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4)
- 2023(5989)
- 2022(5199)
- 2021(4578)
- 2020(3681)
- 2019(8003)
- 2018(8077)
- 2017(14028)
- 2016(8429)
- 2015(9090)
- 2014(8581)
- 2013(7994)
- 2012(7135)
- 2011(6672)
- 2010(6519)
- 2009(5674)
- 2008(5020)
- 2007(4400)
- 2006(3723)
- 2005(3144)
- 学科
- 济(19687)
- 经济(19670)
- 管理(18963)
- 业(14103)
- 学(11431)
- 企(10766)
- 企业(10766)
- 环境(10314)
- 农(8088)
- 方法(6919)
- 中国(6447)
- 理论(6265)
- 教学(5853)
- 数学(5772)
- 数学方法(5598)
- 教育(5484)
- 划(5450)
- 农业(5260)
- 业经(5036)
- 生态(4988)
- 和(4939)
- 资源(4609)
- 财(4590)
- 贸(4348)
- 贸易(4346)
- 易(4225)
- 学法(3949)
- 教学法(3949)
- 规划(3941)
- 壤(3915)
- 机构
- 学院(106186)
- 大学(101266)
- 研究(41938)
- 科学(32781)
- 管理(30960)
- 济(30528)
- 农(30193)
- 经济(29679)
- 中国(28068)
- 理学(26469)
- 理学院(26070)
- 管理学(25076)
- 管理学院(24918)
- 业大(24679)
- 所(24386)
- 农业(23807)
- 京(23027)
- 研究所(23019)
- 中心(17756)
- 技术(17499)
- 江(17171)
- 院(16560)
- 省(16152)
- 农业大学(15633)
- 室(15477)
- 范(15204)
- 师范(14931)
- 北京(14548)
- 实验(14214)
- 科学院(13874)
- 基金
- 项目(79902)
- 科学(58689)
- 研究(53070)
- 基金(52415)
- 家(50723)
- 国家(50362)
- 科学基金(39425)
- 省(35146)
- 划(30056)
- 自然(28813)
- 自然科(28072)
- 自然科学(28060)
- 社会(27846)
- 基金项目(27736)
- 自然科学基金(27463)
- 社会科(26110)
- 社会科学(26103)
- 教育(25709)
- 编号(22220)
- 资助(21617)
- 重点(20243)
- 计划(18999)
- 科技(18802)
- 发(18216)
- 课题(17304)
- 创(16727)
- 科研(16413)
- 成果(16407)
- 创新(15722)
- 部(14951)
共检索到152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勇 胡海波 王增 黄玉洁 吕爱华 张金池 刘胜龙
以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10,20,30℃条件下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动态。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中,土壤总有机碳(SOC)和DOC质量分数以柳杉林为最高,MBC则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3种形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杉木林为最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下,不同森林土壤的MBC质量分数总体上呈前期下降快、后期下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淑芬 俞元春 何晟
采用TOC 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福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方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碳总量、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土壤DOC与土壤中有机络合态铁、有机络合态铝和活性羟基铝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有机碳是影响土壤中铝和铁的溶出及迁移的一个重要因子。土壤DOC与pH值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而土壤中铝的吸附、保持及溶解铝的排出受到溶液中DOC的强烈控制。土壤DOC与交换性铝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表2...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晓 方晰 喻林华 项文化 黄志宏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正才 傅懋毅 杨校生
陆地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且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结合国内外农、林业研究成果,就施肥、耕作、栽培方式、森林采伐和森林火灾等因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评述。初步认为: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对耕作土壤应该采取保护性措施,降低耕作强度或采取免耕覆盖、作物残留物管理、降低夏季休闲等措施使农业土壤由碳源转变为碳汇;由于土地开垦引起土壤有机碳的损失,因此对不适宜长期持续性耕作的土地和因植被破坏退化严重的土地,采取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植树种草,恢复和保...
关键词:
森林土壤学 经营干扰 土壤有机碳 森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发堂 荣丽 李贤伟 赖元长 周义贵 范川
研究不同温度(10,20和30℃)条件下分别向土壤中添加光皮桦细根(直径<0.05);在60和120天后,处理1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景 蒋新革 何介南 吴立潮 邓艳林 钟杰 肖毅峰
为阐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氮的关系,以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典型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氨氮含量、硝氮含量呈现出0~20 cm>20~40 cm>60~100 cm>40~60 cm,亚硝氮含量呈现出20~40 cm>40~60 cm>60~100 cm>0~20 cm;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含量与亚硝氮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有机碳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层次呈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有机碳含量与硝氮含量和全氮含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宝成 李世杰 白艳芬 郭颖 向仰州
【目的】为喀斯特区域的生态政策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人工林和不同森林演替阶段的土壤固碳能力。【结果】与森林演替顶级阶段相比,人工林土壤固碳潜力较大;与年龄相近的演替初期生态系统比较,人工林能够快速地增加较深层(1050 cm)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随着森林年龄的增加,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呈增加趋势,演替初级阶段土壤中的有机碳占37.96%,演替中期的占32.73%,演替顶级的占31.02%;人工林010 cm土层有机碳占26.26%。【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进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卢锟 项文化 邓湘雯 杨晶晶 邓杰
用静态箱采集气样,气相色谱法测定CO2浓度,研究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CO2排放量,分析森林类型、季节、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月均土壤CO2排放量的最大值(350.476 mg.m-2h-1)和最小值(34.731 mg.m-2h-1)分别出现在7月份和2月份的杉木林,各森林类型的月均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的差异性显著(p<0.05)。各森林土壤CO2排放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马尾松林与南酸枣林、青冈林的土壤呼吸量在季节动态上趋势相似。4种森林类型土壤CO2排放与各层(0、5和10cm)土壤温度之间呈显性指数相关(p<0.001),但与土壤含水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秀清 韩有志
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选择3个生态功能区设置典型样地,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碳氮比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生态系统由人工林→次生演替早期杨桦阔叶林→次生演替中后期云杉、杨、桦混交林顺向演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值先增加后减小,碳氮比平均值呈逐渐减小趋势。3指标变异系数在11.74%64.71%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变异性;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程相对次生林增大,基台值相对减小,表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异质性程度较低,空间分布较次生林更趋于均匀化。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碳氮比的结构方差比在0 64.8%之间,变异具有较弱或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
关键词:
有机碳 氮素 空间变异 森林土壤 关帝山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何姗 刘娟 姜培坤 周国模 王会来 李永夫 吴家森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及减缓气候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肥、火烧、采伐、林下植被管理、覆盖等营林措施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显著影响了森林土壤的碳输入和碳输出。综述了主要营林措施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讨今后的研究重点。总体而言,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及生物质炭添加均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存在增加、降低和无影响3种结果;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取决于火烧后恢复时间、火烧温度、火烧强度、土层深度等因素;皆伐通过改变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来源等因素,导致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而间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则与间伐强度有关;去除林下植被及凋落物加快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但林下植被的替代与添加则会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覆盖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导致有机碳稳定性下降。随着研究方法和观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今后应深入研究营林措施对土壤碳形态、结构和转化过程的影响;同时,更多关注人为管理和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碳库产生的叠加效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彦辉 P.Rademacher H.Flster
用德国Solling地区挪威云杉林的严重酸化的未扰动土柱 ,在 1年半时间内 ,研究了在不存在干旱的条件下温度升高对渗滤水化学组成的影响。当平均气温由 1 2 3℃上升到 1 5 5℃时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明显加快 ,Norg、Corg、SO42 -的浓度和净淋失量明显增加 ,Al3+、NO3-的浓度和净淋失量明显降低 ,NH4+、HPO42 -、Cl-的浓度和净淋失量以及渗滤水的Ca2 +/Al3+比轻微增加 ,H+的浓度和净淋失量轻微降低 ,盐基离子则无明显变化。温度升高导致的反硝化作用增强是Al3+浓度降低的关键因素。简而言之 ,温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Al3+毒害 ,但并未改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花 杨青青 陈宗铸 余雪标 杨琦 雷金睿
为了揭示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规律,探讨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方法测定研究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采用简单相关系数法和冗余分析方法评估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m深剖面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范围为0.609.05 g·kg(-1),各土层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变化差异显著,均值表现为椰子人工林(4.36 g·kg(-1))>琼崖海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金凤 崔晓阳
对森林土壤中有机酸(特指低分子有机酸)种类、来源、转化、物质的量浓度及分析测定等进行综述。森林土壤中有机酸包括脂肪族和芳香族2类,近40种,以低分子有机酸居多,来源于有机质分解、林木根系分泌和微生物分泌,大量森林凋落物的作用不容忽视;有机酸释放后即发生转化,能被微生物降解、被土壤固相吸附、也可与金属络合吸附,其中络合吸附生态意义更大,能影响土壤中磷、铁等多种元素的有效性;有机酸物质的量浓度是其合成与降解过程的平衡浓度,在10-4~10-3mol范围内,O层和A层高于B层,单羧酸高于二/三羧酸;对于有机酸的分析测定,首先要进行样品前处理,一般包括提取、净化、浓缩等,液体样品提取采用柱层析法或液-...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秋芳 郑小平 余文忠
从海拔560m开始,西天目山森林土壤各类酶的活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从主要土壤亚类来看,棕黄壤和乌黄壤的酶活性高于黄壤和黄红壤。石灰性土壤的酶活性较同海拔的黄红壤为高
关键词:
森林土 酶 活度 西天目山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世佳 郭亚芬 崔晓阳
【目的】研究不同冻融频次的寒温带林区4种典型林型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规律,整合所测定的理化因子,为揭示冻融交替作用与土壤中主要活性有机碳及其他潜在驱动因素的相关性规律,以及寒温带林区区域性碳库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寒温带林区大兴安岭地区的4种林型(偃松林、杜鹃白桦林、杜鹃落叶松林以及杜香落叶松林)下的土壤凋落物层(O层)与表层矿质土壤(A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模拟冻融交替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不同冻融频率累积的循环处理,测定土壤中的DOC、MBC、团聚体含量,pH和含水量;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多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整体而言,杜香落叶松林和杜鹃白桦林的DOC、MBC含量均较高,杜鹃落叶松林以及偃松林的碳含量较低,且后者显著低于前者。同一土层不同林型土壤中,DOC和MBC含量均随着冻融频率的累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冻融作用显著地增加了土壤的DOC含量,同时降低了MBC含量。而在土壤层次方面,O层DOC、MBC含量显著高于A层。此外,温度、冻融频次对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团聚体,pH和含水量等潜在驱动因子亦有影响。【结论】寒温带地区不同林型因冻融频次的改变,导致土壤中DOC、MBC含量发生动态变化。与未经冻融处理相比,冻融循环后的DOC含量增加、MBC含量下降,且中海拔地区的阔叶林(杜鹃白桦林)以及低海拔地区的杜香落叶松林更有利于碳含量的累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