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2)
2023(1812)
2022(1521)
2021(1554)
2020(1280)
2019(3276)
2018(3312)
2017(6340)
2016(3547)
2015(4016)
2014(3886)
2013(3819)
2012(3700)
2011(3188)
2010(3456)
2009(3021)
2008(2873)
2007(2610)
2006(2301)
2005(2291)
作者
(9231)
(7764)
(7577)
(7342)
(5068)
(3762)
(3549)
(3141)
(3001)
(2830)
(2770)
(2610)
(2543)
(2514)
(2476)
(2425)
(2359)
(2307)
(2275)
(2162)
(1909)
(1877)
(1820)
(1806)
(1782)
(1713)
(1631)
(1625)
(1620)
(1550)
学科
(11848)
经济(11834)
管理(6721)
中国(6269)
地方(5746)
(5363)
(4609)
方法(3489)
农业(3297)
数学(3138)
数学方法(3121)
(2686)
(2607)
企业(2607)
(2477)
地方经济(2251)
业经(2247)
城市(2215)
(2177)
工作(2140)
(1903)
劳动(1903)
(1898)
制度(1893)
教育(1843)
环境(1811)
(1691)
贸易(1684)
土地(1681)
(1617)
机构
大学(40838)
学院(40500)
研究(14928)
管理(14723)
(14573)
经济(14053)
(13173)
中国(12543)
理学(11970)
理学院(11734)
管理学(11451)
管理学院(11374)
科学(9366)
北京(9229)
中心(8239)
(7657)
(7427)
(7421)
(7246)
(7129)
(6706)
业大(6656)
师范(6653)
研究所(6530)
(6267)
(6060)
农业(5580)
(5546)
师范大学(5413)
财经(4876)
基金
项目(26948)
科学(20966)
研究(20127)
基金(18757)
(15828)
国家(15635)
科学基金(13747)
社会(12400)
社会科(11483)
社会科学(11479)
基金项目(10575)
(9561)
(9341)
教育(9177)
自然(9044)
自然科(8819)
自然科学(8815)
编号(8797)
自然科学基金(8661)
资助(7505)
成果(6919)
课题(6606)
(6170)
重点(5716)
(5566)
(5440)
(5251)
(5215)
大学(5207)
规划(5088)
期刊
(20005)
经济(20005)
中国(15428)
研究(14225)
教育(7597)
(6677)
学报(6363)
科学(5815)
(5233)
金融(5233)
大学(5195)
(5154)
管理(5124)
农业(4508)
学学(4393)
图书(3907)
技术(3594)
(3471)
城市(3463)
资源(3225)
书馆(3071)
图书馆(3071)
业经(3029)
问题(2844)
职业(2598)
(2516)
经济研究(2496)
(2378)
论坛(2378)
现代(2332)
共检索到75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秦岩  潘琳  赵启明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破损、违建失控是历史街区面临的重要难题。通过对北京市东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分析,结合居民意愿调查,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后续保护与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纯  吕斌  
在21世纪和谐理念在城市规划领域不断渗透的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地域单元,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支持。本文基于社区视角,探讨适于中国城市的面向和谐、多元参与的合作型社区规划途径。本文提倡从以民为本等和谐理念以及全面发展的多元目标出发,寻求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并提倡最终目标的和谐与规划过程的和谐并重。结合在北京市交道口的实践案例,通过建立"三层次—九阶段"合作过程模型,明确社区多元主体在各参与阶段的角色,突出顺序参与、损益评价、利益补偿等具体方法在规划过程中的运用。最后,强调通过社区集体行动将规划成果付诸实施,同时并注重社区后评价和反馈,维护和谐成果的可持续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长春  程龙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导致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在增加;另一方面,耕地保护、生态安全影响下的城市建设用地供给量在减少,两者的矛盾意味了以往"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而对存量土地的深度挖掘将是重要发展途径之一。在这种背景下,老城区的存量土地集约利用显得尤为必要,其集约利用潜力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但目前还缺少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本文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分别对评价单元和评价因子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建立模型计算求得潜力值;最后,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成功地应用了该评价方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华成  
当北京市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主任杨建候同志在介绍经验后提出: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的责任在街道,工作由街道做,但由于体制不顺、条条专政、街道办事处手中无权、工作难做,做了工作,收益(罚款)也不给街道,希望市里制定出责权利统一的政策。在主席台上就坐的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立即插话说:我建议,今后地区性的综合治理和城市管理工作,统一由街道办事处主管,收益也都归街道。话音刚落,全场立即响起响长时间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这是发生在北京市街道工作会议上的一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久文  丁鸿君  
投融资体系建设是解决地方发展资金瓶颈的关键手段,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以北京市东城区为研究对象,其投融资体系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投融资管理松散,结构性问题突出;融资运作模式单一,动力不足;投融资公司的债务融资空间有限,债务风险大。对策措施是: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引领,以创新投融资模式为手段,以打造高效投融资平台为核心,积极推动北京市东城区投融资体系的建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敏文,何永娜,李岩,刘秀兰,李宜珠  
本文报告了北京市东城区24个保健科1991-1994年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结果,发现5岁以下儿童死亡尚未形成稳定下降趋势,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其它先天异常、先天心脏病、肺炎;分析了影响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及今后保健工作应加强的方面。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苗美娟  李斯  李龙渊  
为稳妥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非结构性访谈,对北京市东城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发展历程、实践经验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东城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经历了资源导入的探索发展、制度建设下专业化发展、政策突破下创新发展的1.0、2.0、3.0阶段,形成了强化政策引领、完善标准规划,践行“运营先行”理念、促进“建管用”有效衔接,打造多元运营模式、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探索优惠收费服务、健全造血机制,完善腾退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新场景的实践经验。在社会化运营“选—用—管—培”的全流程管理链条中,东城区存在缺乏承接主体及资质标准、政府购买资金缺乏合理测算机制、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存在政策瓶颈与现实困境、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系列问题。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持续高效发展需进一步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增进社会化运营正确认知,创设多元激励机制、培育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制定社会化运营承接主体资质条件指南,制定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规范指南,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营绩效考评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晓壮  
社区治理体制是社区治理元问题。结合治理理论提出社区治理体制概念,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分析框架出发,通过对北京市中关村街道东升园社区调查,分析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社区治理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其处于非良性运行状态,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严重、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滞后城镇化、社区共用部位产权遭侵犯、物业服务企业定性错位、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和业主委员会建设难等突出体制性问题,这给社区治理带来制度创新层面的新考验。为此,全面深化社区改革,加快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是破解社区治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定;社区生活圈Ⅱ是在居民出行能力制约下形成的,其中的设施主要面向本社区提供服务;社区生活圈Ⅲ是共享性的圈层,是多个社区生活圈之间重叠的部分。研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18个社区为案例,采用个体居民GPS数据,界定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范围,并通过社区生活圈内的"集中度"和"共享度"的计算,对案例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层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实际划分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吻合。最后,研究提出了基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落地提供了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