规模、结构和技术三种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个计算期内,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为正,结构效应为正,技术效应为负,在第二个计算期内,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为负,结构效应为负,技术效应为负,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行业 出口 碳排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