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49)
- 2023(7512)
- 2022(6502)
- 2021(5996)
- 2020(5122)
- 2019(11200)
- 2018(11230)
- 2017(21436)
- 2016(12076)
- 2015(13411)
- 2014(13286)
- 2013(13120)
- 2012(12312)
- 2011(10959)
- 2010(11278)
- 2009(10756)
- 2008(11210)
- 2007(10200)
- 2006(9231)
- 2005(8657)
- 学科
- 管理(43138)
- 济(40766)
- 经济(40682)
- 业(35828)
- 企(31924)
- 企业(31924)
- 税(21760)
- 财(20385)
- 税收(20295)
- 收(20120)
- 方法(15033)
- 制(14720)
- 数学(12208)
- 务(12155)
- 财务(12136)
- 财务管理(12111)
- 数学方法(12017)
- 企业财务(11535)
- 中国(11196)
- 农(10923)
- 业经(10372)
- 体(10227)
- 学(10016)
- 体制(8710)
- 银(8528)
- 银行(8509)
- 环境(8485)
- 融(8317)
- 金融(8313)
- 行(8052)
- 机构
- 大学(171390)
- 学院(170198)
- 济(66578)
- 经济(65089)
- 管理(61271)
- 研究(57749)
- 理学(51743)
- 理学院(51109)
- 管理学(50253)
- 管理学院(49927)
- 中国(45131)
- 财(42462)
- 京(35998)
- 科学(34053)
- 财经(31083)
- 所(29650)
- 江(28141)
- 经(27894)
- 农(26013)
- 研究所(26012)
- 中心(25689)
- 财经大学(22853)
- 北京(22757)
- 业大(22658)
- 州(21595)
- 范(21488)
- 师范(21265)
- 经济学(20929)
- 院(20802)
- 农业(20150)
- 基金
- 项目(107440)
- 科学(84679)
- 研究(80443)
- 基金(78499)
- 家(68318)
- 国家(67782)
- 科学基金(57845)
- 社会(51587)
- 社会科(48872)
- 社会科学(48858)
- 省(41163)
- 基金项目(40947)
- 教育(37111)
- 自然(35948)
- 划(35089)
- 自然科(35082)
- 自然科学(35069)
- 自然科学基金(34471)
- 编号(32979)
- 资助(31497)
- 成果(29679)
- 制(26522)
- 重点(24553)
- 部(24391)
- 课题(23001)
- 创(22562)
- 性(22372)
- 国家社会(21853)
- 发(21831)
- 创新(21263)
共检索到270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孙瑜晨
税权本身就是一个谱系丰富的集合性概念,既包括"与民争利"的征税权,也包括"藏富于民"的减税权。减税权体现了税权的谦抑性。减税权的运行既能保持税制适度、调节经济结构、应对危机、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促进分配正义的实现,包括在第三次分配领域。同时,减税权的行使又会对税制统一、公平税负、市场竞争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减税权的运行必须将税收法定原则奉为圭臬。唯有在法治的框架下,依法正当行使减税权,才能保持税制谦抑和适度,形成良性和谐的取予关系,实现强国和富民理念之间的协调。
关键词:
减税权 税权 税收优惠 纳税人权利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孙瑜晨
税权本身就是一个谱系丰富的集合性概念,既包括"与民争利"的征税权,也包括"藏富于民"的减税权。减税权体现了税权的谦抑性。减税权的运行既能保持税制适度、调节经济结构、应对危机、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促进分配正义的实现,包括在第三次分配领域。同时,减税权的行使又会对税制统一、公平税负、市场竞争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减税权的运行必须将税收法定原则奉为圭臬。唯有在法治的框架下,依法正当行使减税权,才能保持税制谦抑和适度,形成良性和谐的取予关系,实现强国和富民理念之间的协调。
关键词:
减税权 税权 税收优惠 纳税人权利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叶姗
目前,法学界对"税权"概念的概括力和抽象性仍存有争议,然而,"税权"概念之于税法,犹如"权利(力)"概念之于理论法学,是重要而真实的。税权理应作为税法规范的价值核心和税法实践的理论起点,税权的"权力"定位使得其分权制衡尤显必要。税权行使的事前规制倚仗纵横细分下的制衡:横向上税立法权与税执法权分立;纵向上中央税权与地方税权并存。税权滥用的事后规制则有正当行使受阻的救济与不当滥用引起的诉讼。
关键词:
税权结构 分权制衡 正当行使 税权滥用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丁正智
按照控制的基本原理,运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可以看出:我国减税控制的衡量依据在于走出宏观税负的陷阱,从结构税负中寻找减税的政策依据;减税控制的指导思想在于刺激供给,解决有效供给不足;从微观经济效应的角度提出减税控制的策略。
关键词:
减税 宏观税负 结构税负 有效供给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瑜晨
减税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减税权的不当行使和不当配置有关。美国历经了多次减税改革,其减税权的运行既有值得借鉴之处,包括减税权法律来源的明确性和总体规模的限度性等;但也有值得警惕的经验教训,如减税对象的选择倾向于富人,有违分配正义和减税公平。我国也存在自身的减税问题,应当以减税权为逻辑起点,妥善处理国内的减税权问题以及他国减税权运行所带来的外部性问题。
关键词:
减税 减税权 税收优惠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贺小松
一、公众公司二次分权中控制权的转移公众公司的设立和运行中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其权利构成及归属应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概而言之,公众公司经历了两次分权:初次分权发生于公司的设立过程中,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二次分权发生于公司的运行中,股权与公司控制权分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汪诚
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税务行政机关在法律事实要件确定的情况下 ,在法律规定的裁量范围内合理地选择法律结果的权力。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是税务执法权监督的核心。但从我国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运行来看 ,无论是在税收立法还是执法上都对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的法律控制 ,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有益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
税务行政 自由裁量权 法律控制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杨清香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如何构建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构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方法是"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结合;构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本质、对象、主体、目标、方法、规范和环境等理论要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瑜晨
当前,我国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税在其中大有作为,可以促进"三去一补一降"目标的实现。例如,推动去库存而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租税减免,各项降低企业成本的全面减税,补短板而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定向减税等。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减税还将是财税改革的主攻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徐楠芝
从法理上看,税权从义务本位走向权利本位推动了国家税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然而,传统的"权利义务说"适用税权难以解释权力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的作用,未能揭示税权逻辑的深层本质,并且会产生淹没税法作为公法的特质、难以实现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有违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税收违法救济困难等矛盾。法权论对于权力与权利的重视弥补了税权法律逻辑运行的链条,揭示了以公共利益为形式的权力和以个体利益为形式的权利本质。在税权行使中,基于权利与权力属性上的同一性,能够实现权利与权力的转化。
关键词:
税权法律逻辑 税收法律关系 法权论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伯侨 陈西玲
本文以我国"营改增"试点改革为背景,从法学视角就当前"营改增"回避税权划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借鉴德国增值税税权划分经验,就"营改增"后增值税央地税权重整提出了建议:即只有遵循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厘清央地财权与事权混乱局面,并针对增值税特点科学设计好增值税央地分享和返还比例,完善好我国转移支付制度,"营改增"才不会沦为"结构性增税"的替代品。
关键词:
“营改增” 税权 法律重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宋春霞
本文详细解读了“两权分离度”(SEP)这一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度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两权分离度 终极控制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志梧 许良虎
本文首先从解读内部控制口径入手,阐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内部控制口径的选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内部控制评价三层次指标框架。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口径 评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戴文涛 王茜 谭有超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念框架涉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最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素,这些概念和理论要素界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对象的性质、功能和范围,指导着实务层面上的技术方法和制度建设。鉴于现有成果仅仅研究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念框架的某一方面,有必要以内部控制评价的本质属性作为逻辑起点,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环境、主体、客体、目标、方法、规范及其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念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