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
2023(47)
2022(41)
2021(40)
2020(48)
2019(92)
2018(90)
2017(166)
2016(117)
2015(120)
2014(140)
2013(109)
2012(155)
2011(131)
2010(109)
2009(122)
2008(129)
2007(129)
2006(115)
2005(100)
作者
(483)
(429)
(406)
(402)
(281)
(220)
(193)
(170)
(165)
(164)
(163)
(156)
(151)
(151)
(143)
(135)
(133)
(129)
(129)
(125)
(118)
(114)
(113)
(112)
(110)
(103)
(101)
(98)
(98)
(97)
学科
(382)
经济(380)
(349)
方法(283)
数学(218)
数学方法(211)
(181)
管理(178)
(155)
企业(155)
水产(126)
动物(103)
(99)
统计(95)
动物学(91)
(80)
财务(80)
财务管理(80)
企业财务(74)
理论(71)
(71)
(69)
教育(69)
(65)
及其(62)
(62)
(57)
虫害(53)
(52)
(52)
机构
大学(1984)
学院(1871)
研究(888)
科学(789)
(709)
中国(627)
(591)
农业(582)
业大(562)
研究所(549)
(517)
(476)
管理(459)
经济(456)
理学(421)
理学院(413)
(409)
实验(406)
农业大学(398)
实验室(391)
(384)
中心(377)
管理学(375)
重点(375)
管理学院(372)
(355)
北京(341)
(328)
研究院(328)
技术(298)
基金
项目(1375)
(991)
国家(983)
科学(920)
基金(877)
科学基金(664)
研究(636)
自然(552)
自然科(543)
自然科学(543)
(536)
自然科学基金(536)
(520)
资助(498)
科技(487)
计划(441)
基金项目(403)
专项(358)
重点(354)
科研(334)
教育(302)
社会(288)
(287)
(286)
(278)
社会科(273)
社会科学(273)
(270)
技术(263)
(229)
期刊
学报(776)
(586)
大学(557)
学学(548)
科学(514)
研究(460)
(431)
经济(431)
农业(403)
中国(315)
业大(290)
农业大学(242)
统计(234)
林业(225)
(193)
(180)
(171)
(169)
决策(165)
自然(141)
管理(138)
科技(134)
自然科(134)
自然科学(134)
渔业(128)
教育(123)
水产(121)
中国农业(120)
技术(117)
农林(112)
共检索到2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涛  刘洪波  卢明杰  陈婷婷  杨健  
本研究较为系统地比较了刀鲚(Coilia nasus)耳石的几种碾磨方法及耳石酸蚀前处理所获刀鲚耳石年轮的效果。结果显示,耳石横截面碾磨法更易获取较为清晰的年轮,而矢状面碾磨法的效果不及前者,但后者在用于耳石微化学的研究中却更有优势。经5%EDTa处理过的耳石,比用1%HCl处理过的耳石,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年轮效果。本研究还发现,刀鲚耳石年轮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形态变化,与刀鲚生活史中的生境变化有关联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辉华  郭弘艺  唐文乔  郑飞  
采用耳石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傅里叶形态分析法,对281尾2龄长江凤鲚(Coilia mystus)和刀鲚(C.nasus)个体的矢耳石形态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耳石形态测量法对凤鲚与刀鲚种间的正判率达90.9%,但2个刀鲚生态型种群之间的判别成功率仅为76.9%。而运用傅里叶耳石形态分析法,凤鲚和刀鲚物种间的识别率高达100%,2个刀鲚生态型间的识别率也提高至86.8%。可见,两种耳石形态分析法对鲚属种间的识别效果均很好,但对种群分析而言,傅里叶形态分析法可以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姜涛  周昕期  刘洪波  刘焕章  杨健  
为确认鄱阳湖中是否仍存在有溯河洄游的刀鲚个体,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采自鄱阳湖星子县水域2尾刀鲚个体矢耳石的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上颌骨较短个体(PYCB02)的耳石锶钙比值(即Sr/Ca×1 000)为稳定的低值(1.66±0.54),反映了其淡水定居的生活习性;而上颌骨较长个体(PYCE05)的锶钙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82±0.50),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5.79±0.91),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这些结果更得到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耳石微化学特征类型首次直观地反映和证实了目前距...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肖百义   姜涛   刘洪波   陈修报   杨健  
为了破解鄱阳湖北部不同水域刀鲚(含长颌鲚和短颌鲚两种生态表型)耳石间形态的差异性,以期把握这些水域刀鲚资源群体间的关联性;本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地标点法,利用地标点软件获取相应地标点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判别和层次聚类分析;同时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对耳石形态进行网格变形,从而有效体现不同刀鲚群体间耳石形态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主凹槽上地标点的相对扭曲贡献率为77.9%。相对扭曲得分的逐步判别分析发现,上述两种生态表型刀鲚的耳石形态学差异极其显著,两者间相对扭曲得分判别成功率高达100%。此外,长颌鲚不同群体间廖咀头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95%),其次是庐山火焰山群体(90%)、瓢头群体(55%)、鞋山群体(50%);长颌鲚聚类分析表明火焰山、鞋山和瓢头群体距离最近,其次为廖咀头群体,与火焰山短颌鲚群体距离最远。本研究确证湖口鞋山、庐山廖嘴头、永修瓢头水域均有长颌鲚的分布,且不同水域群体耳石形态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主凹槽处。三个水域群体中廖咀头长颌鲚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而其它水域该生态表型群体间却存在一些关联性。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水域刀鲚耳石形态间的差异性,阐释了鄱阳湖北部刀鲚的群体组成特征,可为相关渔业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桢桢  张化浩  胡良雄  张小谷  
对来自9个采样点的鲌属(Culter)翘嘴鲌(C.alburnus)、蒙古鲌(C.mongolicus)、达氏鲌(C.dabryi)和近红鲌属(Ancherythroculter)黑尾近红鲌(A.nigrocauda)共810尾个体星耳石的8个特征值进行形态度量,运用Statistica软件作鲌类鱼体生长与耳石生长的回归分析、形态特征值及6个形态因子和6个形态指数的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4种鲌耳石形态存在极显著差异。(2)幂函数回归方程相对于直线回归方程能更好地表述鲌体生长及耳石生长关系;鲌类体质量与耳石质量、体长与耳石直径的回归方程近于线性回归关系,体质量与耳石直径、与体长回归方程幂值分别近于3.5、3,而耳石质量与耳石直径回归方程幂值近于2。耳石质量增长速度与体质量增长速度相近,但耳石质量相对耳石长度的增长速度较体质量相对体长或耳石长度的增长速度要慢。(3)鲌耳石形态度量特征值判别函数分析判别正确率达71.11%,对识别影响较大的特征值为耳石宽、耳石面积、耳石长、基叶长等;通过4种鲌耳石形态因子和形态指数的主成分分析,对识别影响较大的形态因子为F2、F1、F6、F5和形态指数为形态系数、充实度、椭圆率等。(4)采用鲌类群体耳石形态度量特征值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均能较好地区分翘嘴鲌3个长江群体(太湖、鄱阳湖、丹江口水库)与漓江群体、蒙古鲌鄱阳湖5个群体(新妙湖、南北港、青岚湖、庐山西海、章江),其群体聚类距离与群体间的地理距离相关联。本研究结果说明,星耳石形态度量分析能为鲌类物种或群体间关联性分析提供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苏杭  方舟  陈新军  
根据我国鱿钓船2013年6~7月在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2013年5~10月在东太平洋海域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对传统测量法选取的9项形态参数和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傅里叶系数进行判别,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判别效果。结果发现,北太平洋柔鱼耳石翼区开口处上端较长且翼区宽大,赤道茎柔鱼翼区开口处下端较长且侧区有突起;而各项参数值也均有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认为,传统测量法中总长与胴长之比(TSL/ML)和最大宽度与胴长之比(MW/ML)两个主成分的得分较高,散点图有较大重叠;而傅里叶分析的前1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涛  刘洪波  轩中亚  杨健  
耳石微化学被广泛应用于鱼类洄游生态学研究,但是耳石的摘取难免会造成鱼的死亡和损伤。故寻找可以快捷、非致死地替代耳石进行微化学分析的材料意义重大。为此,本研究比较了刀鲚(Coilia nasus)胸鳍条和耳石微化学相似性特征。耳石的锶钙比值(Sr/Ca)和Sr含量图谱分型结果分别很好地对应了所研究的洄游型、淡水定居型和陆封型的典型个体。胸鳍条微化学结果显示,湖鲚和短颌鲚2类个体呈现出稳定的低Sr/Ca值[(1.38±0.52)~(2.04±0.74)和(1.40±0.32)~(1.81±0.66)]与刀鲚胸鳍条生活史第一阶段的特征相吻合[(2.06±0.64)~(2.26±0.29)],这些均反映了淡水生境“指纹”的特征。刀鲚胸鳍条Sr含量图谱和耳石相似,自核心至边缘可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面分布图上自核心至边缘的蓝色、绿色、蓝色之间微化学“指纹”的变化。由此可见,刀鲚胸鳍条可作为耳石的非致死、低损伤的代替材料,用于进行刀鲚洄游习性、生境履历等研究。同时,由于胸鳍条具有取样和前处理的优势,在其他鱼类资源或标志放流评价研究时,可以考虑以胸鳍条代替耳石来开展研究。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永江  柳学周  史宝  翟介明  
采用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分别浸泡标记70 d和170 d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耳石,设置了5个浓度组和3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AlC对半滑舌鳎70–170 d苗种的耳石染色效果明显。综合考虑存活率和标记效果,AlC浸泡标记半滑舌鳎苗种耳石的适宜浓度为100 mg/l(36 h浸泡处理)和150 mg/l(24 h浸泡处理)。相同浸泡时间下,随着AlC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但实验鱼死亡率升高;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实验鱼死亡率也会升高。对标记的170 d苗种进行养殖实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薛向平  彭云鑫  方弟安  徐东坡  王小豪  任可成  
长江下游苏通江段地处河口段,紧邻长江入海口,是长江洄游性刀鲚的必经洄游通道,近年来研究显示刀鲚成鱼资源仍呈现波动下滑的趋势,而刀鲚早期资源作为成鱼资源的补充群体,对此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揭示苏通江段刀鲚(Coilia nasus)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概况,本研究于2018—2020年每年5~8月对该江段累计进行84天的早期资源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刀鲚受精卵646枚,其中2019年采集到328枚,占总数的50.77%;其中在4月没有采集到刀鲚受精卵,5和6月采集到刀鲚受精卵的平均丰度均显著高于其它采集月份(P江左岸(0.87 ind./100 m~(3))>江心(0.69 ind./100 m~(3));苏通江段下游S1(崇明岛绿华镇水域)和S2(海门市新通海沙水域)、中游S5(南通港闸区水域)和上游S8(如皋长青沙典园水域)采集到刀鲚受精卵的平均丰度和频次均显著高于其它采集断面(P<0.05);环境因子分析显示,刀鲚受精卵丰度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许庆  姜涛  杨健  刘敏  
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EPMA)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首次对福建(福州、宁德)沿岸海域采集到的3尾刀鲚(Coilia nasus)进行矢耳石的锶(Sr)和钙(Ca)微化学特征分析,重建其生活史。结果显示,这3尾刀鲚耳石核心区的Sr︰Ca值均小于3,且耳石面分析显示核心区均为蓝色,表明它们都属于淡水产卵和淡水孵化;其中,福州海域的1尾刀鲚早期生活史对淡水依赖时间较长,而宁德海域的2尾刀鲚对淡水依赖时间较短。根据耳石从核心到边缘的Sr︰Ca值变化线分析及过核心截面Sr含量面分析可以确定,3尾刀鲚均为典型的溯河洄游生态类型;其中,福州海域1尾刀鲚呈现淡水–半咸水型的生境履历,而宁德海域2尾刀鲚呈现淡水–半咸水–海水型的生境履历。本研究首次利用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揭示了福建水域刀鲚生活史和生境履历存在多样性,也证实了宁德三沙湾外海域和闽江口外沿岸水域尚存溯河洄游型刀鲚。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福建沿岸水域刀鲚的关键栖息地研究及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础信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弘艺  唐文乔  
2004年1月至2005年4月在江苏靖江市的长江沿岸用定置张网采集刀鲚261尾。清洗后的矢耳石在60℃烤箱中烘烤24h,干燥冷却后用电子天平称重,精确到0.01mg。成对t检验显示,左右矢耳石间的重量无显著差异(P>0.05),选用左矢耳石为研究对象。用直线、幂函数和多项式等确定各类参数间的最佳拟合公式。结果表明,长江口刀鲚的耳石重量在不同年龄组间的重叠相对较少,大小相近的个体,年龄大即生长慢的比年龄小即生长快的耳石重量大,不同龄组间耳石重量有显著的差异(P<0.05)。按年龄组以耳石重量与相应的体长作图,可初步判断所观测年龄的可靠性。分析耳石重量的频率分布,能分离出体长相近但年龄不同的个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鲁茂  
一、引言多重共线性(简称共线性)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共线性问题最早是由R.Frisch提出。如何消除共线性的危害,一直是回归分析的一个重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文平  黎雨轩  李钟杰  谢松光  
2007年7月、8月和9月在长江口区域从小型拖网和张网渔获物中获取凤鲚幼鱼,摘取矢耳石进行耳石微结构分析,确定凤鲚幼鱼的日龄和孵化日期,分析个体早期生长过程。凤鲚幼鱼的体长范围为25.6~63.2 mm,矢耳石形状与成鱼耳石相似,为不规则扁椭球形,只有一个翼状突起。耳石横截面磨片上具有一个核和一个原基。耳石原基的直径为12.5~22.8μm,平均为(14.3±4.8)μm(n=111)。耳石核中心到第一个生长轮的距离为(24.9±6.4)μm(n=44)。生长轮在耳石长轴上排列较疏且不清晰,短轴上较密但清晰。凤鲚幼鱼的日龄为54~128 d,对应的孵化日期为2007年4月10日至7月23日,高...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朱清澄  高玉珍  花传祥  杨明树  
根据2014年我国秋刀鱼捕捞船在西北太平洋采集的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样本,提取1 062个耳石进行拍照处理,并根据耳石透明带特征对其进行划分,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耳石类型及与肉体长组的关系,分析各月份耳石类型变化。研究发现,83%小型鱼(Kn l≤240 mm)和71%中型鱼(240 mm314 mm)耳石类型Ⅱ、类型Ⅲ占优。肉体长在280 mm以下的类型Ⅰ耳石比例较大,耳石没有形成透明带,随着Kn l的增加,类型Ⅱ和类型Ⅲ在肉体长组的比例增加。耳石透明带最早在202...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祥波  张国华  
于室内养殖条件下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胚后发育阶段矢耳石的形态发育,采用椭圆傅立叶分析法,基于矢耳石形态,比较了以孵化后日龄、耳石形态、发育期以及不同体长组为基础的判别方式上,对这3种家鱼苗的种类判别成功率。结果表明,总判别成功率均表现出了逐渐增加的趋势。孵化后4 d时,总判别率为79.79%;10 d时,总判别率始达90%以上,18 d时,总判别成功率稳定在100%。在尾椎上翘期以前的各发育期,总判别率均低于90%,而鳔二室期之后,总判别成功率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