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8)
- 2023(1705)
- 2022(1497)
- 2021(1440)
- 2020(1298)
- 2019(2760)
- 2018(2744)
- 2017(4630)
- 2016(3044)
- 2015(3414)
- 2014(3380)
- 2013(3363)
- 2012(3367)
- 2011(3198)
- 2010(3402)
- 2009(3124)
- 2008(3338)
- 2007(2965)
- 2006(2698)
- 2005(2450)
- 学科
- 济(9236)
- 经济(9220)
- 学(6033)
- 管理(5339)
- 业(5217)
- 企(3994)
- 企业(3994)
- 方法(3970)
- 数学(3145)
- 数学方法(3059)
- 农(2864)
- 害(2719)
- 虫(2472)
- 中国(2255)
- 虫害(2192)
- 及其(2185)
- 病虫(2037)
- 病虫害(2037)
- 理论(2028)
- 业经(1970)
- 农业(1942)
- 财(1867)
- 防(1849)
- 制(1845)
- 生物(1743)
- 防治(1698)
- 治(1692)
- 和(1683)
- 融(1661)
- 金融(1657)
- 机构
- 大学(51953)
- 学院(50189)
- 研究(23558)
- 农(19717)
- 科学(19408)
- 农业(16099)
- 所(14992)
- 中国(14687)
- 研究所(14214)
- 济(13914)
- 经济(13497)
- 业大(13335)
- 管理(12818)
- 京(11957)
- 理学(11193)
- 理学院(10866)
- 农业大学(10434)
- 管理学(10352)
- 管理学院(10279)
- 室(9791)
- 省(9227)
- 中心(9220)
- 实验(9160)
- 实验室(8906)
- 业(8830)
- 科学院(8640)
- 江(8610)
- 重点(8456)
- 院(7836)
- 范(7570)
共检索到72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雪红 王宝琴
以患轮纹病的冬枣果肉组织作为分离对象,将筛选出的真菌经单孢分离纯化后进行回接试验。依据回接试验中接菌枣果的发病症状确定出冬枣轮纹病的病原真菌,并通过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ITS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摸索该病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同时测定了该病原菌的胞内毒素及胞外毒素的毒力。利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进行该拮抗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分离的致冬枣轮纹病病原真菌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该菌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pH值为5,最适生长温度为27℃。筛选获得对该致病真菌有一定拮抗作用的细菌J...
关键词:
冬枣 轮纹病 病原真菌 毒力 拮抗细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学宇 谭琳 张玉丹 杨艺帅 邓玉莲 任佐华 胡秋龙
从湖南省武陵山区4个茶叶种植基地采集茶轮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theae)。以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病叶中筛选得到效果最佳的拮抗菌kc–6,抑菌率为79.86%,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析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继代培养稳定性以及对10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kc–6可使茶轮斑病病原菌菌丝萎缩变细,部分膨大;其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液和100倍液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分别为72.73%、52.55%、3.03%;连续转接培养25次后的抑菌率仍保持70.33%;kc–6菌株对10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黄瓜枯萎病菌(Phytophthora melonis)、茭白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83.00%、80.00%、76.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学宇 谭琳 张玉丹 杨艺帅 邓玉莲 任佐华 胡秋龙
从湖南省武陵山区4个茶叶种植基地采集茶轮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theae)。以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病叶中筛选得到效果最佳的拮抗菌kc–6,抑菌率为79.86%,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析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继代培养稳定性以及对10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kc–6可使茶轮斑病病原菌菌丝萎缩变细,部分膨大;其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液和100倍液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分别为72.73%、52.55%、3.03%;连续转接培养25次后的抑菌率仍保持70.33%;kc–6菌株对10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黄瓜枯萎病菌(Phytophthora melonis)、茭白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83.00%、80.00%、76.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蕾 伍建榕 邓佳 陆燕元 王芳
从西南林业大学大棚蓝莓种植基地内采集样本,并从采后腐烂果实中分离出8株真菌,成功鉴定出2株为青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和枝孢菌(Cladosporium tenuiussimum).从健康蓝莓果实、叶片和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17株细菌,根据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别归入9个细菌属.通过检测其对蓝莓果腐病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筛选出达到显著差异的拮抗细菌5株,其中3株为芽孢杆菌,2株为短芽孢杆菌;5株拮抗细菌对P.digitatum的抑菌率为67.6%~90.6%,其中3株拮抗细菌对C.tenuiussimum的抑菌率达90.7%~92.6%.菌株BS-3对P.digitatum和C.tenuiussimum的抑菌效果均在90%以上,有潜在生防利用价值.
关键词:
蓝莓 果腐 病原菌鉴定 拮抗细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甘瑾 唐文林 潘禄 马李一 李国明
以宁夏灵武所产灵武长枣为材料,分离并鉴定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同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用22种植物提取液对病原菌进行抑菌试验,以筛选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天然物质。结果表明,从贮藏中的灵武长枣上分离、鉴定出微孢毛霉(Mucor microsporus Namysl)、粉红聚端孢(Trichoderma roseum(Pers.)Link)、青霉属(Penicillium sp.)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4种病原真菌。对微孢毛霉有抑制作用的提取液有25 g/L的连翘乙醇提取液、50 g/L的高良姜水提取液5、0 g/L的大黄水提取液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穆静娟 焦加国 葛新成 刘满强 李根 胡锋 武俊 李辉信
[目的]从蚯蚓粪中筛选广谱拮抗植物病菌的细菌并应用于生物防治,同时对它的抑菌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以10种病原真菌为靶菌,采用梯度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对蚯蚓粪中的拮抗菌进行初筛和复筛,并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基因序列对拮抗菌进行初步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及其脂肽类提取物的拮抗活性;通过平板倒扣法测定菌株产挥发性物质(VOCs)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效果。[结果]筛选出拮抗水稻纹枯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桃溃疡病菌和灰霉病菌的拮抗细菌分别为12、21、3和3株。其中,菌株M29(G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甫文疆 赵芸晨 曹建新
【目的】明确河西走廊制种玉米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并筛选对其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为玉米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玉米根腐病的病株中分离纯化病原菌,按柯赫氏法则检测其致病性;从玉米健株内分离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分别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致病菌FW8和5株内生拮抗菌Z8,Z42,Z142,Z51和Z46进行鉴定;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验证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玉米植株的促生作用。【结果】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玉米根腐病病株中共分离得到9株病原菌,其中FW8菌株对玉米具有较强致病力,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从玉米健株内分离获得56株内生细菌,其中5株内生菌(Z8、Z42、Z142、Z51、Z46)高效拮抗,平均抑菌率均大于65.05%。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菌株Z8和Z42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Z46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Z142和Z5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根腐病均有较好防治效果,最佳防效高达66.05%;此外,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植株均有显著促生效果(P<0.05)。【结论】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可导致制种玉米根腐病发生,多粘类芽孢杆菌P.polymyxa Z142、P.polymyxa Z51,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 Z142、B.velezensis Z5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 Z46均对制种玉米根腐病具有明显防治作用,同时对玉米植株有良好的促生效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文建 杨凡 史宣杰 赵秀云
从黄瓜根际土壤和根、茎中分离出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7株,这些细菌在平板上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最高可达46%。经济福平抗生素诱导抗性后,这7株菌株共得到具有抗性的菌株4株:GJ-9、NH-1、P_7、XX_2J_7。检测有利福平标记的菌株在黄瓜苗根系和植株内的定殖能力,结果显示菌株在黄瓜苗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并且能通过根部运输进入茎中,从而显著提高黄瓜苗的PAL、POD和PPO防御酶活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将筛选到的7株拮抗菌的发酵液对黄瓜苗进行处理,其中拮抗菌NH-1的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处理后的黄瓜苗病情指数为26.00,防治效果达到66.03%。根据其生长形态特征及对其进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关键词:
黄瓜枯萎病 拮抗菌 生物防效 芽胞杆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洪波 巢进 王跃强 王山 谢新文 肖启明
从湖南衡阳、常德、长沙、永州等地的柑橘园采集标本,分离、筛选柑橘叶表微生物,共分离到225株细菌,9株真菌.平板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其中6个菌株有较好的防效,占分离菌株的13.7%.通过对菌株过滤液和定殖力的测定,菌株Kx15和Kx48效果明显,在温室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45.6%和55.6%,在重病果园中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0.3%,47.7%,且Kx48要优于Kx15.菌株Kx15初步鉴定属于葡萄糖杆菌属,Kx48属于乳酸杆菌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梦玮 陈晓霞 廖礼彬 李婧怡 张楠楠 石福孙
【目的】探究丛枝菌根真菌联合2种拮抗菌对花椒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效果,为解决花椒根腐病这一植物病害难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草酸青霉HB21-1(Penicilium oxalicum)、枯草芽孢杆菌HX11(Bacillus subtilis)以单独或联合接种的方式,开展花椒根腐病的盆栽防效试验,以评价不同组合处理下的防治效果,并以染色镜检法测定AM真菌侵染率,再分别测定花椒根部防御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初步探究生防机制。【结果】病原菌单独处理下的花椒根腐病发病率为86.67%,AM真菌+HB21-1+HX11联合处理下的花椒根腐病发病率最低,为13.33%,防治效果达78.89%,其次为HB21-1+HX11、AM真菌+HB21-1处理,防治效果分别为62.78%和57.12%。AM真菌+HB21-1+HX11处理下的AM真菌侵染率最高,为52.22%,而AM真菌单独处理下的侵染率最低,为24.89%。60 d时AM真菌+HX11处理下的花椒根部SOD、PAL酶活性最高,AM真菌+HB21-1处理下的花椒根部POD酶活性最高,且植株防御酶活性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AM真菌、枯草芽孢杆菌HX11能促进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随时间显著升高,草酸青霉HB21-1能促进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显著升高。【结论】AM真菌+草酸青霉HB21-1+枯草芽孢杆菌HX11 3种生防菌联合处理对花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且该菌株组合处理下的AM真菌侵染率最高。随时间推移,AM真菌和拮抗菌处理下的花椒根部POD、SOD和PAL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也呈上升趋势,土壤蔗糖酶活性稍有下降,但均高于病原菌处理组,表明AM真菌、HB21-1和HX11能不同程度地诱导花椒植株防御酶活性、土壤酶活性的升高,具备一定的生防应用潜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靳增军 刘春琴 甄文超 曹克强 王庆雷 杜凤华
近年在河北省、山东省等地的冬枣果实上发现一种新病害—冬枣黑疔病,又称黑斑病或果实黑点病。经2004-2005年在河北省和山东省7市县调查,从18批次219个冬枣病果样品中分离得到653个分离物,经筛选、纯化和回接试验,依照柯赫氏法则对冬枣黑疔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病原菌鉴定为毁灭茎点霉Phoma destructivaPlowr.和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
关键词:
冬枣 黑疔病 病原菌鉴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胜利 龚晓 周双德 程鹏 洪亚辉
以湖南省江永县姜瘟病重病区的土壤为材料,对土壤中的主要致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筛选抑制致病菌的木霉菌。结果表明:姜瘟病重病区土壤中的主要致病菌有2种,分别为G1、H2,其中G1致病性较强,经过菌株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鉴定,发现H2为欧式杆菌(Erwinia spp.),G1为劳尔氏菌(Ralstonia slanacarum);通过对峙实验分析发现,编号为23的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对致病菌G1和H2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可应用于姜瘟病的生物防治。
关键词:
姜瘟病菌 分离 鉴定 拮抗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照辉 黄军 魏小武 罗容珺 伍善东 刘清术
从烟–稻–(油)多年轮作的耕地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广谱拮抗菌HMI–23,对水稻立枯丝核菌、油菜核盘菌、青枯雷尔氏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经过16S rDNA的序列比对,初步认为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对温度、紫外线和蛋白酶K不敏感,基因组中含有多个已知脂肽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脂肽粗提物亦对立枯丝核菌、核盘菌、雷尔氏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该粗提取物中可能含有多种已知的脂肽,如伊枯草菌素A、抗霉枯草菌素B、杆菌霉素D、丰原素B等。
关键词:
拮抗菌 分离 鉴定 脂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崔萍 安慧 张楠 李芳慧
应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番茄根部分离番茄枯萎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菌体形态特征、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探讨了发病及健康番茄根际栽培基质、大田土及山地贫瘠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初筛得到77个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分离物,进一步复筛得到24个拮抗性能较为稳定的分离物,其中来自山地土的真菌A6、A29、A9、A31、A44、A28拮抗作用较强。山地贫瘠土壤尽管微生物总量较少,但是分离获得的拮抗菌数量最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杰 汤琳 郭天文 谭雪莲 魏晓丽 王东胜 何斐 段佳丽 薛泉宏
【目的】从26株供试拮抗放线菌中筛选对马铃薯土传病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及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有较强拮抗性的高效生防放线菌菌株。【方法】采用皿内琼脂块法和发酵液抑菌试验筛选生防放线菌菌株;采用搭片法研究6株强拮抗放线菌对病原菌菌丝的溶解作用;放线菌发酵液浸种方法研究9株强拮抗放线菌发酵液的促生作用。【结果】①供试26株拮抗放线菌中,拮抗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