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12)
2023(15356)
2022(12867)
2021(11843)
2020(10386)
2019(23943)
2018(23913)
2017(46920)
2016(25186)
2015(28563)
2014(28585)
2013(28444)
2012(26259)
2011(23461)
2010(23634)
2009(22491)
2008(22721)
2007(20423)
2006(17777)
2005(16186)
作者
(71930)
(60165)
(59974)
(57075)
(38532)
(28884)
(27328)
(23416)
(22666)
(21534)
(20215)
(20189)
(19138)
(18815)
(18677)
(18498)
(18020)
(17807)
(17400)
(17292)
(14855)
(14747)
(14682)
(13779)
(13568)
(13454)
(13442)
(13207)
(12049)
(11919)
学科
(116381)
经济(116256)
(98570)
(87546)
企业(87546)
管理(87384)
方法(57660)
数学(47999)
数学方法(47525)
(37358)
(34020)
业经(32735)
中国(28192)
(25503)
财务(25457)
财务管理(25410)
企业财务(24103)
(23743)
贸易(23736)
农业(23412)
(23141)
(23136)
技术(20597)
理论(19548)
(19366)
地方(18229)
(18107)
(17914)
(17888)
(17205)
机构
学院(375406)
大学(372292)
(164212)
经济(161199)
管理(153482)
理学(132199)
理学院(130983)
管理学(129177)
管理学院(128492)
研究(114343)
中国(91639)
(78705)
(76415)
科学(65754)
财经(63028)
(58071)
(57167)
(56248)
(55905)
中心(54007)
业大(51467)
经济学(51147)
研究所(50293)
北京(47647)
财经大学(46626)
经济学院(46576)
农业(45780)
(44154)
(43825)
师范(43405)
基金
项目(240817)
科学(192326)
基金(178035)
研究(177959)
(152223)
国家(150914)
科学基金(132429)
社会(116018)
社会科(110237)
社会科学(110209)
基金项目(93945)
(93821)
自然(84637)
自然科(82718)
自然科学(82696)
教育(82175)
自然科学基金(81280)
(77782)
资助(73537)
编号(71976)
成果(57179)
(54975)
重点(53444)
(52257)
(51289)
国家社会(48367)
创新(48218)
课题(48101)
教育部(48003)
人文(47223)
期刊
(179021)
经济(179021)
研究(108032)
(64867)
中国(64048)
管理(59930)
(52535)
学报(49521)
科学(48487)
大学(38909)
学学(36981)
农业(35743)
技术(35406)
(35122)
金融(35122)
财经(32353)
教育(31262)
业经(30579)
经济研究(28396)
(27794)
问题(24540)
技术经济(21886)
(21252)
(21213)
统计(20239)
商业(18908)
(18613)
财会(18271)
理论(18252)
现代(17909)
共检索到550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波  贺超群  
本文研究了我国出口的发展是否会导致技术与非技术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扩大。文章首先拓展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引入了两阶段生产模式并区分了技术与非技术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不同角色;同时,我们合理地假设技术与非技术工人间的工资差距取决于两者所获得的与异质性企业利润挂钩的绩效工资。模型的结果表明,当出口贸易自由化以后,出口企业的销售和利润上升,如果技术工人具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那么他们会由于绩效工资的相对上升而拉大与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距。然后本文利用2000~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我国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出口密集度每上升1%,会引起工资差距拉大0.3%。该结果...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宏兵  赵春明  
本文基于贸易引力方程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将出口开放纳入市场邻近指标的测算,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地理距离和贸易数据,构建了城市层面出口内生的市场邻近指标。并在匹配企业数据和相关城市控制变量的基础上,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实证检验了其对企业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内生的市场邻近程度的改善有利于促进企业工资水平的提升,且引入控制变量和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的结果均十分稳健;但这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企业的影响并不一致,出口内生的市场邻近水平的提升尽管会带动出口和高MA地区企业工资的上涨,但却不利于非出口和低MA地区企业工资的改善,从而扩大了企业工资差距。由此本文从改善出口开放与市场邻近水平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容  
文章根据Susan Zhu和Trefl er(2005)提出的出口商品比重累积法对我国制造业行业在1992年到2002年,2003年到2009年两个时间段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测算,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同时还对该变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工资差距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利用工业行业数据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FDI的溢出效应和技术的进步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从而带来了工资差距的扩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蒋为  顾凌骏  
本文基于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利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检验了当企业面临不同出口成本时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首先,按照出口成本性质差异将企业出口行为划分为三种不同出口决策对企业出口行为的解释是有效的。其次,由于面临巨大的沉没进入成本,融资约束显著阻碍了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再次,由于固定维持成本数额较小,融资约束在企业面临是否维持出口的决策时并不起到显著作用。最后,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行业融资依赖问题与地区金融发展问题后本文得到的结论仍然是稳健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继东  江艇  
本文把中国企业生产率分布与工资分布联系起来,利用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企业生产率水平对工资水平以及生产率差距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企业层面的计量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率水平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越是人均工资水平高的企业,生产率对工资的影响越大;企业生产率越高,应付工资与实付工资之间的缺口越大,但随着时间推移,生产率对工资缺口变动的效应逐渐减小。行业层面的计量结果表明:随着生产率差距的缩小,企业间工资差距也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对工资差距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荣珍  石晓婧  
文章基于2007~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的337调查数据组成的合并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337调查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337调查抑制了企业出口,即由于被强制驱逐出市场、成本增加导致融资约束提高、名誉损失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下降等原因使企业对美出口呈现明显下降。面临这种冲击,企业会调整市场战略,加大对非美市场出口。第二,受补贴企业、受制裁较轻企业及积极应诉和上诉的企业受影响更小。第三,337调查使企业在对美市场出口中表现为出口企业数目和续存企业出口额的同时减少,而在非美市场上虽然也有部分企业退出市场,但续存企业增加了出口额以缓解冲击。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洁  郑妍妍  刘鹏程  
利用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量化测算了我国企业层面的性别工资差距,并实证研究了外资进入对我国工业企业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对我国工业企业性别工资差距有显著负向的影响,外资进入每增加1%,性别工资差距降低约0.13%。在使用不同外资进入的衡量方式,区分不同地区子样本以及解决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得到了稳健一致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外资进入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往往具有更大的竞争压力,以及外资企业推行的"同工同酬"价值理念为本土企业带来了示范效应。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洁  郑妍妍  刘鹏程  
利用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量化测算了我国企业层面的性别工资差距,并实证研究了外资进入对我国工业企业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对我国工业企业性别工资差距有显著负向的影响,外资进入每增加1%,性别工资差距降低约0.13%。在使用不同外资进入的衡量方式,区分不同地区子样本以及解决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得到了稳健一致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外资进入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往往具有更大的竞争压力,以及外资企业推行的"同工同酬"价值理念为本土企业带来了示范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阮文婧  边春鹏  
在放宽工资水平、要素禀赋变化、贸易成本等关键假设后,对688 447条中国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在相同要素禀赋和市场竞争环境下,外资企业生产率水平高于我国私营企业,而国企性质的企业在垄断地位、要素占有、市场准入等优势下,国企类企业生产率高于外资类及私营企业。最后对我国各类企业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述忠  王笑笑  
本文通过将资本使用成本异质性引入HIR模型,分析了出口、生产率异质性、劳动筛选与资本使用成本异质性对中国企业工资差异的影响,并用1998-2007年的工业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然后对拓展模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异质性对企业工资影响显著,会引起工资差异;控制了企业的生产率异质性和劳动筛选与资本使用成本异质性后,中国企业存在2.8%的出口工资溢价,但出口企业间的工资差异程度要小于非出口企业;出口工资溢价程度与出口固定成本正相关。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海洋  孔祥贞  
运用1999—2007年中国160多万家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检验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工资水平,分析表明: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存在显著的工资差异,出口企业的工资比非出口企业大约高7.1%;出口企业未出口前与其他持续非出口企业的工资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别,甚至低于非出口企业。因此,出口贸易的确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工资水平。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威剑  李梦洁  
笔者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下,引入工人议价能力差异假设,分析企业出口集约边际对企业内技术和非技术工人之间工资差距的影响。我们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度了企业内技术与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指标,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对模型结论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在控制时间、行业和区位特征的情形下,随着企业出口占比的增加,企业内技术与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这一结论不受异常样本点和出口密集度高低的影响,且研究发现低出口密集度的企业出口活动对企业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更强。本研究成果对于外贸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近年来政府鼓励企业出口,而本文的研究则发现企业出口规模的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国内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叶林祥  李实  罗楚亮  
企业利润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究竟来自效率工资还是来自租金分享,这是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文章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实证分析发现:(1)企业利润是解释我国企业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这主要由效率工资导致。(2)国有企业存在租金共享,但它不是通过企业利润实现的,而是利用行业垄断地位直接将职工高工资转化为企业成本实现的。(3)集体企业存在着租金共享。(4)外资企业也存在租金共享,但存在租金共享的外资企业同时具有更高的效率。(5)私营企业存在效率工资。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同的是,对私营企业而言,行业垄断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职工工资水平,或反过来说,产品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赵景瑞  孙慧  郝晓  
分工的全球化使企业生产的中间投入可以来自国内也可以来自国外。在国内技术进步快于国外技术进步的情形下,产业链内嵌国内技术进步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之间存在正反馈机制:国内中间产品内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质量提升效应促进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成本加成率的提高,从而驱使出口企业使用更多的国内中间产品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盈利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用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中间产品的内嵌技术水平,基于投入产出思想设计产业链内嵌技术水平的测算方法,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以及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2000—2014年),出口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链内嵌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具有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企业异质性,对中等技术行业企业、低技术行业企业和高技术行业企业的影响依次减小,对混合贸易企业、沿海地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影响更大;全要素生产率和成本加成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国内中间产品内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成本加成率的提高,进而带来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不但本行业的产业链内嵌国内技术进步有助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其他行业产业链内嵌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因此,要进一步激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加快产业链内嵌国内技术进步为突破口推进国内大循环的质量提升,以企业间的融通创新为纽带促进全产业链的整体技术升级,以自主创新为重点提高技术进步质量和速度,进而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盈利能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修群  
作为重要的地方指向型对外开放政策,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能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降低工业企业的贸易成本,进而吸引工业企业在园区及其周边地区投资设厂。笔者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负二项回归实证检验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显著提高了所在地区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但区位劣势限制了保税区对工业企业的吸引作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有利于私营工业企业选址,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同时,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也促进了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由东向西转移。据此,笔者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性建议:政府应该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整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并在园区内试验制度创新,创造竞争中立的投资环境,实现引进企业所有制类型多元化,不同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招商引资应各有侧重,等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