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8)
2023(214)
2022(196)
2021(201)
2020(158)
2019(310)
2018(283)
2017(356)
2016(334)
2015(372)
2014(359)
2013(373)
2012(371)
2011(322)
2010(367)
2009(321)
2008(314)
2007(281)
2006(234)
2005(218)
作者
(2179)
(1887)
(1877)
(1764)
(1237)
(1007)
(854)
(805)
(754)
(716)
(682)
(676)
(628)
(622)
(607)
(581)
(572)
(563)
(551)
(548)
(541)
(538)
(493)
(474)
(467)
(465)
(451)
(439)
(438)
(426)
学科
(1543)
(1361)
虫害(1268)
病虫(1222)
病虫害(1222)
(862)
(832)
防治(759)
(758)
及其(669)
病害(589)
各种(471)
(400)
生物(383)
(327)
(319)
水产(288)
(273)
敌害(273)
(250)
微生(241)
微生物(241)
(225)
动物(221)
生物学(215)
(202)
微生物学(194)
(184)
动物学(180)
其他(175)
机构
学院(5364)
大学(5295)
(4751)
农业(3930)
研究(3570)
科学(3476)
(2790)
业大(2735)
研究所(2650)
农业大学(2486)
(2378)
实验(2310)
(2272)
(2267)
实验室(2250)
重点(2130)
科学院(1703)
中国(1634)
生物(1591)
技术(1526)
中心(1419)
(1345)
(1320)
农业科学(1266)
(1169)
(1167)
植物(1142)
(1131)
(1115)
(1098)
基金
项目(4677)
(3523)
国家(3498)
基金(3014)
科学(2941)
(2456)
科学基金(2398)
自然(2369)
自然科(2325)
自然科学(2319)
自然科学基金(2284)
科技(2187)
(2104)
计划(2035)
(1830)
专项(1608)
基金项目(1569)
农业(1557)
(1532)
重点(1305)
技术(1294)
研究(1285)
资助(1253)
科研(1114)
(1106)
(1101)
创新(1080)
产业(763)
(714)
b(693)
期刊
(4610)
学报(4458)
农业(3170)
大学(2570)
学学(2566)
科学(2560)
中国(1889)
业大(1683)
(1645)
农业大学(1586)
中国农业(1089)
(914)
自然(895)
自然科(892)
自然科学(892)
农学(758)
华北(758)
农业科学(744)
西南(735)
农林(676)
(676)
林业(650)
(608)
经济(608)
水产(545)
科技(533)
科技大(520)
科技大学(520)
(494)
渔业(451)
共检索到7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宗淑萍  杨文香  刘大群  张汀  
冬枣黑点病主要为害冬枣果实,在果面上产生黑斑,影响果实的外观及品质。2004~2005年连续2年对河北省黄骅市的不同枣区采集的病果进行分离接种及再分离,结果证实冬枣黑点病病原为:桑壳小圆孢菌(ConiothyriumfucsidulumSacc)、仁果茎点霉(Phoma pomirumThüm)以及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其中(Conio-thyrium fucsidulumSacc)和(Phoma pomirumThüm)既可单独侵染,也可混合侵染,(Alternaria alternata)只参与混合侵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靳增军  刘春琴  甄文超  曹克强  王庆雷  杜凤华  
近年在河北省、山东省等地的冬枣果实上发现一种新病害—冬枣黑疔病,又称黑斑病或果实黑点病。经2004-2005年在河北省和山东省7市县调查,从18批次219个冬枣病果样品中分离得到653个分离物,经筛选、纯化和回接试验,依照柯赫氏法则对冬枣黑疔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病原菌鉴定为毁灭茎点霉Phoma destructivaPlowr.和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芳芳  王仁才  石浩  周倩  王琰  
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对湖南衡阳地区4个冬枣生产基地进行病害调查,采集发病率较高的病害样品进行病原鉴定。调查结果显示,衡阳地区冬枣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疮痂病、褐头病、炭疽病、枣疯病、缩果病、白绢病、枣果褐斑病,其中,缩果病、枣果褐斑病发病率较高,分别为9.2%和20.8%,其他病害发病率低于5%。缩果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一般从果实腰部开始出现皱纹,病部变红皱缩,后期扩展到果柄至整果;枣果褐斑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果面有褐色斑点,圆形,后期病斑中央渐灰白色,不影响果肉品质。鉴定冬枣缩果病、枣果褐斑病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极细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雪红  王宝琴  
以患轮纹病的冬枣果肉组织作为分离对象,将筛选出的真菌经单孢分离纯化后进行回接试验。依据回接试验中接菌枣果的发病症状确定出冬枣轮纹病的病原真菌,并通过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ITS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摸索该病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同时测定了该病原菌的胞内毒素及胞外毒素的毒力。利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进行该拮抗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分离的致冬枣轮纹病病原真菌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该菌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pH值为5,最适生长温度为27℃。筛选获得对该致病真菌有一定拮抗作用的细菌J...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友联  李树江  胡海雪  刘作易  
关键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樱  郑晓莲  赵光跃  茆正川  
1992~1994年在河北省和河南省8个县采集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的鉴定,查明导致枣缩果病原主要是:1.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 sp;2.细链隔孢菌Afternaria tenuis Nees;3 .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4.一种细菌.前三种均属半知菌亚门的弱寄生菌,年份和地区的不同分离菌出现频率不完全一致.上述四种菌三年累计分离率分别为14.90%、12.96%、11.47%和11.11%,而这四种菌占已出现的菌落比率分别为30.28%、25.79%、23.30%和20.63%.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商靖  刘雪峰  阿地力·沙塔尔  潘存德  赵震宇  马红霞  
从新疆阿克苏地区核桃园发病的核桃树上采集的病样经分离、纯化得到2种菌。经田间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引起核桃基腐病的病原菌。根据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初步鉴定核桃基腐病的病原菌为寡雄腐霉。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PCR扩增,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鉴定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寡雄腐霉作为核桃基腐病病原菌系首次报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惠哲  李淑菊  马德华  董金皋  
在天津市及周边地区采集病株进行组织分离 ,同时分离到两类病原菌 ,经初步的生物学特性鉴定表明 ,引起黄瓜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甜瓜疫霉、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经接种试验 ,认为甜瓜疫霉为主要致病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亚萍  梁丽松  王贵禧  李艳菊  
研究了冬枣采后烂果上分离的3种主要病原细菌假单胞杆菌(Pesudomonassp.)、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sp.)和欧氏杆菌(Erwiniasp.)对温度和pH值的耐受力。结果表明,假单胞杆菌的低温和高温耐受力分别为0℃和57 5℃;黄单胞杆菌的低温和高温耐受力分别为-2℃和55℃;欧氏杆菌的低温和高温耐受力分别为0℃和57 5℃。3种病原细菌对偏碱性环境耐受力较强,假单胞杆菌在pH值10时才停止生长,黄单胞杆菌和欧氏杆菌在pH值12时仍能生长;在酸性范围内,当pH值2~4时生长均受到抑制。pH、温度和时间复合处理的试验中,在pH值3~4,处理时间6~10min,假单胞杆菌处理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轩轩  曹立新  向舜德  陈江华  程家森  林杨  谢甲涛  付艳苹  
为探究果实黑点病在冬季的发生动态,为伦晚脐橙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指导,选取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村2个果园进行黑点病发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雨雪日较多,果园平均温度均在15℃以下,果面病斑数量和果园病情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和侵染有显著的影响,表明温度是限制越冬果实黑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雪红  张丽燕  范延辉  张兰  郝雅丽  刘南南  
对沾化冬枣根际解无机磷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与鉴定,并对获得的高效溶磷菌进行培养条件及溶磷特性研究。利用透明圈法对沾化冬枣根际土壤中具有溶磷能力的细菌进行初筛;利用改良蒙金娜液体培养基对初筛菌株进行培养后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发酵液的可溶性磷含量,对解磷菌进行复筛;通过形态指标、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同时对该溶磷菌株进行了耐盐试验、液体培养条件下溶磷特性研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试验,以及促进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增加等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本试验从沾化冬枣根际土壤中分离出1株耐盐高效解无机磷细菌PSB6,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土壤杆菌属,能显著增加发酵液和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为通过生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秀杰  刘荭  高隆英  何俊强  江育林  
对2004年5月四川省某养殖基地养殖的北极红点鲑患病鲑进行了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分离,从病灶处分离到细菌和真菌。分离到的细菌经API生化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salmonicida)。用引物AP1和AP2对纯化后的细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长度为421 bp的DNA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用NCBI-BLASTn在GenBank中搜寻相似序列,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各株A层蛋白部分编码基因有99%以上的序列同源性。用引物EUS-F和EUS-R对分离到的真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长度为755 bp的DNA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罗璋  张振国  郝爽  白晓慧  贾文平  高谦  冯守明  
2017年8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养殖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发生病害,累计死亡率约为25%,患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通过肉眼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患病鱼肾脏、脾脏、肝脏和肠道存在大量圆形结节,肾脏、肝脏和脾脏组织病变明显,肾小管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脾脏中存在大量的坏死细胞。此外,在脾脏和肾脏组织中发现大量的抗酸杆菌。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濒死大菱鲆肾脏组织分离到优势菌株myco-10,利用该菌株注射攻毒能导致健康大菱鲆66.7%的死亡率,且表现出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采用16S rDNA、Hsp65、ropB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试对菌株myco-10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myco-10的16SrDNA、Hsp65、ropB基因序列与分枝杆菌属细菌(Mycobacteriumspp.)相似度最高,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与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marinum)和溃疡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ulcerans)聚为一簇,生理生化反应与海分枝杆菌一致。综合生理生化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myco-10鉴定为海分枝杆菌。这是中国首例分枝杆菌引起大菱鲆病害的报道,可为大菱鲆内脏结节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会香  赵新兰  牛福芳  潘彦平  刘爱新  
2006—200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中药材试验站栽培的药用植物草决明上发现一种新病害,定名为草决明荚枯病。该病主要危害荚果,荚果受害后均从尖端开始发病,使受害部分变褐枯死,不能正常结籽。从多个发病荚果中共分离到11株相同真菌分离物,针刺法接种荚果后均可引起荚果发病。根据该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并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将引起草决明荚枯病的病原鉴定为葡萄座腔菌,这也是首次在草决明荚果上发现由该种病菌引起的病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吉清  崔友林  段灿星  武小菲  王晓鸣  朱振东  
为有效防冶大豆炭腐病,对最近在北京和天津两块大豆田发生的疑似大豆炭腐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在PDA培养基病原菌上分离物生长较快,菌落灰色,产生大量直径为49.8~111.4μm的黑色菌核。接种表明,选择的5个分离物对大豆品种合丰25的幼苗致病,且各分离物从病株上重新分离率为100%。用通用引物ITS4/ITS5扩增5个分离物的rDNA-ITS序列区和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5个分离物与菜豆壳球孢菌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为97%~99%。用菜豆壳球孢菌的特异性引物MpKF1/MPKR1进行检测,在5个分离物中均扩增出350 bp的特征片段。基于病害症状、病原菌形态、致病性和分子特征,鉴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