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2)
2023(7756)
2022(6522)
2021(6210)
2020(5196)
2019(11783)
2018(11629)
2017(21832)
2016(11615)
2015(12972)
2014(12734)
2013(12599)
2012(11659)
2011(10752)
2010(11043)
2009(10419)
2008(9999)
2007(9240)
2006(8653)
2005(7629)
作者
(31824)
(26636)
(26137)
(25365)
(16853)
(12912)
(12122)
(10410)
(10087)
(9580)
(9003)
(8978)
(8686)
(8281)
(8129)
(8044)
(7787)
(7631)
(7613)
(7414)
(6988)
(6372)
(6306)
(6270)
(5983)
(5976)
(5970)
(5920)
(5481)
(5387)
学科
(49945)
经济(49785)
(27855)
(27625)
管理(25291)
(18659)
企业(18659)
农业(18626)
中国(16425)
业经(15298)
方法(14886)
地方(14488)
(13196)
(11462)
(11048)
数学(10623)
数学方法(10410)
理论(10051)
(9993)
发展(8636)
(8609)
(8353)
教育(8003)
农业经济(7956)
收入(7260)
(7227)
银行(7213)
(7078)
(6958)
(6938)
机构
大学(158586)
学院(157983)
(61918)
经济(60253)
管理(57331)
研究(56514)
理学(47893)
理学院(47249)
管理学(46319)
管理学院(45984)
中国(43561)
(34270)
科学(33163)
(31264)
(30796)
(27789)
(27613)
中心(27480)
(25809)
师范(25648)
研究所(24487)
财经(23007)
农业(22635)
业大(22633)
(21618)
北京(21519)
(20624)
师范大学(20559)
(20514)
(19867)
基金
项目(100872)
科学(79207)
研究(79167)
基金(71782)
(61095)
国家(60394)
社会(52278)
科学基金(51708)
社会科(47990)
社会科学(47976)
(40626)
基金项目(37996)
教育(36046)
编号(34089)
(33041)
自然(30220)
成果(29681)
自然科(29497)
自然科学(29490)
自然科学基金(28937)
资助(27651)
课题(23610)
(22830)
重点(22333)
(22029)
国家社会(20935)
(20236)
(20092)
(19888)
(19256)
期刊
(83850)
经济(83850)
研究(52729)
中国(41268)
(35576)
学报(24601)
教育(24371)
(24174)
科学(23344)
农业(22615)
管理(19891)
大学(19647)
学学(17601)
(17182)
金融(17182)
业经(16396)
技术(12641)
图书(12152)
财经(11368)
经济研究(11207)
问题(11150)
农村(10107)
(10107)
(9962)
(9955)
农业经济(9308)
书馆(9278)
图书馆(9278)
(9275)
社会(8662)
共检索到262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伟  卜风贤  
乡村集市自诞生以来,数千年中一直扮演着乡村社会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双重角色,不同的历史时期,差异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国家政策安排之下,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乡村集市除了其具有的基层市场功能外,作为乡村社会独特的公共空间,依靠自身复杂的功能对乡村社会起着国家所无法替代的整合作用。在现代乡村社会,乡村集市已经发展成为乡村政治的焦点、基层市场的节点和乡民闲暇的热点,形成为一个集政治整合、经济贸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场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伟  卜风贤  
乡村集市在中国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联系单个小农家庭的场所和有效方式,其滋生于自然经济之中。新时期,乡村集市依靠复杂的功能对乡村社会起着国家所无法替代的整合作用,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的集市已经形成为乡村政治的接点、基层市场的节点和乡民闲暇的热点,成为一个集政治整合、经济贸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场域。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新时期集市功能出现公共性衰减、娱乐消闲变异、市场秩序紊乱、综合性逐渐丧失新的时代趋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肖发生  
清代是贵州农村集市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集市数量得到了较大增长,集市贸易十分活跃,一些集市还成为地区性的商品集散市场,集市的开市频率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地形特征、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等条件影响,各区域集市在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及集市密度等方面都存着较大差异。与同期其他省区相比较,清代贵州农村集市的发育水平只是到清末才基本达到了其他省份清中叶的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京波  
集市不仅是传统乡村社会的消费空间,也是满足农民社会交往、宗教信仰、休闲娱乐、社区认同等公共生活的社会空间。基于胶东P市的个案研究表明:伴随着乡村工业化进程,集市社会空间日益萎缩。工业化使得农民闲暇时间不断压缩与碎片化,农民参与集市的非经济活动减少;集市社会交往功能弱化并向工厂迁移;庙会社会功能式微而经济功能凸显,庙会逐渐呈现出"单一商品交易场所"和"旅游产业一部分"的工具性趋向;集市社区边界模糊和社群消解,以集市为中心的村际间的婚姻圈、祭祀圈和公共议事圈受到冲击,进而导致集市社区消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启耀  
近代后期,中国乡村普遍存在极高的赋税,山西的情况尤其如此。1927-1937年期间,正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重要时期。此间,山西农村社会一方面承受着阎锡山"村制"改革之重,一方面又遭受着军阀战争的骚扰,田赋负担十分沉重。同时,山西乡村也面临着同全国其它大多数乡村同样的情况,如赋税在行业和城乡间征收的极端不平等,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对农村赋税的深刻影响,近代以来的自治运动所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田赋征收人员的舞弊及地方公务人员的贪腐等,造成这一时期山西农村社会严重的田赋负担问题。作为了解近代山西乡村社会的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韩茂莉  
乡间集市是乡村交易的主要场所,依托土地而生存的农民将交易需求与土地不动产特性融入乡村集市,为集期间隔、客源区范围以及集市地理分布印上了鲜明的农业生产痕迹。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建立的稳定的对应关系,不仅使村民前往集市参与交易的距离大约在一日往返路程内,也将乡村交易建立在定期市的基础上,乡村集市对农户而言存在规模等级,但并不具备关系等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韩茂莉  
乡间集市是乡村交易的主要场所,依托土地而生存的农民将交易需求与土地不动产特性融入乡村集市,为集期间隔、客源区范围以及集市地理分布印上了鲜明的农业生产痕迹。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建立的稳定的对应关系,不仅使村民前往集市参与交易的距离大约在一日往返路程内,也将乡村交易建立在定期市的基础上,乡村集市对农户而言存在规模等级,但并不具备关系等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贵虎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如何互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败。从诸多教育事实来看,冲突已是师生互动的形式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生。本文从社会学视角界定了师生冲突的定义和类型,分析了师生冲突的根源和功能,提出了师生冲突的应对策略,为创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铖  陈鹏  
各地方院校的乡村定向师范生是近年出现的新群体。本研究以身份理论与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三重身份的分析框架,并通过教育民族志研究深描乡村定向师范生内在身份认知与外在身份预期之间的互动图景及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该群体在与政策的互动中形成支配性身份的同时,也被赋予身份"特权"、赋能学习动机,但政策的赋权与赋能作用之间呈现相互牵制的局面;在与社会规范的互动中,出于道德义务的拷问而与政策进行互惠性的交换,进而自觉承担身份责任,但自我性与公共性在底层逻辑上依旧相互冲突;在与自我的互动中,经历过污名化认知下的身份拒绝后,逐步自我和解与身份重塑,并在身份的习惯化与制度化之中分别采取被动妥协或主动调适两种不同取向的行动策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骏  邓国彬  
一、“消费社会”的探源 “消费”(consume),根据199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耗”。但这一现代词义在语言学上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据威廉斯(Williams)的考证,“消费”一词于14世纪在英语的最初使用中,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意指“毁坏”、“用光”、“浪费”、“耗尽”,其隐含的意义是超过了恰到好处或恰如其分地占有和使用的范围。从18世纪中期以后,它的贬义开始消退,在西方政治经济学中成为一个与“生产”(produce)相对的概念,但其消极内涵在19世纪后期依然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振宗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曹海林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作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对苏北窑村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大致趋势。村落公共空间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趋势正折射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所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治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的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国申  孙丰香  宋明爽  
村民自治实施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为村民自治最常见的外来影响因素。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外部力量——"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嵌入型村干部的到来与村民自治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其中既有外来精英对村民自治的推动,又有他治与自治内在逻辑上的冲突。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下乡干部对村民自治的积极作用,避免外来力量与村民自治的冲突,成为下乡干部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国申  孙丰香  宋明爽  
村民自治实施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为村民自治最常见的外来影响因素。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外部力量——"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嵌入型村干部的到来与村民自治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其中既有外来精英对村民自治的推动,又有他治与自治内在逻辑上的冲突。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下乡干部对村民自治的积极作用,避免外来力量与村民自治的冲突,成为下乡干部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