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36)
- 2023(10704)
- 2022(9392)
- 2021(8661)
- 2020(7553)
- 2019(17626)
- 2018(17449)
- 2017(33070)
- 2016(18636)
- 2015(21295)
- 2014(21531)
- 2013(21693)
- 2012(20625)
- 2011(18960)
- 2010(19176)
- 2009(18142)
- 2008(18395)
- 2007(17052)
- 2006(15215)
- 2005(13571)
- 学科
- 济(79762)
- 经济(79687)
- 业(53670)
- 农(47359)
- 管理(45264)
- 方法(33636)
- 企(32588)
- 企业(32588)
- 农业(31283)
- 数学(29672)
- 数学方法(29328)
- 业经(20256)
- 中国(20250)
- 学(19291)
- 地方(17092)
- 财(17033)
- 制(15843)
- 贸(14336)
- 贸易(14333)
- 易(13940)
- 发(12894)
- 和(12420)
- 环境(11906)
- 理论(11419)
- 策(11351)
- 银(11225)
- 银行(11172)
- 体(10897)
- 行(10674)
- 农业经济(10648)
- 机构
- 学院(279058)
- 大学(276875)
- 济(109759)
- 经济(107192)
- 研究(102135)
- 管理(101696)
- 理学(87167)
- 理学院(86133)
- 管理学(84376)
- 管理学院(83896)
- 农(78219)
- 中国(77488)
- 科学(69106)
- 农业(61219)
- 京(60834)
- 所(56312)
- 业大(54921)
- 研究所(51529)
- 中心(47674)
- 财(46958)
- 江(44734)
- 北京(38371)
- 农业大学(37913)
- 范(37330)
- 师范(36844)
- 财经(36778)
- 省(36371)
- 院(35420)
- 州(35157)
- 经(33334)
- 基金
- 项目(185575)
- 科学(141435)
- 研究(130236)
- 基金(129857)
- 家(116951)
- 国家(115868)
- 科学基金(95105)
- 社会(78230)
- 省(76064)
- 社会科(73515)
- 社会科学(73482)
- 基金项目(68926)
- 划(63529)
- 自然(63519)
- 自然科(61765)
- 自然科学(61734)
- 自然科学基金(60580)
- 教育(58571)
- 编号(54698)
- 资助(53941)
- 成果(44281)
- 重点(42774)
- 发(42091)
- 农(40511)
- 部(40339)
- 课题(37954)
- 创(37463)
- 计划(37393)
- 科研(36131)
- 创新(35107)
- 期刊
- 济(128318)
- 经济(128318)
- 农(78508)
- 研究(75109)
- 中国(59984)
- 学报(56398)
- 农业(53257)
- 科学(48367)
- 大学(40660)
- 学学(38521)
- 财(34958)
- 管理(31832)
- 教育(27942)
- 业(27250)
- 业经(26376)
- 融(25201)
- 金融(25201)
- 技术(23857)
- 问题(18109)
- 版(17663)
- 经济研究(17663)
- 财经(17099)
- 业大(16477)
- 资源(16251)
- 图书(14785)
- 经(14704)
- 农村(14672)
- 村(14672)
- 技术经济(14300)
- 农业经济(14298)
共检索到422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秀芬 黄小娟 郭素云 黄珍玲 陈会鲜 兰秀 杨海霞 丁家东 何文
【目的】对凉粉草种质资源的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及综合评价,为凉粉草种质资源筛选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地区的 8 份凉粉草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采用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8份凉粉草种质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8份凉粉草种质光合性状变异系数为6.53%~26.94%,广义遗传力为48.47%~99.14%;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6.26%~36.44%,广义遗传力为69.85%~99.63%。对8份凉粉草种质的2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9.145%,基本解释20个性状中的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细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_(s)),第二主成分反映的是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_(n)),第三主成分反映的是叶宽、叶片面积和茎粗。通过综合得分初步筛选出X2、X3和X4为凉粉草优良种质。聚类分析将8份凉粉草种质划分为三大类群:第Ⅰ类群表现为叶片大,节间长,主茎粗且长,光合能力强,产量高;第Ⅱ类群表现为叶片较大,主茎短,产量低;第Ⅲ类群表现为叶片小,主茎较长,SPAD值高。【结论】8份凉粉草种质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其中X2、X3和X4种质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杂交优良亲本。在品种选育早期应把SPAD、C_(i)和T_(r)等高遗传力性状纳入到品种筛选的目标性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永建 张莉萍 潘光堂 荣廷昭
研究了7 个 C I M M Y T玉米种质群体在四川生态环境下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光周期敏感性。结果表明,参试的7 个 C I M M Y T玉米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在群体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群体内存在极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墨白961、墨白962和墨白963 属光周期敏感型种质。墨白968 属中度光周期敏感型种质, 墨白964 和墨白966 较适合于四川生态条件, 墨白967 虽然抽丝、成熟均最早且无明显的光周期反应, 但由于其综合性状表现不佳, 没有利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甘智才 尚伦学 刘勇 玉永雄
【目的】通过对苜蓿总皂甙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找出一个能快速标记总皂甙含量高低的性状,探索总皂甙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以耐湿热苜蓿新品种渝苜一号为材料,测定100个苜蓿单株,从中选出5个高皂甙植株和5个低皂甙植株。【结果】通过各单株后代系的试验确定了这10个植株的总皂甙遗传力在0.118到0.745之间变化,后代系的变异系数在15.54%到28.81%之间变化,高低皂甙群体的遗传力分别为0.636和0.208,高皂甙群体的遗传力明显高于低皂甙群体。苜蓿总皂甙含量与株高、叶色、虫害程度、干重和干物质率的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叶色与总皂甙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5**),...
关键词:
苜蓿 总皂甙 遗传力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坤 陈璇 杜光辉 郭鸿彦 郭蓉 吕品 郭孟璧 许艳萍 张庆滢 杨明
【目的】为探究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_(2)代群体在不同生态环境种植下主要农艺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特点。【方法】以‘云麻1号’和‘Dame Blanche’杂交获得的F_(2)代株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3种生态环境种植下对亲本和F_(2)代分离群体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并对这些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广义遗传力估算。【结果】8个农艺性状在3种生态环境种植下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F_(2)代群体中多数农艺性状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但群体中各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在3个生态环境中,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超过10%,平均变异系数(3个生态环境下变异系数之和/3)由大到小依次为:第一分枝高>鲜重>分枝长>分枝数>株高>茎粗>叶宽>小叶宽>叶长宽比>叶长。各农艺性状间关系密切,除小叶宽、叶宽、叶长宽比(叶形)3个性状外,其余7个农艺性状在3个生态环境下均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株高、分枝数、分枝长等农艺性状分布呈连续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10个农艺性状广义遗传力变化幅度为29.508%~82.575%,由大到小依次为:分枝长>株高>第一分枝高>叶长>分枝数>茎粗>叶宽>小叶宽>鲜重>叶长宽比,其中分枝长和株高广义遗传力超过80%。【结论】在F_(2)代群体中10个农艺性状变异丰富,表现出广泛的性状分离,各农艺性状间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两种生态型大麻杂交F_(2)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离特征,结论可为大麻不同用途品种选育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逯晓萍 米福贵 云锦凤 张瑞霞 张众 吕学理
采用世代均数分析法研究了2个饲用玉米杂交组合的P1,P2,F1,F2和B1,B2 6个世代材料的8个性状的遗 传表达特点。结果表明,世代间有显著差异,8个性状中加性效应是世代间遗传变异的主要因子,其遗传贡献率在 60%以上,因而,可以对这些性状进行直接选择。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在大多数性状中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并且,遗传贡献率在10%以上,只因性状和试材不同,非加性效应的重要程度有一定差异,但其遗传变异的作用是不 可忽视的。
关键词:
饲用玉米 基因效应 遗传变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兰秀 杨海霞 李恒锐 梁振华 马仙花 刘连军 陈海生
【目的】分析桄榔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桄榔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异种质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不同地区的16份桄榔种质为试验材料,调查和测定其15个表型性状(农艺性状),采用遗传变异、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6份桄榔种质的表型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Shannon wiener指数(H′)变化范围为0.832~2.100,平均为1.671,其中株高的H′最高(2.100)。不同地区桄榔种质农艺性状间的差异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变异系数范围为5.14%~102.19%,其中,除叶厚的变异系数为5.14%外,其他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尤其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102.19%)。从15个农艺性状中共提取5个特征值大于1.00的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8.07%,能综合反映桄榔种质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评价结果表明,V6、V5、V11、V1、V4和V12种质的综合得分分别为151.59、140.12、134.12、132.54、130.78和126.70,综合表现较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份桄榔种质可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一类群种质(V2、V7、V8、V9、V10、V13、V14、V15和V16)表现为种子粒重和果重较重,种子纵径和横径较长,叶厚、叶长及植株的胸径、株高和冠幅较小,果形为圆凹、圆凸或长凹,果色为绿色和黑色;第二类群种质(V1、V11和V12)表现为种子厚度较小,叶长、叶宽及植株的胸径较大,果形为圆凸、长凹或长凸,果色为黄色和绿色;第三类群种质(V3、V4、V5和V6)表现为种子体积和纵径较小,叶厚较厚,叶宽和植株的胸径较小,株高和冠幅较大,果形为圆凹和长凹,果色为黄色和绿色。【结论】16份桄榔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不同地区的桄榔种质资源存在较大变异性,其中种质V6、V5和V11综合表现较好,是较优异种质,适合用于亲本选配;基于农艺性状进行桄榔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方法简单可行,结合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有助于更快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异桄榔种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掌军 刘妍 王姣 付青青 刘凤楼 张双喜 张文杰 张晓岗 刘生祥
【目的】本文拓宽了宁夏小麦遗传基础为育种提供优异资源。【方法】以外引和宁夏自育的81份小麦种质为材料,借助于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手段,对不同农艺性状指标进行分析,部分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成株期田间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1)依变异系数大小,9个农艺性状依次为有效穗(14.77%)﹥穗粒重(14.41%)﹥穗粒数(8.94%)﹥穗下茎长(7.03%)﹥结实数(5.69%)﹥小穗数(5.03%)﹥穗长(4.98%)﹥株高(3.21%)﹥千粒重(0.65%);(2)过多的有效穗不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经济系数,穗长越长有利于增多穗粒数和提高粒重,较多小穗数有利于提高单株粒数和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3)在距离为21.83时,将81份种质分为7个类群,第Ⅰ类群材料平均有效穗最多(6.83±1.986)个,第Ⅱ类群材料平均株高最矮(83.94±13.42)cm,第Ⅲ类群材料穗下茎节最长(51.50±0.500)cm,第Ⅵ类群材料的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均最高[分别为(11.00±2.370)cm、(61.00±4.359)粒、(2.69±0.303)g、(44.13±0.006)g、0.533],第Ⅶ类群材料的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最多[分别为(24.33±1.528)、(23.33±1.528)个];(4)9个白粉病抗性基因标记引物,检测到携带1、2、3、4个基因标记的材料分别为11、23、38和5份。【结论】总体上,地方和农家品种平均有效穗最多,自育和外引种质平均株高最矮,而唯有外引种质携带有Pm~21基因,携带Pm6和Pm~21基因的种质表现出较强的田间抗病性。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基因标记 白粉病抗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丽琼 阳世莹 麻继仙 但忠 陈光平 杨龙 起开斌 木万福
【目的】对苦瓜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优异苦瓜资源,为苦瓜良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85份苦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0个农艺性状作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层次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的苦瓜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变异为7.00%~77.00%,苦瓜类型较丰富,亲缘关系较远,适合作为种质创新的亲本材料;相关性分析显示20个农艺性状间存在彼此促进或抑制的内在关系,可作为苦瓜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关键信息;主成分层次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为7.5时可将85份苦瓜分为5个类群,提取每个类群的典型特征和代表品种,得出类群Ⅰ有17份苦瓜,属易畸形类种质,代表品种有K80、K13、K45、K72、K44;类群Ⅱ有35份苦瓜,属早熟类种质,代表品种有K26、K9、K10、K38、K6;类群Ⅲ有15份苦瓜,属晚熟类种质,代表品种有K17、K16、K74、K62、K59;类群Ⅳ有3份苦瓜,属早熟强雌类种质,品种有K24、K83、K43;类群Ⅴ有15份苦瓜,属高产型种质,代表品种有K2、K84、K28、K30、K37。【结论】参试的85份苦瓜种质资源类型较丰富,适合作为种植创新的亲本材料;筛选出的早熟型种质K65、K38、K10、K9、K26,早熟强雌系资源K43、K83、K24,高产类种质K37、K30、K28、K84、K2,以及晚熟型资源K59、K62、K74、K16、K17。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这18份苦瓜种质可作为优异目标亲本选择,易畸形种质K44、K72、K45、K13和K80,可直接淘汰。
关键词:
苦瓜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羿雄 郑雪晴 姚有华 姚晓华 吴昆仑
【目的】解析青稞种质资源表型形状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及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青稞种质,可为青稞育种及重要性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205份青稞15个表型性状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参试青稞种质15个表型性状在西宁试验点和海北试验点的频次分布规律。对各性状利用相关性分析以明确性状间联系;对参试种质进行聚类分析以明确其分类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青稞种质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对该体系进行验证。依据综合评价及丰产稳产性分析结果以筛选优异青稞种质。【结果】倒伏率遗传变异程度最丰富而重心位置遗传变异最匮乏,海北点遗传变异程度高于西宁点。穗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倒伏率遗传单一性最高。除倒伏率外各性状指标均呈正态或偏态分布,分布频次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趋势;穗长、穗重在各基因型中呈正态分布。各表型性状受环境、基因型、年份影响极显著,且各表型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G×E)、基因型与年份(G×Y)、基因型×环境×年份(G×E×Y)的互作效应均呈极显著。青稞根系、茎秆和穗部组织内各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各组织间的农艺性状也存在显著相关性。根系发达、茎部抗折力高的青稞种质其机械固持能力强,倒伏率低;严重倒伏会限制青稞种质穗部生长发育,使穗长变短、穗粒数减少、籽粒变小、穗重变轻、进而使产量锐减。聚类结果表明参试种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重心、易倒伏、其余性状居中的种质;第二类是矮秆、低重心且其余性状表现良好的优异种质;第三类是株高较高、根系欠发达、茎部易折、穗部性状表现差的种质。结合F值和丰产稳产性分析结果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且有较高丰产稳产性的青稞种质5份。【结论】参试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穗长、穗重在各基因型中呈正态分布,除倒伏率外,其余12个性状在基因型中呈偏态分布;根干重、重心位置、茎秆壁厚、茎粗、茎秆强度、穗长、穗粒数、产量8个指标可作为核心种质评价的综合指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秋文 林平 李娣 李杰勤 赵庆伍 祖敏 董美荣 刘敏
选取Tx623A×S722的P1、P2、F1和F24个世代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丹草的株高、叶长、叶宽、分蘖数、单株干重和鲜重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杂种F1在除分蘖数外的5个主要农艺性状上均表现超亲优势,株高的普通遗传率最高(H2G=47.91%),单株干重的普通遗传率最低(H2G=23.61%)。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发现株高符合2对等显性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E-6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0.31%;叶长受多基因控制(C-0模型);叶宽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D-0摸型);分蘖数、单株干重和鲜重均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模型(E-1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
关键词:
高丹草 农艺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海泽 曲运琴 乔玲 张红芳 姚勇
为了解绿豆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并提高杂交后代的选择效率,选择某些性状代表产量性状,从而提高单株选择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普通绿豆晋绿豆1号做母本和裂叶绿豆FLD08-4做父本构建F2,对F2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相关分析、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2中质量性状叶形为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变异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分离和超亲现象,其中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达到50%以上,荚长的变异系数最低,并且各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其中单株荚数表现最高为99. 51,百粒质量表现最低为62. 61;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和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和百粒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的正偏相关均为极显著,而这3个变量对于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中单株荚数>百粒质量>单荚粒数。因此,在高产育种过程中对F2进行单株选择时首先关注单株荚数,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百粒质量高、单荚粒数多的单株,可提高绿豆育种的选择效率,以期为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的选择提供指导。
关键词:
绿豆 农艺性状 遗传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贾小平 袁玺垒 李剑峰 张博 张小梅 郭秀璞 陈春燕
【目的】通过在海南省、吉林省2个不同光温环境调查100份春谷材料和60份夏谷材料抽穗期、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重、穗粒重、千粒重10个主要性状,揭示春谷、夏谷光温反应特性,筛选出适合用于谷子光温敏感性评价的性状指标。【方法】在连续两年两个地点对100份春谷材料和60份夏谷材料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建立光温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进行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光温相对敏感度比较分析3种方法评价春谷、夏谷10个性状对光温反应的敏感性。【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春谷、夏谷10个性状在不同光温条件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说明光温条件对春谷和夏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春谷还是夏谷,抽穗期、株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重、穗粒重9个性状在吉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高于海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相反,千粒重在吉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要低于在海南光温条件下的调查值;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光温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10个性状对D值进行回归分析、通径分析,春谷2个调查年份穗重、穗粒重、穗长、码粒数对D值直接效应较大,均表现较强的光温敏感性,夏谷2个调查年份结果差异较大,只有穗重、穗长2个性状对D值的效应较明显,均表现较强的光温敏感性;通过比较10个性状的光温相对敏感度,发现春谷2个调查年份穗重、穗粒重、抽穗期、穗长、穗码数光温相对敏感度较其他性状高,表现出更强的光温敏感性,夏谷2个年份穗重、穗长、抽穗期、穗码数光温相对敏感度较其他性状高,表现出更强的光温敏感性。综合D值回归分析、光温相对敏感度比较分析2个年份的结果及水稻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春谷穗重、穗粒重、穗长、穗码数、抽穗期光温敏感性较强,其次为叶片数与株高,穗粗与千粒重光温敏感性较弱,码粒数光温敏感性不能确定;夏谷穗重、穗长、抽穗期、叶片数、穗码数光温敏感性较强,穗粗、码粒数、千粒重3个性状的光温敏感性较弱,穗粒重与株高的光温敏感性不确定。春谷和夏谷的穗重、穗长、抽穗期3个性状均稳定表现对光温较强敏感性。【结论】春谷、夏谷均受光温条件的显著影响,穗重、穗长、抽穗期3个性状在春谷和夏谷中均稳定表现对光温强敏感性,适合作为谷子光温敏感性评价的指标性状,叶片数适合作为夏谷光温敏感性评价指标,株高不适合用来评价谷子光温敏感性。
关键词:
谷子 光温敏感性 综合评价 穗长 抽穗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鹏 鲍根生 刘文辉 滕长才 刘玉皎
为筛选出适宜高寒区种植的蚕豆材料,本研究对41份春蚕豆(Vicia faba)种质的19个农艺性状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41份春蚕豆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9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0.80%和1.715;籽粒产量与株高、茎干重、单株籽粒重、地上生物量、荚数、根瘤数量、根瘤干重、地下生物量、叶干重和单株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利用主成分分析降维获得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9.521%,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籽粒产量,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籽粒的长宽(大小),这两个主成分较大程度上反映了41份春蚕豆种质资源的表型特征;系统聚类法将41份春蚕豆材料划分为两大类群,类群I包含36份材料,类群Ⅱ包含5份材料,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发现,类群Ⅱ中21、25、29和37号蚕豆种质综合表现最好,可以作为高寒区培育优质高产牧草及牧草种子生产的优异材料。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涛 黄雅婕 李生梅 任丹 崔进鑫 庞博 于爽 高文伟
【目的】研究海岛棉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及筛选优异性状的海岛棉种质,为海岛棉优异性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75份海岛棉12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权重和利用隶属函数产生综合评价值D进行海岛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结果】表型性状变异范围在6.40%—28.10%,海岛棉类型较丰富;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7—2.05,各性状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国内外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国内,新疆与疆外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将12个表型性状转换为3个综合因子,贡献率分别为49.34%、18.03%和10.63%,累计贡献率为78.00%,第一主成分荷载较大为株高、始节数、始节高、有效果枝数、铃数、有效铃数、单株籽棉重和单株皮棉重,代表生长及有效产量因子;第二主成分荷载较大为衣分、单铃籽棉重和单铃皮棉重,代表单铃产量因子;第三主成分荷载较大为蕾铃脱落数,代表蕾铃脱落因子;海岛棉资源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外极端种质差异不大,表现中等的海岛棉资源材料国内较多,在国内,疆外极端种质所占比例较高,新疆与疆外中间型种质差异较小;通过聚类分析将175份海岛棉资源分为4个类群,Ⅰ类群是矮秆、低产的较差种质;Ⅱ类群是高衣分、单株皮棉重较高的潜在增产种质;Ⅲ类群是综合性状较好的优异种质;Ⅳ类群低重心、衣分较高的极端特殊种质,综合评价筛选到综合性状较优的2个品种:XH30和270;利用逐步回归筛选到海岛棉种质评价的5个关键性指标(株高、始节高、果枝数、单铃皮棉重和单株籽棉重)。【结论】参试海岛棉种质资源类型较丰富但遗传多样性较差;株高、果枝数、衣分和单株皮棉重在各基因型中呈正态分布,其余性状呈偏态分布;参试种质分为4个类群;株高、始节高、果枝数、单铃皮棉重和单株籽棉重5个指标可作为海岛棉种质评价的关键性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虎翼
为探明广西红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对收集的25份广西红薯主要育成品种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5%,第一主成分反映叶脉色,第二主成分反映叶色,第三主成分反映株型,第四、五、六主成分分别反映顶叶色、薯皮色。聚类分析可将25份红薯育成品种分为4大类群,第I类群包括7份材料,主要特点是最长蔓长170.8 cm,分枝数8.9个,薯形为短纺缍形,薯皮红色或紫色,薯肉为黄色或紫色,干物率和食味评分最高,平均产量28.30 t/hm2;第II类群包括13份材料,主要特点是叶形为心形或缺刻,顶叶色、叶色均为绿色或褐绿色,叶脉紫色,茎绿色,薯形为中纺缍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