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81)
2023(14435)
2022(12477)
2021(11789)
2020(9922)
2019(23243)
2018(23127)
2017(44499)
2016(24123)
2015(27282)
2014(27153)
2013(26655)
2012(24454)
2011(21938)
2010(22445)
2009(20796)
2008(19423)
2007(16918)
2006(14868)
2005(13024)
作者
(70642)
(58753)
(58234)
(55317)
(37298)
(28291)
(26368)
(23042)
(22371)
(20942)
(20172)
(19794)
(18588)
(18551)
(18173)
(18098)
(17467)
(17453)
(16802)
(16753)
(14672)
(14622)
(14343)
(13392)
(13239)
(13047)
(12988)
(12976)
(11906)
(11639)
学科
(94371)
经济(94269)
管理(67305)
(65241)
(55350)
企业(55350)
方法(44877)
数学(39146)
数学方法(38429)
中国(29057)
(27739)
金融(27737)
(25894)
银行(25846)
(24937)
(24428)
(23176)
(22338)
业经(21337)
地方(20379)
(19297)
理论(18186)
农业(16729)
(16203)
贸易(16186)
(15714)
(15688)
财务(15635)
财务管理(15605)
技术(15001)
机构
大学(339102)
学院(338684)
管理(133146)
(128286)
经济(125284)
理学(116028)
理学院(114690)
研究(112949)
管理学(112098)
管理学院(111531)
中国(87871)
科学(73336)
(72196)
(58605)
(58117)
(57612)
业大(53598)
研究所(53157)
中心(52242)
(48496)
财经(47202)
农业(46005)
北京(45553)
(44815)
师范(44363)
(42861)
(40806)
(40639)
经济学(37910)
技术(37054)
基金
项目(236604)
科学(185262)
基金(170900)
研究(169326)
(150496)
国家(149271)
科学基金(127497)
社会(103752)
社会科(98255)
社会科学(98224)
(93608)
基金项目(90793)
自然(85903)
自然科(83943)
自然科学(83922)
自然科学基金(82363)
(79534)
教育(78880)
资助(71497)
编号(69099)
成果(55861)
重点(53794)
(51115)
(50235)
(49560)
课题(48267)
创新(46193)
科研(45617)
计划(44095)
大学(43761)
期刊
(135797)
经济(135797)
研究(95266)
中国(63465)
学报(57929)
(53548)
科学(52400)
管理(47737)
大学(43178)
(42336)
学学(40824)
(39513)
金融(39513)
教育(39348)
农业(36682)
技术(29884)
业经(22386)
财经(22205)
经济研究(21278)
(18956)
(18830)
图书(17264)
科技(17242)
问题(17164)
理论(16592)
(16360)
技术经济(15993)
业大(15414)
实践(15349)
(15349)
共检索到488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冉洪伍  范继辉  黄菁  
冻融过程水热力耦合是寒区水文循环的重要内容,是寒区农业、建筑、生态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冻土冻融过程、水热力耦合机理研究进行了分析:目前对于水分迁移驱动力大多归结于土壤水势梯度,采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求解,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土体温度、土体形变以及土壤的物理特性指标。水热力耦合模型实现了水分、温度、应力之间的耦合,但是水分、温度、应力的变化对土壤特征参数的反馈机制并未体现;在多场作用下的分凝冰形成机理是解决土体冻胀的关键,对该问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目前主流的水动力学模型、刚性冰模型、热力学模型3类耦合模型在适用性和准确性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针对目前冻融过程水热力耦合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的构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邵军  李霁航  陆梅  张哲  李少辉  陈闽昆  曹润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够与大多数高等植物根系形成有益共生体,调控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文中综述国内外有关"AM真菌-根系-土壤"之间耦合的主要研究成果,揭示AM真菌调控植物生长与土壤修复的微生物机制,并展望AM菌根研究与应用的未来方向,旨在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AM真菌-根系"界面上的耦合,主要通过菌丝桥的形成,促进植物水、碳、氮及磷等物质的代谢过程,调控植物激素分泌、抗旱性、耐盐性、抗病性等生理生化过程,从而促进植物生长、调节同种或异种植物之间的竞争以及促进植物群落的演替与恢复;"AM真菌-土壤"界面上的耦合,能够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球囊霉素蛋白分泌以及增加土壤有机养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及活化土壤养分,调控土壤生物生态学过程,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因此,"AM真菌-根系-土壤-植物"之间形成的耦合作用,主要通过菌丝桥形成直接或间接地调控植物的物质代谢、抗性、种间和种内竞争以及土壤理化状况,并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进而调控植物生长及植被恢复与演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春友  龚元石  陆光明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与土壤水分条件关系的机理研究,建立了田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与作物生产耦合机理模型。该模型包括土壤水分运动子模型和作物生长发育子模型,分别模拟了棵间蒸发、根系吸水、生育期、光合、呼吸、同化物分配、根系生长、叶面积增长、产量形成等过程。用1995-10~1996-06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土壤水分运动与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耦合关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健  吕一河  
土壤水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水文循环的核心,控制着最基本的陆地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土壤水分动态是研究水文过程和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相互作用及反馈必不可少的一环,是一系列水文、气候和生态过程非线性动态作用的结果。因此,土壤水分动态表现为脉动、无规律和随机的过程,对其研究需要随机方法。本文综述了基于土壤水分平衡的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拟的研究进展,主要关注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的分类比较和适用性。希望能为国内生态水文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促进对水文循环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更好的理解,最终有助于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兴瑶  夏军  张橹  
土壤水是联系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纽带,且土壤水分动态表现出明显的随机属性。所以土壤水分随机模拟逐渐成为当前生态水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土壤水分随机模拟研究是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水分传输机理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随机模型的内涵,对当前典型的土壤水分随机动态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Milly模型(Step model)、Porporato模型(Linear Model)、Shuttleworth andEllis模型(Ramp Model)、Rodriguez模型、Laio模型,并对这些模型在土壤水平衡分析中...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尚松浩  
土壤墒情预报是在土壤水分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对农田耕作层土壤水分的增长和消退程度所进行的预报。墒情预报是灌溉预报的基础 ,对于水资源短缺条件下农田水分的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墒情预报模型可以分为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性模型两大类 ,其中确定性模型包括水量平衡模型、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水分传输模型、SPAC水热耦合传输模型等 ,随机性模型包括数理统计模型 (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随机水量平衡模型与随机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等。本文对各类墒情预报模型进行比较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蕊  王中根  夏军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换及其过程耦合模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评价的基础。本文归纳了国内外16种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并根据耦合模型的特点和耦合方式,划分了三类耦合类型,即:紧密耦合型、半松散耦合型和松散耦合型。对其中比较典型的"四水"转化模型、SWATMOD、MIKE-SHE、MODBRANCH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不同耦合模型的优缺点,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拟研究提供了很好参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巫东堂  韩雄  焦晓燕  陈明昌  陈阳  
对水分胁迫下农田土壤水分蒸散模型进行了研究,在水分胁迫下实际蒸散量(ET)与潜在蒸散量(ETm)之间关系为:ET=K_W·ET_M,K_W与根层土壤有效水含量具有直线相关性.模型中考虑根系分布的影响,能明显提高模型精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方晰  陈婵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主要养分元素,且N、P循环间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系统地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及其耦合关系随植被恢复的变化,准确揭示土壤N、P有效性及其供应能力随植被恢复的演变规律和机制,对促进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制定科学有效的N、P管理措施,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植被恢复过程土壤N、P积累转化,土壤N、P耦合与平衡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述,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土壤N、P各形态含量及其组成比例随植被恢复而变化,但由于植物生长规律、养分利用策略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土壤(包括微生物)N、P积累转化随植被恢复变化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土壤N、P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肥试验方面,有关随植被恢复土壤N、P积累转化过程中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演变规律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过程及其耦合关系受到植被因子(凋落物、根系及其分泌物)和土壤因子(理化性质、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气候区、不同土壤类型森林生态系统P循环及其调控机制;随植被恢复和全球变化,土壤N、P限制格局是否发生改变,N、P耦合与平衡关系趋于加强或解耦;建立和完善有效预测N、P循环功能耦合的综合模型,特别是将N、P循环间的耦合关系与C循环功能联系起来的模型等不仅是当前森林土壤养分科学管理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未来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管理的研究热点。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佳琪   张晗   朱志明  
旋转摩擦焊作为一种固相焊接方法,能够实现同种或异种材料的高质量连接,国内外均开展了广泛研究和应用。旋转摩擦焊接头性能主要取决于焊接过程中的热、力过程,其热力耦合行为是探明旋转摩擦焊机理、开展新工艺研究和参数优化的重要依据,但目前仍未形成统一理论。该文总结了旋转摩擦焊热力耦合行为的研究进展,包括摩擦机制和产热理论、材料黏塑性模型以及焊接过程热力耦合的解析求解方法;介绍了相关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情况,在热传导数值模型的基础上,以有限元方法为主,发展出了多尺度多物理场仿真技术和应用神经网络的焊接工艺预测方法。目前旋转摩擦焊模拟仿真面临的挑战在于提高数值模拟技术的建模效率和模型准确性,同时降低计算成本。进一步深入探索焊接机理或引入多种计算手段是未来旋转摩擦焊模拟仿真的发展方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强  孙向阳   张广才  
论述了国内外在土壤水分入渗方程模拟、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和SPAC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沙地水分研究所采用的主要观点由形态学观点转到了能态学观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数值模拟得以广泛的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邵晓梅,严昌荣,徐振剑  
土壤水分是土地持续利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的基础,土壤水分的监测与模拟已经成为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在土壤水分监测、空间变异和预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土壤水分研究的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目前,“3S”技术在土壤水分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实现土壤水分监测的实时化、网络化,以及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而国内同类工作相对滞后;地统计学理论已被广泛用于分析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但多局限于相对小的空间尺度,对大尺度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及其变异性研究还有待深入;已有模拟模型各有长处与不足,以“3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为手段,应用非参数化方法建立综合性的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将是土壤水分模拟发展的主要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蔡强国,刘纪根  
土壤侵蚀模型作为了解土壤侵蚀过程与强度,掌握土地资源发展动态,指导人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管理和维持人类长期生存环境的重要技术工具,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总结了中国土壤侵蚀模型的主要成果,对经验统计模型、物理成因模型、国外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总结和评价中国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土壤侵蚀模型应该注重的发展方向:(1)注重土壤侵蚀模型的理论研究,将从以侵蚀因子为基础的侵蚀预报向侵蚀过程的量化研究和理论完善,研究各侵蚀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侵蚀过程的影响,泥沙在复杂坡面以及不同流域尺度间的分散、输移和沉积作用;(2)加强对重力侵蚀、洞穴侵蚀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大中流域侵蚀模型的研究;(3)充分利用先进的RS、GIS技术,为侵蚀模型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源,以利于对土壤侵蚀模型的检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廖凯华  吕立刚  
东南湿润区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困扰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尤其近些年来,在政府鼓励和市场推动双重作用下,丘陵山区的开发力度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竹林被开发为经济型用地(如茶园)。但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下垫面土壤孔隙结构和土壤水文过程,从而极大地影响着营养盐随土壤水分的迁移和转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太湖流域丘陵区坡面土壤水文过程物理机制及模拟研究"的资助下,在以下3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不同土地利用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2)坡面水文过程与水量平衡;(3)坡面土壤水文过程影响机制。目前对太湖流域丘陵区土壤水文过程研究虽取得一些进展,但其影响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上述成果的取得以及未来的持续探索,对于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与流域面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进而为推动我国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学刚  方创琳  李君  刘海猛  张蔷  
按照地理学科发展趋势,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将由定量描述转入动态模拟。目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呈现多元化。论文系统梳理了其中4类常见的动态模拟模型,包括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以及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复合模型。主要结论如下:系统动力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复杂系统、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单要素耦合的动态模拟之中,但存在空间解释不足以及忽视系统自适应性等问题;人工智能算法(ANN和BN)在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系统或不确定性系统模拟中具有显著优势,并被应用于城市扩张、环境变化、资源需求以及生态脆弱性的识别之中,但应用面相对狭窄且限制条件偏多;土地利用变化模型(CLUE/CLUE-S、CA和MAS)局限于从土地城镇化视角模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基于多模型集成的复合模型实现了各模型之间的优势互补,已成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发展趋势。今后,应从技术和理论2个层面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并加强对微观过程的模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