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22)
- 2023(6547)
- 2022(5444)
- 2021(4891)
- 2020(4041)
- 2019(8963)
- 2018(8569)
- 2017(15855)
- 2016(8764)
- 2015(9457)
- 2014(8960)
- 2013(8797)
- 2012(8246)
- 2011(7382)
- 2010(7141)
- 2009(6477)
- 2008(6301)
- 2007(5451)
- 2006(4768)
- 2005(4146)
- 学科
- 济(32639)
- 经济(32593)
- 管理(23857)
- 业(23680)
- 企(17947)
- 企业(17947)
- 方法(15513)
- 数学(13982)
- 数学方法(13859)
- 农(10349)
- 学(9576)
- 贸(9040)
- 贸易(9039)
- 财(8949)
- 易(8849)
- 中国(8563)
- 业经(7321)
- 农业(6766)
- 制(5879)
- 技术(5644)
- 环境(5613)
- 务(5339)
- 财务(5336)
- 地方(5331)
- 财务管理(5322)
- 企业财务(5065)
- 银(4871)
- 银行(4819)
- 融(4816)
- 金融(4815)
- 机构
- 大学(127410)
- 学院(125269)
- 济(50166)
- 经济(49294)
- 研究(48531)
- 管理(45317)
- 理学(40365)
- 理学院(39847)
- 管理学(38937)
- 管理学院(38753)
- 农(35713)
- 中国(34604)
- 科学(34558)
- 农业(28958)
- 业大(27628)
- 京(27275)
- 所(26849)
- 研究所(25170)
- 中心(21141)
- 财(20355)
- 农业大学(19203)
- 江(18080)
- 院(17642)
- 财经(16774)
- 北京(16741)
- 省(16210)
- 科学院(15905)
- 室(15827)
- 业(15522)
- 经(15469)
- 基金
- 项目(94544)
- 科学(72854)
- 基金(70059)
- 家(66633)
- 国家(66100)
- 研究(57995)
- 科学基金(54222)
- 自然(39055)
- 自然科(38184)
- 自然科学(38167)
- 社会(37626)
- 自然科学基金(37545)
- 基金项目(37527)
- 省(36501)
- 社会科(35695)
- 社会科学(35683)
- 划(32303)
- 资助(28127)
- 教育(25551)
- 重点(21982)
- 计划(21525)
- 编号(20168)
- 部(20062)
- 发(20028)
- 创(20022)
- 科技(19691)
- 科研(19446)
- 创新(18828)
- 业(18699)
- 农(16925)
共检索到176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 涛 刘敬科 赵思明 熊善柏
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原料,通过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TAV)和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2种滋味表征方法,研究冷藏和热加工对鲢肌肉中滋味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鲢肌肉中主要滋味活性物质是谷氨酸(Glu)、组氨酸(His)、肌苷酸(IMP)、钾和钠。在5℃冷藏过程中,IMP含量迅速下降,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x)和Glu含量增加,His、K、Na含量基本不变。新鲜鲢肌肉在100 ℃加热30 min后,IMP含量迅速降低,而其他滋味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相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丹 刘敬科 孔进喜 熊善柏 赵思明
以1.0~3.0 kg/尾的鲢为材料,通过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TAV)和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2种滋味表征方法,研究加热对不同体质量鲢肌肉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体质量鲢肌肉游离氨基酸以牛磺酸(Tau)、组氨酸(His)、甘氨酸(Gly)为主,加热导致鲢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鲢肌肉中组氨酸(His)贡献的苦味明显,谷氨酸(Glu)对鲜味有所贡献,甘氨酸(Gly)和丙氨酸(Ala)对甜味有所贡献。不同体质量鲢肌肉中的核苷酸类物质以肌苷酸(IMP)和肌苷(HxR)为主,加热对鲢肌肉中核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山 贺稚非 肖夏 李洪军
【目的】探讨不同热加工处理后伊拉兔肌内磷脂在冷藏期间的动态变化,为伊拉兔肉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伊拉兔背部最长肌为原料,用3种不同的热加工方式(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各样品在0—9 d冷藏期间肌内磷脂的含量,并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此外,将主要8个设计因子(原料、3种热加工方式和4个贮藏时期)作为X变量,以肌内磷脂脂肪酸作为Y变量,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R)对伊拉兔的肌内磷脂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0—9 d冷藏期间,经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处理后伊拉兔的肌内磷脂含量(干重%)均有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6—9...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涛 刘敬科 赵思明 熊善柏
以鲢(Hypohthalmichthyx titrix)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研究冷藏和加热对鲢肌肉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鲜鲢肌肉中总共检测到2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括5种醇、7种醛、3种酮和11种碳氢类化合物,1-辛烯-3-醇和乙醛分别为主要的醇类和醛类风味活性物质。鱼肉在5℃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逐渐减少。新鲜鱼肉在100℃加热30min后,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沈妮 吴甜甜 李苑 江杨阳 陈士国 胡亚芹
选取蛋白丰富、营养价值高的舟山大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分别置于0℃和4℃冷藏条件下贮藏15 d,通过测定肌原纤维蛋白TCA可溶性肽含量、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等一系列可表征带鱼品质变化的理化指标,同时结合全溶性蛋白、水溶性蛋白和高盐溶性蛋白的电泳图,观察低温冷藏对带鱼肌肉蛋白的影响,比较2种贮藏温度下鱼肉蛋白的氧化变性以及降解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0℃和4℃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TCA可溶性肽含量从1.446μmol/g分别升至6.717和7.595μmol/g,巯基含量从38.15μmol/g MP降至35.82和30.36μmol/g MP,Ca~(2+)-ATPase活性从0.99 U/mg prot下降至0.092和0.134 U/mg prot,Mg~(2+)-ATPase活性从0.76 U/mg prot下降至0.199和0.125 U/mg prot,表面疏水性先上升后下降,但数值都高于新鲜样。这一系列理化指标数值的改变,反映了0℃和4℃这2种冷藏条件不利于带鱼长期的贮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带鱼的蛋白氧化致使其新鲜度和品质都遭到破坏,散发出异味,以至于无法食用。从微观结构来看,带鱼肌肉的全溶性蛋白和水溶性蛋白基本没有变化,但肌原纤维蛋白逐渐降解,也是导致鱼肉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相对于4℃冷藏条件,相同的贮藏天数,0℃冷藏条件下带鱼蛋白降解速率较慢,鱼肉腐败程度较低。
关键词:
带鱼 冷藏 肌原纤维蛋白 理化指标 降解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礼娜 林洪 刘一璇 李钰金 李振兴
选取煮(100℃)、蒸(100℃)、高压(121℃,0.1 MPa)这3种常见热加工方法,分别处理刀额新对虾不同的时间,通过检测总可溶性蛋白、主要过敏原含量和免疫活性的变化,分析3种热加工方式对虾类过敏原免疫活性的影响,并通过质地剖面分析,研究虾肉经过处理后组织结构的变化。经过3种热处理后,分子量为36 ku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仍然存在,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其免疫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压对免疫活性的降低程度最大,30 min时免疫活性降低了97%;在25~35 ku区域出现一条新的IgE结合蛋白。质构分析结果显示,经过高压热处理后,虾肉的硬度和咀嚼度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口感变差。结果表明:热高压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楚君 范方媛 龚淑英 郭昊蔚 李春霖 纵榜正
【目的】比较10个我国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样品的滋味特征,对红茶中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建立红茶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临沂红茶、湖北红安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河南信阳红茶、浙江绍兴红茶、湖南古丈红茶、福建武夷山红茶、贵州普安红茶、四川雅安红茶、云南凤庆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其茶汤滋味进行描述分析并比较差异。采用红茶色素系统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茶样中的茶叶色素、儿茶素单体、生物碱类、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类、黄酮醇苷类、可溶性糖总量和有机酸类等总计65种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所有测得的生化组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种红茶样品分类后分别进行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0个典型红茶产区的代表性茶样间滋味特征差异明显,产自云南、贵州的两个大叶种红茶的茶汤滋味呈现出"醇厚鲜爽"的特点,其余8个中小叶种红茶样品的滋味以清鲜型为主。对10个样品中的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大叶种红茶与中小叶种红茶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到很好的区分,前者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清鲜型滋味特征的中小叶种红茶被分为了两类,分析其滋味特征发现,其中鲜度更高的山东临沂红茶、安徽祁门红茶和浙江绍兴红茶3个茶样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较高。结合分析样品在第一、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及主要滋味物质的影响因子发现,富马酸、儿茶素总量、Myr-3-O-glu、茶碱、可可碱和茶黄素等滋味物质对样品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有较大正向影响,滋味特征为醇厚型的两个大叶型红茶中这些物质含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了7.6、554、1.3、7.9、205和15μg?mL~(-1),与中小叶种红茶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两个山柰酚三糖苷及黄酮醇苷总量则与第一主成分得分呈较强的负相关,在中小叶种红茶样品中含量较高。湖北红安红茶的黄酮醇苷总含量最大,达到80μg?mL~(-1),约为大叶种红茶的4倍;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与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呈较强的正相关。鲜度较高的1、3、5号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了300μg?mL~(-1)左右。【结论】我国10个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的滋味特征差异明显,大叶种红茶呈现"醇厚鲜爽"的滋味特征,中小叶种红茶的滋味则以清鲜型为主。儿茶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物质为醇厚型红茶中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而"清鲜"滋味特征主要由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造成。
关键词:
红茶 呈味物质 贡献作用 主成分分析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苏辛
从事所谓非正规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或者说非正规高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都会有些滋味特别的酸甜苦辣。尽管他们也都拥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甚至曾被称为高等教育"特种部队",长期以来事实上却是个在相当程度上被边缘化的群体。这恐怕与早就有学者指出的,制约非正规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或者"制度性歧视"直接相关。"两条腿走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但"正规"和"非正规"这两条腿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境遇"实在大相径庭。我国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理由期待情况将会发生变化,但真正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可能并不容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建友 孙蕾 周广成 费溧锋 潘佳昕 崔蓬勃 吕飞 丁玉庭
为研究大黄鱼冷藏期间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以色差值、质构、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感官评分等鲜度指标判断鱼肉品质,并结合肌肉蛋白质中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蛋白质分子量以及粒径分布等蛋白质生化特性指标,分析大黄鱼4 ℃冷藏10 d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冷藏期间大黄鱼肌肉的L~(*),a~(*)和W值下降,b~(*)值上升;鱼肉咀嚼性、黏着性和硬度下降;TVB-N由(4.42±0.21) mg/100 g增至(38.46±0.87) mg/100 g,并于第8天达二级鲜度标准,感官评分第8天不可接受。冷藏期间大黄鱼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小幅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由(159.36±6.51) mg/g降至(91.99±13.82) 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2.27%,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由(33.68±2.13) mg/g降至(17.57±0.70) 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7.77%;盐溶性蛋白质的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3.95±0.04) mol/10~(5) g pro降至(1.08±0.13) mol/10~(5) g pro、(1.08±0.04) nmol/mg升至(3.94±0.43) nmol/mg,水溶性蛋白质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4.74±0.17) mol/10~(5) g pro降至(2.66±0.15)mol/10~(5) g pro、(0.21±0.14) nmol/mg升至(2.67±0.25)nmol/mg;盐溶性蛋白质粒径在冷藏第0~8天,由(203.32±5.44) nm增大至(425.40±8.63) nm,8天后降至(317.03±1.20) nm,水溶性蛋白质粒径从(190.80±0.30) nm降至(144.23±1.32) nm;SDS-PAGE电泳证明30 ku左右产生新的蛋白质条带且蛋白质量有一定程度减少。研究结果表明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生化特性与新鲜度有良好相关性,其中水溶性蛋白质相关性更好。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洪烛
邓友梅在北京接待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她是来重温城南旧事的),问这位背井离乡数十年的“小英子”,有什么事需要帮忙。林女士的要求很简单:“别的事没有,就想叫你领我去喝豆汁。”邓友梅想这还不好说嘛,立马就领她去了。先品尝其他小吃时,林海音还挺谦逊、挺稳重,可等豆汁一上来,她老人家显出真性情了,一口气喝了六碗还想要,吓得主人赶忙挡驾:“留点明天再喝吧您哪,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潘晓炀 杨林莘 王晓燕 金银哲 程裕东
以南极磷虾虾(Euphausia superba)肉糜为原料,通过测定南极磷虾虾肉糜在反复冷冻和解冻过程中ATP及其关联产物、游离氨基酸等的变化,分析冻融循环对虾肉糜滋味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南极磷虾虾肉糜的ATP及其关联产物降解加剧,呈鲜味的核苷酸含量逐渐减少,呈苦味的核苷酸含量逐渐增加。1次冻融对应的鲜味苦味比为3.32;2次及以上的冻融循环会造成鲜苦比的显著降低(P<0.05),同时K值迅速增大,表明鲜度发生大幅下降;3次冻融循环后,K值显著增大(P<0.05);4次冻融对应的K值为(86.88±3.58)%,南极磷虾虾肉糜已不新鲜。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导致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增加,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比例逐渐减小,苦味氨基酸的比例逐渐增大,导致虾肉糜的滋味进一步劣化。研究表明,冻融循环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可较好地保持南极磷虾虾肉糜的滋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郭振 梁拥军 杨广
为了解改变水体盐度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肌肉营养价值和呈味的影响,以生长于淡水中的吉富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逐步增加水体盐度,检测盐度分别达到18和36后鱼体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变化。结果显示:盐度改变能明显影响罗非鱼肌肉内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及脂肪酸的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盐度调整完成后的第2 d,盐度为18和36的处理组鱼肉中氨基酸总量(TAA)分别为18.66%和19.54%,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90.85和93.45,明显高于对照组(TAA为17.62%,EAAI为87.72),鲜味氨基酸...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文娟 汪水平 刘云 冉鹏飞 牛坤
以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作为肌肉鲜度的评定指标,研究在冷藏(4℃)和冷冻(-18℃)条件下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背部和腹部肌肉鲜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贮存过程中,鲢背部和腹部肌肉的TVB-N和TBA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在4℃条件下,鲢肌肉一级鲜度的保质期为27~38 h,二级鲜度为51~65 h,到81~88 h腐败变质;在-18℃条件下,鲢肌肉一级鲜度的保质期为11~18 d,二级鲜度为36~43 d,到73~77 d腐败变质;在同一贮存时间,腹部肌肉的TVB-N和TBA均高于背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慧慧 李红卫 韩涛 王宗义 陈璧州
以白熟期冬枣为试材,对其冷藏期间果皮和果肉抗氧化物质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测定,并采用HPLC-MS定性定量检测果皮中4种形态酚(游离酚、酯化酚、苷化酚和结合酚)含量的变化,分析果皮和果肉抗氧化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的关系及其主要形态酚酸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果肉的总酚、类黄酮和抗坏血酸的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均先升后降;而果皮中总酚、类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则持续下降;贮藏期间果皮中总酚、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始终极显著高于果肉(P<0.01)。相关分析表明:果皮中除花青素外的活性成分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均显著相关,其抗氧化能力也极显著高于果肉(P<0.01)。贮...
关键词:
冬枣 冷藏 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宁海花 孔姗姗 褚福于 刘志杰 宋益善 赖克强
探究煮制、油炸、烤制3种热加工方式对翼柄柔鱼(Sthenoteuthispteropus)色泽、质构、硫代巴比妥酸值、生物胺及挥发性组分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加工处理后,翼柄柔鱼色泽发生明显改变,油炸处理组色泽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性显著;鱿鱼的硬度和咀嚼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煮制与其他处理组相比,弹性存在显著差异;样品经不同热加工方式后的氧化程度大小:煮制>油炸>烤制。热加工对6种生物胺的影响存在差异:亚精胺、酪胺及精胺总体含量较低,差异不显著;生鲜鱿鱼中组胺含量为(3.23±0.20)mg/kg,经热加工分别增加了1.29倍(煮制)、3.68倍(油炸)、2.89倍(烤制)。采用SPME-GC-MS方法对生鲜、煮制、油炸、烤制翼柄柔鱼进行挥发性化合物检验,分别检出46、52、61、70种挥发性化合物。不同热加工方对翼柄柔鱼色泽、质地、风味等食用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鱿鱼的热加工提供了理论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