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2)
- 2023(5919)
- 2022(4542)
- 2021(3969)
- 2020(2850)
- 2019(6294)
- 2018(6257)
- 2017(10872)
- 2016(6287)
- 2015(6890)
- 2014(7063)
- 2013(6292)
- 2012(5298)
- 2011(4755)
- 2010(4553)
- 2009(3758)
- 2008(3573)
- 2007(3196)
- 2006(2821)
- 2005(2336)
- 学科
- 济(21077)
- 经济(21065)
- 管理(20229)
- 业(11763)
- 环境(10329)
- 企(9713)
- 企业(9713)
- 中国(6736)
- 地方(6087)
- 农(5871)
- 方法(5825)
- 业经(5748)
- 数学(5237)
- 划(5177)
- 数学方法(5085)
- 和(5002)
- 学(4864)
- 教育(4816)
- 贸(4526)
- 贸易(4523)
- 易(4397)
- 资源(4303)
- 制(4214)
- 发(4135)
- 规划(4111)
- 财(3981)
- 环境规划(3973)
- 农业(3949)
- 工作(3648)
- 教学(3575)
- 机构
- 学院(78111)
- 大学(77459)
- 管理(27985)
- 济(27265)
- 经济(26540)
- 理学(23979)
- 理学院(23761)
- 研究(23310)
- 管理学(23177)
- 管理学院(23057)
- 中国(16891)
- 京(15278)
- 科学(14695)
- 财(12918)
- 范(12106)
- 师范(12013)
- 江(11981)
- 业大(11543)
- 中心(10861)
- 所(10524)
- 农(10450)
- 州(10284)
- 财经(9906)
- 北京(9581)
- 研究所(9561)
- 技术(9461)
- 院(9249)
- 师范大学(8920)
- 经(8847)
- 农业(7964)
- 基金
- 项目(55378)
- 研究(44445)
- 科学(43185)
- 基金(37079)
- 家(31162)
- 国家(30892)
- 科学基金(27025)
- 社会(26968)
- 社会科(25605)
- 社会科学(25595)
- 省(24640)
- 教育(21721)
- 划(19835)
- 基金项目(19395)
- 编号(19192)
- 自然(16075)
- 成果(15929)
- 自然科(15649)
- 自然科学(15647)
- 自然科学基金(15310)
- 课题(14502)
- 资助(13808)
- 发(13576)
- 年(12869)
- 重点(12689)
- 创(12367)
- 项目编号(11955)
- 创新(11496)
- 高校(11473)
- 规划(11293)
共检索到117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静宇 黄晟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需要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碳中和校园是国内外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全生命周期理论及碳足迹核算理论,高校有必要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从产业链、价值链、生命周期链的广泛视角去看待和降低自身碳足迹。中国碳中和校园建设行动方兴未艾,但也面临评价体系不完善、核算方法不统一,“双碳”技术储备不足、人才供给短缺,碳排放管理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一系列挑战。研究认为,高校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分阶段的复杂的工程,亟需构建以政策驱动为助推、创新驱动为核心、机制驱动为引领、行为驱动为补充的多元协同驱动路径,以此降低高校的组织碳足迹和供应链碳足迹,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丹丹
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然而,碳中和与稳增长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挑战的叠加,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即节能降碳减污与经济增长存在两难抉择。应当建立流动机制,推动减碳与发展平衡;建立供求机制,促进产业链协同减碳;建立长效机制,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建立开放机制,推动国际与国内低碳循环。就实现路径而言,应努力形成“供给侧—需求侧—市场—政府”四联并行的合力,协同推进国家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企业生产体系和家庭消费体系的多层次系统变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忠 金田林 刘峥延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近年来,居民生活领域碳排放增速已超过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分析发达国家碳达峰后生活领域变化特征,总结其碳中和的举措,控制生活领域碳排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应按照“坚持一个核心原则、把握两个实现阶段、统筹城乡两个方面和聚焦三大领域”的总体思路,通过“生活理念简约化、日常消费低碳化、能源产消一体化、终端设施电气化、城乡降碳协同化”,推进居民生活绿色低碳转型。建议从建立碳足迹核算、低碳积分转化、低碳行为正向激励和低碳金融保障等方面入手,建立四位一体的全民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运行机制,引导全社会实现“要我低碳”向“我要低碳”的转变。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低碳生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徐枫 王帅斌 汪亚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政府+市场”耦合机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是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必然抉择。文章基于财政金融协同的内涵属性,进一步分析了财政金融政策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在关联,并借助政策协同理论,分别从协同制度体系的完善和“主体—目标—内容”三维协同模型构建两个方面,探讨了财政金融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逻辑前提与多维结构,架构起财政金融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理论框架。路径选择方面,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加快构建“政府+市场”耦合机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体系,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形成财政金融协同的“共同纲领”;在中观层面关注区域协同,处理好碳中和推进过程中整体和局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优化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组合,发挥好财税、政府补贴、绿色信贷等不同类别政策工具的优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曲越 秦晓钰 黄海刚 汪惠青
本文以中国碳排放(CO_2)数据库为依托,对省级CO_2排放的趋势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区域协调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与CO_2排放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产业结构是决定碳排放的核心因素,人均GDP和人口密度会对碳达峰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省际异质性研究发现,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型省份,其EKC曲线呈现标准两阶段倒"U"型特征,以河南和湖南为代表的轻工业主导型省份,其EKC曲线呈现第一阶段上升、后两阶段下降的三阶段不规则倒"U"型特征;以河北和内蒙古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型省份,碳排放在经历了两阶段的增加之后,才迎来下降期,该类省份的节能减排工作是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中国"双碳"目标的具体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异质性和区域碳减排的协调性。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区域协调 PSTR模型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吴伟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面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节能减排工作的迫切需要,亟待建立面向低碳经济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传统技术创新以获取商业利润为核心目标不同,低碳技术创新融入了节能、绿色和低碳等要素,以社会大众生产和生活的公共利益为福祉,具有生态经济性、公共利益性、长期战略性、系统性、高风险性、公众参与性等特征。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特征以及协同学思想,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有两条路径可供遵循:一条是技术与技术的协同演化,即...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衣乐
随着污染性工业的累积性发展,生态赤字日益严峻,二氧化碳排放过量便是严重问题之一。本文以美国国家足迹账户和中国生命周期法为例,通过对比研究中美在碳足迹核算具体方法、生命周期边界、碳足迹转移情况、预计碳排放确认以及碳排放因子设置方面的异同,为我国碳足迹核算体系的优化提出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水发 郑兆龙 韩晖 刘洋 吴剑源 林剑艺
碳中和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积极作为和共同追求。论文以四川省幸福里景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景区净碳排放估算体系,分析碳排放结构,提出实施路径,量化减碳量,实现景区内“零碳排”的目标。结果表明:(1)2018—2021年幸福里的净排放总量为92.53 tCO_(2)e、116.61 tCO_(2)e、587.85 tCO_(2)e、625.80 tCO_(2)e,民宿、餐饮等行业是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2018—2019年,能源活动的碳排放以车辆消耗的汽油为主,占58.49%、57.21%。2020—2021年,能源活动的碳排放结构发生转变,电力消费占主导地位,占68.73%、66.70%。(3)加大可再生能源建设,推广低碳交通、建筑节能、农业低碳、资源循环、林业碳汇等措施,预计可减少碳排放量743.64 tCO_(2)e/a。研究结果为景区碳排放核算、减碳实施路径及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水发 郑兆龙 韩晖 刘洋 吴剑源 林剑艺
碳中和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积极作为和共同追求。论文以四川省幸福里景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景区净碳排放估算体系,分析碳排放结构,提出实施路径,量化减碳量,实现景区内“零碳排”的目标。结果表明:(1)2018—2021年幸福里的净排放总量为92.53 tCO_(2)e、116.61 tCO_(2)e、587.85 tCO_(2)e、625.80 tCO_(2)e,民宿、餐饮等行业是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2018—2019年,能源活动的碳排放以车辆消耗的汽油为主,占58.49%、57.21%。2020—2021年,能源活动的碳排放结构发生转变,电力消费占主导地位,占68.73%、66.70%。(3)加大可再生能源建设,推广低碳交通、建筑节能、农业低碳、资源循环、林业碳汇等措施,预计可减少碳排放量743.64 tCO_(2)e/a。研究结果为景区碳排放核算、减碳实施路径及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赵鹏云 戢守峰 刘红玉 戢媛媛
针对易腐品供应网络易受意外中断影响而造成设施能力和运输距离不确定性问题,探讨了具有全球开放和共享特征的实物互联网(physical internet, PI)环境下易腐品低碳生产-路径协同优化策略。PI作为一种相互连接、共享和适应性强的创新物流系统,在增强易腐品供应网络弹性和减少碳足迹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基于易腐品的特殊性和PI的特征,构建基于情景的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为了求解模型,设计集成情景生成与缩减和改进Benders分解的混合求解方法。最后,以辽宁供销安邦海得食品供应网络为背景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算法的有效性。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PI在减少碳足迹和增强供应链弹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外,本文还对碳排放交易机制、设施能力损失、运输距离增加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本研究丰富了易腐品供应网络中低碳生产与路径协同优化的理论基础,也为物流企业应对不确定性和追求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严欣恬 李杨帆
为实现向可持续、净零排放和韧性社会过渡,亟需探索新的蓝碳融资路径,构建更加丰富的蓝碳融资模式,吸引更多潜在的投资者。梳理国内外蓝碳增汇的融资实践发现,目前蓝碳融资存在收益高度依赖碳交易、融资路径单一、蓝碳项目协同效益融资潜力长期被忽视等问题,严重阻碍蓝碳增汇项目的发展。从蓝碳生态系统的协同效益出发,分析蓝碳项目在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渔业栖息地、休闲娱乐方面的协同效益及国际上对蓝碳协同效益融资的前沿探索,提出将蓝碳协同效益纳入融资框架的新思路。建议开发“碳+协同效益”信用额的混合融资模式、结合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反哺蓝碳项目,以及建立基于协同效益的蓝碳融资机制网络来推动环境资源和效益的市场化,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田震
【目的】本文旨在从绩效视角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为评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和探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路径提供方法论支撑。【方法】基于协同效应“1+1>2”的绩效提高思路,在DEA框架下构造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评估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并基于情景分析对提升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进行比较。【结果】(1)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同时提高中国的大气污染排放绩效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达到了22.35%。(2)协同减排的增效作用在不同地区和省份间具有普遍性,2006—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分别为12.97%、36.27%、30.29%和37.77%,在全国30个样本省份中有28个省份存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3)情景分析表明,2015—2021年,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景下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较基准模型分别提升5.90%和5.64%,推进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的关键路径。【结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于统筹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意义重大,建议因地制宜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王灿 孙若水 张九天
碳中和愿景是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雄心目标,也是推动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碳中和的实现需要深刻的技术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变革,主要涉及零碳电力系统、低碳甚至零碳终端用能技术和负排放技术。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也依赖于各个部门的路径选择,特别是碳排放量大且脱碳难度高的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部门。同时,碳中和目标将对中国的经济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体系、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未来面向碳中和的政策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明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识别真正气候友好的清洁技术创新,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
关键词:
碳中和 低碳技术 低碳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仇保兴
从汉朝到唐朝,郑洛西地区一直是整个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现在郑洛西地区又面临着一个是否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成为"领头羊"的问题,这其中要打好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这个硬仗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我们的碳排放是一个生态阻击的话,中国的生态阻击总量是美国和欧盟的总和。美国等国家在2007年就已经碳达峰,但是达到碳中和的时间是很长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莹 黄颖利
碳中和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进一步推动人类发展模式的变更,因此分析国际碳中和实践的有益经验,可为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借鉴。本文首先梳理碳中和定义,厘清国家层面碳中和的概念,并介绍全球碳中和进展及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现实困境。其次,选取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为样本,提炼了利用政策和制度化引领碳中和、聚焦能源转型推动碳中和、发展清洁技术助力碳中和,以及多主体嵌入参与机制促进碳中和的实践经验。最后,得出中国碳中和路径启示:立足国家战略部署,建立碳中和法律法规、碳中和制度标准和碳中和试点政策;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细化的能源体系,制定能源转型行业表和时间表;充分运用市场激励手段,以“碳市场+碳税”组合方式促进生产者低碳转型,以“自愿碳市场+碳中和认证”方式促进消费者低碳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