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17)
2023(10222)
2022(8324)
2021(7683)
2020(6469)
2019(14769)
2018(14224)
2017(27132)
2016(14366)
2015(16382)
2014(15739)
2013(16009)
2012(14752)
2011(13171)
2010(13222)
2009(12491)
2008(12614)
2007(11140)
2006(9952)
2005(9530)
作者
(40298)
(33878)
(33668)
(31921)
(21629)
(16051)
(15154)
(13003)
(12751)
(11979)
(11713)
(11243)
(11220)
(10758)
(10629)
(10260)
(10147)
(9643)
(9545)
(9383)
(8433)
(8181)
(8139)
(7710)
(7545)
(7501)
(7454)
(7304)
(6787)
(6561)
学科
(76015)
(73853)
经济(73769)
(70563)
企业(70563)
管理(58243)
方法(33219)
业经(26525)
(26437)
数学(25685)
数学方法(25574)
(23617)
中国(19831)
(18651)
财务(18638)
财务管理(18624)
企业财务(17612)
(17419)
贸易(17411)
农业(17295)
(17127)
技术(16706)
(14396)
(14336)
(13763)
(13323)
(13163)
企业经济(12004)
(11826)
(11424)
机构
学院(216429)
大学(211822)
(106678)
经济(105319)
管理(88828)
理学(76167)
理学院(75534)
管理学(74876)
管理学院(74480)
研究(71453)
中国(59839)
(50005)
(44016)
财经(39662)
科学(38081)
(36356)
(35128)
(34508)
经济学(34051)
(31769)
研究所(31393)
中心(31272)
经济学院(30914)
财经大学(29384)
北京(28029)
业大(27784)
农业(27100)
商学(26555)
商学院(26324)
经济管理(25324)
基金
项目(137385)
科学(111821)
基金(104694)
研究(103058)
(90100)
国家(89328)
科学基金(78697)
社会(70926)
社会科(67605)
社会科学(67591)
基金项目(54169)
(50950)
自然(48244)
自然科(47242)
自然科学(47231)
自然科学基金(46541)
教育(45419)
资助(42980)
(42120)
编号(38878)
(34197)
(32511)
(32241)
国家社会(31283)
重点(30512)
(29998)
成果(29886)
创新(29338)
教育部(28542)
中国(28307)
期刊
(117907)
经济(117907)
研究(69014)
(41370)
中国(40708)
管理(38583)
(32603)
科学(28417)
学报(26283)
农业(23102)
大学(21425)
技术(20891)
财经(20721)
学学(20539)
经济研究(20188)
(19905)
金融(19905)
业经(19236)
(18056)
(16159)
(15820)
问题(15777)
技术经济(14731)
世界(14639)
教育(14459)
国际(14231)
现代(11193)
财会(10712)
统计(10432)
经济管理(9936)
共检索到331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亚平  李晶  
笔者采用2001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基于所有制、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等企业异质性,探索出口强度、吸收能力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优势,但出口强度与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一方面纯出口企业拉低了出口企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短期内负的学习效应导致生产率下降。吸收能力则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出口活动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即当吸收能力较强时,随着企业出口强度的增加,生产率有所提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世民  沈琪  
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已被经验研究所广泛证实,但至今仍未有理论层面的解释。本文通过修正企业异质性理论假设,加入针对中国转轨经济的特点,构建了两国三区垄断竞争模型,开创性地将市场分割和融资约束纳入到统一框架中,证明了市场分割下会产生出"重出口而轻内销"的中国特有的特殊企业类型,融资约束会加剧贸易扭曲现象,并直接形成过度出口,进而最终导致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逯建  杨彬永  孙楚仁  
文章基于Melitz异质性企业理论,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基于省份、行业、地区层面数据检验了铁路提速对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铁路提速会显著影响出口企业生产率分布,铁路运行时间的缩短会导致各省份和各行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分布集中度减小。在考虑了行业与地区差异以及引入控制变量等因素后,铁路提速后的生产率分布比提速前更加分散这一结论仍然是稳健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浩  吕锦莎  
利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检验了集群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运用Heckman选择模型对集群内外企业的出口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集群内企业出口参与决策"生产率悖论"的存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该悖论的原因来自于产业集群引发的出口溢出效应,其中示范/模仿效应和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对集群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均有改善作用;出口信息溢出效应则只提高了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而对集约边际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霍伟东  王明彬  
本文通过参数和半参数的方法对中国1998—2007年的制造业生产率进行估计并做横向对比。在分行业考察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后发现:(1)半参数的估计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同时性偏误和样本选择偏误带来的估计结果有偏的问题,并且OP法优于LP法;(2)从总体来看,除沿用前人将资本和劳动贡献率分别赋值1/3和2/3的方法证实了"生产率悖论"存在外,在其他相对更为准确的估计方法下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均高于非出口企业;(3)样本初期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高于非出口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出口企业追赶并超过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从而呈现部分行业在特定年份非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的情形。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这一现...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晴  张源媛  
近期的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非出口企业。由于与经典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主要预测不一致,这一经验事实被称为"生产率之谜"。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现有研究"生产率之谜"的理论和经验文献,梳理了文献在研究时间和研究议题上的逻辑关系,比较了文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的异同,并尝试性地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蕾  尹翔硕  
本文从贸易成本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由于国内市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此在国内市场经营的固定贸易成本甚至超过出口固定成本。本文拓展了Melitz(2003)的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基于logit(probit)模型,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对制造业整体样本及纺织服装制造业样本进行检验,分析了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市场选择的主要因素。国外市场更低的销售费用促进了企业出口,不同市场的贸易成本差异会对企业市场选择有重要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艳  唐宜红  李兵  
本文在理论上结合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国情,修改了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的一个主要假设,将国内市场细分为本市市场、本省市场、外省市场和海外市场,并分析了在不同市场进入成本组合中,不同效率企业进入不同市场的次序。在实证部分,主要采用了2005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销售到国内外省市场的企业;在充分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加工企业、资本劳动比等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因素之后,中国市场分割仍然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而为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戴觅  余淼杰  Madhura Maitra  
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在特定行业与所有制中低于非出口企业,存在"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本文通过对2000—2006年企业—海关数据的分析表明,这一现象完全是由中国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导致的。在中国,近20%的出口企业完全从事加工贸易,这些企业的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低10%~22%。剔除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就能使我们回到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的传统结论中。本文说明区分加工与非加工贸易企业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出口企业的表现至关重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汤二子  孙振  
生产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企业间所存在的主要异质性,基于生产率构建的新新贸易理论是目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最新前沿,而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生产率悖论"的结论。本文将主要分析造成这种违背经典理论经验研究的主要原因,首先,重新设定企业异质性,即在生产率外再引入产品质量异质性来重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可以看出,仅仅利用企业产量而忽视产品质量计算的生产率可能会得出"生产率悖论",从而"生产率悖论"很可能只是一个计算问题;接着利用最新的2005~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检验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检验认为大部分行业的确存在"生产率悖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斌  屠新泉  王杰  
出口目的地会影响企业生产率吗?何种类型的企业会在出口目的地的选择中受益?文章在新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解释中国企业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原因。文章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的合并数据,运用倾向评分匹配和倍差法解决样本选择的内生性问题,系统考察了出口市场转变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与只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比,企业出口目的地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后,生产率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在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控制计量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检验结果依然稳健;(2)民营企业和多产品企业在出口目的地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后,其生产率提升更为明显,而且出口阅历的积累更有利于企业出口...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春顶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同行业中,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内销企业。然而,我们近期的一个检验发现,中国行业内的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普遍低于内销型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本文选取中国制造业30个行业1998~2007年约33万多家企业数据,全面检验了"悖论"现象,发现加工贸易企业大量存在是背后的重要原因。同时,出口企业中出口规模和生产率负相关,在分析和解释这些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关政策启示和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马林梅  张群群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文章分析和检验了企业生产率对我国企业零出口、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三种出口模式选择的决定作用。研究发现,在出口企业样本中有35.1%的企业完全依靠中间商出口;随着生产率提高,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减少零出口为主的模式,增加间接出口为主乃至直接出口为主的模式。进一步分阶段研究后发现,在内销和出口阶段,企业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倾向于降低内销而增加出口;在出口阶段,企业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倾向于降低间接出口而更多地选择直接出口模式。结果表明,中间商在我国企业出口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水平与零出口、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呈现同向变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琳琳  
本文从宏微观生产率测算差异、企业生产率测算方法、企业生产率测算关键数据的选择以及企业价格指数缺失处理四个方面讨论企业生产率的测算问题。随着企业异质性理论发展和企业数据库的应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从宏观层面逐渐转向企业层面。宏微观生产率测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不同。宏观层面生产率研究主要是分析TFP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企业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原因,并不强调从微观加总得到总量TFP增长率。(2)面板数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张杰  金岳  
出口到底给中国企业生产率带来何种作用效应,既有文献的结论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在着重考虑已有文献并未考虑到的企业TFP测算方法、企业进口以及出口贸易方式这3个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本文重新检验出口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效应,结果发现:除了纯加工贸易类型企业外,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行为仍呈现自我选择效应;从新进入出口市场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的出口活动中存在显著的"出口中学习"效应,这为出口对中国企业生产率所具有的促进效应提供了支持证据;从出口密集度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出口活动中存在"生产率损失"或"生产率抑制"效应,这又反映出口对中国企业生产率可能具有的负面效应。本文的检验结果及其解释,为理解出口对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