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15)
- 2023(10981)
- 2022(9764)
- 2021(9284)
- 2020(7872)
- 2019(18343)
- 2018(18437)
- 2017(35841)
- 2016(19641)
- 2015(21867)
- 2014(21743)
- 2013(21526)
- 2012(19597)
- 2011(17376)
- 2010(17363)
- 2009(15685)
- 2008(15067)
- 2007(12870)
- 2006(11042)
- 2005(9482)
- 学科
- 济(78335)
- 经济(78261)
- 管理(53995)
- 业(51345)
- 企(43682)
- 企业(43682)
- 方法(40740)
- 数学(36055)
- 数学方法(35506)
- 学(18913)
- 农(18871)
- 中国(18362)
- 财(18188)
- 业经(16179)
- 地方(15403)
- 理论(13297)
- 制(12596)
- 贸(12553)
- 贸易(12546)
- 和(12488)
- 农业(12424)
- 易(12149)
- 务(11957)
- 财务(11891)
- 财务管理(11873)
- 环境(11809)
- 技术(11763)
- 企业财务(11302)
- 划(10441)
- 银(10011)
- 机构
- 大学(274792)
- 学院(273251)
- 管理(111102)
- 济(103409)
- 经济(101128)
- 理学(97913)
- 理学院(96790)
- 管理学(94680)
- 管理学院(94214)
- 研究(90271)
- 中国(64439)
- 科学(60293)
- 京(58454)
- 农(46220)
- 所(45823)
- 财(45147)
- 业大(44331)
- 研究所(42512)
- 中心(40402)
- 江(37641)
- 财经(37387)
- 北京(36678)
- 农业(36484)
- 范(36217)
- 师范(35835)
- 经(34083)
- 院(33028)
- 州(31074)
- 经济学(30210)
- 技术(29095)
- 基金
- 项目(197850)
- 科学(155546)
- 基金(144156)
- 研究(139992)
- 家(127186)
- 国家(126193)
- 科学基金(108187)
- 社会(86109)
- 社会科(81619)
- 社会科学(81597)
- 省(77916)
- 基金项目(77214)
- 自然(73829)
- 自然科(72126)
- 自然科学(72111)
- 自然科学基金(70769)
- 划(66249)
- 教育(64553)
- 资助(60317)
- 编号(56464)
- 重点(44775)
- 成果(44709)
- 部(42933)
- 发(41648)
- 创(40896)
- 课题(38947)
- 科研(38627)
- 创新(38122)
- 计划(37458)
- 大学(36482)
- 期刊
- 济(105489)
- 经济(105489)
- 研究(75747)
- 学报(47420)
- 中国(45268)
- 科学(43116)
- 农(40754)
- 管理(39135)
- 大学(34558)
- 学学(32762)
- 财(31779)
- 教育(28743)
- 农业(28597)
- 技术(23705)
- 融(18007)
- 金融(18007)
- 业经(17291)
- 经济研究(17120)
- 财经(17058)
- 业(15025)
- 经(14372)
- 图书(14324)
- 科技(14250)
- 问题(13802)
- 技术经济(13474)
- 理论(13397)
- 资源(13017)
- 统计(12755)
- 实践(12480)
- 践(12480)
共检索到375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苗芳 张嵩午 周春菊 冯佰俐 冯治国 康健
采用临时制片法 ,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冷、暖型小麦叶表皮气孔及穗下节间、倒二节间中维管束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冷、暖型小麦叶表皮气孔器的长度和宽度、气孔密度、穗下节间中维管束面积均无显著差异 ;冷型小麦倒二节间中维管束面积明显小于暖型小麦 ;冷、暖型小麦穗下节间、倒二节间单位横截面积中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面积占茎横截面积的百分率均有显著差异。最后 ,讨论了冷型小麦蒸腾速率高、冠层温度低的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玉欣 徐介卿 朵振华
对回交转育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可育株、不育株、T型不育小麦植株及回交亲本植株的茎、叶、叶鞘的解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数量化的解剖结构特征的单一自由度方差分析表明.茎、叶、叶鞘组织和维管束在发育过程中受到了不育基因的影响.初步证明不育基因不仅影响小麦生殖器官的发育,并引起败育.而且也影响营养器官的发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嵩午 王长发 周纯菊 刘正辉 刘小勤
冷型 小麦 是一 种冠 层温 度持 续偏 低的 小麦, 于80 年代 后期 发现 。此 种类 型小 麦的 叶片功能期 较长,时 间距较短 ,麦芒转 黄速 度 较慢 。上 述表 观特 征 和内 部代 谢 功能 有着 密 不可 分 的关系,表现 在蛋白 质氮含量 、气孔传 导、蒸腾速 率、过氧 化氢酶 活性、丙二 醛含 量和 净光 合率 等方 面均较优越 。根据冠 层温度 和表观特 征可较准 确地识 别具有良 好代谢 功能的冷 型小麦材 料。
关键词:
冠层温度 冷型小麦 表观特征 代谢功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晓青 张岁岐 刘小芳 慕自新
为了了解冬小麦根系水力导度(Lpr、)根系解剖结构以及品种抗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工气候室水培条件下,研究了长武134、陕253和小偃6号3个不同抗旱类型冬小麦品种根系水力导度的变化及其与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各品种的根系Lpr与木质部中央大导管直径均降低,而根系直径和皮层厚度则增加。但总体上抗旱性越强的冬小麦品种根系Lpr越低,木质部中央导管直径越小,根系直径与皮层厚度越大;冬小麦根系Lpr与木质部中央大导管直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根系直径及皮层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结果为提高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与抗旱性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冬小麦 根系水力导度 解剖结构 抗旱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梅方竹 周广生
对大、中、小 3种不同粒型的 6个小麦品种主要营养器官的横切解剖研究结果表明 ,维管组织对穗粒重贡献程度是维管束数量大于维管束面积 ,且维管束面积与粒重大小成正比关系。回归分析表明 ,旗叶、旗下叶及茎、穗轴维管束数量可以作为“流”对生产力性状影响程度较大的鉴定指标。研究结果可以启示小麦育种工作者在进行外部性状选择时应结合植株解剖结构特征共同选育高产品种
关键词:
小麦 组织解剖 粒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莹
对在华北地区推广的冬小麦不同品种旗叶的解剖结构及光合速率日变化作了研究。新老品种相比 ,旗叶叶肉细胞环数增多 ,叶肉厚度逐渐增大 ,细胞层数增多 ;新品种光合作用的“午睡”现象较轻 ,且利用弱光能力增强。研究表明 ,现品种抵抗光伤害的能力较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菊芳 张嵩午 刘党校 穆婉红
根据旱棚内外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 9405”的农田微气象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与暖型小麦“NR 9405”相比,冷型小麦“陕229”灌浆结实期间的株间气温、地温均偏低,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升高,株间光照度减小。该结果说明,冷型小麦对干旱的适应性较暖型小麦强。
关键词:
暖型小麦 冷型小麦 干旱胁迫 农田微气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佰利 王长发 苗方 张嵩午 何永杰
选择 4种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 ,通过测定功能叶片光合速率、群体冠层温度、叶片功能持续期 ,以及可溶性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等指标 ,研究抗旱小麦的冷温特性。结果表明 ,在籽粒灌浆期间 ,抗旱小麦和冷型小麦的冠层温度持续偏低 ,它们的许多性状如叶片功能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等明显优于暖型小麦和耐旱性差的小麦 ,在籽粒灌浆后期表现尤为明显。因此 ,在生产中 ,冠层温度可以作为衡量旱地小麦代谢功能的指标 ,并将为旱地小麦品系、品种的选择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关键词:
抗旱小麦 冠层温度 生物学性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卓 龙慧灵 王崇倡 杨贵军
【目的】光合作用是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础,农作物光合参数的准确定量遥感反演不仅能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有机物累积状况,还能为基于遥感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提供参考。为快速准确的估算光合特征参量,本研究综合原始光谱、3种传统光谱变换技术和4种模拟方法构建冬小麦3种光合参数的高光谱反演模型,探讨高光谱反演冬小麦光合参数的可行性,对比不同类别光谱和模拟方法的适用性。【方法】本研究基于氮肥施用条件冬小麦气体交换和高光谱田间试验,获取不同叶位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高光谱反射率,并对原始高光谱进行倒数、对数和一阶微分变换。根据3种光合参数和4种光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筛选显著性水平优于0.01的波段作为输入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支持向量机(SVM)、多元线性回归(MLR)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等方法建立冬小麦叶片光合参量反演模型,以建模和验证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依据,对不同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种光合参数和4种光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原始、倒数和对数光谱对3种光合参数(Amax、Fv′/Fm′和qP)的敏感谱区均集中在400—750 nm波谱区间,一阶导数光谱对3个光合参数的敏感谱区为470—560、630—700和700—770 nm波谱区间。(2)Amax、Fv′/Fm′和qP的最优反演模型组合分别为基于倒数光谱的MLR模型、基于一阶导数光谱的MLR模型和基于原始光谱的MLR模型。模型的建模R2分别为0.75、0.65和0.65,验证R2分别为0.73、0.59和0.44,表明基于高光谱模拟Amax和Fv′/Fm′切实可行,模拟qP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验证。(3)不同变换的光谱表现能力不同,以PLS模拟Amax为例,光谱的表现能力顺序为原始光谱>倒数光谱>对数光谱>一阶导数光谱。(4)不同模型的估算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以基于原始光谱的Amax模拟为例,不同模型的估算能力顺序为MLR>PLS>ANN>SVM。【结论】通过对比分析4种光谱和4种模拟方法对3种冬小麦光合参数的高光谱反演结果发现,Amax和Fv′/Fm′可以很好通过高光谱进行模拟,而高光谱对qP解释能力偏低,有待进一步研究。高光谱信息对冬小麦光合参量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同时受光谱类型和模拟方法的影响,可以用来监测冬小麦光合能力的动态变化,为把握农作物生长状况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栓明 郭银巧 王克如 谢瑞芝 戴建国 肖春华 李静 李少昆
【目的】筛选整粒小麦籽粒蛋白质的近红外特征光谱波段并建立优化模型,可实现快速、无损测定整粒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为田间便携式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速测仪设计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3年以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差异的8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品种,设置3个施氮量和2个灌溉量共6个处理,建立丰富的样本类型,共采集176个小麦籽粒光谱数据;将ASD Field Spec Pro光谱仪采集到的基于全反射下垫面的整粒小麦籽粒反射光谱通过公式A=log(1/R)转换为吸收光谱,对吸收光谱采用S-G平滑、多元散射校正和基线校正等方法进行预处理,以消除背景噪声,然后采用交叉验证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进行特征波段压缩;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景 陈曦 张雅洁 郜红建
采用网袋培养法,研究在好气和厌氧条件,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碳、氮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碳和氮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呈前期(0~3个月)降解较快,而后(3~12个月)逐渐减缓的趋势。用一级动力学方程y=y0+a·e-kt对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7),质量腐解半衰期分别为72.8和121.9d,腐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2 0和0.014 0/d。在好气条件,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释放速率常数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1.79和1.67倍,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的释放率...
关键词:
小麦秸秆 好气 厌氧 腐解特征 拟合方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孟成生 李爱丽 王省芬 马峙英 贾继增
根据测序获得的1条261 bp cDNA片段,通过电子延伸、设计引物,从小麦Mardler/7*百农3217(Pm2)的cDNA中扩增获得1条651 bp的cDNA片段,通过同源比对发现其包含小麦LTP1完整的编码序列。该片段包含基因的5′非翻译区42 bp,3′非翻译区261 bp,开放阅读框348 bp,编码115个氨基酸,预计蛋白的分子量为11.2 kD,等电点为9.46。此基因有8个位置保守的半胱氨酸(C)残基及2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为典型的植物脂质转运蛋白基因。其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登录号为AY796184(基因)和AAV65513(蛋白)。通过疏/亲水性分析,发现肽链分...
关键词:
小麦 cDNA结构 脂质转运蛋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钧杰 张永强 陈兴武 赛力汗·赛 薛丽华 范贵强 王志敏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对新疆冬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及其群体内部光、温变化的影响,于2013—2015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周期,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置了0(N_0),94.5(N_1),180(N_2),240(N_3),300(N_4)和360kg/hm2(N_5)6个施氮肥处理,研究了施氮量对冬小麦茎型特征,叶垂直分布及其形态特征,冠层光、温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_0处理相比,增施氮肥冬小麦叶片的长、宽及叶片总面积均显著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叶层LAI、各节间长度和节间粗
关键词:
滴灌 冬小麦 施氮量 冠层结构 小气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苗芳 张嵩午
采用常规制片方法,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不同小麦品种顶三叶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叶位上升,叶表皮气孔缩小,密度增大,叶脉间的距离缩短;叶肉细胞变小,排列更紧密,单位横截叶面积中叶肉细胞的数目以及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数目增多,而叶绿体中多基粒片层所占比例有减少的趋势。
关键词:
小麦 植株发育 顶三叶 叶片结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振生 林作楫
选用黄淮麦区不同产量水平的小麦品种34个,研究了品种在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过程中植株形态及其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植株形态及其结构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表现为株高显著降低,旗叶和倒二叶宽度增加,长宽比值缩小,旗叶夹角变小。同时,株高构成指数,上部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值以及各叶鞘长占相应节间长的比值均表现规律性递增。根据以上结果,初步认为在黄淮麦区今后超高产品种的选育中,在稀条播条件下,应选择株高75~85cm,株高构成指数>0.62,旗叶面积25~3km2,倒二叶面积30~35cm2,旗叶长/宽<10,倒二叶长/宽<15,灌浆初期旗叶夹角较小并随灌浆呈动态变化,叶...
关键词:
冬小麦,株型结构,育种,高产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