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9)
- 2023(9801)
- 2022(8215)
- 2021(7434)
- 2020(5863)
- 2019(12795)
- 2018(12306)
- 2017(23520)
- 2016(12355)
- 2015(13146)
- 2014(12394)
- 2013(11791)
- 2012(10609)
- 2011(9525)
- 2010(9282)
- 2009(8390)
- 2008(7532)
- 2007(6395)
- 2006(5607)
- 2005(4891)
- 学科
- 济(44851)
- 经济(44773)
- 管理(41367)
- 业(31380)
- 企(26064)
- 企业(26064)
- 环境(18204)
- 方法(17239)
- 数学(14703)
- 数学方法(14508)
- 财(13231)
- 农(12872)
- 中国(12726)
- 学(11094)
- 划(10879)
- 业经(10632)
- 制(10113)
- 地方(9251)
- 贸(8888)
- 贸易(8884)
- 易(8619)
- 农业(8311)
- 和(8172)
- 规划(7852)
- 务(7773)
- 财务(7757)
- 财务管理(7744)
- 环境规划(7633)
- 融(7374)
- 金融(7372)
- 机构
- 学院(165324)
- 大学(163314)
- 济(68380)
- 经济(67070)
- 管理(62929)
- 理学(55277)
- 理学院(54638)
- 管理学(53685)
- 管理学院(53390)
- 研究(53347)
- 中国(39603)
- 财(32959)
- 京(32582)
- 科学(32219)
- 财经(26568)
- 中心(25178)
- 所(24805)
- 经(24205)
- 农(23318)
- 江(23230)
- 业大(22906)
- 研究所(22559)
- 经济学(22386)
- 范(22168)
- 师范(21983)
- 院(20418)
- 经济学院(20412)
- 财经大学(19832)
- 北京(19463)
- 州(18411)
- 基金
- 项目(119929)
- 科学(96980)
- 基金(90076)
- 研究(87934)
- 家(78945)
- 国家(78371)
- 科学基金(68594)
- 社会(59906)
- 社会科(56982)
- 社会科学(56974)
- 基金项目(48250)
- 省(46385)
- 自然(43490)
- 自然科(42486)
- 自然科学(42479)
- 自然科学基金(41698)
- 教育(39575)
- 划(39261)
- 编号(34453)
- 资助(33972)
- 重点(27461)
- 发(26401)
- 部(26386)
- 国家社会(26030)
- 成果(25926)
- 创(25804)
- 制(25017)
- 创新(24136)
- 课题(23266)
- 科研(23200)
共检索到231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麒 吴胜男 张学良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协同推进减污和降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突破行政单元约束,以超过一定人口密度阈值的网格单元作为空间观测对象,并构建2000—2020年中国19大城市群栅格数据集,精准探讨空间密度变化对减污降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网格单元空间密度对PM2.5与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均呈“倒U”型趋势,拐点值分别为3718人/km2和4128人/km2。这主要受四大作用机制影响,即城市用地变迁、生态空间演变、生产方式优化和交通设施变化。进一步分析空间密度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表明,规模效应的主导地位造就了密度与环境的非线性关系,这为相关研究争论提供了新的解释。本文也为如何从空间布局层面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空间密度 减污降碳 网格单元 城市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汉华 王亚宁
【目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环境信息公开对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愈发显现,评估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004—2020年23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环境信息公开对减污降碳的直接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1)环境信息公开能够实现减污与降碳双赢,具体而言,该制度使得试点城市污染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相对样本均值分别降低了25.5%和19.2%。(2)环境信息公开的降碳效应在资源型城市、强环境规制城市更为明显,且该效应随碳排放的水平提高呈边际递减趋势。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效应对不同城市则显现出相对普遍和稳定的特征。(3)绿色技术创新、政府财政支持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环境信息公开促进减污降碳的重要机制;(4)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结论】本文准确识别了环境信息公开助力城市减污降碳的关键作用,为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强化协同减排行动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此,应进一步提升环境信息公开的深度与广度,设计特色鲜明、精准有效的治理路径,打好减污降碳政策“组合拳”,为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田震
【目的】本文旨在从绩效视角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为评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和探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路径提供方法论支撑。【方法】基于协同效应“1+1>2”的绩效提高思路,在DEA框架下构造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评估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并基于情景分析对提升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进行比较。【结果】(1)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同时提高中国的大气污染排放绩效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达到了22.35%。(2)协同减排的增效作用在不同地区和省份间具有普遍性,2006—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分别为12.97%、36.27%、30.29%和37.77%,在全国30个样本省份中有28个省份存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3)情景分析表明,2015—2021年,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景下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较基准模型分别提升5.90%和5.64%,推进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的关键路径。【结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于统筹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意义重大,建议因地制宜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石虹 余少龙
基于设立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引发的数据要素聚集,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数据要素聚集的减污降碳效应。研究发现:数据要素聚集具有显著的减污降碳效应,该结论在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数据要素聚集的减污降碳效应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以及环境规制较强的地区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宏观层面,数据要素聚集的技术效应、结构效应有助于减少污染和碳排放;微观层面,数据要素聚集通过推动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实现减污降碳。空间效应检验表明,数据要素聚集的减污降碳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郭立祥 乔列成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受范围经济的启发,本文基于边际减排成本视角构造一种新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2006—2018年间,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年均增长2.6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更加明显,2012—2018年间,年均增长4.41%。在生态优先、降碳优先和能源革命3种情形下,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提升空间可达到29%~43%。本文为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亦文 周韶成
本文基于2006—2019年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政策协同治理的减污降碳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同单一的政策实施效果相比,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协同减少地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二者协同效应通过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改善能源依赖程度等路径降低地区排放水平,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政策实施效果越好,该协同效应越强。但在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中,二者协同的减污降碳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减污降碳 多重差分 协同增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良文 雷朱家华
【目的】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探讨不同碳交易政策工具对减污降碳效果的影响,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CO_2和SO_2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碳市场政策工具的减污降碳作用。【结果】(1)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地降低碳污排放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产生减污降碳效果,并且逐渐趋向于“高水平耦合与优质协调”的协同关系。(2)异质性的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北京、上海、广东的碳污排放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影响大于天津、湖北、重庆、福建,并且对碳排放相对较低地区碳污耦合度、协调度的影响更显著,同时碳交易政策的“降碳”效果相对高于“减污”效果。(3)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主要由碳价格、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规模、惩罚工具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实现,各项政策工具也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产业间差异的作用,但现阶段无法显著改善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结论】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碳污协同治理体系,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转型,扩大碳市场规模,完善碳市场政策工具,进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共赢局面。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何文举 张华峰 陈雄超 颜建军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量上,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雪纯 曹霞 宋林壕
在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要求下,碳排放交易制度作为典型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其减污降碳效应备受关注。基于2000—2020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碳排放交易制度对试点地区减污降碳的影响效果,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交易制度推动减污降碳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碳排放交易制度在试点地区具有较为显著的减污降碳效应;考察试点地区个体政策实施效应,北上广的减污降碳效果最为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交易制度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东部地区的减污降碳效应更为显著;不同大气污染物异质性分析显示,碳排放交易制度对PM_(2.5)减排有更明显的效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俊明 魏雯琪 张鹏 韩秀兰 杨怡雪 薛婧 于一鸣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文章基于2013—2020年CO2与四类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数据,采用时空动态熵值法测度同期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市域数字经济发展(DED)水平,提出并运用贝叶斯时空因果森林模型,研究本地和空间邻接周边市域DED(周边WDED)对本地市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CPCR)的促进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中国市域DED和CPCR均呈增长趋势和“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本地DED和周边WDED对本地CPCR的促进效应分别呈“对数函数”型和“S函数”型特征。(3)本地DED促进效应的空间分布符合以“胡焕庸线”为界的“西高东低”空间结构,周边WDED促进效应在西部区域和沿海地区较低,而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方地区。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需要在多个层面加强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和优化,包括强化区域平衡、关注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区域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光亮 谭春兰 石珊珊
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公众参与对减污、降碳和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公众参与在减污、降碳和减污降碳协同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作用;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公众参与会推动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加大和技术创新水平提高,进而间接影响减污、降碳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在区域视角下,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环境问题治理难度低,故公众参与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发挥的作用比发达地区更明显;此外,公众参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地的公众参与不仅能对本地减污、降碳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发挥正向作用,同时这种正向作用又能辐射到周边地区。因此,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环境治理能够弥补正式环境规制的不足,本研究对减污降碳治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卿玲丽 季周 张雯悦
依据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量数字技术应用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首席数据官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企业数字技术应用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和改善ESG绩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及碳排放效应显著,设立首席数据官强化了这一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中小规模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更为显著。鉴于此,建议强化企业ESG绩效考核,进一步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鼓励绿色技术创新。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首席数据官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红 张陈陈 朱为利
本文使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贸易的减污降碳影响效果及机制效应,并进一步考察了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和环境污染、碳排放的结构效应。研究发现,数字贸易能够实现减污降碳目标,并主要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规模效应、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升级渠道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贸易在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方面存在胡焕庸线、数字基础设施、自贸区等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贸易对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市场化程度非线性边际效应递减的负向抑制效果,环境污染、碳排放越高,数字贸易减污降碳效果越明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婷 李益静
源头防控是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减污降碳的主要抓手。区别于考察末端减排效果,本文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跨库匹配的微观数据,基于中国首次实施清洁生产标准这一准自然实验,从污染源头防控视角考察了清洁生产标准实施后制造业企业减污降碳的效果。研究发现:(1)清洁生产标准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和污染产生强度。(2)要素再配置效应和技术补偿效应是推动制造业企业实现生产端减污降碳的重要机制。(3)运用三重差分模型对样本进行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减污降碳效果因企业外部融资约束、所在地区煤炭资源禀赋和所在地区整体污染治理能力等企业和地区特征而异。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减污降碳 清洁生产 碳排放强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敏晓
论文构建了化石能源减量对减污降碳贡献度的定量评估模型,根据2012年和2019年各行业煤炭和成品油消费以及大气排放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相比2012年,2019年煤炭与交通用油用量的减少对SO_2、NO_x、颗粒物和CO_2的减排贡献分别约为54%、40%、16%和96%,表明化石能源减量在减污降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中国能源结构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能效存在继续下降空间、空气污染物末端治理空间收窄、CO_2末端处理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决定了化石能源减量为代表的源头治理措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NO_x和颗粒物的源头治理(包括能源与非能源领域)存在较大政策施展空间。研究同时认为,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不同空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的治理措施在不同用能领域应更加精准,并且建议制定减排措施时,要兼顾经济、社会方面的代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