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53)
- 2023(14286)
- 2022(11962)
- 2021(10608)
- 2020(9275)
- 2019(20947)
- 2018(20690)
- 2017(40846)
- 2016(21816)
- 2015(24286)
- 2014(23901)
- 2013(24449)
- 2012(22623)
- 2011(20348)
- 2010(20642)
- 2009(19584)
- 2008(19585)
- 2007(17859)
- 2006(15946)
- 2005(14804)
- 学科
- 济(102768)
- 经济(102620)
- 业(94720)
- 企(85052)
- 企业(85052)
- 管理(82623)
- 方法(47377)
- 数学(38258)
- 数学方法(38032)
- 财(35401)
- 业经(32060)
- 农(30275)
- 制(24971)
- 务(24059)
- 财务(24038)
- 中国(24037)
- 财务管理(23995)
- 企业财务(22851)
- 农业(21411)
- 贸(21111)
- 贸易(21102)
- 易(20569)
- 技术(20399)
- 体(17891)
- 地方(17716)
- 划(16533)
- 和(16089)
- 策(16057)
- 理论(15666)
- 体制(15406)
- 机构
- 学院(323765)
- 大学(322088)
- 济(145041)
- 经济(142395)
- 管理(132161)
- 理学(113525)
- 理学院(112476)
- 管理学(111170)
- 管理学院(110560)
- 研究(103857)
- 中国(83744)
- 财(70757)
- 京(66704)
- 科学(58885)
- 财经(55329)
- 农(54948)
- 所(51709)
- 江(50810)
- 经(50213)
- 中心(47958)
- 研究所(45987)
- 业大(45790)
- 经济学(45104)
- 农业(43185)
- 北京(41740)
- 财经大学(40902)
- 经济学院(40853)
- 州(39202)
- 商学(37942)
- 商学院(37635)
- 基金
- 项目(209783)
- 科学(168132)
- 基金(156601)
- 研究(153532)
- 家(135117)
- 国家(133967)
- 科学基金(117200)
- 社会(102420)
- 社会科(97426)
- 社会科学(97401)
- 基金项目(82159)
- 省(81311)
- 自然(74663)
- 自然科(72986)
- 自然科学(72965)
- 自然科学基金(71828)
- 教育(68583)
- 划(66991)
- 资助(64664)
- 编号(59772)
- 成果(47987)
- 部(47832)
- 创(46614)
- 重点(46560)
- 发(45182)
- 业(44099)
- 制(44015)
- 国家社会(43197)
- 创新(42798)
- 教育部(41640)
- 期刊
- 济(164162)
- 经济(164162)
- 研究(97025)
- 中国(63816)
- 财(58933)
- 管理(54951)
- 农(50367)
- 学报(45872)
- 科学(44572)
- 大学(36459)
- 学学(34574)
- 农业(34271)
- 融(33304)
- 金融(33304)
- 财经(29276)
- 技术(28407)
- 业经(28067)
- 经济研究(26464)
- 经(25254)
- 教育(23912)
- 问题(21641)
- 业(20778)
- 技术经济(18998)
- 贸(18811)
- 商业(16492)
- 世界(16441)
- 现代(16059)
- 国际(15581)
- 财会(15125)
- 统计(15087)
共检索到4951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苏艳
经济转型需要生产和就业结构的根本改变。生产率提高带来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这种优化配置的出现在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其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数据采用份额转换方法测定了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生产率变化以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变化,然后,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出口等因素对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其中出口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中、高技术的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中有较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结构变迁 生产率 制造业 生产者服务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彭水军 李虹静
本文首先利用我国1987-2007年间的投入产出数据以及服务、货物贸易统计数据,通过构建产业间联系指数、直接需求系数、完全需求系数以及出口诱发系数,系统考察了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的产业关联度、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中间投入需求关系以及制造业出口中的内涵生产者服务。结果表明,1987-2007年期间,我国经济整体的产业关联度呈明显上升态势,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国情相吻合;我国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的直接和完全需求系数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需求结构还有待改善,而内涵于制造业出口中的生产者服务的间接出口结构则有所优化,传统的劳动、物质资本密集型生产者服务正逐渐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密集的现代生产者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韬 张潇潭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2007—2019年的制造业上市企业公开财务数据,利用成本函数法测算微观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并进一步探讨企业产能利用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关联。回归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中两项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产能利用率的改善有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稳健性检验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结论。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企业产能利用率而言存在门限值,使得这一正向关系仅在高于门限值时成立。本文从新的角度说明化解产能过剩相关举措的重要意义。政府应继续监测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水平,逐步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以从源头上减少大规模产能过剩形成的可能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新争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克服“生产率悖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10—2021年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创新策略选择和要素配置效率是导致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U型关系的内生性根源,转型初期,数字化会降低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导致“生产率悖论”。拓展分析表明,较高的专业化和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帮助企业及早摆脱“生产率悖论”区间,而当资本密集度过高或过低时,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递减性更加显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创新策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强化专业化分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克服数字化转型中的“生产率悖论”至关重要。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率悖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戴觅 余淼杰
出口会导致企业生产率提高么?什么因素会影响出口的生产率效应?本文采用2001—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估计了出口的即期和长期生产率效应。我们认为企业出口之前的研发投入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的吸收能力来提高出口的生产率效应。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计量方法,我们发现:(1)平均看来,对于首次出口的企业,其出口当年企业生产率有2%的提升,然而在出口之后的几年中这种提升效应均不显著。(2)对于有出口前研发投入的企业,出口对生产率存在着持续且幅度较大的提升作用;但对于没有出口前研发投入的企业,出口对生产率没有显著的提升效应或提升效应短且较弱。(3)出口对生产率的提升效应随企业从事出口前研发年数...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克朋 樊士德 姜德波
当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重构中国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竞争力,使制造业出口的结构发生变动。构建两部门模型分析了其中的机理:当前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较快上涨,虽然能推动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依旧会促使要素从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转移到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2003—2014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中总结出的经验事实佐证了理论模型的推论:这期间的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非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增加。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一个行业的工资增长对出口份额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对于工资增长较快的行业,虽然劳动生产率也增长得比较快,但出口份额的下降并不因此而改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应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实现结构优化。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克朋 樊士德 姜德波
当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重构中国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竞争力,使制造业出口的结构发生变动。构建两部门模型分析了其中的机理:当前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较快上涨,虽然能推动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依旧会促使要素从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转移到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2003—2014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中总结出的经验事实佐证了理论模型的推论:这期间的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非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增加。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一个行业的工资增长对出口份额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对于工资增长较快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张静婷 王春晖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发展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以促进制造业生产率提升成为关键问题。鉴于国外成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溢出效应,文章借助2009~2019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并且生产成本降低、人力资本积累以及促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正向发展是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中间渠道。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对企业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效果因生产性服务进口类型、企业类型、制度环境的不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的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对生产率水平居中的企业影响程度最大。文章研究结论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许晓永
甘肃省1997、2002、2007年三个时间段的投入产出表对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也使从细分行业层面来探究二者互动演化的发展规律成为主要研究内容。结果表明:1997—2007年,生产者服务业各行业对制造业的支持作用全面下降,对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集中于重化工业;影响力系数大并且一直保持在高位的支柱性产业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业,而生产者服务业影响力系数下降很快,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减弱;科学研究事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对甘肃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
关键词:
生产者服务业 制造业 投入产出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杰 李勇 刘志彪
本文从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视角出发,对出口是否促进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行细致考察。通过采用企业层面微观数据,结合OP方法和PSM模型,并采用多方面的生产率指标以及分行业视角,分析出口对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是否具有"出口中学习"作用效应,为转型时期出口导向战略能否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一个可供识别的微观基础。本文发现,在样本观察期内,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在反映企业特征的多项指标方面都强于没有出口行为的企业;无论是使用单期平均效应指标,还是使用累积平均效应指标,都稳健地验证出口通过"出口中学习"效应促进了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这种"出口中学习"效应在企业新...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汤二子 刘海洋
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后,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计算认为中国存在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低。但是测算只是运用了求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值的方法,这不能反映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整体状况。文章使用2005~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总量法和均值法分行业、分地区计算并比较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从而检验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最后实证检验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规模的相关性,结论显示生产率与企业出口是负相关的,这也是一种检验"生产率悖论"存在性的方法。
关键词:
出口 生产率 异质性企业 悖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方静
采用2005-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层面贸易数据,基于企业产品质量异质性视角,研究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出口目的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对低收入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占比呈稳健负相关关系,生产率高的企业通过追加研发投入更易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以满足高收入国家对高质量产品的偏好需求,因而更倾向于向高收入国家出口;出口目的地人均收入与企业的生产率、研发密度、产品质量的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由于人均收入较高的目的地对高质量产品的较强偏好,向人均收入较高的目的地出口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升产品质量。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应集中向高收入水平的目的地市场出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明荣 王明喜
本文分析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生产者服务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首先,基于2000-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我们计算了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生产者服务增值份额,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品出口中直接和间接的生产者服务投入处于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其次,利用2004-2007年25个行业的数据,我们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生产服务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者服务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增长起促进作用;与金融、保险等高端生产者服务相比较,制造业出口对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低端生产者服务依赖度较大。最后,论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
关键词:
行业效率 行业成本 出口贸易 制造行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设定之中,考察了不同城市规模和产业层级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价值: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金砖国家出口增长与价值链升级研究——来自制造业的证据
所有权结构、产业特征与企业出口决策: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一定会提升制造业的生产率吗?——来自微观企业的证据
外资企业对中国区域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制造业企业层面数据的证据
出口模式转变与企业就业变动: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微观证据
并购活跃度、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源错配——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外资来源、内生组织形式与生产率溢出——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1998~2007)
产品质量与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
企业管理能力、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出口——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证据
中国是否抢占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机会?——来自制造业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