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77)
2023(6602)
2022(5383)
2021(4918)
2020(3936)
2019(9103)
2018(8721)
2017(16286)
2016(8570)
2015(9876)
2014(9476)
2013(9720)
2012(9043)
2011(8425)
2010(8010)
2009(6958)
2008(6782)
2007(5579)
2006(4847)
2005(4495)
作者
(23120)
(19573)
(19429)
(18453)
(12353)
(9232)
(8703)
(7589)
(7554)
(6906)
(6597)
(6489)
(6369)
(6212)
(6146)
(6066)
(5959)
(5673)
(5480)
(5371)
(4826)
(4720)
(4685)
(4408)
(4319)
(4266)
(4150)
(4111)
(3949)
(3795)
学科
(42300)
经济(42270)
管理(28131)
(22618)
(18027)
企业(18027)
方法(17843)
数学(16546)
数学方法(16484)
中国(14303)
环境(12280)
(10302)
贸易(10297)
(10151)
(9624)
(9246)
(8181)
(7731)
(7496)
业经(7458)
地方(6702)
(6434)
(6414)
银行(6409)
(6286)
农业(6279)
(6194)
(6165)
关系(6159)
(6004)
机构
大学(123484)
学院(120261)
(63421)
经济(62702)
管理(47618)
研究(47427)
理学(41529)
理学院(41104)
管理学(40738)
管理学院(40511)
中国(37853)
(26757)
(26339)
科学(25512)
(22812)
财经(21181)
经济学(21117)
研究所(20942)
中心(20479)
(19686)
经济学院(19032)
(17569)
(17323)
北京(17111)
财经大学(15965)
业大(15520)
(15029)
科学院(14656)
(14009)
研究中心(13962)
基金
项目(84355)
科学(68929)
基金(66294)
研究(61497)
(58474)
国家(58130)
科学基金(50126)
社会(43687)
社会科(41729)
社会科学(41722)
基金项目(34282)
自然(30800)
自然科(30152)
自然科学(30147)
自然科学基金(29660)
(29001)
教育(27067)
资助(26841)
(25718)
编号(21102)
(20730)
国家社会(20040)
中国(20028)
重点(19432)
(19195)
教育部(18238)
(18208)
创新(17317)
人文(16964)
成果(16642)
期刊
(63385)
经济(63385)
研究(38675)
中国(25736)
(19954)
管理(18316)
科学(17958)
学报(17229)
(15442)
大学(13708)
学学(13033)
经济研究(12148)
农业(11090)
(10854)
金融(10854)
财经(10807)
(10011)
(9475)
国际(9181)
世界(9046)
技术(8992)
问题(8542)
教育(8474)
业经(7771)
(7453)
技术经济(6330)
资源(6200)
统计(5783)
科技(5594)
(5325)
共检索到1822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华军  乔列成  郭立祥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文章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将大气污染和碳排放纳入3E系统,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下3E绩效评价思路,定量考察了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中国3E系统及子系统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推动中国3E系统整体绩效实现年均0.91%的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于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在3E子系统层面,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有利于经济系统、能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绩效提升,但是能源系统的绩效提升面临更大挑战。文章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行动中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十四五”时期推动全社会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良文   雷朱家华  
【目的】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探讨不同碳交易政策工具对减污降碳效果的影响,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CO_2和SO_2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碳市场政策工具的减污降碳作用。【结果】(1)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地降低碳污排放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产生减污降碳效果,并且逐渐趋向于“高水平耦合与优质协调”的协同关系。(2)异质性的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北京、上海、广东的碳污排放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影响大于天津、湖北、重庆、福建,并且对碳排放相对较低地区碳污耦合度、协调度的影响更显著,同时碳交易政策的“降碳”效果相对高于“减污”效果。(3)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主要由碳价格、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规模、惩罚工具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实现,各项政策工具也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产业间差异的作用,但现阶段无法显著改善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结论】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碳污协同治理体系,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转型,扩大碳市场规模,完善碳市场政策工具,进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共赢局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田震  
【目的】本文旨在从绩效视角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为评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和探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路径提供方法论支撑。【方法】基于协同效应“1+1>2”的绩效提高思路,在DEA框架下构造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评估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并基于情景分析对提升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进行比较。【结果】(1)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同时提高中国的大气污染排放绩效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达到了22.35%。(2)协同减排的增效作用在不同地区和省份间具有普遍性,2006—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分别为12.97%、36.27%、30.29%和37.77%,在全国30个样本省份中有28个省份存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3)情景分析表明,2015—2021年,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景下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较基准模型分别提升5.90%和5.64%,推进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的关键路径。【结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于统筹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意义重大,建议因地制宜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卿玲丽   季周   张雯悦  
依据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量数字技术应用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首席数据官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企业数字技术应用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和改善ESG绩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及碳排放效应显著,设立首席数据官强化了这一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中小规模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更为显著。鉴于此,建议强化企业ESG绩效考核,进一步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鼓励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闫坤   唐丹彤   甘天琦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立足农业源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于边际减排成本视角,构建一种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对1998-2021年联合减排情况下全国层面、九大农区及省级层面的农业减污效应、降碳效应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全国层面,联合减排情况下农业边际减污成本与边际降碳成本均小于单独减排下的相应成本,存在正向的减污效应与降碳效应,且二者呈现较好的协同趋势。在九大农区,除青藏高原区与黄淮海平原区外,其余农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较好;华南区边际减污成本与边际降碳成本均相对更低,具备更大的减污降碳潜力。省级层面,各省份减污效应、降碳效应差异明显,减污与降碳效应均随环境规制的加强不断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农业减污降碳效应的分布特征和动态演进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科学评估农业减污降碳潜力和制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方案提供了政策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郭立祥  乔列成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受范围经济的启发,本文基于边际减排成本视角构造一种新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2006—2018年间,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年均增长2.6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更加明显,2012—2018年间,年均增长4.41%。在生态优先、降碳优先和能源革命3种情形下,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提升空间可达到29%~43%。本文为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俊明   魏雯琪   张鹏   韩秀兰   杨怡雪   薛婧   于一鸣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文章基于2013—2020年CO2与四类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数据,采用时空动态熵值法测度同期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市域数字经济发展(DED)水平,提出并运用贝叶斯时空因果森林模型,研究本地和空间邻接周边市域DED(周边WDED)对本地市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CPCR)的促进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中国市域DED和CPCR均呈增长趋势和“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本地DED和周边WDED对本地CPCR的促进效应分别呈“对数函数”型和“S函数”型特征。(3)本地DED促进效应的空间分布符合以“胡焕庸线”为界的“西高东低”空间结构,周边WDED促进效应在西部区域和沿海地区较低,而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方地区。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需要在多个层面加强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和优化,包括强化区域平衡、关注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区域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李硕硕   魏国恩   李汝资  
【目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能否协同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长江经济带作为数字产业重要集群带和减污降碳协同的重点区域,数字产业集聚能否实现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方法】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数字产业股权投资数据和环境污染与碳排放数据,刻画其数字产业时空格局及减污降碳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产业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和衰减边界。【结果】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投资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极化”的空间演化趋势,净投资流表现出明显的“郊区化”倾向,形成“中心流出、外围承接”的分布格局。(2)数字产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减污降碳,且兼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稳健。机制检验发现,数字产业集聚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3)数字产业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效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呈现“右拖尾U型”特征。同时,在250 km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增强”区域,250~450 km之间为“衰减”区域,450 km以外空间溢出效应趋近于0且不再显著。【结论】研究证实了发挥数字产业的集聚效应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据此建议推进数字产业集聚与网络化发展、鼓励数字产业跨区域投资,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减污降碳协同策略。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亦文  周韶成  
本文基于2006—2019年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政策协同治理的减污降碳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同单一的政策实施效果相比,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协同减少地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二者协同效应通过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改善能源依赖程度等路径降低地区排放水平,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政策实施效果越好,该协同效应越强。但在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中,二者协同的减污降碳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喜仓   蒋美   洪逗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绿色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且在西部地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作用效应更明显;(2)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路径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3)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且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作用效果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研究结论对于各城市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祁毓   尹傲雪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和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税收政策在其中具有激励相容、成本有效、目标调整灵活等独特优势,税收政策的设计要突出“协同增效”、强化“源头治理”、把握“关键技术”、注重“机制创新”和体现“效率公平”,以更好发挥其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的作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彩平   罗丞志  
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设立这一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具有促进作用,且该政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推广效应;绿色创新、经济集聚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机制;在东部地区、多中心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华军   张一辰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深刻阐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要求,系统阐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深刻内涵;围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现实挑战,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实现方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对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的系统性认识、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开展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创造了坚实的实现基础。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源自协同学理论与国际绿色低碳发展实践的结合,其核心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以兼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增加经济增长绿色动能,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须切实健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培育拓展生态环境市场、推动减污降碳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