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11)
2023(11867)
2022(9941)
2021(9075)
2020(7474)
2019(17017)
2018(16209)
2017(32612)
2016(16989)
2015(18760)
2014(18324)
2013(17805)
2012(15724)
2011(13806)
2010(13131)
2009(11836)
2008(11187)
2007(9533)
2006(7955)
2005(6818)
作者
(43363)
(36318)
(36288)
(34638)
(22901)
(17380)
(16450)
(14127)
(13869)
(12542)
(12457)
(12447)
(11360)
(11110)
(11102)
(11097)
(10899)
(10540)
(10424)
(10298)
(8718)
(8632)
(8480)
(8465)
(8267)
(8056)
(7744)
(7456)
(7102)
(7062)
学科
(72149)
经济(72082)
管理(49246)
(46818)
(37240)
企业(37240)
方法(35295)
数学(32306)
数学方法(31949)
(21883)
(21706)
税收(20269)
(20094)
中国(19265)
(18696)
地方(15546)
业经(14046)
农业(12826)
(12676)
财务(12644)
财务管理(12627)
(12504)
贸易(12497)
(12116)
企业财务(12045)
环境(11496)
(10996)
(10640)
金融(10638)
(10509)
机构
学院(228859)
大学(227220)
(101915)
经济(100270)
管理(94307)
理学(83169)
理学院(82404)
管理学(81153)
管理学院(80717)
研究(69537)
中国(53849)
(51577)
(44188)
财经(41235)
科学(39026)
(37778)
经济学(33559)
中心(33444)
(31792)
(31611)
财经大学(31118)
经济学院(30673)
业大(29510)
(28673)
研究所(28392)
(26905)
师范(26667)
北京(26613)
商学(25862)
(25737)
基金
项目(164220)
科学(133629)
基金(124733)
研究(121330)
(107435)
国家(106640)
科学基金(94914)
社会(82409)
社会科(78537)
社会科学(78521)
基金项目(66338)
(62077)
自然(60206)
自然科(58957)
自然科学(58942)
自然科学基金(57870)
教育(55515)
(52464)
资助(49726)
编号(47837)
(37533)
重点(36591)
成果(36494)
国家社会(35921)
(35358)
(35313)
教育部(33437)
人文(33128)
创新(33064)
(32305)
期刊
(99505)
经济(99505)
研究(68257)
(39355)
中国(36972)
管理(33190)
学报(29363)
科学(28703)
(24067)
大学(23525)
学学(22653)
(20004)
金融(20004)
财经(19882)
技术(19554)
经济研究(17495)
(17081)
教育(17018)
农业(16609)
业经(15922)
(15546)
(15546)
税务(13814)
问题(13399)
理论(11094)
统计(10951)
技术经济(10833)
商业(10626)
(10607)
(10355)
共检索到321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贝贝  陈勇兵  李震  
“稳就业”是中国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目标,科学评估每就业岗位增加需要付出的减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借助2015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理论分析并经验考察了投资税收激励的地区就业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地区总就业,而高房价与户籍摩擦会阻碍减税稳就业效应的发挥。本文表明,这一政策引致的资本投资上升并未在地区加总层面导致资本对劳动要素的替代,反而通过促进企业进入与行业间溢出提高了当地劳动力需求。此外,成本收益的量化分析表明,政府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需付出约15 689元的减税成本。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丁守海  
本文试图比较我国各地城市部门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和外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应。文章首先在新古典框架内构建两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长模型,并得出理论命题:随着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城市部门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应会趋于减弱,而对外地劳动力会逐渐增强。文章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地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综合运用最小二乘法、组内变换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以及逐步引入额外回归因子等方法,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从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角度,认识各地技术路径的选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明志  岳帅  
本文利用UNCTAD数据和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基于地区就业的行业结构和贸易对象国对中国征收的行业层面的进口关税,构建地区层面外部关税变动指标,研究外部关税变动对中国区域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外部关税下降幅度越高的地区,总体就业、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的就业增加也越多;(2)出口和内销规模扩张的就业创造效应、生产率提升的就业破坏效应,是外部关税下降影响地区可贸易部门就业的重要渠道;(3)外部关税下降带来的地区可贸易部门出口扩张、就业增加和工资上涨,通过产业关联和消费驱动等正向溢出效应增加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通过就业的部门间再配置效应减少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4)外部关税下降对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动态演进过程,这与外部关税变动下中国区域劳动力供给的调整紧密相关。此外,外部关税变动对地区不同属性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外部关税变动下稳定区域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五七  陶靓  
环境规制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路径和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实践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区域异质性。基于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以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中国劳动力就业存在非线性影响;从整体来看存在双门槛效应,当产业结构水平跨越第二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由负转正;从区域比较来看,目前大多数沿海省份产业结构水平已经跨越门槛值,增强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大多数内陆省份产业结构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增强环境规制会对当地劳动力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以发展和前瞻的眼光来看待环境规制,防范和减少环境规制的就业风险;根据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精准施政,合理引导环境规制下的劳动力再配置;积极施政引导劳动力技能提升和劳动力空间流动,实现环境规制在环保和就业方面的"双重红利"。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宜勇  
农业减税能够通过宏观经济环境、中观转移限制和微观主体条件三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不断加剧,农业减税政策有效缓解了风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范洪敏  穆怀中  
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决定了环境规制对二元劳动力就业影响存在差异性。基于环境规制对城镇二元劳动力就业影响理论分析,本文首先利用1998—2014年30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城镇二元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差异性,进一步采用面板门限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城镇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对城镇农民工就业负面冲击大于对城镇本地劳动力就业冲击;(2)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存在显著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门槛效应,当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高于2.002时,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抑制效应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范洪敏  穆怀中  
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决定了环境规制对二元劳动力就业影响存在差异性。基于环境规制对城镇二元劳动力就业影响理论分析,本文首先利用1998—2014年30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城镇二元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差异性,进一步采用面板门限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城镇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对城镇农民工就业负面冲击大于对城镇本地劳动力就业冲击;(2)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存在显著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门槛效应,当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高于2.002时,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抑制效应为-0.116;当劳动力市场分割介于1.199到2.002之间时,抑制效应较大程度下降,为-0.042;而当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小于1.199时,抑制效应转变为正向促进效应,为0.106。未来应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降低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抑制效应,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有效发挥城镇化经济增长效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欣悦   诸培新   余春莲  
本研究基于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山地区域农户的实地抽样调查,运用Probit模型与多重中介模型,探讨了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及其细分产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与转移行为的影响,为如何通过提高农村内生动力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安居乐业提供现实意义。研究表明:1)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劳动力,产业影响作用从强到弱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从机制作用来看,在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下,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影响山地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与行为的基础因素,但比较收益是决定性因素。3)从细分产业来看,农村劳动力对基于山地区域特色发展的特色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具有更强的偏好。因此,本文建议完善山地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山地区域特色产业的扶持与发展,同时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凯  许珍珍  
推动全国劳动力市场统一和提升劳动力就业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基于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互联网发展对就业中劳动力人力资本供给与产业结构需求间匹配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1)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互联网促进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2)互联网通过促进人口跨区域流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提升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3)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特征,突破门槛后劳动力池效应更加明显,互联网的促进作用明显跃升;(4)随着互联网发展阶段的递进,互联网网络溢出效应的增强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东中部地区互联网的劳动力就业匹配效应最为明显,西部地区尚不突出。因此,应从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就业信息平台以及强化互联网与农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就业匹配效率,助力中国区域经济社会走向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都阳  万广华  
本文利用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数据(CULS),对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的贫困进行了仔细的度量,结果显示,如果以家庭人均收入衡量,总体的城市贫困发生率达4.15%,而外来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为5.65%,较之本地居民高出1.8个百分点。尽管农民工在非正规岗位上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他们仍然构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非正规就业的主要部分。对于处于收入分布底端的家庭而言,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收入,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的收入对于减贫有着显著的作用。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意味着在城市反贫困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非正规就业,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正规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基于智能化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影响,本文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根据劳动力技能获取渠道,将劳动力分为教育型、技术型及创业型,并利用2006-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型及创业型劳动力的提升效应为正,但抑制了技术型劳动力就业。(2)各类型劳动力就业情况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3)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对教育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能够促进技术型劳动力就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个人创业行为。(4)人工智能应用会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教育型劳动力就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型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创业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结论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兰冰  刘泽宇  
将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地级市层面数据相匹配,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政府治理水平对流动劳动力就业选址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治理水平对劳动力流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治理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流动劳动力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提高3.5个百分点;稳定预期、收益驱动和就业网络是政府治理水平影响劳动力就业选址行为的重要“就业硬实力”机制,追求公平包容导向则是政府治理水平影响劳动力导入的“就业软实力”机制;政府治理水平对女性、农村户籍、雇员身份、年轻人和受教育水平较高者的劳动力就业选址行为影响效应较大;政府治理水平提高不仅有利于吸引劳动力流入,而且有利于提高流入劳动力的留居意愿,是影响“引进来”与“留得住”的关键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曹梦渊   李豫新  
劳动力市场化不仅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化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化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且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这种促进作用呈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配置均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劳动力价格市场化配置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劳动力数量市场化配置;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市场化能够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加速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劳动力市场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基本呈现“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为促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丰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曹梦渊   李豫新  
劳动力市场化不仅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化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化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且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这种促进作用呈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配置均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劳动力价格市场化配置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劳动力数量市场化配置;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市场化能够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加速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劳动力市场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基本呈现“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为促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丰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万兴  冯艳博  李润红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岗位性质差异、地域流向偏好、学历层次高低、人职匹配不足等多维度呈现。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多方协同联动,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积极构建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协商协调和服务保障机制;高校要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企业需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并加强企校合作,探索订单培养路径;大学生应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主动参加课堂内外实训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素质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