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77)
- 2023(8701)
- 2022(7903)
- 2021(7610)
- 2020(6299)
- 2019(14717)
- 2018(14827)
- 2017(28644)
- 2016(15765)
- 2015(17849)
- 2014(17769)
- 2013(17612)
- 2012(15993)
- 2011(14279)
- 2010(13949)
- 2009(12542)
- 2008(11931)
- 2007(10030)
- 2006(8564)
- 2005(7241)
- 学科
- 济(58589)
- 经济(58524)
- 管理(43788)
- 业(41334)
- 企(34999)
- 企业(34999)
- 方法(29564)
- 数学(25547)
- 数学方法(25264)
- 农(15156)
- 学(14510)
- 中国(14144)
- 财(13940)
- 业经(13096)
- 地方(12439)
- 理论(10631)
- 和(10268)
- 贸(10214)
- 贸易(10210)
- 农业(10203)
- 易(9899)
- 技术(9729)
- 环境(9583)
- 务(9281)
- 财务(9223)
- 财务管理(9208)
- 制(9008)
- 企业财务(8718)
- 教育(8687)
- 划(8431)
- 机构
- 大学(218579)
- 学院(217122)
- 管理(89719)
- 济(79358)
- 理学(78832)
- 理学院(77969)
- 经济(77486)
- 管理学(76583)
- 管理学院(76220)
- 研究(70327)
- 中国(49200)
- 科学(47320)
- 京(46431)
- 农(36334)
- 业大(35607)
- 所(35507)
- 财(34569)
- 研究所(32950)
- 中心(31312)
- 江(29571)
- 北京(29116)
- 范(28786)
- 农业(28704)
- 财经(28613)
- 师范(28509)
- 经(26083)
- 院(25831)
- 州(24752)
- 技术(23863)
- 师范大学(23084)
- 基金
- 项目(157820)
- 科学(122793)
- 研究(113820)
- 基金(113482)
- 家(99246)
- 国家(98432)
- 科学基金(84349)
- 社会(68739)
- 社会科(64991)
- 社会科学(64972)
- 省(62749)
- 基金项目(61554)
- 自然(57125)
- 自然科(55759)
- 自然科学(55746)
- 自然科学基金(54730)
- 划(52548)
- 教育(51739)
- 编号(47001)
- 资助(46697)
- 成果(37509)
- 重点(34812)
- 部(33826)
- 发(33010)
- 创(32923)
- 课题(31804)
- 创新(30597)
- 科研(30440)
- 项目编号(29310)
- 计划(29287)
共检索到298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庞月兰 杨春 林国轩 刘晓东 黎敏 王磊
【目的】探讨凌云白毫茶红条茶萎凋工艺,为提高凌云白毫茶红条茶品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设计3个梯度的萎凋叶含水量56.00%59.99%、60.00%63.99%和64.00%68.00%及3个梯度的萎凋时间15、17和19 h进行不同萎凋试验,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理化成分检测。【结果】萎凋叶含水量60.00%63.99%时,茶样香气浓郁,汤色红亮,滋味浓厚,叶底红亮;茶多酚保留量适当,咖啡碱含量低,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均较高。萎凋时间为17 h时,香气甜香浓郁,茶汤红亮,滋味浓厚鲜爽,叶底红亮;茶多酚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娇芬 林河通 陈绍军 刘木水 陈莲
以安溪油柿鲜叶为原料,研究室温自然摊放萎凋工艺对柿叶化学成分含量和柿叶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杀青工序前增加萎凋工序,可明显减轻柿叶茶的青腥味,改进柿叶茶汤的滋味和香气,提高柿叶茶品质.萎凋增加了柿叶中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但萎凋也降低了柿叶中的类黄酮、多酚和VC等活性成分的含量.本试验结果还表明,安溪油柿叶的最适萎凋时间为6 h,以该萎凋柿叶为材料,可以研制成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柿叶保健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彦 周东波 汪耀富 张惠林 赵冏炅 沈程文 刘钰坤 戴林建
【目的】为明确仿红茶调制工艺萎凋期工艺参数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及感官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中部叶为材料,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烟丝外观及感官质量,通过分析萎调条件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烟丝外观及评吸结果的相关性,得出试验范围内烟叶质量变化趋势及最优萎凋条件。【结果】对比分析萎凋阶段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可知,烟叶在萎凋完成后基本形成与烤烟相近的内在化学成分;萎凋温度与烟叶内总糖、还原糖、钾离子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萎凋时间与总糖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总碱、总氮含量显著负相关;对比分析调制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可知,萎凋温度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与总糖、还原糖、钾离子、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碱、氯离子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显著负相关;对比分析烟丝外观可知,萎凋时间较短烟丝易出现青痕,在合理萎凋条件范围内,烟丝外观质量差距较小,萎凋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易萎凋过度,导致烟丝颜色灰暗;对比分析评吸结果可知,适当延长萎凋时间有利于杂气、刺激性与评吸总分,适当提高萎凋温度有利于烟叶整体评吸评价。【结论】萎凋温度41 ℃,萎凋时间36 h烟叶化学成分适宜,外观表现较好,评吸得分最高,调制效果最好。本研究表明了萎凋条件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与试验范围内最优萎凋工艺参数,可通过控制萎凋条件,进而调控烟叶品质,为仿红茶调制工艺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芳 汪社英 方勇 王飞飞 谢伟 王茹 胡秋辉
采用不同提取液从富硒绿茶茶渣中提取富硒绿茶硒蛋白,以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并分析了富硒绿茶硒蛋白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以0.1mol·L-1NaOH提取富硒绿茶茶渣,得到的蛋白质和硒含量最高。硒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质量体积比1∶30(g/mL),提取时间16h,提取温度40℃。另外,试验还表明,喷施生物硒肥可以显著提高富硒绿茶中总蛋白和硒蛋白的含量,富硒绿茶中有30.3%的硒与碱溶性蛋白质结合;除蛋氨酸外,硒肥处理对绿茶中其他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富硒绿茶 硒蛋白 提取工艺 氨基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智 张冬英 黄业伟 张行 邵宛芳
以普洱熟茶为材料,以水为溶剂,利用正交法优化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普洱熟茶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固液比1∶25,浸提时间45 min,提取温度80℃。此提取工艺具有高效省时、操作简便、提取结果稳定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普洱熟茶多酚提取方法。
关键词:
普洱熟茶 茶多酚 提取工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周继荣 袁芳亭
以卷曲形名优茶为试材 ,研究了 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用于名优绿茶增香的效果。结果表明 ,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可用于名优绿茶增香 ;增香的温度和时间对名优绿茶的品质有较大影响。在温度低于 130℃范围 ,随着增香温度的升高 ,茶多酚、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 ,氨基酸呈增加趋势 ;随着时间的增加 ,茶多酚、叶绿素、氨基酸含量下降 ,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在温度超过 130℃时 ,茶叶色泽易黄变 ,香味易焦变。香气分析结果表明 ,在增香过程中 ,二氢海葵内酯、香叶醇、芳樟醇等具有良好香型的香气成分含量明显上升。结合内质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 ,采用 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增香的最佳温度和时间是 12...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增香工艺 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友谊 刘波 罗新飞 阳永学 李洪发 戴凯凡
对杜仲绿茶干燥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全炒的干燥方式以叶量150 g、干燥温度80℃的条件干燥和高温提香有利于杜仲绿茶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
杜仲绿茶 干燥工艺 感官品质 理化成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袁芳亭 周继荣
对 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的杀青温度和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杀青温度和时间对杀青叶品质有较大影响 ;在温度低于 16 0℃时杀青 ,随温度的升高 ,茶叶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增加 ,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下降 ;随杀青时间的延长 ,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 ,而叶绿素和茶多酚则呈下降之势 ;当杀青温度超过16 0℃时 ,在任一时间内茶叶都会焦变。 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杀青的适宜温度是 140℃ ,时间为 35~ 5 5s。
关键词:
名优茶 杀青机 杀青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玉青 方成刚 夏丽飞 仝佳音 张艳梅 潘联云 杨方慧
【目的】为探究不同发酵程度的"云抗10号"大叶种红茶香气物质基础和主要芳香物种类。【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香气,气质联用技术(GC-MS)定量香气物质含量,对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经重萎凋和不同发酵时间制成红茶的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国标法感官审评。【结果】从发酵4和5 h的2种大叶种红茶中分别鉴定出95和108种芳香化合物,香气总量分别为579.27、740.11μg/L,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萜烯类、酮类等。2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大叶种红茶中醇类、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的平均含量较高,其中醇类分别占各自香气总量的42.98%和42.86%,远高于其它种类化合物占比。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醛、二氢芳樟醇、β-月桂烯、β-紫罗酮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脂、苯乙醛、β-月桂烯和β-紫罗酮等表现花果香、甜香的芳香化合物含量发酵5 h的大叶种红茶高于发酵4 h的;同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香型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发酵4 h的大叶种红茶具有清甜香的特点,发酵5 h的大叶种红茶除甜香外还具有浓郁的花香、果香等混合香气。【结论】不同发酵程度的2种重萎凋大叶种红茶香气类型及含量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优质滇红茶及特色花果香大叶种红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贝贝 艾仄宜 曲凤风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淑娟 李明智 宁井铭 童城 王璟 杨悦 方世辉 戴前颖
就加工工艺参数对石墨茶品质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对不同加工工艺参数石墨茶的感官审评和内含物质测定,筛选最优的加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揉捻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投叶量10 kg、揉捻时间15-20 min;二青程度应控制茶叶的减重率在30%左右;炒小锅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投叶量5 kg、炒制时间60 min、叶温控制在(50±5)℃;炒大锅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投叶量13 kg、叶温控制在(45±5)℃.该工艺参数下制得的成品茶,其有效化学成分含量较高,且外形、香气和滋味较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伟 夏丽飞 宋维希 蔡丽 杨毅坚 李梅 杨方慧 陈林波
【目的】筛选出云抗10号红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云抗10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云抗10号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新工艺1和新工艺2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新工艺2鲜叶原料经萎凋、3次浪青、第二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加工的红茶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含量为44.50%,氨基酸含量为3.40%,咖啡碱含量为3.09%,茶多酚含量为16.80%,可溶性糖为2.
关键词:
云抗10号 红茶 加工工艺 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岩 于婷 蔡恩博 刘双利 杨鹤 张连学
【目的】研究茶条槭叶总酚的提取工艺,并对茶条槭叶总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为茶条槭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乙醇为溶剂, 以总酚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处理茶条槭叶,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提取时间和液固比的适宜范围,再应用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最佳提取条件;最后采用铁离子还原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茶条槭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条槭叶总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5%,超声提取时间46 min,液固比246 mL/g,在此条件下茶条槭叶总酚提取率为 (10.95±0.22)%。茶条槭叶总酚提取液对铁离子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立祥 萧伟祥
研究了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结果表明 :放大实验较优化实验茶色素中茶黄素 (TFs)含量更高 ;反应液中TFs萃取效率以第 1次最高 ,其他各次效率依次降低。对茶色素进行Tris HCl (pH 8 0 )洗涤 ,其洗涤效率也以第 1次最高 ,TFs含量随洗涤次数增多呈现递增趋势 ,但被洗液体积呈递减趋势 ,并存在脱没食子酰基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