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62)
- 2023(7694)
- 2022(6029)
- 2021(5369)
- 2020(4606)
- 2019(10352)
- 2018(10121)
- 2017(19670)
- 2016(10668)
- 2015(11784)
- 2014(11384)
- 2013(11328)
- 2012(10230)
- 2011(8634)
- 2010(8800)
- 2009(8379)
- 2008(8579)
- 2007(7834)
- 2006(6921)
- 2005(6597)
- 学科
- 业(70144)
- 企(67414)
- 企业(67414)
- 济(51196)
- 经济(51134)
- 管理(49571)
- 业经(24763)
- 财(22553)
- 方法(21799)
- 农(19570)
- 务(17868)
- 财务(17864)
- 财务管理(17849)
- 企业财务(16884)
- 技术(14848)
- 农业(14764)
- 数学(14439)
- 数学方法(14383)
- 贸(13074)
- 贸易(13069)
- 易(12843)
- 策(12284)
- 企业经济(11860)
- 划(11631)
- 制(11592)
- 出(11381)
- 经营(11215)
- 和(10654)
- 中国(10279)
- 技术管理(10091)
- 机构
- 学院(154792)
- 大学(146630)
- 济(70320)
- 经济(69331)
- 管理(66246)
- 理学(56614)
- 理学院(56174)
- 管理学(55713)
- 管理学院(55437)
- 研究(44164)
- 中国(38684)
- 财(34075)
- 京(29691)
- 农(28516)
- 财经(26622)
- 江(25185)
- 科学(24909)
- 经(24158)
- 农业(22364)
- 业大(21876)
- 所(21759)
- 经济学(20990)
- 商学(20486)
- 中心(20463)
- 商学院(20323)
- 财经大学(19307)
- 经济学院(19175)
- 研究所(19172)
- 州(18998)
- 经济管理(18808)
- 基金
- 项目(97049)
- 科学(79491)
- 基金(73149)
- 研究(72599)
- 家(61959)
- 国家(61317)
- 科学基金(55552)
- 社会(48629)
- 社会科(46348)
- 社会科学(46335)
- 省(39566)
- 基金项目(38898)
- 自然(35509)
- 自然科(34747)
- 自然科学(34742)
- 自然科学基金(34233)
- 教育(31499)
- 划(30903)
- 业(29765)
- 资助(28476)
- 编号(28343)
- 创(24491)
- 创新(21862)
- 发(21478)
- 部(21386)
- 重点(21135)
- 成果(20983)
- 制(20730)
- 国家社会(20467)
- 人文(19099)
共检索到2367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邵敏 包群
文章运用基于倍差法的倾向评分匹配估计方法从企业微观层面分析了出口企业转型对其经营表现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度外销型企业转型为中度外销型企业以及中度外销型企业转型为低度外销型企业对企业经营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显著地增加企业的负债额进而恶化其财务状况,二者不显著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高度外销型企业转型为低度外销型企业对企业经营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显著地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这种转型行为并不显著影响企业的产出和财务状况。尽管如此,由于其对企业的产出并不产生显著作用,因此由于该转型行为所获得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同时也会减少企业的就业。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杰 刘斌
本文运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的合并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对中国企业出口表现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而对出口数量和产品种类的作用恰恰相反。研究结果说明,在环境规制的压力下,企业更倾向于提升现有出口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而不是追求出口产品种类的多元化和数量的扩张,这种"精—瘦"的产品组合更有益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低价竞争、数量取胜"的"中国制造"印象。基于工具变量法的估计结果也验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扩展分析结果进一步发现,相比于市场化环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金祥义 戴金平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信息资源日渐富足,企业有效信息披露是企业外部融资和质量升级的重要决定因素,进而影响企业出口绩效。本文通过合并中国上市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研究了企业有效信息披露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企业有效信息披露通过融资和质量渠道提升了企业出口绩效,这一作用在所有制、贸易形式、区域及产品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性;同时在考虑零贸易、内生性、样本选择及遗漏变量等问题后,有效信息披露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仍稳健成立。综上,本研究表明加大企业信息披露的有效程度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出口表现,这为信息时代企业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安然 陈艺毛
近年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的实践与发展受到各方关注。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践行ESG理念可能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究了企业ESG表现对出口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与出口绩效呈U型关系,ESG表现的改善在短期内会抑制出口绩效,但长期会促进出口绩效的提升;技术研发是企业加强ESG表现促进出口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企业环境责任改善与出口绩效正相关,加大研发投入能更好地发挥环境责任改善对出口绩效的推动作用。ESG评价标准倒逼企业改革生产和管理方式来维持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和外贸高质量发展。因此,应重视价值重塑,将ESG理念融入发展战略;重视价值转换,构建ESG绩效管理体系;重视价值提升,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ESG 出口绩效 研发投入 外贸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迪 朱林可
本文研究在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地区质量声誉"对企业出口表现的影响。我们以本地区企业出口的同类产品平均质量为该产品"地区质量声誉"的代理变量,发现以地区为主体的出口产品质量声誉会对企业出口绩效产生显著为正的影响,而且当企业出口的产品质量差异化程度越高时,这种影响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区质量声誉"对非外资企业、通过贸易中介出口的企业、出口目的国距离更远的企业以及自身产品质量较低的企业影响更大。除此之外,"地区质量声誉"的提高还有利于产品出口价格的提升。这些证据与"地区质量声誉"在存在质量信息不对称时有助于企业实现更优秀出口表现的假说相一致。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推动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关注作为地区公共物品的"地区质量声誉"的培育。相应地,中央政府也需要关注"国家质量声誉"的培育,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以避免中国出口陷入"低质量陷阱"。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质量 地区声誉 出口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迪 朱林可
本文研究在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地区质量声誉"对企业出口表现的影响。我们以本地区企业出口的同类产品平均质量为该产品"地区质量声誉"的代理变量,发现以地区为主体的出口产品质量声誉会对企业出口绩效产生显著为正的影响,而且当企业出口的产品质量差异化程度越高时,这种影响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区质量声誉"对非外资企业、通过贸易中介出口的企业、出口目的国距离更远的企业以及自身产品质量较低的企业影响更大。除此之外,"地区质量声誉"的提高还有利于产品出口价格的提升。这些证据与"地区质量声誉"在存在质量信息不对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质量 地区声誉 出口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军 赵姝 靳婷婷
本文通过构建质量内生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考察了产品质量在企业出口决定中的作用,得出了产品质量较高(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出口(内销)的理论推论。之后采取世界银行提供的两个不同样本期的中国企业微观数据,对上述理论推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入世前后产品质量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出口,而当前则表现为产品质量较高的企业更愿意出口,即产品质量对企业出口决定的影响呈现出由负向作用向正向影响演变的特征;内在机制可能是入世初贸易成本的降低、国内企业质量意识的增强、国外质量贸易壁垒和消费者质量需求的上升。进一步分行业考察发现,服务企业中产品质量相对较高的企业所占比重低于制造业企业,但在出口决定动态演变的特征方面与总体样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由于服务产品质量还涉及到消费质量维度,使得服务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质量)在其出口决定中的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产品质量 出口决定 消费质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苏庆义 王睿雅
偏年效应是指同一年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因为进入市场的月份不同,导致以传统的日历年统计的产值(出口额)不同。偏年效应会导致新进入出口市场企业第一年的出口额被低估,第二年的出口增速被高估,为此,首次利用海关企业月度数据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偏年效应进行系统的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偏年效应导致中国新进入出口市场企业第一年的出口额被低估66.68%,第二年的出口增速被高估239.61个百分点。在剔除偏年效应之后,企业进入和退出对出口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广度边际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提升58.84%。基于企业所有制类型、贸易方式、产品类型、出口目的地和国内不同地区研究偏年效应的异质性表现发现,不同类型企业的偏年效应存在差异,广度边际对出口增长贡献率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不仅基于传统的日历年数据认识企业行为,也需要考虑偏年效应带来的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徐剑明
在分析我国出口企业非理性经营行为现实表现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出口企业非理性决策行为进行了一般性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应建立出口企业“创新补偿机制”,提高出口企业对未来利益的重视程度,完善出口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实现其经营行为长期化等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现实对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俊美 佟家栋 李建桐
极端天气正深刻影响微观主体的决策和资源配置。本文基于2000—2016年中国海关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象数据,发现多产品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和出口集中度应对极端高温,同时出口数量和出口新产品种类也经历了显著下降。机制研究显示,出口价格上涨主要由多产品企业成本上升驱动;核心产品的抗高温韧性促使企业增加出口集中度;极端高温的生产率下降效应则导致了出口数量和出口新产品种类的萎缩。进一步研究发现,位于炎热地区的企业更易受到极端高温的负面影响,关注气候变暖问题有助于提高企业适应极端高温的能力,尤其在相对炎热的地区,这种适应性的提升更为显著。此外,年均气温的升高和对历史气温的正向偏离也削弱了多产品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进一步证实了以极端高温增加和升温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暖对多产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从多产品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角度深化了对企业气候韧性的相关研究,揭示了当前中国全力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
极端高温 多产品企业出口行为 气候适应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邵敏 包群
文章运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分析了企业退出出口市场行为对其经营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表现越差的出口企业退出出口市场的概率越大;企业退出出口市场行为对企业经营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就业增长和产出增长方面,而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总体不显著。具体表现为,企业退出出口市场会对其就业增长和产出增长产生持续的显著负向作用,这说明我国国内需求尚不足以使企业退出出口市场后继续保持退出前的就业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因此,在提倡出口转内销的同时需注重提高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存活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亚钧 汪亚楠
关税税率下降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是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两大典型特征。本文对Melitz(2003)和Chatterjee et al(2013)的企业异质性理论进行了改进,着力于研究贸易自由化与企业出口表现之间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2000-2006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运用DID方法实证研究发现:WTO的政策效应在2003年开始发挥,关税减免对于企业出口表现的作用显著,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提高了企业出口表现对于关税减免的变化弹性。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逯建 张琳若
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生产合作,也为企业带来了集团内部融资便利以应对国际不确定性风险。本文以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作为研究对象,以上市集团公司子公司为实验组构建PSM-DID研究方法,研究在突发的危机冲击下,集团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是否更能帮助出口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分析结果表明,拥有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出口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具有更好的出口表现;集团公司的独资子公司、大型子公司在面对国际经济危机时出口表现更好。这些结果在更换冲击时间、变换对照组样本以及使用Bartik工具变量的检验中仍然显著。说明内部资本市场确实能帮助出口企业应对突发危机,维持经营稳定。据此我们提出建议:中小出口企业加强内部合作或组建外贸集团公司,发展内部资本市场;对突发的国际经济系统性风险做出充分的风险预案,确保企业出口平稳健康地运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亚钧 汪亚楠
关税税率下降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是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两大典型特征。本文对Melitz(2003)和Chatterjee et al(2013)的企业异质性理论进行了改进,着力于研究贸易自由化与企业出口表现之间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2000-2006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运用DID方法实证研究发现:WTO的政策效应在2003年开始发挥,关税减免对于企业出口表现的作用显著,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提高了企业出口表现对于关税减免的变化弹性。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逯建 张琳若
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生产合作,也为企业带来了集团内部融资便利以应对国际不确定性风险。本文以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作为研究对象,以上市集团公司子公司为实验组构建PSM-DID研究方法,研究在突发的危机冲击下,集团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是否更能帮助出口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分析结果表明,拥有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出口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具有更好的出口表现;集团公司的独资子公司、大型子公司在面对国际经济危机时出口表现更好。这些结果在更换冲击时间、变换对照组样本以及使用Bartik工具变量的检验中仍然显著。说明内部资本市场确实能帮助出口企业应对突发危机,维持经营稳定。据此我们提出建议:中小出口企业加强内部合作或组建外贸集团公司,发展内部资本市场;对突发的国际经济系统性风险做出充分的风险预案,确保企业出口平稳健康地运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