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11)
- 2023(4246)
- 2022(3561)
- 2021(3177)
- 2020(2780)
- 2019(6055)
- 2018(5909)
- 2017(10413)
- 2016(5975)
- 2015(6761)
- 2014(6686)
- 2013(6751)
- 2012(6628)
- 2011(6058)
- 2010(6180)
- 2009(5635)
- 2008(5552)
- 2007(5448)
- 2006(4901)
- 2005(4577)
- 学科
- 济(21707)
- 经济(21682)
- 业(18847)
- 管理(18569)
- 企(15831)
- 企业(15831)
- 技术(11335)
- 方法(9315)
- 学(8755)
- 数学(7832)
- 数学方法(7680)
- 农(6337)
- 技术管理(6126)
- 中国(5989)
- 财(4941)
- 业经(4903)
- 农业(4563)
- 制(4499)
- 理论(4122)
- 贸(4041)
- 贸易(4040)
- 易(3950)
- 及其(3429)
- 地方(3372)
- 环境(3328)
- 教育(3314)
- 和(3307)
- 银(3211)
- 银行(3160)
- 融(3119)
- 机构
- 大学(94723)
- 学院(92592)
- 研究(41609)
- 济(33026)
- 经济(32149)
- 科学(30605)
- 管理(29366)
- 农(29170)
- 中国(28696)
- 所(24965)
- 理学(24352)
- 理学院(24015)
- 农业(23599)
- 管理学(23256)
- 管理学院(23128)
- 研究所(23047)
- 京(22659)
- 业大(21829)
- 中心(17507)
- 省(17275)
- 江(16782)
- 院(15528)
- 技术(15095)
- 农业大学(14770)
- 北京(14595)
- 室(14190)
- 财(14041)
- 业(13615)
- 科学院(13181)
- 实验(12699)
- 基金
- 项目(65040)
- 科学(48190)
- 基金(45008)
- 家(44446)
- 国家(44134)
- 研究(39495)
- 科学基金(34358)
- 省(26749)
- 自然(25577)
- 自然科(24982)
- 自然科学(24964)
- 自然科学基金(24519)
- 划(23603)
- 基金项目(23057)
- 社会(22064)
- 社会科(20847)
- 社会科学(20838)
- 资助(19546)
- 教育(18178)
- 科技(16401)
- 计划(16325)
- 重点(16109)
- 发(14398)
- 创(14064)
- 编号(13856)
- 部(13474)
- 创新(13427)
- 业(13296)
- 科研(13285)
- 专项(12402)
共检索到151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如承 刘文彪
采用添加不同化学诱导物的方法,研究了肾上腺素(EPI)、氨基丁酸(GABA)、L-多巴(L-DOPA)、Ca2+对西施舌眼点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确定了化学诱导物最佳诱导浓度。结果表明,EPI对西施舌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最为显著,当EPI浓度为10-4mol.L-1时,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8.3%及92.8%,同时成活率也高达98.14%;GABA亦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当GABA浓度为10-5mol.L-1,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6.9%及87.6%;L-DOPA能诱导西施舌眼点幼虫变态,当L-DOPA浓度为10-6mol.L-1时,变态率达73.3%,附着率达84.9%.Ca2+最适宜浓...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涛 阙华勇 杨红生 何义朝 张福绥
自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受精后第10天起,定期取一定量海湾扇贝幼虫,分别置于不同浓度梯度的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GABA、茶碱和咖啡因等8种诱导物中,处理时间为8h。实验后第14天取出幼虫观察显示,这8种诱导物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着不同的诱导作用。13.42×10-3和20.13×10-3mol/L的KCl对第12天幼虫的变态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当幼虫发育至第13和14天时,上述两浓度的KCl能够明显诱导幼虫变态,变态率均提高20%以上,而对于第16天的幼虫诱导作用有所减弱,变态提高率有所降低;26.85×...
关键词:
化学物质 海湾扇贝 变态 诱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康庆浩 郑家声 金炳鹤
根据鲍育苗中常用的6种底栖硅藻氨基酸的组成分析结果,选择15种人工合成氨基酸作为诱导物质,进行鲍浮游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发现天冬氨酸组附着率最高,谷氨酸组次之,但均略低于底栖硅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变态率实验,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组结果基本一致,均略高于底栖硅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氨基酸浓度对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天冬氨酸还是谷氨酸,实验浓度为10-5mol·L-1组的附着率和变态率最高。
关键词:
皱纹盘鲍 附着 变态 底栖硅藻 氨基酸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洋 蒋继志 杨发茂 宋海亮
以草酸,KCl,FeSO4,K2HPO4作为激发子,就诱导马铃薯块茎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酸,KCl,FeSO4均可诱导马铃薯块茎产生对早疫病的抗性,其中20 mmol/L草酸的保护率达到49.38%,80 mmol/L KCl的保护率达到52.94%,40 mmol/L FeSO4的保护率达到51.51%,K2HPO4不能诱导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经草酸、 KCl、FeSO4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POD,PAL,PPO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提高这3种酶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柯才焕 李少菁 李复雪 郑重
采用外加人工化学物质检验对僧帽牡蛎眼点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诱导活性 ,结果表明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L 多巴可有效诱导幼体不固着变态。在药物持续作用下 ,肾上腺素的最佳诱导浓度为 1 0 -5mol·L-1(变态率 6 7.4% ) ,去甲肾上腺素的最佳诱导浓度为 5× 1 0 -5mol·L-1(变态率 5 2 .2 % ) ,L -多巴的最佳诱导浓度为 1 0 -5mol·L-1(变态率 43.0 % ) ,而对照组变态率为 0。幼体大多在药物作用 1 2~ 2 4h之间完成变态。三种药物诱导的变态个体中有 85 %以上是不固着变态。比较多种附着基和EPI的变态诱导活性 ,显示同种贝壳...
关键词:
僧帽牡蛎 附着 变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涛 李琪
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本研究采用肾上腺素对岩牡蛎单体苗种生产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阐明了岩牡蛎单体苗种的最适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密度。结果显示,肾上腺素能显著诱导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最适诱导浓度为5×10–5 mol/L,最适诱导时间为1 h,提高诱导浓度和延长诱导时间导致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率、稚贝壳高和存活率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对低于8个/mL幼虫密度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但稚贝壳高和存活率在8个/mL的培育密度下显著低于0.5~4个/mL,研究表明利用肾上腺素诱导岩牡蛎单体时,可大批量处理眼点幼虫,但稚贝充气培养的最适培养密度应不高于4个/mL。
关键词:
岩牡蛎 肾上腺素 单体牡蛎 变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国驰 于晓东 曹莹 刑子云 王晓旭 于慧佳
低温是影响花生正常生长的环境因子之一,并且严重影响花生产量。研究外源物质对低温胁迫下花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选出适用于花生的外源物质。采用砂培方式,使用6种外源物质(脯氨酸、肌醇、磷酸二氢钾、EDTA-Fe、芸苔素内酯、萘乙酸)对花生进行浸种处理,每种外源物质设置4个浓度,对萌动期花生种子进行5℃低温胁迫3d,分析不同外源物质浸种处理对花生幼苗的主茎高、叶面积及根系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萌动期低温胁迫条件下,3000mg·L(-1)磷酸二氢钾、300mg·L(-1)EDTA-Fe、0.01mg·
关键词:
花生幼苗 低温胁迫 外源物质 因子分析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严正凛 关瑞章 胡家财 陈晓凤 刘兴
九孔鲍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鲍养殖品种,研究它的精卵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通过使用过氧化氢、利血平、绒促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孕酮等5种药物,分别配制不同浓度梯度,对壳长6.0~8.0cm,体重约17.0~25.0g的九孔鲍亲鲍个体注射0.02ml溶液,以研究其催产效果。结果表明,过氧化氢的效果最好,利血平次之,绒促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和孕酮3种药物在这次的试验浓度中都没有明显效果。设定的4个过氧化氢浓度:4.98×10-6ml/只、3.73×10-6ml/只、2.49×10-6ml/只和1.24×10-6ml/只,均可使雌、雄亲鲍较快地排放出精卵;尤其以4.98×10-6ml/只的浓度催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守慧 原忠林 王中钰 刘筱彧 高长启 宋丽文 葛芳 李从心
为了对小蠹虫进行野外监测和防治,采用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α-蒎烯(Alpha-pinene,AP)、壬醛(nonanal,NL)、反式马鞭草烯醇(Trans-verbernol,TV)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MT)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4种松树小蠹虫的林间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4种小蠹虫的诱集效果显著,2AP诱芯对黄色梢小蠹的诱集量(17.5头)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诱集效果最好,是CK的25倍;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的诱集量显著高于CK,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冬婷 蒋继志 刘洋 王凤春 范继业 边瑞环
利用苯酚、对氨基苯甲酸和苯甲酸等3种芳香族类化合物作为激发子,对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诱导处理后马铃薯块茎中与抗病性相关的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化合物均在较低浓度下具有较强的诱导抗病作用,苯酚、苯甲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分别在1,0.01和5 mmol/L时诱导的保护率最高,分别达到43.21%,40.72%和28.75%,均与对照差异极显著。经上述浓度的3种化合物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有大幅度上升,明显高于对照,表明这些芳香族类化合物可能通过增加马铃薯体内POD和PAL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龙 冯颖 何钊 陈智勇 赵敏 和锐
对混合菌液诱导和非诱导处理的喙尾琵甲幼虫抗菌肽进行了分离纯化及抑菌活性比较。结果显示:诱导组和非诱导组粗提物无抑菌活性,但是经凝胶色谱分离后,从非诱导组获得组分DZP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从诱导组获得组分YDP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具有活性,且YDP1活性明显强于DZP1;Tricine-SDS-PAGE检测表明DZP1和YDP1组成、种类基本一致,主要由20 kD以下分子量的小肽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喙尾琵甲幼虫在诱导和非诱导条件下均可分离到具有抑菌活性的抗菌肽,菌液诱导可增强抗菌肽的活性和抑菌谱。
关键词:
喙尾琵甲 抗菌肽 诱导 抑菌活性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施沈城 胡梦云 曾和平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发射光谱对物质成分进行快速分析的技术,由于具有简单、快速、可实时原位分析等多个优点而成为光谱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同时也存在重复性差、等离子屏蔽效应以及基体效应等问题。随着对LIBS技术研究的深入以及激光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诸如纳米颗粒辅助增强、金属基底辅助、等离子体约束、光丝诱导技术光谱(filamentinducedbreakdownspectroscopy,FIBS)以及等离子体光栅诱导技术光谱(plasma-grating-inducedbreakdown spectroscopy,GIBS)等多种改进方法,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也有报道。该文从LIBS技术的原理出发讨论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其中几种改进方法进行介绍,最后展望了该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喜文 郝友进 陈德富
在建立简单、有效、准确的叶圆片检测黄瓜白粉病抗性的基础上 ,系统地比较了 7种化学诱导物及其组合对黄瓜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 ,草酸、水杨酸、苦参碱、苯基硫脲、复合磷均能显著诱导黄瓜对白粉病的抗性。其诱导效果为草酸 >水杨酸 >苦参碱 >苯基硫脲 >复合磷 ,氯化钾和硫酸锰的诱导效果不明显。当苯基硫脲、苦参碱与硫酸锰、氯化钾和复合磷分别组合时与单一诱导物相比 ,诱导效果明显增强 ;而当水杨酸、草酸与之组合时诱导效果明显减弱 ,这可能与离子间相互作用有关。
关键词:
诱导抗性 白粉病 黄瓜 化学物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汝民 陈宏伟 张丹 白静 高岩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植物激素对肉苁蓉种子萌发形成芽管以及化学诱导物质对吸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萘乙酸(NAA)和6-苄氨基腺嘌呤(6-BA)均不能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2.9μmol.L-1和5.8μmol·L-1赤霉素(GA3)能够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形成芽管,萌发率仅为3.3%~4.7%;2.9μmol·L-1NAA+5.8μmol·L-1GA3+1.4μmol.L-16-BA3种植物激素组合使肉苁蓉种子萌发率提高了4.2倍;植物激素不能进一步诱导肉苁蓉形成吸器。2,6-二甲氧基对苯醌(DMBQ)、间苯二酚(RS)和阿魏酸(FA)均可诱导萌发的肉苁蓉种子形成吸器,吸器形成率最...
关键词:
肉苁蓉种子 萌发 吸器 化学物质诱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晓帆 林茂松 刘亮山
用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spp.)和斯氏线虫(Steinernemaspp.)处理大蜡螟5龄幼虫。结果显示:处理后12h昆虫血细胞开始变形、崩解,且血细胞数量急剧下降,到昆虫接近死亡时(24~32h左右),血细胞数比正常水平下降85%;处理后24h血淋巴总量下降73.61%,酯酶活性不断增强,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总糖含量降低14%~70%。上述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的侵入破坏了寄主的防御系统,改变了寄主血淋巴能源物质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