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24)
- 2023(5792)
- 2022(4906)
- 2021(4647)
- 2020(3736)
- 2019(8096)
- 2018(7677)
- 2017(14582)
- 2016(7851)
- 2015(8285)
- 2014(8153)
- 2013(7966)
- 2012(7444)
- 2011(6785)
- 2010(6614)
- 2009(5881)
- 2008(5770)
- 2007(4983)
- 2006(4210)
- 2005(3800)
- 学科
- 济(30705)
- 经济(30678)
- 管理(19240)
- 业(17968)
- 企(13891)
- 企业(13891)
- 方法(13524)
- 数学(12014)
- 数学方法(11848)
- 学(10254)
- 地方(9154)
- 农(7560)
- 中国(7275)
- 财(7213)
- 环境(6306)
- 业经(5869)
- 贸(5594)
- 贸易(5588)
- 易(5386)
- 农业(5295)
- 融(5129)
- 金融(5126)
- 技术(4982)
- 制(4803)
- 务(4634)
- 财务(4628)
- 财务管理(4619)
- 地方经济(4608)
- 资源(4528)
- 生态(4526)
- 机构
- 大学(111632)
- 学院(111083)
- 研究(43969)
- 济(42289)
- 经济(41300)
- 管理(38398)
- 理学(33614)
- 理学院(33024)
- 管理学(32254)
- 管理学院(32053)
- 科学(31457)
- 中国(30766)
- 京(24580)
- 农(24514)
- 所(23508)
- 研究所(22002)
- 业大(21408)
- 中心(19297)
- 农业(19064)
- 财(18743)
- 院(17526)
- 江(16238)
- 财经(15559)
- 范(15488)
- 北京(15384)
- 师范(15265)
- 省(14380)
- 经(14245)
- 科学院(14020)
- 研究院(14001)
- 基金
- 项目(85751)
- 科学(67383)
- 基金(64127)
- 家(60418)
- 国家(60061)
- 研究(54507)
- 科学基金(49780)
- 自然(35617)
- 社会(35196)
- 基金项目(34817)
- 自然科(34597)
- 自然科学(34579)
- 自然科学基金(33911)
- 社会科(33557)
- 社会科学(33542)
- 省(32529)
- 划(28869)
- 资助(25697)
- 教育(23498)
- 重点(20276)
- 编号(18915)
- 发(18488)
- 计划(18333)
- 部(17944)
- 科研(17220)
- 创(16978)
- 科技(16521)
- 创新(16118)
- 国家社会(15645)
- 大学(14531)
共检索到155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灵波 王鹤智 刘兆刚
【目的】定量研究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在近40年内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保护区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凉水自然保护区1974—2009年共4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O-ring统计函数分析该地区6种森林类型(即天然红松林PK、天然红皮云杉-冷杉混交林PA、天然山杨-白桦混交林PB、天然针叶混交林CF、天然针阔混交林CB和天然阔叶混交林BF)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1974—2009年间,研究区域不同森林类型面积发生显著变化,其中PK和PA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其他类型(即非林地以及少量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和PB面积显著减小,大量转化为CF、CB和BF;因早期森林采伐和复杂生境的影响,各森林类型斑块在不同时期均呈显著随机分布特征,约占总体的92. 74%;各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关联性以空间不关联为主,约占总体的71. 29%,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空间负关联所占比例则随恢复时间有所增加,但空间正关联所占比例则始终保持稳定,平均为6. 56%; 15组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空间关联性可分为3类,第Ⅰ类的空间关联性由早期的无关联性逐渐向后期的小尺度不关联而大尺度正关联的格局过度,包括PK&PA,第Ⅱ类空间关联性由早期的无关联性逐渐向后期的负关联或波动于不关联和负关联之间的格局演变,此类包括9组(PK&CB、PK&BF、PA&PB、PA&BF、PB&CB、PB&BF、CF&CB、CF&BF和CB&BF),而第Ⅲ类的空间关联性则始终以空间不关联为主,包括5组(PK&PB、PK&CF、PA&CF、PA&CB和PB&CF)。【结论】经过60余年(1952年停止采伐)的有效保护,凉水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类型的面积结构得到显著优化,但其景观结构仍处于恢复阶段,区域内各森林类型斑块在不同时期均呈显著的随机分布特征,不同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空间关联性仍相对较弱且不稳定,仍有待进一步的严格保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文杰 杜红居 肖路 张建宇 仲召亮 周伟 张波 王洪元
【目的】探讨凉水自然保护区3类森林的植物组成和林分结构特征,以期为小兴安岭保护区科学管理及经营天然次生林提供基础支撑。【方法】以存在小兴安岭核心区的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典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针叶林3类森林为对象,详细调查乔木层(80块30 m×30 m样地)、灌木层(160块5 m×5 m样地)和草本层(160块1 m×1 m样地)的林分结构特征(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灌高、灌木直径、灌木盖度、草本株高、乔灌草密度等),分析种类组成并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及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和Alatalo指数),并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RDA)探究林分间的差异。【结果】3类森林有乔木28~30种、灌木22~25种、草本78~90种,其乔、灌、草植物种类差异明显,阔叶树种以白桦最多,针叶树种以兴安落叶松最多,灌木最多的是毛榛子,草本以蚊子草和小叶芹最多;针阔混交林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高于针叶林和阔叶林,而阔叶林的均匀度高于其他2个森林类型;同一森林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3种森林类型中灌木层的均匀度高于其他层;从结构特征来看,树高和胸径平均为14和18 cm,树高和枝下高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层冠幅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草本层每个种的平均多度与盖度表现为针叶林显著(P乔木枝下高>草本株高>乔木胸径,合计分析乔木层、灌木层的特征能解释多样性差异的38.8%~40.1%和27.4%~50.7%。【结论】凉水自然保护区乔木优势种以先锋树种白桦和兴安落叶松等为主,个体较小,尚需更长时间保护才能恢复为高质量森林资源;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在多样性保护中需关注;植物多样性能在林分结构恢复中得以协同提升,但不同森林类型差异明显,如针阔叶混交林调控乔木枝下高和灌木密度等更有效,而针叶林和阔叶则是调控草本密度或改善草本生长环境才能更有效改善植物多样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涛 谭晓京 蔡体久 罗传文 马玉心
该文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对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测度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都反映出基本一致的趋势.其总体多样性顺序为:原始红松林>人工落叶松林>槭树红松林>阔叶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人工红松林>椴树红松林>白桦林.各群落林下总的丰富度主要受草本层丰富度的影响.云冷杉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的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均高于草本层,其他6种不同林型中,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都低于草本层.各林型的灌木层与草本层间的均匀度差异不大.通过群落主成分分析,得出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即物种丰富度指数S...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健植 余新晓 高甲荣
该文采用航片判读转绘与GIS技术 ,运用景观指数方法 ,针对凉水自然保护区 3个时段的景观格局作了系统分析 .研究表明 ,凉水自然保护区在 2 0世纪 5 0— 90年代 ,景观格局发生较显著变化 ,基质———天然红松林面积在逐年减小 .2 0世纪 5 0— 70年代 ,7 88%的天然红松林转化为其他类型斑块 ;2 0世纪 70— 90年代 ,9 91%的天然红松林转化为其他类型斑块 ,并有斑块出现及消失现象发生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景观内斑块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景观斑块数增加 ,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 ,各类斑块形状破碎化降低 ,保护区内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 .
关键词:
斑块 景观动态 破碎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天芳 王强 顾伟 孙虎 王利东
系统调查了凉水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状态下云杉人工林蛾类群落,结果表明:共捕获蛾类样本17 313只,隶属于23科450种,夜蛾科为优势类群,豆卷叶野螟、稠李巢蛾、苹果巢蛾和一色兜夜蛾为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季节动态变化趋势相一致;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不同季节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极为显著,优势种组成仅7月中旬与全年群落特征相同;群落种—多度分布仅为7月中旬和8月末与全年群落特征相同。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刘西军 吴泽民 黄庆丰
针对近年来采茶Camellia sinensis和森林生态旅游等人类经营活动和野生动物(野猪Sus scrofa等)的强烈干扰给肖坑小流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影响,在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景观要素的斑块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生态保护及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常绿落叶阔叶林占该流域总面积的66.49%,周长占总周长的50.67%,是该流域森林景观的主导景观类型;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纯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茶园占总面积的25.73%,周长占总周长37.85%,是该流域的3类主要景观类型。森林景观要素以小斑块为主,斑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红生 周庆 陈北光 胡月明 罗亚维
利用植被图 ,在 GIS软件 ARC/INFO支持下对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要素的斑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5种森林类型斑块中 ,马尾松林斑块所占面积最大 ,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斑块平均面积最大 ,中亚热带丘陵低山常绿阔叶林斑块总周长和平均斑块周长最大 ;景观破碎化的形成存在 2种机制 ,即人为破坏后相互切割造成和地形造成 ;斑块的形状指数表明受干扰较少的、面积较大的斑块不规则程度较高 ,森林斑块间分形维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一致的分形维数 1.38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秀波 朱德全 赵晨晨 张路路 陈立新 段文标
【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3种原始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枫桦红松林)、红松人工林和红松天然次生林5种林型的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为全面了解不同林型红松林土壤的反硝化潜势和氮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选取的5种林型红松林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反硝化过程中的关键酶——氧化亚氮还原酶的编码基因nosZ为标记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从5种林型红松林15个土壤样品中一共得到nosZ基因631 878条有效序列,579 871条优质序列,长度分布在178~383 bp之间,主要分布在260 bp。5种林型红松林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主要门类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核心属为伯霍尔德杆菌属、黄杆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属、芽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和中华根瘤菌属。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显示:除枫桦红松林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红松天然次生林外,5种林型红松林之间土壤nosZ型反硝化菌群的4种α多样性指数(Shannon、Chao1、ACE和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著。β多样性分析显示:5种林型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R=0.387,P=0.006),但3种原始红松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铵氮和全氮含量是显著影响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P﹤0.05)。【结论】5种林型红松林土壤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多数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但β多样性差异显著,引起不同林型之间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组成和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铵氮和全氮含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忠诚 文仕知 胡曰利 华华
为了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的功能及效益,以鹰嘴界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区域,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保护区内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和杉木林3种森林类型保育土壤功能与效益进行分析,并运用影子工程法及市场价值法对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保育土壤效益进行了价值核算,旨在为保护区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单位面积保育土壤平均经济价值大小依次为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林;就单株林木来讲,杉木毛竹混交林由于密度过大,其保育土壤效益最低;从保肥效益讲,在杉木纯林中种植适当数量的毛竹能取得较好效果;从固土效益讲,杉木毛竹混交林中应适当减少毛竹比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忠诚 王淮永 华华 张展
为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固碳释氧功能效益,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会同鹰嘴界自然保护区的阔叶混交林、杉木毛竹混交林和杉木林等森林类型植被生长状况和林地土壤容重、有机质等指标进行监测,并运用蓄积量与生物量的转换关系对鹰嘴界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功能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林木平均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即:阔叶混交林(233.49 t.hm-2)>杉木毛竹混交林(181.18 t.hm-2)>杉木林(82.53 t.hm-2);(2)土壤碳密度表现为:杉木毛竹混交林(42.55 t.hm-2)>阔叶混交林(36.60 t.hm-2)>杉木林(32.9...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英 张春玲 林晓侠 胡赛强 何春玲 葛新驰
利用二元列联表和方差比率法,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斑块的空间关联性的多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要素类型间的空间关联性的强弱是随着取样空间尺度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的要素类型间关联性随空间尺度的变化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对于该区域应在600 m×600 m空间尺度上研究较为合理;景观斑块的全局关联性在一级分类标准下是负相关,但在二级分类和三级分类标准下,呈现正相关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夏伟伟 韩海荣 伊力塔 程小琴
以1990年TM,1999年ETM和2004年SPOT5等3期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资料,应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聚合度等多种指标,对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的景观总体的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持续增加,表明景观总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整体的多样性有所下降,均匀度指数也处于低水平,说明景观中的优势类型逐渐加强其优势地位。保护区管理部门应密切关注景观破碎化现象,建议调整经营措施,控制人为干扰,延长采伐周期,增加林分郁闭度。表4参1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伟伟 韩海荣 刘宏文 李雪梅
以2004年SPOT5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资料,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形状指数、分维数、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离度、优势度、团聚度等多种指标,对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和云杉林景观占总面积的50.35%,结构紧实,是研究区的优势景观。阔叶林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总体的异质性较高,景观类型较丰富。
关键词:
森林景观 景观格局 GIS 技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庆 夏杰 廖广社 陈北光
采用广东省土地利用规划图和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资料,在GIS软件ARCGIS8.0和MAPGIS支持下提取广东省省级以上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空间资料,对区域水平上广东省省级以上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广东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区域空间水平上表现为随机分布,但保护区间连接度较差;保护区之间的隔离程度表现出显著的差别,基本可以区分为3个类别,其中空间隔离最大的保护区有9个,占已建立保护区的28%。因此,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应做好选点工作,增加自然保护区的空间连接度。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空间连接度 空间隔离 广东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盛后财 蔡体久 郎燕 柴汝杉 高德武
以凉水自然保护区内猴腿蹄盖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地上生物量特点,为猴腿蹄盖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区内猴腿蹄盖蕨的高度、密度和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2)不同森林类型单位面积猴腿蹄盖蕨的地上生物量差异很大,其排序为:谷地云冷杉林>河岸杂木林>人工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鱼鳞云杉红松林>谷地落叶松林>云冷杉红松林>谷地白桦林>山地山杨林>柞树红松林;3)猴腿蹄盖蕨在不同森林类型中地上部分的干物质量也各不相同,其中谷地云冷杉林(496.1hm2)最高(226420.1kg),柞树红松林(10.0hm2)最低(0),排序为:谷地云冷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