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89)
- 2023(14815)
- 2022(12335)
- 2021(11411)
- 2020(9825)
- 2019(21899)
- 2018(21577)
- 2017(42098)
- 2016(22069)
- 2015(24374)
- 2014(23285)
- 2013(22827)
- 2012(20291)
- 2011(17706)
- 2010(17537)
- 2009(16002)
- 2008(15739)
- 2007(13727)
- 2006(11773)
- 2005(10506)
- 学科
- 业(94132)
- 济(92049)
- 经济(91964)
- 企(86369)
- 企业(86369)
- 管理(80670)
- 方法(42796)
- 数学(34123)
- 数学方法(33734)
- 财(33707)
- 业经(31014)
- 农(28471)
- 技术(23815)
- 务(23669)
- 财务(23631)
- 财务管理(23605)
- 企业财务(22433)
- 中国(22327)
- 税(21999)
- 税收(20541)
- 农业(20530)
- 收(20364)
- 制(18099)
- 理论(18023)
- 和(16740)
- 划(16318)
- 策(15980)
- 贸(15488)
- 贸易(15476)
- 地方(15330)
- 机构
- 学院(300820)
- 大学(292764)
- 济(129602)
- 管理(127430)
- 经济(127424)
- 理学(110406)
- 理学院(109463)
- 管理学(108039)
- 管理学院(107454)
- 研究(87797)
- 中国(69808)
- 财(64799)
- 京(58786)
- 财经(50640)
- 科学(49855)
- 经(46123)
- 江(45339)
- 农(42656)
- 中心(41738)
- 所(40646)
- 业大(40109)
- 经济学(39623)
- 财经大学(37442)
- 研究所(36207)
- 经济学院(36043)
- 北京(35925)
- 商学(35689)
- 商学院(35388)
- 州(35111)
- 经济管理(34265)
- 基金
- 项目(202662)
- 科学(164074)
- 研究(153120)
- 基金(149999)
- 家(128094)
- 国家(126990)
- 科学基金(113589)
- 社会(100954)
- 社会科(96094)
- 社会科学(96073)
- 省(80611)
- 基金项目(79880)
- 自然(71742)
- 自然科(70263)
- 自然科学(70249)
- 教育(69986)
- 自然科学基金(69072)
- 划(65551)
- 编号(61322)
- 资助(59403)
- 创(48678)
- 成果(46948)
- 部(45236)
- 重点(44902)
- 创新(44598)
- 发(43905)
- 国家社会(42646)
- 业(41962)
- 制(41101)
- 课题(40718)
- 期刊
- 济(139705)
- 经济(139705)
- 研究(89098)
- 中国(54967)
- 财(53960)
- 管理(53053)
- 农(38870)
- 科学(37670)
- 学报(36332)
- 技术(32508)
- 大学(29685)
- 学学(28411)
- 教育(28042)
- 农业(27214)
- 业经(25031)
- 财经(24785)
- 融(24378)
- 金融(24378)
- 经济研究(22781)
- 经(21448)
- 技术经济(18771)
- 问题(18025)
- 务(17729)
- 业(17436)
- 财会(16366)
- 税(15898)
- 科技(15439)
- 现代(15016)
- 商业(14684)
- 税务(14132)
共检索到440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文浩 张杰
如何在"十四五"期间精准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是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要破解的关键难题。本文运用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集聚"型和"逆集聚"型人才结构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比研究了不同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相对于"集聚"型人才结构高新技术企业,"逆集聚"型人才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的财税扶持资金更多;第二,"逆集聚"型人才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显著低于"集聚"型人才结构高新技术企业;第三,研发资金约束问题得到缓解是高新技术企业减税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合理优化有限财税资源的分配结构,适度加大对"集聚"型人才结构高新技术企业的减税力度,以提升财税扶持资金的创新效益。
关键词:
减税 研发资金 企业创新 人才结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文浩 张杰 康茜
研究政府减税何以提升高新技术"僵尸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使用2008-2014年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借鉴ABBGH(2005)的一般均衡模型,界定了高新技术"僵尸企业"的概念与识别方法。主要发现:第一,给高新技术"僵尸企业"减税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促进效应,尤其对创新型"僵尸企业"减税存在较强的"杠杆效应";第二,给高新技术"僵尸企业"减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非高新技术"僵尸企业";第三,政府对偏向科研固定资产投资的创新型"僵尸企业"和倾向基础科学研究的效率型"僵尸企业"增加减税额度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是促使高新技术"僵尸企业"起死回生的重要途径。政府可利用创新型"僵尸企业""重资产、轻科研"与效率型"僵尸企业""重科研、轻资产"的创新策略优化税收优惠政策,为平稳、持续、高效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的治理框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文浩 张杰
研究政府减税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使用2008—201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数据,运用动态面板门限模型并结合有效工具变量,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对企业创新是否存在门限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对企业创新存在一个大小约为6.500的"规模阈值",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会促使高新技术企业的减税规模超过"规模阈值",导致企业创新水平内卷化;第二,在同等条件下,相对于低研发强度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对高研发强度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强,尤其对员工物质激励水平和技术改造能力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减税规模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加突出;第三,在同等条件下,相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对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大。政府应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减税规模设置一个上限,且所得税优惠税率应结合企业研发强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浮动管理。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于茂荐 孙元欣
供应商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然而,供应商创新能力差异化是否影响了企业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能力呢?并且,上述影响是否随着双方技术距离变化而发生改变呢?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文章研究了供应商创新能力和技术距离对于企业不同类型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创新能力强的供应商合作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利用式创新能力,但抑制了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企业供应商间技术距离和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正相关,和企业利用式创新能力负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技术距离负向调节了供应商创新能力和企业利用式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随着技术距离的增加,技术距离将逐渐削弱并最终逆转供应商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利用式创新能力的正面影响;技术距离正向调节了供应商创新能力和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技术距离较大时,供应商创新能力和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正相关。技术距离较小时,供应商创新能力和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负相关。文章深化了现有理论对供应商知识整合的认识,为企业通过供应商协作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明 刘金山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基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内生出的金融需求不同之分析框架,缓和了长期以来"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之关系"的争论,但对同一发展阶段不同国家金融结构出现差异的原因的解释力略显不足。本文基于主流文献梳理基础上的理论解构以及经济发展的实践导向,以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技术创新对金融需求的差异为切入点,从横向维度和微观角度对金融结构之于技术创新的关系作出尝试性探讨。本文认为,不同国家发展模式和产业技术的类型特征决定了对金融结构的需求差异。原创性技术创新及关联产业和寄生性技术创新及关联产业对金融结构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明 刘金山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基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内生出的金融需求不同之分析框架,缓和了长期以来"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之关系"的争论,但对同一发展阶段不同国家金融结构出现差异的原因的解释力略显不足。本文基于主流文献梳理基础上的理论解构以及经济发展的实践导向,以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技术创新对金融需求的差异为切入点,从横向维度和微观角度对金融结构之于技术创新的关系作出尝试性探讨。本文认为,不同国家发展模式和产业技术的类型特征决定了对金融结构的需求差异。原创性技术创新及关联产业和寄生性技术创新及关联产业对金融结构的偏好和需求差异值得重视。不同金融结构均可以有效促进技术创新。银行和资本市场重在各尽其职,履行各自分工职能和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匹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技术创新,以最大化金融体系的效率。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金融需求也有所不同,尤其在种子期和初创期需要政府资本的扶持和引导以克服市场失灵。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香菊 贺娜
本文基于2008—2015年我国制造业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针对研发投入、中间产出和产成品三个阶段,研究了税收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税收激励不仅有利于当期,而且有利于未来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但税收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正向促进效应不具有稳健性,尤其不利于研发成果的转化。长期来看,税收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效应更易受长期融资约束、管理层短视等因素影响。建议税收激励政策不仅要有利于当前技术创新,更要注重税收激励政策的持续性,注重研发成果转化等。
关键词:
税收激励 企业技术创新 R&D补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文浩 张杰
研究高铁网络增密能否促进城市共同富裕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使用2016—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探索高铁网络增密能否通过强化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城市共同富裕。结果表明:第一,高铁网络增密有利于城市共同富裕。城市高铁站开通后,城市基尼系数平均下降1.90%,城市高铁线路条数每增加1%,城市基尼系数平均下降0.002%,省域高铁站点数量每增加1%,城市基尼系数平均下降0.003%,特别是城市高铁网络密度低于0.2分位点时,高铁网络增密对城市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更加突出;第二,科技人才集聚的谈判地位、技能溢价以及收入正外部性是高铁网络增密促进城市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第三,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基尼系数低于0.43以及恩格尔系数高于0.36的城市,高铁网络增密对城市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更加突出。为此,政府应结合城市初始共同富裕禀赋特征,合理构建更加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有效推进城市共同富裕进程。
关键词:
高铁网络增密 科技人才集聚 城市共同富裕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兰飞 田琳
文章从产权异质的角度,运用DEA的BC2模型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比较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产权性质会影响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都低于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关键词:
产权异质 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效率 DEA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玉泽 罗能生 刘文彬
如何处理"降杠杆"与"促创新"的关系,寻求既能促进创新又能规避债务风险的企业杠杆率,是当前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杠杆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风险三个维度构建企业创新评价体系,以2010—2015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固定效应及Probit模型对什么样的杠杆率有利于企业创新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杠杆率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对创新风险的影响则呈"U型";一般而言,杠杆率小于43.01%时能够促进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同时降低创新风险,但是当杠杆率超过43.01%,随着杠杆率的继续提升,创新风险增加。与此同时,与短期杠杆相比,长期杠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创新产出;与银行借贷杠杆相比,商业信用杠杆无法有效支持企业的创新产出,同时创新风险效应显著。此外,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研究表明,杠杆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因企业规模及所属行业的技术特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杠杆率区间在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中亦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依据企业具体情况,优化企业杠杆率,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结构性去杠杆政策的落实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去杠杆背景下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宗晓华 王立成
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发展之间仍然存在错位。基于1.1万条高新技术企业在线招聘信息,利用内容分析法构建适应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模型,并依此分析企业对不同人才的起薪激励差异。研究发现:企业对技能型岗位的需求远高于研发型和管理型岗位,其中研发型岗位主要面向硕士和博士层次毕业生;企业的技能需求呈现出从专业化素质到创新思维能力的差序格局,不同岗位对毕业生所需技能存在明显的互补特征;高新技术企业设定了更高的行业起薪以吸引目标人才,但行业内部的起薪设定对研究生学历人才的创新动能激励作用有限。未来应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建立大学生能力增值评估机制,完善企业创新支持与薪酬激励政策。
关键词:
创新型经济 高等教育 人力资本 在线招聘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左月华 刘蒙 刘晓军
我国资本市场不同板块间转板制度的缺失不利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本文以新三板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倍差法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考察新三板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转板能否促进创新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新三板高新技术企业转板进入场内市场可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机制检验表明,转板会通过放松企业融资约束的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具体包括企业的股票流动性、"上市信用"认可和营运资金稳定性三个渠道。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娜 杜俊涛
本文利用2008~2017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研究了财税政策及其不同组合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要大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通过交互作用共同作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非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重点扶持作用;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普遍激励作用,兼顾特别优惠作用;发挥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的组合效应,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善成 靳来群 魏晨雨
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政府税收减免能否促进企业创新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规模的作用,并证明了小型企业具有潜在的“研发操纵”动机。另外,政府的最低研发投入门槛会影响大企业的最优研发投入规模和小企业的“研发操纵”动机。同时本文还利用2015—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发现:(1)所得税减免显著地促进了研发投入和新产品产值的增长。(2)分企业规模发现,所得税减免对大型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考虑可能的内生性问题以后也得到一致结论。(3)研发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政府可以适当调节不同规模下的最低研发投入强度来激励企业将研发维持在最佳区间。
关键词:
所得税减免 研发操纵 技术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文松 唐齐鸣 董汝婷
从国际创新型人才流动的视角,利用2007—2010年中国21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知识溢出对我国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知识溢出和企业员工平均R&D投入共同决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国际创新型人才流动具有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并通过海归人才流动和跨国企业人才流动两种途径对中国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相互加强的效应;产业FDI强度与产业内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负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