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97)
2023(11397)
2022(9537)
2021(8821)
2020(7349)
2019(17017)
2018(16509)
2017(31398)
2016(16543)
2015(18801)
2014(18271)
2013(18448)
2012(17588)
2011(16168)
2010(16170)
2009(15358)
2008(15011)
2007(12994)
2006(12111)
2005(11350)
作者
(45482)
(38277)
(38008)
(36698)
(24803)
(18444)
(17265)
(14669)
(14517)
(13631)
(13597)
(12932)
(12479)
(12450)
(12444)
(11857)
(11182)
(11054)
(10839)
(10359)
(9866)
(9229)
(9203)
(8928)
(8838)
(8621)
(8292)
(7947)
(7590)
(7414)
学科
(94837)
经济(94731)
管理(44327)
(41456)
方法(36226)
数学(33193)
数学方法(33053)
(32924)
企业(32924)
中国(25801)
(23156)
(21839)
税收(20386)
(20204)
地方(19688)
(19279)
(16898)
业经(16266)
(16252)
贸易(16242)
(15779)
(14787)
(14291)
金融(14291)
地方经济(13373)
(13126)
(13051)
银行(13044)
农业(12740)
(12627)
机构
大学(244161)
学院(238301)
(124399)
经济(122631)
研究(93434)
管理(88156)
理学(75014)
理学院(74167)
管理学(73419)
中国(73348)
管理学院(72927)
(62282)
(51617)
科学(47894)
财经(47602)
(46183)
(43605)
经济学(42213)
研究所(40989)
中心(40519)
经济学院(38000)
财经大学(35482)
(35033)
北京(34130)
(32771)
(32649)
(30019)
师范(29833)
业大(27090)
科学院(26898)
基金
项目(149103)
科学(119906)
基金(114256)
研究(112250)
(99613)
国家(98509)
科学基金(84045)
社会(78292)
社会科(74567)
社会科学(74547)
基金项目(58396)
(51628)
教育(50157)
自然(49251)
自然科(48115)
自然科学(48103)
资助(47497)
自然科学基金(47355)
(44697)
编号(41587)
(36297)
成果(35721)
国家社会(35571)
重点(33958)
(33142)
教育部(32373)
中国(32277)
(30498)
人文(30450)
(30216)
期刊
(140405)
经济(140405)
研究(90966)
中国(50579)
(47396)
管理(34478)
学报(32375)
科学(31468)
(29080)
(27111)
金融(27111)
大学(25881)
财经(25695)
经济研究(25372)
学学(24118)
(22304)
教育(22141)
农业(19352)
技术(18689)
问题(18533)
(18297)
国际(17386)
世界(16637)
业经(16620)
(16427)
(15992)
税务(14217)
技术经济(13425)
统计(12734)
(11851)
共检索到393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蔡倩  
共同富裕要求我们从多维视角审视物质层面的不平等,在当前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个人所得税是调控收入分配的关键手段。本文从收入、消费和财产所构成的多维经济不平等视角出发,对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调节家庭经济不平等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公平效应是显著的,使经济不平等程度下降了13.64%,其中对城市地区的调节效应更强,对低福利阶层和高福利阶层的影响相对显著。在作用机制方面,个人所得税改革主要影响收入不平等,并进一步作用于消费不平等和财产不平等,最终影响经济不平等。为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效应,应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比重,补充和细化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与标准,逐步以家庭为基础征收个税。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迎霞  
当前社会流动性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能否成为助推社会流动的有效手段?运用CHARLS(2015)数据定量检验了教育的代际传递性。研究发现:教育表现出显著的代际传递特征,且父亲对子代的教育传递性略高于母亲,父代对女儿的影响略大于儿子,代际传递在中部最强、西部次之、东部最弱。因此,政府应促进教育资源的城乡均等化配置,在农村帮助女孩接受初中以上非义务教育,为已婚、已育妇女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和再教育机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彤进   郭正燕   李鑫  
基于中国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城市面板数据以及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测算我国市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收入机会不平等,在考虑内生性基础上,评估数字经济对收入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降低收入机会不平等。在东部地区、财政科技支出较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较好的地区,数字经济的作用尤为明显。就传导机制而言,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提升农民社会资本,有效改善劳动力需求侧环境,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进而缩小收入机会不平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毛其淋  
本文采用双倍差分法考察了西部大开发对中国西部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显著地缩小了中国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在选用衡量收入不平等的不同指标和控制其它影响因素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主要通过吸收外资、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途径来缩小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佩瑶  崔建军  
本文基于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市场化改革与杠杆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1)市场化改革与杠杆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当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并不利于控制杠杆率水平;(2)市场化改革去杠杆的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不利于经济去杠杆,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去杠杆;(3)市场化改革对杠杆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市场化改革通过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杠杆率水平。因此,寻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制度均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更有助于化解我国的杠杆困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宋泽   邹红   何阳  
本文基于城镇住户调查(UHS)2010—2012年家庭收支月度信息,利用收入组群的纳税差异,分析个税免征额调整对居民家庭收支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个税免征额调整显著提高了受个税改革影响家庭月均自报可支配收入8.3%—10.1%,其中工资收入增长10.1%—11.2%;同时增加了消费性支出2.5%—3.2%,其中食品支出和服务支出分别增长3.2%—4.3%和3.1%—4.9%。自报收入增幅远远高于消费增幅的原因可能是改革前家庭低报收入,而改革后家庭低报收入的程度有所降低。从收入组群和家庭支出负担异质性来看,减税会显著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增加有债务支出和有子女教育支出家庭的总消费和食品消费。本文还发现,家庭工资集中指数越高,个税改革的减税效果越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达  王贞  
预期效应的准确识别往往是政策评估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2010-2012年月度数据研究发现:第一,2011年6月底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获得通过时,工薪家庭消费便已显著增加,并在2011年9月正式实施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步下降,两个月后达到较高稳态(约为0. 20),但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与既往研究不同,这说明税收减免只在短期提高家庭消费,忽略家庭预期将会导致减税效应低估。第二,家庭增加的支出以服务消费和食物消费为主,耐用消费和债务支出并未显著调整,这可能与减免力度有关。第三,与常规认知不同,政策边际消费倾向更多地随着减税率(而非收入水平或者流动率)增加单调递减。本文通过改进Kueng(2018)所提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解释。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罗娟  李宝珍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县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居民间的消费不平等程度。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居民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对居民消费水平边际影响的差异两种方式来降低消费不平等程度。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减少消费不平等的效应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债务收入比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庭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随着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缩小消费不平等的作用逐渐减少;相对于未接受过教育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欣泽   高源   刘凡   李静怡  
数字乡村建设是突破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瓶颈,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不同于以往文献主要关注数字乡村对收入水平和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本文构建相对剥夺指数,从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角度拓展了数字乡村与家庭收入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具有明显的益贫性特征,能够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这一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以及克服内生性之后依然稳健成立。对相关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创业机会和扩大非农就业来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此外,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中西部县域、山地丘陵县以及国家级贫困县农户收入不平等的缓解效果更强,这意味着未来应该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龙见  吴斌珍  李世刚  彭凡嘉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尝试将企业"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以数据互联共享和税务信用贷款为基础来缓解这一难题,实施推广了"银税互动"政策。本文基于2015—2017年浙江省的小微企业月度动态调查数据库,考察了银税互动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提高了小微企业平均的银行贷款可得性与贷款额度,贷款成本的下降在开展初期并不显著,在后期有所显现。享受这一政策红利的主体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平均而言没有明显受益,但其内部的信贷分配有显著变化;银税互动信贷配给更偏向政策前无贷款、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纳税信用评级为A、纳税额高的企业更容易受益。此外,银税互动的效果随银行密度和银企距离显著变化,意味着银税互动政策的效果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有关。政策效果还会随当地经济发展而变化。这些发现为"以税增信"这一新思路以及政策实践的可行性提供了事实依据和完善方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汪鲸   罗楚亮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就业者与岗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就业匹配质量低意味着个人和社会的人力资本不能被充分利用,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生产力损失。提升就业匹配质量是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社会网络是劳动者求职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文章首先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社会网络对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机制,然后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对农村背景人群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网络有助于降低过度教育概率,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这一结论在以是否有家谱或族谱和春节期间来拜访的亲友家数作为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中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社会网络主要通过信息传递和提升人际信任度作用于就业匹配质量。文章认为,减少职业搜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搜寻摩擦对于提高就业匹配质量和缓解结构性矛盾都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业斌  许雪芳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减税降费能否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有力工具亟待研究。本文选取"中国小微企业调查"的微观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对减税降费政策对小微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力图为理解减税降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提供微观基础,并从加大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力度、实施因地制宜的减税降费政策、提升小微企业纳税服务水平等方面为提高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经济效应、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完善建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胡灵  窦钱斌  刘崇书  
本文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商业银行微观层面的数字金融指数构造方法,以2011-2020年中国175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承担显示出了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但存在结构性差异;数字金融冲击下银行表内业务风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表外业务风险表现出了集聚的倾向,这一结果在考虑使用工具变量以及反事实检验之后依然稳健;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金融的扩张压缩了商业银行表内业务的收入空间,增强了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动机,进而导致表内业务风险存在向表外业务转移的迹象。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影响效应在非上市以及资本充足率更低的商业银行样本中表现的更加突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曲兆鹏  范言慧  
对外开放与收入差异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前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认为对外开放扩大了中国的收入差异。本文基于1995~2007年的省份面板数据和行业工资数据,使用Pooled OLS、Fixed Effect、Random Effect、IV、GMM等多种计量方法,发现之前研究的结论———对外开放扩大了收入差异或者减少了贫困,可能是由于忽视了省际间的异质性及其变化所导致的。通过使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工具变量法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我们发现,对外开放对中国地区内的工资差距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于乐荣  张亮华  廖阳欣  
由于互联网具有普惠性和亲贫性,个体使用互联网对其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群体上表现为互联网使用普及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差距缩小效应。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2016年、2018年三期的数据,分析互联网使用普及对农村社区(村庄)平均家庭收入和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村庄内使用互联网家庭的占比提高不仅能显著提升平均家庭收入水平,而且会显著降低家庭收入基尼系数,验证了互联网的普惠性和亲贫性;当普及程度小于0.4时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具有随着互联网使用率提高由正转负的趋势),当普及程度大于0.4后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互联网使用普及可以通过促进服务业发展、提升劳动力技能等群体改善效应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因此,应当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使用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着重提高弱势群体对互联网使用的可及性,推动互联网与农村应用场景的深度耦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普惠性和亲贫性功效,有效促进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和收入差距缩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