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51)
- 2023(11787)
- 2022(10509)
- 2021(9987)
- 2020(8600)
- 2019(19036)
- 2018(19030)
- 2017(36622)
- 2016(20411)
- 2015(22584)
- 2014(22758)
- 2013(22457)
- 2012(20777)
- 2011(18825)
- 2010(18721)
- 2009(17047)
- 2008(16590)
- 2007(14350)
- 2006(12431)
- 2005(10802)
- 学科
- 济(75744)
- 经济(75650)
- 管理(55754)
- 业(53419)
- 企(44823)
- 企业(44823)
- 方法(37057)
- 数学(31697)
- 数学方法(31246)
- 学(21559)
- 农(20032)
- 财(19076)
- 中国(18845)
- 业经(16905)
- 地方(14829)
- 理论(14190)
- 制(13511)
- 农业(13469)
- 贸(12974)
- 贸易(12969)
- 和(12948)
- 易(12559)
- 务(12541)
- 技术(12533)
- 财务(12478)
- 财务管理(12456)
- 企业财务(11865)
- 环境(11806)
- 银(11476)
- 银行(11415)
- 机构
- 大学(294178)
- 学院(290187)
- 管理(112525)
- 济(105890)
- 经济(103362)
- 研究(100846)
- 理学(98437)
- 理学院(97217)
- 管理学(95178)
- 管理学院(94671)
- 中国(70898)
- 科学(68643)
- 京(63202)
- 农(55724)
- 所(53152)
- 业大(49640)
- 研究所(49271)
- 财(48493)
- 农业(44299)
- 中心(44190)
- 江(42078)
- 财经(39658)
- 范(39617)
- 北京(39528)
- 师范(39117)
- 院(36466)
- 经(36085)
- 州(34152)
- 技术(32057)
- 师范大学(31868)
- 基金
- 项目(207556)
- 科学(161183)
- 基金(150012)
- 研究(145040)
- 家(133814)
- 国家(132734)
- 科学基金(111974)
- 社会(88370)
- 社会科(83554)
- 社会科学(83530)
- 省(81711)
- 基金项目(80425)
- 自然(76566)
- 自然科(74820)
- 自然科学(74794)
- 自然科学基金(73431)
- 划(69692)
- 教育(66502)
- 资助(62165)
- 编号(57849)
- 成果(47454)
- 重点(46754)
- 部(44852)
- 发(43343)
- 创(42963)
- 科研(40604)
- 课题(40424)
- 计划(40334)
- 创新(40125)
- 大学(37788)
共检索到409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洋 蒋继志 杨发茂 宋海亮
以草酸,KCl,FeSO4,K2HPO4作为激发子,就诱导马铃薯块茎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酸,KCl,FeSO4均可诱导马铃薯块茎产生对早疫病的抗性,其中20 mmol/L草酸的保护率达到49.38%,80 mmol/L KCl的保护率达到52.94%,40 mmol/L FeSO4的保护率达到51.51%,K2HPO4不能诱导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经草酸、 KCl、FeSO4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POD,PAL,PPO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提高这3种酶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冬婷 蒋继志 刘洋 王凤春 范继业 边瑞环
利用苯酚、对氨基苯甲酸和苯甲酸等3种芳香族类化合物作为激发子,对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诱导处理后马铃薯块茎中与抗病性相关的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化合物均在较低浓度下具有较强的诱导抗病作用,苯酚、苯甲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分别在1,0.01和5 mmol/L时诱导的保护率最高,分别达到43.21%,40.72%和28.75%,均与对照差异极显著。经上述浓度的3种化合物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有大幅度上升,明显高于对照,表明这些芳香族类化合物可能通过增加马铃薯体内POD和PAL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红 岳东霞 周良炎 S.Muthukrishnan
将类甜蛋白基因 (TLP)及其紧密连锁的抗除草剂bar基因以农杆菌介导法导入脱毒微型种薯“津引薯 8号” ,经除草剂筛选后的转基因单株无性繁殖用于分子检测 ,标记基因bar基因的PCR反应和含TLP基因特异探针的Southern检测结果 ,转基因植株分别显示出 0 54kb和 3 0kb的特异性条带 ,证明TLP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转基因马铃薯基因组中。利用TLP基因特异性抗血清对转基因植株进行Western反应检测 ,结果表明 ,转基因植株中TLP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经晚疫病菌游离孢子接种离体抗性分析 ,转基因株系表现出对晚疫病的明显抑制作用和症状发生的延迟作用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类甜蛋白基因 表达 抗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静 王海霞 田振东
【目的】β-氨基丁酸(BABA)田间或离体叶片喷洒能够有效诱导马铃薯防卫反应,增强对晚疫病的抗性。研究从组织化学层面进一步探究BABA诱导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过程中诱发的防卫反应及相关信号途径,为深入研究BABA诱导马铃薯产生晚疫病抗性的可能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4 mmol·L-1 BABA或蒸馏水(对照,Mock)喷洒马铃薯植株叶片,3 d后取离体叶片接种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接种后不同时间用打孔器取接种点叶盘用于织化学染色和过敏反应(HR)观察。采用二氨基联苯胺(DAB)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接种点周围活性氧(H2O2)累积情况;叶盘用苯胺蓝(anilin...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丁一 张晓萝 康立茹 赵君 张之为
为了探究来源于马铃薯中的StBAG3基因在马铃薯抗性建立过程中可能具有的功能,以夏坡蒂马铃薯的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马铃薯的瞬时表达体系对StBAG3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瞬时表达StBAG3基因的马铃薯离体叶片上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24,48,72,96 h后接种位置病斑的相对面积较对照病斑显著减少了1.92~39.15百分点,说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后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性水平。这一结果也从对接种部位坏死细胞的染色中得到了证实。H_2O_2定性和定量测定的结果表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后接种部位H_20_2积累量在接种后0~48 h差异不显著,接种后72,96 h与对照差异显著,二者均在72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146,0.086μmol/g。ROS清除酶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接种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部位SOD和CAT的活性随着接种时间推移,变化的模式有所差异,但二者在0~96 h均高于对照叶片,而POD的活性在接种后0~72 h与对照叶片没有显著差异,仅在接种后96 h显著高于对照叶片,间接证明了H_2O_2参与了StBAG3基因介导的正向调控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建立过程。由此可见,StBAG3基因能够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水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于水清 杨毅清 张岱 庞民好 杨志辉 朱杰华
【目的】为获得拮抗马铃薯早疫病菌的优良生防菌株,研究其抑菌活性物质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影响。【方法】利用平板对峙法对生防菌进行筛选,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生防菌进行鉴定,并检测其分泌生防作用相关的酶的能力。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生防菌次级代谢产物对早疫病菌丝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技术对生防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结合琼脂扩散法进一步验证活性成分。【结果】将筛选得到的生防菌株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命名为C16。菌株C16能分泌淀粉酶和表面活性素,具有固氮能力,发酵液和脂肽粗提物能显著抑制马铃薯早疫病菌丝的生长,发酵液的抑菌圈可达31.5 mm, 10 mg/mL脂肽粗提物的抑菌带可达12.67 mm。早疫病菌分别与发酵液和脂肽粗提物共培养后,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丝扭曲变形,表面产生褶皱,以及出现囊泡化等现象。对脂肽粗提物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其含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伊枯草素Iturin两种物质,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两种活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发现伊枯草素Iturin为主要抑菌活性成分。【结论】本研究筛选获得拮抗马铃薯早疫病菌的优良生防菌株为贝莱斯芽胞杆菌C16,其主要抑菌物质为伊枯草素Iturin。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菌剂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提供了备选菌种资源,同时为菌株C16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喜文 郝友进 陈德富
在建立简单、有效、准确的叶圆片检测黄瓜白粉病抗性的基础上 ,系统地比较了 7种化学诱导物及其组合对黄瓜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 ,草酸、水杨酸、苦参碱、苯基硫脲、复合磷均能显著诱导黄瓜对白粉病的抗性。其诱导效果为草酸 >水杨酸 >苦参碱 >苯基硫脲 >复合磷 ,氯化钾和硫酸锰的诱导效果不明显。当苯基硫脲、苦参碱与硫酸锰、氯化钾和复合磷分别组合时与单一诱导物相比 ,诱导效果明显增强 ;而当水杨酸、草酸与之组合时诱导效果明显减弱 ,这可能与离子间相互作用有关。
关键词:
诱导抗性 白粉病 黄瓜 化学物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崇玉 朱海燕 杨艳芬 刘香 万媛媛 杜云龙
【目的】研究马铃薯中过表达三七PnSS基因对早疫病抗性的影响。【方法】从三七叶中克隆PnSS基因,使用邻接法构建三七PnSS及其同源物的系统发育树,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剑川红”,随机挑选2个转基因株系在自然条件下接种病原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并统计病情指数,利用PCR方法检测生长素基因StYUCCA8、StPIN1和StPIN2的表达水平。【结果】从三七中克隆PnSS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三七PnSS基因与西洋参中的同源物处于同一聚类中,但与茄科植物的同源物处于不同的聚类。三七PnSS基因转化马铃薯后获得12个转基因株系,随机挑选2个株系并接种交链格孢,发现表达PnSS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早疫病显示出抗性,进一步发现StYUCCA8和StPIN2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马铃薯接种交链格孢前后均降低,StPIN1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植株接种交链格孢前升高,而接种交链格孢后降低。【结论】PnSS基因的过表达降低了生长素基因StYUCCA8、StPIN1和StPIN2的表达而提高马铃薯对早疫病的抗性,为利用PnSS基因开展马铃薯育种并获得抗早疫病马铃薯品种建立理论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崇玉 朱海燕 杨艳芬 刘香 万媛媛 杜云龙
【目的】研究马铃薯中过表达三七PnSS基因对早疫病抗性的影响。【方法】从三七叶中克隆PnSS基因,使用邻接法构建三七PnSS及其同源物的系统发育树,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剑川红”,随机挑选2个转基因株系在自然条件下接种病原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统计病情指数,利用PCR方法检测生长素基因StYUCCA8、StPIN1和StPIN2的表达水平。【结果】从三七中克隆到PnSS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三七PnSS与西洋参中的同源物处于同一聚类中,但与茄科植物的同源物处于不同的聚类。三七PnSS基因转化马铃薯后获得12个转基因株系,随机挑选2个株系并接种交链格孢,发现表达PnSS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早疫病显示出抗性,进一步发现StYUCCA8和StPIN2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马铃薯接种交链格孢前后均降低,StPIN1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植株接种交链格孢前升高,而接种交链格孢后降低。【结论】PnSS基因的过表达降低了生长素基因StYUCCA8、StPIN1和StPIN2的表达而提高马铃薯对早疫病的抗性,这为利用PnSS基因开展马铃薯育种并获得抗早疫病马铃薯品种建立了理论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汤晓莉 薛红芬 邓国宾 杨明挚 王燕云 陈小兰
以感病品种夏波蒂为材料,研究外源水杨酸(SA)在温室马铃薯种薯生产中,对种薯疮痂病的感病指数和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分析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PAL活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多种生理指标的变化,探索诱导抗性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外源SA能显著降低种薯感病率;同时矮化植株,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增强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过诱导抗氧化酶系活力的提高,SA能有效降低叶片中超氧自由基和MDA的含量,增强植株对疮痂病的系统抗性。
关键词:
马铃薯 疮痂病 水杨酸 诱导抗病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如承 刘文彪
采用添加不同化学诱导物的方法,研究了肾上腺素(EPI)、氨基丁酸(GABA)、L-多巴(L-DOPA)、Ca2+对西施舌眼点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确定了化学诱导物最佳诱导浓度。结果表明,EPI对西施舌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最为显著,当EPI浓度为10-4mol.L-1时,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8.3%及92.8%,同时成活率也高达98.14%;GABA亦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当GABA浓度为10-5mol.L-1,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6.9%及87.6%;L-DOPA能诱导西施舌眼点幼虫变态,当L-DOPA浓度为10-6mol.L-1时,变态率达73.3%,附着率达84.9%.Ca2+最适宜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怡凡 刘巍 朱其立 孙敏 李延锋 朱建强
【目的】筛选及开发出对马铃薯早疫病害具有防治效果的拮抗细菌菌株,旨在丰富该病的生防菌种资源。【方法】从马铃薯种植区早疫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拮抗菌株,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的多项分类法,对获得的拮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测定拮抗菌株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防病效果、抑菌广谱性及其生物学功能初步验证菌株的防效功能,并进一步设置盆栽试验印证供试拮抗菌株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通过初筛与复筛获得1株对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平板抑制率达89%的拮抗细菌WK-1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切片的防治效果为88.39%,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以及水稻恶苗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此外,有溶解无机磷以及产铁载体的能力,盆栽防治效果为74.49%,且经拮抗菌剂WK-1处理,土壤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得到改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细菌的多样性上升。【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WK-1,可有效防控马铃薯早疫病害的发生,为该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菌种资源,应用于农业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前景良好,可根据实际种植生产需要进行推广。
关键词:
马铃薯 早疫病 枯草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红 罗智敏 陈峥 李戍彤 王永 魏众济 程奕
通过改进外植体处理方法、添加乙酰丁香酮提高外植体芽分化频率、筛选芽分化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确定 转化后再生体系的筛选物质及其使用浓度等方法建立和优化了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的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 利用该体系将水稻类甜蛋白基因和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津引薯8号脱毒微型种薯中,并获得转基因株系。通过 PCR和southern杂交分子检测,证明ZGY-298,ZGY-283和ZGY-301 3个株系均整合了这2个基因。采用晚疫 病主要生理混合小种温室活体接种和离体接种进行抗病性分析表明,在晚疫病发病高峰期(接种后5-6 d)。转基因 株系对晚疫病抗性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并可使病情蔓延推迟2-3 d。
关键词:
马铃薯 农杆菌 转基因 晚疫病 抗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艳丽 肖浪涛 胡先奇
【目的】明确晚疫病菌毒素对马铃薯的毒害作用,及不同生理小种产生的毒素对不同抗病品种的毒性差异。【方法】将马铃薯晚疫病菌培养在液体培养基(每升用黑麦粒60g,含10%番茄汁)中,置于17℃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个月,4层纱布过滤,滤液用(NH4)2SO4盐析,透析后的液体为毒素液。将该毒素液作为介体来测定马铃薯3个品种(叶片和薯块)的抗性。【结果】接种该毒素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产生的症状与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症状相似。马铃薯品种不同对不同浓度的毒素稀释液和源于不同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的毒素的反应不同。推测毒素介导下马铃薯和晚疫病菌间的特异性是存在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对毒素的反应是不同的,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毒素 品种抗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淑菊 马德华 庞金安 霍振荣
黄瓜幼苗经水杨酸处理后 ,POD、PPO、PAL 3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与对照相比 ,POD活性在处理后 2 4h有明显提高 ,以后一直呈上升趋势 ,至 14 4h后较对提高 193 0 %。PPO活性变化相对较小 ,酶活性的明显提高在处理 4 8h以后 ,处理后 14 4h时较对照提高 6 1 7%。PAL在处理后 72h时出现一个小的酶活性峰 ,较对照提高 17 6 % ,而后下降 ,12 0h出现第 2个活性峰 ,较对照提高 30 8%。处理后 4d接种霜霉病菌 ,调查结果表明 :第 1真叶处理较对照病情指数降低 8 9% ,第 2真叶处理较对照降低 2 2 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