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9)
- 2023(14535)
- 2022(11955)
- 2021(11299)
- 2020(9545)
- 2019(21900)
- 2018(21393)
- 2017(40832)
- 2016(21657)
- 2015(24332)
- 2014(23714)
- 2013(23436)
- 2012(21324)
- 2011(18924)
- 2010(18741)
- 2009(17380)
- 2008(16981)
- 2007(14813)
- 2006(12831)
- 2005(11869)
- 学科
- 济(99688)
- 经济(99577)
- 业(89966)
- 企(81275)
- 企业(81275)
- 管理(77164)
- 方法(47021)
- 数学(38752)
- 数学方法(38353)
- 财(32163)
- 业经(30373)
- 农(30246)
- 中国(26663)
- 务(22385)
- 财务(22346)
- 财务管理(22315)
- 农业(21268)
- 贸(21235)
- 贸易(21222)
- 企业财务(21140)
- 易(20820)
- 制(19723)
- 技术(19189)
- 策(16759)
- 和(16730)
- 划(16529)
- 理论(15314)
- 体(14921)
- 地方(14774)
- 银(14012)
- 机构
- 学院(305607)
- 大学(302407)
- 济(141546)
- 经济(139397)
- 管理(127950)
- 理学(110206)
- 理学院(109264)
- 管理学(107943)
- 管理学院(107355)
- 研究(96974)
- 中国(80432)
- 财(65123)
- 京(62203)
- 科学(52747)
- 财经(52076)
- 经(47701)
- 中心(46018)
- 所(45752)
- 农(45597)
- 江(45098)
- 经济学(44331)
- 研究所(41009)
- 经济学院(40159)
- 业大(39984)
- 北京(38904)
- 财经大学(38848)
- 商学(35748)
- 农业(35455)
- 商学院(35435)
- 经济管理(35215)
- 基金
- 项目(202798)
- 科学(164482)
- 基金(153559)
- 研究(151582)
- 家(131608)
- 国家(130488)
- 科学基金(115717)
- 社会(102129)
- 社会科(97199)
- 社会科学(97179)
- 基金项目(80153)
- 省(76176)
- 自然(72757)
- 自然科(71220)
- 自然科学(71204)
- 自然科学基金(70043)
- 教育(68860)
- 划(63509)
- 资助(62898)
- 编号(58881)
- 部(47086)
- 成果(45662)
- 创(45172)
- 重点(44870)
- 国家社会(44149)
- 发(43407)
- 教育部(41560)
- 创新(41557)
- 业(41302)
- 人文(40716)
- 期刊
- 济(152008)
- 经济(152008)
- 研究(91663)
- 中国(56329)
- 财(53874)
- 管理(52500)
- 农(41896)
- 科学(39509)
- 学报(36949)
- 大学(30706)
- 技术(30000)
- 融(29679)
- 金融(29679)
- 农业(29225)
- 学学(28981)
- 财经(26577)
- 业经(25086)
- 教育(25049)
- 经济研究(24938)
- 经(23033)
- 问题(20305)
- 贸(18914)
- 业(18805)
- 技术经济(18327)
- 世界(17296)
- 国际(16014)
- 统计(15411)
- 财会(14969)
- 现代(14850)
- 策(14259)
共检索到457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张杰 金岳
出口到底给中国企业生产率带来何种作用效应,既有文献的结论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在着重考虑已有文献并未考虑到的企业TFP测算方法、企业进口以及出口贸易方式这3个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本文重新检验出口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效应,结果发现:除了纯加工贸易类型企业外,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行为仍呈现自我选择效应;从新进入出口市场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的出口活动中存在显著的"出口中学习"效应,这为出口对中国企业生产率所具有的促进效应提供了支持证据;从出口密集度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出口活动中存在"生产率损失"或"生产率抑制"效应,这又反映出口对中国企业生产率可能具有的负面效应。本文的检验结果及其解释,为理解出口对中...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钱学锋 余弋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研究发现,2000~2005年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企业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而且,从样本均值意义上,中国制造业企业处于U型曲线的左边,即出口市场多元化抑制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这可以解释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进展缓慢的事实以及企业没有足够的激励去进行新市场的开拓和在新市场存在较高失败风险的现象。本文的结论在改变变量定义、样本范围以及计量方法时,均较为稳健。其政策含义在于,宏观贸易政策更应注重微观基础。
关键词:
出口市场多元化 扩展的贸易边际 贸易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杰 张帆 陈志远
本文在着重考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进口、直接与间接出口以及出口贸易方式等因素的基础上,在统一的理论框架内,利用改进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系统地检验了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中国企业在出口活动中既不存在明显的"自我选择效应",也不存在显著的"出口学习效应"。其次,间接出口企业或从事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活动不存在显著的"自我选择效应"与"出口学习效应";直接出口企业或从事混合贸易企业的出口活动存在显著的"自我选择效应",但这两种类型企业的出口活动只存在相对微弱的"出口学习效应";只有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其出口活动存在显著的"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怡 王玉 曹利军
本文从贸易中介视角,将出口进一步分为直接出口与间接出口,使用2012年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对"生产率悖论"问题进行再次检验。研究发现,从整体出口来看,中国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问题,但是问题主要来自直接出口企业,间接出口企业不存在明显的悖论问题,并且直接出口企业的出口率也与生产率呈负向关系。因此,本文认为要想使中国企业摆脱生产率悖论问题,主要应对直接出口企业采取相关措施。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永进 冯笑
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出口方式企业的生产和出口特征,结合理论模型对中国混合出口企业的经验事实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混合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显著高于直接、代销和间接出口企业。此外,混合出口企业在总产出、销售收入、产品附加值、总资产、利润、研发支出、广告费用及产品种类等其他生产方面也显著高于其他企业,但其价格加成较低;在出口方面,混合出口企业倾向于将核心产品直接出口,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其总出口规模最大,但直接出口部分的产品价格和质量较低,目的国和产品种类较为集中,主要表现为向市场规模较大、距离较远、进口审批成本和契约执行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销售劳动密集型、契约密集型以及产品差异小的行业产品。
关键词:
混合出口 多产品企业 生产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振兴 金祥荣
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生产率上的异质性构成微观研究企业出口行为和出口利益的"新新贸易理论"的事实基础和逻辑起点。本文利用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对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生产率上的异质性进行了考察,结论表明,出口企业在生产率上高于非出口企业并不是一个普适性的事实。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以中国企业为样本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要充分重视中国事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出口企业 非出口企业 生产率优势 所有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琳琳
本文从宏微观生产率测算差异、企业生产率测算方法、企业生产率测算关键数据的选择以及企业价格指数缺失处理四个方面讨论企业生产率的测算问题。随着企业异质性理论发展和企业数据库的应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从宏观层面逐渐转向企业层面。宏微观生产率测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不同。宏观层面生产率研究主要是分析TFP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企业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原因,并不强调从微观加总得到总量TFP增长率。(2)面板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亚平 李晶
笔者采用2001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基于所有制、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等企业异质性,探索出口强度、吸收能力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优势,但出口强度与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一方面纯出口企业拉低了出口企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短期内负的学习效应导致生产率下降。吸收能力则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出口活动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即当吸收能力较强时,随着企业出口强度的增加,生产率有所提升。
关键词:
生产率 出口强度 吸收能力 出口企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艳 唐宜红 李兵
本文在理论上结合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国情,修改了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的一个主要假设,将国内市场细分为本市市场、本省市场、外省市场和海外市场,并分析了在不同市场进入成本组合中,不同效率企业进入不同市场的次序。在实证部分,主要采用了2005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销售到国内外省市场的企业;在充分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加工企业、资本劳动比等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因素之后,中国市场分割仍然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而为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关键词:
生产率悖论 市场分割 出口 中国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世民 沈琪
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已被经验研究所广泛证实,但至今仍未有理论层面的解释。本文通过修正企业异质性理论假设,加入针对中国转轨经济的特点,构建了两国三区垄断竞争模型,开创性地将市场分割和融资约束纳入到统一框架中,证明了市场分割下会产生出"重出口而轻内销"的中国特有的特殊企业类型,融资约束会加剧贸易扭曲现象,并直接形成过度出口,进而最终导致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
关键词:
生产率之谜 国内市场分割 融资约束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逯建 杨彬永 孙楚仁
文章基于Melitz异质性企业理论,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基于省份、行业、地区层面数据检验了铁路提速对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铁路提速会显著影响出口企业生产率分布,铁路运行时间的缩短会导致各省份和各行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分布集中度减小。在考虑了行业与地区差异以及引入控制变量等因素后,铁路提速后的生产率分布比提速前更加分散这一结论仍然是稳健的。
关键词:
铁路提速 异质性企业 生产率分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斌 屠新泉 王杰
出口目的地会影响企业生产率吗?何种类型的企业会在出口目的地的选择中受益?文章在新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解释中国企业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原因。文章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的合并数据,运用倾向评分匹配和倍差法解决样本选择的内生性问题,系统考察了出口市场转变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与只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比,企业出口目的地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后,生产率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在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控制计量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检验结果依然稳健;(2)民营企业和多产品企业在出口目的地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后,其生产率提升更为明显,而且出口阅历的积累更有利于企业出口...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春顶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同行业中,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内销企业。然而,我们近期的一个检验发现,中国行业内的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普遍低于内销型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本文选取中国制造业30个行业1998~2007年约33万多家企业数据,全面检验了"悖论"现象,发现加工贸易企业大量存在是背后的重要原因。同时,出口企业中出口规模和生产率负相关,在分析和解释这些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关政策启示和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汤学良 吴万宗
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将企业出口、员工培训与生产率联系起来,并引出出口和员工培训决策的Bivariate Probit模型和生产率演化的Tobit-II模型。基于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出口决策和员工培训决策均存在"自选择效应",并且具有较强的决策惯性;出口经验会刺激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但是培训经历对当期出口决策没有作用;当期的出口决策与员工培训决策具有显著的互补性;无法捕捉到纯粹的"出口中学习效应",单纯进行员工培训也不会提高企业效率;但是,同时进行出口和员工培训则能显著提高企业生产率,换言之,员工培训能够帮助企业转化出口经验,提高生产率。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员工培训 出口 生产率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阮文婧 韩玉军
新-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在我国要素禀赋变化后,对工资水平、贸易成本等理论中的关键假设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将新-新贸易理论拓展到包含两个发达国家、两个发展中国家的分析框架,对中国企业的出口选择进行了分析。同时,文章使用OP法测算了国有、私营、外资、港澳台等四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率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出口企业整体生产率水平高于国内市场的企业,并不存在"生产率悖论";国有企业具有垄断地位、要素占有、市场准入等竞争优势,因而生产率高于外资类及私营企业。最后提出了通过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新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 出口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