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15)
- 2023(6309)
- 2022(5239)
- 2021(4741)
- 2020(3921)
- 2019(8645)
- 2018(8227)
- 2017(15399)
- 2016(8582)
- 2015(9179)
- 2014(8908)
- 2013(8623)
- 2012(8022)
- 2011(7216)
- 2010(7334)
- 2009(6451)
- 2008(6547)
- 2007(5514)
- 2006(4846)
- 2005(4077)
- 学科
- 济(31963)
- 经济(31920)
- 管理(23981)
- 业(23803)
- 企(18390)
- 企业(18390)
- 方法(15205)
- 数学(13492)
- 数学方法(13333)
- 农(9831)
- 学(9220)
- 财(8827)
- 中国(8077)
- 贸(7939)
- 贸易(7939)
- 易(7725)
- 业经(7336)
- 农业(6770)
- 制(5785)
- 技术(5600)
- 环境(5587)
- 务(5519)
- 财务(5506)
- 财务管理(5498)
- 企业财务(5249)
- 地方(5244)
- 银(5170)
- 银行(5125)
- 融(5034)
- 金融(5032)
- 机构
- 大学(128976)
- 学院(126669)
- 济(49244)
- 经济(48437)
- 管理(47018)
- 研究(45982)
- 理学(42061)
- 理学院(41490)
- 管理学(40597)
- 管理学院(40387)
- 科学(32454)
- 中国(32382)
- 农(32141)
- 京(26745)
- 农业(26004)
- 业大(25975)
- 所(25092)
- 研究所(23631)
- 财(20888)
- 中心(19850)
- 江(18074)
- 农业大学(17655)
- 财经(17564)
- 院(16343)
- 范(16175)
- 经(16147)
- 北京(16083)
- 师范(15838)
- 经济学(15208)
- 科学院(14781)
- 基金
- 项目(94170)
- 科学(73526)
- 基金(70442)
- 家(65760)
- 国家(65239)
- 研究(59394)
- 科学基金(54184)
- 社会(39183)
- 自然(38287)
- 基金项目(38105)
- 自然科(37456)
- 自然科学(37438)
- 社会科(37179)
- 社会科学(37167)
- 自然科学基金(36811)
- 省(36053)
- 划(32086)
- 资助(27725)
- 教育(26843)
- 重点(21796)
- 编号(20995)
- 计划(20657)
- 部(20403)
- 创(19868)
- 发(19663)
- 科研(19057)
- 创新(18690)
- 科技(18277)
- 业(17710)
- 国家社会(16894)
共检索到171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宋效峰
与自身的和平发展道路相一致,推动和谐世界建设成为中国外交的长远目标和现实任务。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国家间相互依存复合发展的条件下,国际机制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机制与和谐世界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前者是和谐世界构建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和谐互动的基本手段。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长期性,在这一过程中和谐地区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其中,构建和谐亚太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切实步骤,也是新时期中国大周边战略的根本要求。积极参与和完善亚太地区有关合作机制,是保障中国与本地区其它国家共享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条件。当前亚太地区的合作机制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以政府间合作为主体、非政府间合作为补充的多重...
关键词:
蒙古 平衡外交 第三邻国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大军,张建平,王辛
前苏联解体后,蒙古国基于自身实际构建的“多支点”全方位外交政策,已经对我北部战略安全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分析蒙古国外交政策的动因、走向及其趋向,制订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应对措施,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
蒙古国 外交政策 中国 周边安全环境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娜琳
前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 ,地处中俄之间的蒙古国放弃了长期奉行的“一边倒”外交政策 ,制定了均衡发展与中俄两大邻国关系。同时 ,发展与美日等西方大国关系以及立足亚太地区的“多支点”外交战略。目前 ,蒙古国与南北两个邻国建立了蒙中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和蒙俄睦邻传统伙伴关系 ,与美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与日本确立了综合性伙伴关系。蒙古积极发展与大国的均衡关系 ,其意义在于 ,保障国家的独立、安全和未来发展 ,扩大自身活动空间 ,提高其国际地位 ,而且利用与大国的均势平衡使其相互牵制 ,以便从中获取更多利益。
关键词:
蒙古国 “多支点”外交 大国关系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超
冷战后美台关系得到发展 ,而美台军事关系是美台实质关系的核心。本文首先回顾了冷战后美台军事关系的发展历程 ,然后剖析了冷战后美台军事关系得以提升的原因。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 ,美台发展军事关系必然会给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本文指出了美台军事关系发展的影响和限度 ,笔者最后探讨了中国的对策。
关键词:
冷战后 美台军事关系 中美关系 两岸关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淑兰 赵树行
与冷战时期的相互淡漠相比,冷战后印韩关系迅速发展,21世纪以来急剧升温。促成两国关系迅速发展的因素包括两国的相互认知、两国的亚洲战略、美国的亚太战略部署以及亚太局势的变化。印韩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亚洲的政治安全局势和亚洲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前景。有鉴于此,中国应该将全球战略的重点转向亚洲,重新思考亚洲国际秩序的建构。
关键词:
印度 韩国 关系 美国 中国 亚太 战略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联合
冷战结束后 ,由于内因与外因的交相作用 ,美国外交决策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统外交权力相对削弱 ,国会外交影响显著扩大。尽管这一变化并未根本改变总统主导外交政策的局面 ,但国会的积极介入还是对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总统 国会 外交 “复兴” “私有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胡腾蛟
冷战后,美国依据复杂、动态的现实,加紧调整和转型公共外交,突出公共外交战略的地缘政治性,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强调以公众为主体的双向交流,推动公共外交向多中心、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但是,由于美国继续奉行霸权主义战略,其言辞与行为严重背离,使得公共外交的有效性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赵永峰
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二战后支配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彻底瓦解,世界走出了东西方冷战时代,转而进入了冷战后时期。面对国际关系的转折变化,美国国内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外交政策大辨论,"新孤立主义"就是这场大辨论的产物。可以预见,尽管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很难全盘接受"新孤立主义"的主张,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走势,却将难以摆脱这一政治思潮的影响。相对衰落:新孤立主义"产生的土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效应,曾使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值的1/3,其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1/2。黄金和外汇储备占3/5,并以其绝对的经济优势,确立了以美国元为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弛
冷战结束后,周边外交1正式从第三世界外交中独立出来,成为中国外交总布局的主要支柱之一。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国内学界关于周边外交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一个普遍的不足便是很少从周边国家的视野下来观察和反思我国的周边外交。因此,了解周边邻国之一——韩国学界对冷战后中国周边外交的研究现状,不仅有利于反思目前周边外交工作存在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拓展周边外交"由外而内"的研究新模式。
关键词:
中国 周边外交 韩国学界 反思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肖刚 黄国华
随着冷战的结束,两极对峙终结,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外交成为总体外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开展经济外交。在出现经济摩擦的情况下,中国从来都避免采取武力或经济制裁等硬性手段,主张在平等协商和谈判的基础上解决分岐。而作为冷战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美国,受其资本主义经济外交理念的支配,却将经济制裁作为其经济外交政策的核心。经济制裁是把“双刃剑”,有可能在国际政治中得以延续.但是如果不转变传统的制裁思维,经济制裁的最终破产又将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
冷战后 美国 经济外交 经济制裁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世雄
冷战后的国际恐怖主义是一个新态的全球政治现象 ,日益显示出席卷全球的趋势 ,对国际秩序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冷战后的恐怖主义具备主体类型多样化、小型化 ,手段科技化、网络化 ,高度随意性与高度组织化并存等一系列新特征 ;其成因主要是两极格局消弭后宗教种族矛盾释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高科技的普及与先进武器技术的扩散、大众传媒的负效应、现代化的异化因素等。
关键词:
国际恐怖主义 冷战后 新特征 成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圣葵
冷战后的南北关系走势及其矛盾焦点中国社会科学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周圣葵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国际关系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作为重大国际关系之一的南北关系,其未来走势如何?这不仅对南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余建军
冷战后亚太地区出现了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的进程,这个进程对美国的行动自由、领导地位和安全存在等都构成了挑战。不同政府时期美国的应对方式和策略是不同的。老布什政府经历了从反对到接受的过程,倡导多边主义理念的克林顿政府是积极支持和大力参与,而坚持新保守主义的小布什政府则是工具性利用。亚太多边安全进程在未来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多边安全政策与行为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美国 亚太地区 多边安全进程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和紫章
冷战后,日本积极介入中东事务,外交行为由“消极”转变为“积极”,但影响外交行为变化的外交情感认知及动机尚未明确。关于日本对中东主要国家的外交情感认知,量化文本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对巴勒斯坦保持了较高的“积极”情感且高于以色列;对伊朗的情感认知相对稳定;对伊拉克的情感认知以2013年为转折点,由“积极”下滑为“消极”。日本对中东地区外交情感认知的变化,整体上由“消极”转向“积极”。从影响日本对中东地区外交情感认知的动机来看,1990~2000年“不安”和“恐惧”的情感动机明显,2001~2010年转变为“同情”和“野心”的情感动机,2011~2023年在“不安”和“野心”上增加了“骄傲”的情感动机。受“野心”等利己主义情感动机影响,日本在中东地区将继续扩大其政治与经济影响力,谋求成为中东地区秩序的构建者。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日本的中东外交政策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