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68)
2023(12452)
2022(10833)
2021(10028)
2020(8398)
2019(19412)
2018(18977)
2017(36166)
2016(19914)
2015(22436)
2014(22403)
2013(22182)
2012(20157)
2011(18120)
2010(17787)
2009(16214)
2008(15748)
2007(13675)
2006(11841)
2005(10146)
作者
(59920)
(49430)
(49048)
(46675)
(31475)
(24011)
(22330)
(19716)
(18982)
(17698)
(17067)
(16642)
(15730)
(15683)
(15351)
(15257)
(14987)
(14796)
(14190)
(14099)
(12519)
(12004)
(12003)
(11305)
(11102)
(11054)
(11011)
(10822)
(10030)
(9892)
学科
(77541)
经济(77459)
管理(59847)
(55723)
(47661)
企业(47661)
方法(38449)
数学(33344)
数学方法(32879)
(19617)
中国(19560)
(19350)
(18800)
业经(17393)
地方(15864)
理论(13458)
(13201)
贸易(13192)
(13133)
农业(13125)
(12966)
财务(12896)
财务管理(12866)
(12792)
环境(12641)
(12335)
企业财务(12202)
技术(12154)
(11147)
教育(10674)
机构
大学(282267)
学院(279687)
管理(113714)
(105051)
经济(102633)
理学(99078)
理学院(97985)
管理学(96079)
管理学院(95631)
研究(95064)
中国(68486)
科学(63137)
(61578)
(49468)
(48503)
(46377)
业大(46304)
研究所(44715)
中心(42630)
(39823)
农业(39200)
北京(38798)
财经(37544)
(36676)
师范(36238)
(35444)
(34148)
(32613)
技术(31058)
经济学(29663)
基金
项目(200999)
科学(156576)
基金(144508)
研究(142206)
(127980)
国家(126967)
科学基金(108251)
社会(86940)
社会科(82310)
社会科学(82285)
(79591)
基金项目(76655)
自然(73727)
自然科(71985)
自然科学(71963)
自然科学基金(70634)
(67463)
教育(65036)
资助(60736)
编号(57470)
成果(45523)
重点(45140)
(43153)
(42413)
(41316)
课题(40028)
科研(39095)
创新(38562)
计划(38394)
大学(36437)
期刊
(110747)
经济(110747)
研究(79738)
中国(51991)
学报(49559)
科学(44188)
(43356)
管理(40995)
大学(36583)
学学(34366)
(34169)
教育(32018)
农业(30829)
技术(25438)
(19033)
金融(19033)
业经(18420)
经济研究(17809)
财经(16964)
(16443)
图书(15786)
科技(14784)
(14328)
技术经济(13997)
问题(13781)
理论(13710)
(13316)
业大(13234)
实践(12782)
(12782)
共检索到3989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玉洵  许少斌  李惠芳  林子华  叶露  梅红  
由卫生部计财司综合评价处、防疫司计划免疫处和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经济教研室共同合作开展的“冷链关键设备质量评价和损耗预测”的课题研究工作,历时2年,已经完成。该课题研究报告(包括总报告及分专题报告)在掌握大量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对冷链关键设备的购置、配套、使用、耗损、维修及费用等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对策。此项研究成果不仅为今后如何有效使用和管理冷链系统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决策依据,也为各地如何开展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思路。该课题分报告共有12部分:1。《冷链关键设备质量评价和耗损预测》课题概述;2.计划免疫冷链关键设备分布及基本情况;3.计划免疫经费现状分析;4.设备质量分析理论;5.设备寿命有关评价指标的估计方法;6.冷链运输车辆运转现状分析;7.冷藏车可靠性分析与探讨;8.冷链工具车质量分析和大修预测;9.冷链运输工具车的可靠性分析;10.冷链工具车的大修和报废率分析;11.冷链速冻器运转现状分析;12.冷链维修现状的调查和对策。本刊选发其中两部分,以飨读者。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杜琛  李怡靖  
针对冷链物流企业配送问题,提出了同时考虑客户满意度和配送车辆的油耗、制冷消耗及货物本身随时间推移造成的损坏在内的损耗成本的数学模型,并结合高德地图提供的交通拥堵延时指数来描述实际交通路况以分析实际行驶时间。利用改进了邻域解产生方法的模拟退火算法对昆明某农贸市场的配送计划进行了求解,设计了两个对照实验,分别对原方案与只考虑损耗成本的方案、以损耗成本为目标的方案与最短路径为目标的方案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模型与算法在提高客户满意度和降低损耗成本上的效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牟进进  朱捷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浪费严重,不仅白白消耗了大量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同时也降低了农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从冷链库存量、冷链保管、运输与配送时间、冷链投资、温度控制等角度梳理分析冷链农产品变质损耗的影响因素,指出控制冷链农产品变质损耗的发展趋向。最后基于新旧动能转化视角,从四方面提出控制农产品变质损耗的发展对策:进一步揭示生鲜品变质损耗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为冷链物流实践提供支撑;利用大数据和运筹学技术,对生鲜品需求和库存配送作出科学预测和优化决策;加大仓储保鲜和冷链配送投入,延长保鲜期并减缓腐损率;采用专业的仓储配送中心,在联盟合作中实现节能降耗和互利共赢。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冯颖  吴茜  余云龙  
在生产商占据主导地位且零售商承担物流服务成本的两级供应链中,同时考虑生鲜农产品的实体损耗和价值损耗,建立了物流服务水平影响产品供给率与产品新鲜度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加入利益共享与成本共担契约的分散决策下期望利润之和等于集中决策下系统最优期望利润,可实现供应链协调,该契约实质是在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将系统最优期望利润进行分配。通过数值模拟验证契约的可行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枉山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高效、先进、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不断扩大,设备无形损耗问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设备的无形损耗,也称设备的精神磨损。它是在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的情况下,采
[期刊] 预测  [作者] 王婧  陈旭  
本文针对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的双重损耗,引入期权合同研究单周期两阶段供应链订货策略模型。首先假设市场需求受产品新鲜度影响,然后通过建模得到无期权、有期权时的零售商最优订货策略和供应商最优运送策略。通过比较,得到无期权时零售商最优产品订货量大于有期权时的最优产品订货量,小于有期权时的最优总订货量;有期权时零售商最大期望利润大于无期权时的最大期望利润;供应商成本控制下的最大期望利润大于无期权时的最大期望利润。最后由数值实验得到:供应商的最大期望利润与产品损耗率成反比、与产品批发价成正比。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罗艺  骆永菊  
考虑流通损耗并结合期权合约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订货与供应策略问题。首先对研究问题给出了相关假设和参数界定,从而为基于零售商和供应商最大期望利润构建相关订货和供应模型准备了条件,接着重点对比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设计中有无期权合约两种情况下的零售商订货与供应商供应策略问题,从而得出了期权合约对农产品供应链订货与供应决策的关系及影响力,最后结合算例对模型中所推导出来的结论进行了检验和实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敏  卢士军  程广燕  
[目的]为研究我国马铃薯在收获环节实物和价值损耗情况,从而针对性提出马铃薯在收获环节的降损措施,课题组在马铃薯主产区甘肃省和内蒙古进行实地调研。[方法]文章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如算术平均值、加权平均值等计算实物损耗量和实物损耗率,并从成本损失和收益损失两个层面计算价值损耗,通过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调研结果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马铃薯在收获环节的实物损耗率为5.12%,机械收获马铃薯的实物损耗率为4.35%,人工收获马铃薯的实物损耗率为6.10%。尽管机械收获马铃薯的生产总成本高于人工收获,但是机械收获的实物损耗率低于人工收获,导致机械收获的价值损耗同样小于人工收获。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由于收获环节的损耗造成的收益损失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5.41%。[结论]通过推广机械收获可以降低1.75%的损耗率,加大农民的培训可以降低0.87%的损耗率,扩大种植规模可以降低0.75%的损耗率,共可以降低3.37%的损耗率,从而增加马铃薯供给量和农民收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胥卫平  赵晓华  
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源损耗价值核算的基本理论,构建了资源损耗使用者成本现金流量模型(cash flow model,CFM),并对其理论及计算方法思路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介绍了净租金计算方法,说明了资源损耗价值核算理论的应用问题,并以西安市地热资源为例计算其损耗价值,由此得出了相关结论。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刘远  郝晶晶  应洪斌  
为了降低非预期生产急件对关键设备正常生产活动的冲击,保证生产计划的稳定性,研究了关键设备的应急生产缓冲设计问题,为生产管理者合理地确定预留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排队理论,分析了生产急件到达和处理活动,证明其属于一类负指数随机过程,揭示了生产状态的动态转移规律和实现条件;将关键设备组的急件加工过程描述为一类GERT(graphic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ology)模型,测算状态转移过程的状态转移参数和矩母函数;结合梅森公式,设计系统状态稳态概率的求解方法,分析关键设备生产缓冲与稳态概率之间的关系,探寻其定量化表征。通过某研究院加工中心设备组的案例研究,发现关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洪联英   刘栩君  
文章利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从契约不完全视角探讨关键设备进口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阐释了关系专用性投资在两者之间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在契约不完备和关系专用性投资存在情形下,关键设备进口会抑制企业技术创新;但当增加准供应商市场厚度时,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得到提高。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关系专用性投资尤其是无形资产专用性投资不足是造成当前中国企业过度依赖关键设备进口和长期技术创新能力递减的根源。此外,当交易面临较高的进口来源国政策不确定性以及与进口来源国交易更加频繁时,企业进口关键设备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得以有效缓解。这表明,政府在注重“扩进口”与“促创新”政策中,要注重无形资产专用性投资的投入与培训,避免过分依赖进口关键设备而陷入技术卡脖子境地。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夏唐斌  奚立峰  李斯克  
以港口起重机械为对象,在为振华港机建立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决策流程框架下,对所涉及的维修方式进行研究优化。结合故障率调整因子,探索了按有效度最大的原则确定港口机械的最佳预防维修周期的算法;基于P-F间隔,提出了基于RCM的状态维修检测周期算法。最后,开发了可靠性维护系统,通过程序开发,实现各项功能模块。为企业的设备维护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薛晓伟  
我国国内储蓄①1991~1994年约为22~27%,并且存在外贸盈余和引进大量外资。按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国内储蓄率达到12%即可实现经济起飞。按理说,我国不属于资金“短缺”的国家,但令人费解的是我国企业却普遍资金紧张。这种现象是需要认真解释的。社...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曲永义   杨志浩  
关键设备“稳供给”是开放视域下保障中国经济安全运行的迫切之需。特征事实分析表明,近年来全球关键设备供给呈紧缩态势,部分国家对华关键设备出口收紧。在构建全球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基础上,本文借助企业微观数据考察了区域贸易协定网络中心度对关键设备进口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提升企业在全球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中心度,显著扩大了企业的关键设备进口。使用混淆变量的影响阈值检验和工具变量等方法缓解内生性问题,结论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区域贸易协定网络中心度通过商品贸易网络和风险规避机制,促进关键设备进口。拓展分析发现,对于国家双边关系敏感性高、国际供应链依赖大或处于非对外开放高地的企业而言,提升区域贸易协定网络中心度引致的关键设备进口促进效应更大;国内供应链创新不足是导致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重要原因,提升区域贸易协定网络中心度有助于培育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助力实现关键设备国产替代。本文研究了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对关键设备进口的影响,为统筹开放与安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政策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士军  刘晓洁  薛莉  唐振闯  刘刚  程广燕  
【目的】对我国水稻全产业链损耗及浪费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分析产生损耗和浪费的主要原因,提出稻谷减损策略,为制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方法,对我国稻谷主产区(四省八县)进行全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收获后处理、贮藏、加工、流通和消费等6个环节)实地调研。【结果】从全产业链来看,水稻损耗和浪费率合计为13.64%,其中全产业链损耗率为8.42%,收割、收获后处理、贮藏、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标准化损耗率分别为2.84%、1.85%、1.21%、1.73%、0.79%,消费端浪费率为5.22%。损耗和浪费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分别满足145.5万人、90.4万人一年的大米需求。【结论】我国水稻全产业链损耗处于较高水平,亟需制定有效的减损措施,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粮食供给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