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59)
- 2023(6502)
- 2022(5465)
- 2021(4961)
- 2020(4197)
- 2019(9176)
- 2018(8663)
- 2017(16099)
- 2016(8968)
- 2015(9706)
- 2014(9371)
- 2013(9172)
- 2012(8472)
- 2011(7677)
- 2010(7378)
- 2009(6868)
- 2008(6733)
- 2007(5764)
- 2006(4972)
- 2005(4335)
- 学科
- 济(32043)
- 经济(31968)
- 管理(25985)
- 业(24807)
- 企(19450)
- 企业(19450)
- 方法(14658)
- 数学(13157)
- 数学方法(13021)
- 农(10110)
- 财(9694)
- 学(8735)
- 中国(8474)
- 制(8301)
- 贸(7827)
- 贸易(7826)
- 易(7647)
- 业经(7352)
- 农业(6664)
- 技术(5805)
- 体(5591)
- 务(5579)
- 财务(5571)
- 财务管理(5561)
- 银(5529)
- 银行(5488)
- 环境(5486)
- 企业财务(5320)
- 融(5254)
- 金融(5253)
- 机构
- 大学(131282)
- 学院(129141)
- 济(51378)
- 经济(50493)
- 研究(47666)
- 管理(47564)
- 理学(42208)
- 理学院(41682)
- 管理学(40898)
- 管理学院(40678)
- 农(34767)
- 中国(33838)
- 科学(32881)
- 农业(28259)
- 业大(27790)
- 京(27303)
- 所(26270)
- 研究所(24511)
- 财(22912)
- 中心(20912)
- 农业大学(19103)
- 江(18624)
- 财经(18578)
- 院(17070)
- 经(17040)
- 省(16797)
- 北京(16338)
- 经济学(16014)
- 科学院(15195)
- 室(15081)
- 基金
- 项目(96608)
- 科学(74384)
- 基金(71548)
- 家(67459)
- 国家(66925)
- 研究(60791)
- 科学基金(54926)
- 社会(40027)
- 基金项目(38439)
- 自然(38414)
- 社会科(37909)
- 社会科学(37901)
- 省(37572)
- 自然科(37542)
- 自然科学(37526)
- 自然科学基金(36912)
- 划(32913)
- 资助(28101)
- 教育(26878)
- 重点(22474)
- 计划(21448)
- 编号(21413)
- 部(20833)
- 创(20413)
- 发(20098)
- 科研(19616)
- 创新(19227)
- 科技(19073)
- 业(18707)
- 国家社会(17428)
共检索到179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富贤 范青华 陈应平 陈昌荣 陈定素 曾静成 陈祖君 张林 刘茂 周兴兵 郭晓艺 熊洪 朱永川
以杂交中稻川江优527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6个栽秧密度与等行距和三角形2种栽秧方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栽秧密度条件下,等行距比三角形显著增产,但增产程度与栽秧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产量、再生稻产量及两季总产均以中等密度(15.16万穴/hm2)的等行距栽培为佳。等行距增产的原因在于,等行距的秧苗分布较均匀,致使穴间光照分布合理、促进了秧苗个体生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熊洪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冬水田高密低肥、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3类栽培模式下,研究了产量及库源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产量及主要库源性状分别在3个栽培模式间、20个杂交组合间及栽培模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交互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20个杂交组合在3种栽培模式的平均产量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分别筛选出了适宜3种栽培模式和同时适宜3种栽培模式的杂交组合。高密低肥模式比其他2种模式增产的杂交组合因有效穗数提高致颖花量增加,而减产杂交组合则因穗粒数明显下降致颖花量降低。结实率低于82%的杂交组合适宜于高密低肥栽培模式,高于86%的组合均适宜于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栽培模式,结实率为82%~86%杂交...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冬水田 栽培模式 适应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熊洪 朱永川 周兴兵 徐富贤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地上部植株性状和施氮对再生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稻齐穗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越大、成熟期满足头季籽粒灌浆后茎鞘中剩余光合物质量越多,其再生芽活芽率与出苗率越高。高再生芽活芽率和出苗率的头季稻植株重要性状表现为株高偏矮、成穗率较高。在保持较高活芽率的基础上,提高后期根系活力是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活芽率 出苗率 根系活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熊洪 徐富贤 洪松 冉茂林 熊远俸 雷达 刘代银
本文根据目前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青壮年劳力短缺的实际,研究了冬水田区杂交稻抛秧栽培的育秧方式、本田技术等。肯定了冬水田区杂交稻抛栽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中苗秧的标准和相应的高产技术,可供指导该项技术在省内推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鹏 熊洪 张林 朱永川 周兴兵 刘茂 郭晓艺 徐富贤
以杂交稻旌优127为材料,设2种水分管理(常规灌溉和分蘖期干旱),2个施氮量(120、180 kg/hm~2),3个移栽密度(12.0、16.5、22.5穴/m~2),研究其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分蘖期干旱处理产量(10.72 t/hm~2)与常规灌溉产量(11.01 t/hm~2)相比未出现显著下降,而2015年分蘖期干旱处理产量(9.84 t/hm~2)显著低于常规灌溉处理的产量(10.50 t/hm~2),有效穗、每穗粒数、干物质减少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分蘖期干旱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而常规灌溉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降低趋势;2种水分管...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思平 丁效东 向丹 曾路生 张玉晓 解军蕊 黄信诚 高发瑞
针对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增加、栽植密度越来越低等问题,深入探究水稻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减少施氮、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找出水稻栽植密度与施氮量的最佳组合。以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试验田种植的第2季水稻圣稻18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处理,施氮量设4个水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高密度,30万穴/hm~2。共12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水稻的株高、鲜质量、叶面积及分蘖数均以30N3处理为最佳。对于水稻养分吸收,中氮中密度下的水稻氮素含量最高,其中27N2处理在抽穗期比24N2处理高出20. 2%,27N3处理在灌浆期比27N1处理高出1. 30%。而水稻全磷、全钾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试验还表明,在中密度条件下,288 kg/hm~2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肥产量提高12. 1%;在中氮条件下,27万穴/hm~2的栽植密度比低密度处理产量提高18. 5%。因此,氮肥水平与栽培密度的最优组合为288 kg/hm~2和27万穴/hm~2,该组合在降低施氮量,控制合理密度的同时,产量实现最优,达到14 615. 3 kg/hm~2。
关键词:
水稻 氮肥水平 栽植密度 生长指标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包灵丰 林纲 赵德明 李云武 贺兵
以优质香型杂交水稻宜香1577为材料,在四川南部主要针对密度对该品种的强化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设置了14.1、9.0和4.0万株/hm23种密度,结果3种密度下叶龄变化进度一致;密度为4.0万株/hm2的单株分蘖较前两种密度的多,最高苗时已达极显著水平;3种密度下每10 d增蘖数变化进度一致;密度为9.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密度4.0万株/hm2的产量达极显著增产。可见在四川南部宜香1577适宜按9.0万株/hm2的密度进行强化栽培。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冬明 马殿荣 杨庆 陈温福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最终导致栽培稻产量显著降低。从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水稻有效穗数受杂草稻密度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和结实率受到的影响次之,千粒重受到的影响最小。因此,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和干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杂草稻竞争造成栽培稻减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杂草稻 密度 栽培稻 生长发育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陶诗顺 马均
以试验资料为基础,对作者近年来提出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新模式”的高产原理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表明:与常规多穴栽培相比,这一新型栽培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秧苗素质,创造出更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形成更为突出的单茎生长优势和更发达更具活力的根系以及更优良的穗部性状,很好地协调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中个体与群体、穗多与穗大等矛盾,实现杂交水稻的高产甚至超高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中英 陈培峰 顾俊荣 孙华 杨代凤 董明辉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前后期施氮比例6∶4和8∶2)和栽插密度(18、22.5、27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后期施氮比例6∶4产量显著高于8∶2,其增产原因为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2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栽插密度越小,穗粒数和千粒重越高,而有效穗数越低,在22.5万穴/hm2条件下产量结构较协调,是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栽插密度的主要原因;3与前后期施氮比例8∶2相比,6∶4提高了抽穗后叶片SPAD值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所增加,但生育中期群体过大影响了后期干物质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锐锋 严宗卜
为探索杂交香稻品种在贵阳高海拔地区高产栽培的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2007年在贵阳市郊(海拔1350 m)对优质杂交香稻香两优875进行了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栽插株数的裂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家厩肥1000 kg/667m2作基肥,4月5日播种和秧龄50 d的条件下,施纯氮6.9 kg/667m2和栽插1万株苗/667m2的处理产量达681.8 kg/667m2,获得较好结果。并对香优875在高海拔1200~1400 m地区的栽培技术和经济效果进行了讨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龙继锐 马国辉 宋春芳 万宜珍 周静 沈洪昌
研究了2种施氮水平下5种肥料对超级杂交中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产量与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其次序为:成熟期>齐穗期>孕穗期>分蘖中期;低氮(节氮30%)处理比高氮(等氮)处理分蘖发生总量减少,无效分蘖也减少,但其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没有明显减少,茎鞘物质转运率高于高氮处理;节氮栽培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肥料SCU、CCF、LPK和低N适PK的氮素利用率均显明高于普通尿素,SCU优势最为显著。SCU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后期,其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同等氮水平下,SCU处理的氮肥利用率较其它肥料高。因此,SCU较其它肥料有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开阳 蔡明历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了Ⅱ优 5 0 1的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 ,结果表明 ,Ⅱ优 5 0 1作中稻栽培 ,具有生育期适中 ,较耐高温、穗大粒多和结实率高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早、大田有效分蘖期短 ,株型较好 ,生物产量、净同化率和经济产量高等特点。生产上宜采用每hm2 2 5 .6万穴 (11.7cm× 33 .3cm)的密度和促蘖保花法 ,培育带蘖壮秧 ,够苗晒田提高成穗率、确保足够穗数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关键词:
Ⅱ优501 生育特点 栽培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姜心禄 郑家国 池忠志 何树林 王少华
在成都平原研究了强化栽培技术模式下的氮肥运筹,结果表明:适宜的纯氮用量为210kg/hm2,最优的运筹方式为底肥:追肥1:追肥2:穗肥=5:2:2:1。移栽后20d第1次追肥,移栽后40d第2次追肥,穗肥倒2叶全展时施用,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强化栽培 氮肥运筹 分配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滕飞 李传友 陈惠哲 朱德峰
为明确适宜的杂交稻机插株距及种植密度,选取中浙优8号及甬优12为材料,设置14、16、18和21cm4个机插株距,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大,2个水稻品种植株个体虽然均生长健壮,单株茎蘖数增加,但群体总茎蘖数下降,且后期茎蘖消减较快,最终茎蘖成穗率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同时,机插株距的增大引起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其干物质主要转运至茎叶部位,穗部干物质积累比例未有明显提高。从最终产量表现来看,机插株距的增大导致田间有效穗数显著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综上可以看出2个水稻品种均需要一定的种植密度才能保证高产,最适株距应调节至14~18cm,种植密度保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