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3)
- 2023(13778)
- 2022(11999)
- 2021(11206)
- 2020(9117)
- 2019(21169)
- 2018(21257)
- 2017(40584)
- 2016(22091)
- 2015(24873)
- 2014(24879)
- 2013(24593)
- 2012(22975)
- 2011(20702)
- 2010(20627)
- 2009(18676)
- 2008(18038)
- 2007(15611)
- 2006(13838)
- 2005(12293)
- 学科
- 济(91766)
- 经济(91678)
- 管理(60576)
- 业(58144)
- 企(46199)
- 企业(46199)
- 方法(36455)
- 数学(31134)
- 数学方法(30783)
- 中国(26798)
- 地方(26230)
- 农(26227)
- 业经(21413)
- 财(19474)
- 学(19397)
- 农业(18058)
- 贸(16204)
- 贸易(16189)
- 环境(15946)
- 易(15590)
- 制(15320)
- 和(14912)
- 技术(14671)
- 理论(14573)
- 银(14325)
- 银行(14286)
- 融(14028)
- 金融(14026)
- 地方经济(13870)
- 行(13746)
- 机构
- 学院(306539)
- 大学(306483)
- 管理(121884)
- 济(119409)
- 经济(116614)
- 研究(106295)
- 理学(104939)
- 理学院(103678)
- 管理学(101969)
- 管理学院(101415)
- 中国(79162)
- 京(67180)
- 科学(66810)
- 所(53403)
- 财(53327)
- 农(50501)
- 研究所(48574)
- 中心(47975)
- 业大(46256)
- 江(45459)
- 范(43393)
- 师范(43017)
- 北京(42961)
- 财经(42240)
- 农业(39290)
- 院(39152)
- 经(38269)
- 州(38157)
- 师范大学(34803)
- 经济学(34136)
- 基金
- 项目(210330)
- 科学(164865)
- 研究(156332)
- 基金(149763)
- 家(129905)
- 国家(128728)
- 科学基金(110523)
- 社会(96269)
- 社会科(91061)
- 社会科学(91039)
- 省(83752)
- 基金项目(80556)
- 自然(71777)
- 教育(71059)
- 划(70274)
- 自然科(70051)
- 自然科学(70038)
- 自然科学基金(68736)
- 编号(65448)
- 资助(60887)
- 成果(52792)
- 发(48893)
- 重点(46879)
- 部(45366)
- 课题(45348)
- 创(43798)
- 创新(40783)
- 科研(39645)
- 项目编号(39625)
- 发展(39035)
- 期刊
- 济(137000)
- 经济(137000)
- 研究(92983)
- 中国(63189)
- 学报(46865)
- 农(46646)
- 管理(44797)
- 科学(44649)
- 教育(38988)
- 财(38487)
- 大学(35272)
- 农业(32915)
- 学学(32782)
- 技术(27628)
- 融(27216)
- 金融(27216)
- 业经(24085)
- 经济研究(20879)
- 财经(19223)
- 图书(18961)
- 问题(18110)
- 业(16771)
- 经(16315)
- 科技(15688)
- 理论(15265)
- 资源(15103)
- 技术经济(14664)
- 现代(14354)
- 实践(14150)
- 践(14150)
共检索到460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文军 赵黛青
减排和适应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任务。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承受能力特别脆弱,同时面临着减排和发展任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促使适应和减排联合行动能发挥协同效应,降低减排和适应成本,取得增量社会效益。适应分为增量型和发展型活动。在国家规定的减排和适应重点活动领域中,挑选出能源领域减排与增量型适应活动进行协同效应分析,至少有4个强协同效应和10个弱协同效应发生。以广东省为例,增量型适应活动和能源领域减排措施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工程性适应项目建设与低碳能源生产、消费的关联效应,提高能效有利于工程性适应项目的建设;海岸带适应措施增加碳汇和节约减排成本;城市绿化建设通过有目的的...
关键词:
减排 适应 协同发展 广东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卫红 王建英 张爱美 刘安国 李娜娜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由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六大高耗能产业20042014年总体协同度呈现上升状态,但各产业均出现协同度下降的年份,主要是研发投入不稳定、企业管理疏漏等造成各子系统有序度降低,导致产业协同度降低。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高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是由于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序度低,导致与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关的协同度都较低,表明提高协同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各高耗能产业需要针对各自的短板进行改进,提高系统总体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卫红 王建英 张爱美 刘安国 李娜娜
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与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效率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系统的协同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度高于其他系统的协同度;与技术创新子系统相关的系统协同度均较低,这与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较低有直接关系,表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中要克服"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应,使各子系统协同发展。
关键词:
高耗能产业 技术创新 节能减排 协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卫红 王建英 张爱美 刘安国 李娜娜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由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六大高耗能产业2004~2014年总体协同度呈现上升状态,但各产业均出现协同度下降的年份,主要是研发投入不稳定、企业管理疏漏等造成各子系统有序度降低,导致产业协同度降低。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高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是由于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序度低,导致与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关的协同度都较低,表明提高协同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各高耗能产业需要针对各自的短板进行改进,提高系统总体的协同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卫红 丁章明 王建英 张爱美
为促进我国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发展,在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利用PEST分析方法从4个维度分析系统协同程度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程度和方向;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设计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周勇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尽管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但进一步深化发展好沿海的重化工业仍有其必要性。从服务业竞争力来源、服务业需求产生、服务业资源能力角度看,重化工业的充分发展能促进服务业升级。
关键词:
节能减排 重化工业 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于洪洋 王哲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变革,既是职业教育体系不断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过程,同时也起到了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效应。在平成时期,面对经济低迷和技术快速发展的挑战,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应对,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保持了与产业发展的高度契合。职业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日本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此外,日本职业教育通过在法律和政策层面的调整,以满足经济转型和技术革新带来的多重需求,积极构建与经济产业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教育改革和政策优化来提升日本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的经验对中国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王爱虎 房兴超 郭佳
作为全国商品集散地和国际制造和贸易中心的广东省,物流业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物流业发展规模、发展绩效和发展潜力3个方面,对"十一五"期间广东省21个市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辨别出各市物流产业中与经济关联的主要和次要因子,进而建立GM(1,N)模型计算出二者的协调度。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各市科学规划区域物流系统的决策依据,并对强化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肖田野 罗广宁 陈丹华
利用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广东各经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两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呈现较为一致的增长态势,且呈现较高的正相关,科技创新系统综合序参量值比经济发展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增长得更快;各区域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两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耦合度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近年均达到高度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阶段,说明广东各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交互作用较强。基于此提出建议:广东各经济区域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为载体促进科
关键词:
广东区域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红 卢万国 韦永贵
对城市效率与产业集聚的互动理论进行了回顾与拓展,运用DEA数据包络法中的可变规模模型测算了广东和广西35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采用改进的空间集聚指数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效率不完全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两广地区的产业协同有下降趋势;城市效率对产业协同的改善有正向作用,且在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协同较差的地区,城市效率对产业协同集聚的改善反而更显著;城市产业规模扩张、基础设施改善、加大政府投入均能促进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外资进入会阻碍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产业协同集聚普遍较好
关键词:
城市效率 产业协同集聚 区域合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郭海红
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区域经济的有序发展又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者的协同发展能更好的发挥其相互促进的作用。本文以欠发达地区河源市为例,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协同成熟度及所处阶段。分析发现,河源市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成熟度波动较大,阶段性明显,整体协同水平较低,进一步提升空间较大,并对二者的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流通业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秋生 黄何
区域科技政策评估需求日益增长要求科技政策评估机构同步发展与之相匹配,为此从宏、微观层面探讨区域科技政策评估机构建设框架,深入分析广东省"自评估机构+第三方机构"建设情况,剖析广东省科技政策评估机构在发展中面临关系、财力、制度、人力和技术等诸多困境。研究提出要解除科技政策评估机构发展困境,必须完善区域机构体系,提升机构地位,加大机构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机构能力建设,以及开展机构监督评价。
关键词:
科技政策评估机构 建设框架 困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海燕 陈晓键 熊鹰
基于协同发展的理论,以珠三角深圳宝安区、东莞凤岗镇、大岭山镇等为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转移与城镇空间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将珠三角产业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调整提高阶段,发现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在三个不同阶段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城镇空间也分别由最初的点状形态逐渐演变为块状形态和面状形态,空间扩展与产业转移的速度及城市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由于珠三角初期的产业转移缺乏科学管理和人为控制,造成城镇空间用地比例失衡、无序扩张、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因此,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选择和用地集约发展,将承接产业转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城镇用地平衡的关系,促进城镇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镇空间发展 协同发展 产业转移 珠三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邱洪全 罗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协同与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形势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福建方案"。为了定量评价闽西南协同发展程度,文章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构建闽西南协同发展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确定指标的权重,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理论构建系统有序度与协同度模型。采用2009-2017年的数据对闽西南五市协同发展的有序度和协同度进行实证测算,测算结果显示:闽西南五市协同发展的有序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厦门和泉州的协同程度远高于漳州、龙岩和三明的协同度;在时序演化特征方面,尽管闽西南五市的有序度和协同度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整体协同程度偏低,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研究结论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志钢 徐孟
大食物观所蕴含的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理念对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农业食物系统固碳减排存在巨大潜力,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将大食物观的理念与碳减排目标结合起来,提出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和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权衡关系出发,分析了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大食物观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为低碳减排目标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框架指引,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能助力粮食安全与低碳减排双目标的实现。目前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够有效满足居民需求,农业食物系统在2018年已经实现其自身的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转为净碳汇;但是随着未来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和推进低碳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仍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小农为主的生产模式、不均衡的居民膳食结构,以及食物损失与浪费严重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大食物观引领下的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