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77)
2023(14064)
2022(11898)
2021(11256)
2020(9682)
2019(22270)
2018(21921)
2017(44045)
2016(23452)
2015(26255)
2014(26159)
2013(25313)
2012(23204)
2011(20505)
2010(20676)
2009(19036)
2008(18415)
2007(16047)
2006(13761)
2005(11983)
作者
(63433)
(52873)
(52678)
(50335)
(34109)
(25311)
(23966)
(20509)
(20019)
(19123)
(17829)
(17821)
(16742)
(16676)
(16476)
(16384)
(15648)
(15425)
(15227)
(15113)
(12983)
(12872)
(12821)
(12159)
(12041)
(11885)
(11665)
(11483)
(10695)
(10327)
学科
(99222)
经济(99128)
管理(72252)
(72050)
(61198)
企业(61198)
方法(53038)
数学(47185)
数学方法(46485)
(30377)
(25194)
中国(23309)
业经(20544)
(20482)
财务(20417)
财务管理(20374)
企业财务(19445)
(18016)
贸易(18008)
(17556)
(17535)
地方(17375)
农业(16892)
理论(16501)
(16010)
(15290)
银行(15269)
(15063)
金融(15062)
技术(14958)
机构
学院(324362)
大学(322501)
(138559)
经济(135931)
管理(132831)
理学(115746)
理学院(114667)
管理学(112622)
管理学院(112024)
研究(99279)
中国(77290)
(67083)
(64794)
科学(57380)
财经(53291)
(48701)
中心(47852)
(47370)
(47192)
(47181)
业大(45092)
经济学(43493)
研究所(42778)
财经大学(39994)
北京(39913)
经济学院(39471)
(38612)
师范(38216)
(37399)
农业(36793)
基金
项目(221470)
科学(176985)
基金(164405)
研究(161870)
(141521)
国家(140406)
科学基金(123428)
社会(104871)
社会科(99623)
社会科学(99604)
基金项目(85949)
(85564)
自然(80595)
自然科(78867)
自然科学(78851)
自然科学基金(77499)
教育(76486)
(71626)
资助(69607)
编号(64734)
成果(51663)
(50353)
重点(48984)
(46485)
(46100)
教育部(44229)
课题(44118)
国家社会(43711)
创新(43362)
人文(43184)
期刊
(141559)
经济(141559)
研究(91671)
中国(56505)
(54353)
管理(49005)
学报(44697)
科学(42810)
(40819)
大学(35912)
学学(34267)
(32931)
金融(32931)
教育(31030)
技术(30817)
农业(27785)
财经(26615)
经济研究(24503)
业经(22771)
(22732)
问题(18195)
统计(18186)
技术经济(16884)
(16723)
(15175)
决策(15060)
财会(14883)
商业(14859)
理论(14546)
(14491)
共检索到462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唐洋  刘志远  
关于决策责任与恶性增资行为的关系,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观点,归纳起来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研究结论:一是对决策失败负有责任的管理者有显著的恶性增资倾向;二是对决策失败不负有责任的管理者也有显著的恶性增资倾向;三是没有发现决策责任与恶性增资倾向的显著关系。本文将决策责任、原生性认知和资本预算项目恶性增资三者放在同一研究框架内,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运用模拟实验方法,考察了决策责任对管理者投资选择(放弃投资还是恶性增资)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决策责任并不是导致管理者恶性增资的直接原因,它是通过影响管理者对项目的原生性认知而间接影响管理者的投资选择的。与管理者恶性增资行为直接相关的是管理者对项目的原生性认...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远  唐洋  
关于决策责任和恶性增资的关系,目前有三种研究结论:对投资失败负责的决策者才有恶性增资倾向、无论对投资失败是否负责的决策者都有恶性增资倾向、无论对投资失败是否负责的决策者都没有恶性增资倾向。这些结论互相矛盾,甚至相反。针对这一现象,在自辩理论的框架下,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构建的决策责任、项目认知和恶性增资之间的关系模型表明,恶性增资行为取决于不同决策责任下的原生性认知和失调认知程度。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冬莉  
本文从寻租角度分析了资本预算项目恶性增资的成因。出于对不同控制主体寻租动机和动力的考虑,本文将样本企业从终极控制人的角度区分为民营主体控制的企业和政府控制的企业,并将政府控制的企业进一步区分为中央政府控制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研究发现,恶性增资现象发生的概率比较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发现中央政府控制的企业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恶性增资发生概率低,但是没有发现民营主体控制的企业比政府控制的企业恶性增资发生的概率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唐洋  
本文探讨了在资本预算项目决策中,投资者恶性增资行为的控制机制。文中首先提出了同时使用相对降低投资者的原生性认知和使负反馈信息明确化两种途径,可有效地抑制投资者的恶性增资行为。采用综合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方式可同时达到这一目的。其次,本文运用模拟实验法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综合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的方式既能有效地抑制恶性增资行为,又可以使设定的最低报酬率与公司期望的最低报酬率无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志远  唐洋  
在我国,恶性增资不仅普遍地存在于企业资本预算决策中,还存在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决策中。恶性增资行为给企业和国家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抑制恶性增资行为具有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自辩理论,分析了在资本预算项目决策中,项目最低报酬率的设定及不同设定方式在抑制恶性增资倾向上的效果,提出了与其他设定方式相比,公司提供参考值个人设定方式为更好的设定方式的观点,并运用实验方法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个人设定方式相比。采用公司提供参考值由个人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的方式既能有效地抑制恶性增资,又可以避免个人设定方式的不利后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艾明晔  齐中英  
本文从有限理性人的认知偏差视角,从心理和组织因素方面探讨R&D项目恶性增资行为。面对R&D项目是否中止这样的复杂决策,决策者往往会受到感情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文中分析了R&D项目中止决策过程中的5种认知偏差及其对个人决策中的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蔡闽  傅元略  
随着近几年风险决策领域对个体异质性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个体异质性对恶性增资行为的影响。借鉴决策科学中重要的个体异质性变量,将最近的恶性增资研究梳理归类在人格要素、认知风格和情绪三类体系中,详尽阐述了近期研究中个体异质性变量与恶性增资决策之间的关系。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不但为过去传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为管理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和对策,因而展现了强大的研究前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志远  刘青  
恶性增资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结构中,对社会的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看恶性增资是非理性不应该发生的,但从决策者心理角度看,有其产生的必然因素。本文试图通过角色模拟实验,分析前景理论的各效应在不同决策方式(个体决策、直接集体决策和先个体后集体决策)下对恶性增资心理倾向的不同影响,进而探讨采取特定的决策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地对恶性增资倾向进行控制。结论表明,先个体后集体的决策方式可以较好地规避前景理论效应,本文同时讨论了东西方决策文化的差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贺云龙  张馨之  
本文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构建恶性增资判别模型的自变量,采用逻辑回归法构建了企业恶性增资行为的判别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沪深A股数据为样本,对企业恶性增资行为判别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数据中50%的企业存在恶性增资行为,且现金持有量、总资产周转率两个财务指标在模型中非常显著。回验模型的准确率高达98%,但当概率接近0.5时,恶性增资判别模型的临界点比较模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利芳  李庆华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且可能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国外对此开展研究较早,相关理论多如丛林。但是我国对此研究开展时间较晚,且在概念翻译上不统一,理论上也较少有贡献。文章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首先反驳了"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常见的中文译法"恶性增资"及其他,提出将其译为"困境增投"更为合理;然后整合了有关困境增投研究的相关理论,构建了较为完整、明晰的理论框架,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本质;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困境增投问题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唐洋  刘志远  李伟  
文章首先提出了度量恶性增资行为应充分体现和刻画的该行为的三个特点,其次,以体现这三个特点为原则,从恶性增资的发生概率和发生金额两个维度上提出了度量恶性增资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恶性增资行为进行了度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兵军  欧阳令南  
“恶性增资”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结构中 ,对组织的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理论认为 ,恶性增资是错误或非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然而 ,传统理论在解释恶性增资行为方面是不全面的 ,因为它没有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区分合理的增资行为和不合理的增资行为。本文在介绍说明传统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恶性增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证明有些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增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是合理的 ,是出自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正确选择。实物期权理论是对增资行为传统理论的有力补充。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李伟  唐洋  
基于代理理论,采用受试者内的实验方法,检验了经理激励补偿机制对恶性增资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对一项前景堪忧的项目进行再投资决策时,对经理采取激励措施并不一定会使他们做出有效决策,而惩罚措施会使其更加慎重的对待决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恶性增资的发生。这一研究不但有助于企业制定有效的恶性增资治理机制,也为我国正在建设的国有企业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兵军  欧阳令南  
“恶性增资”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结构中 ,对组织的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理论认为 ,恶性增资是错误或非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然而 ,传统理论在解释恶性增资行为方面是不完全的 ,因为它们没有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区分合理的增资行为和不合理的增资行为。本文在介绍说明传统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恶性增资行为进行了解释 ,证明有些被认为不合理的增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是合理的 ,是出自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正确选择。实物期权理论对传统假设提出了挑战 ,并且是对增资行为传统理论的有力补充。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唐洋  刘志远  李伟  
文章在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增发或配股(SEO)中的认购行为选择对恶性增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大股东是否参加SEO认购,上市公司都存在恶性增资倾向。但是,与大股东全部参加认购相比,大股东全部和部分放弃认购均加重了上市公司恶性增资倾向。其中,大股东全部放弃认购的恶性增资倾向最大,部分放弃认购次之。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大股东的认购行为选择,并为监督和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提供了实证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