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6)
- 2023(1076)
- 2022(946)
- 2021(877)
- 2020(829)
- 2019(1855)
- 2018(1875)
- 2017(3091)
- 2016(2055)
- 2015(2358)
- 2014(2332)
- 2013(2260)
- 2012(2278)
- 2011(2114)
- 2010(2152)
- 2009(1897)
- 2008(2006)
- 2007(1835)
- 2006(1536)
- 2005(1491)
- 学科
- 济(4514)
- 经济(4512)
- 业(3163)
- 管理(2750)
- 学(2695)
- 农(2171)
- 中国(2008)
- 麦(1860)
- 企(1853)
- 企业(1853)
- 小麦(1617)
- 方法(1490)
- 地方(1445)
- 农业(1411)
- 数学(1263)
- 贸(1245)
- 贸易(1244)
- 数学方法(1228)
- 制(1215)
- 易(1177)
- 教育(1137)
- 业经(1113)
- 和(1094)
- 水产(1029)
- 财(1008)
- 银(930)
- 银行(921)
- 理论(910)
- 行(903)
- 资源(890)
- 机构
- 学院(29214)
- 大学(28922)
- 研究(14565)
- 农(12335)
- 科学(11708)
- 农业(10074)
- 中国(9728)
- 所(9482)
- 研究所(8921)
- 业大(7894)
- 济(7560)
- 京(7341)
- 经济(7228)
- 管理(7184)
- 省(6329)
- 中心(6172)
- 业(6107)
- 农业大学(5982)
- 理学(5901)
- 室(5874)
- 理学院(5752)
- 科学院(5582)
- 管理学(5429)
- 实验(5403)
- 管理学院(5384)
- 实验室(5207)
- 重点(4997)
- 技术(4988)
- 院(4982)
- 江(4899)
共检索到45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邱新强 高阳 黄玲 李新强 孙景生 段爱旺
【目的】了解冬小麦根系形态的动态分布规律,为优化根系构型、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借助于微根管技术,对冬小麦根系生长至消亡过程中的根长密度、根尖数、表面积、直径和以根长为基础的根系生长速率进了原位监测。【结果】冬小麦根系的根长密度和根尖数均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根表面积和直径在抽穗前达到最大值;收获1周后,其根长密度、表面积和根尖数开始大幅降低;10—40 cm土层根系的平均直径较大,根长密度的最大值出现在30—40 cm土层;冬小麦绝大多数根系的直径(RD)小于0.5 mm,0.1 mm
关键词:
微根管 冬小麦 根系形态 根长密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永强 牛新胜 焦小强 程亮 刘全清 申建波 张宏彦
为了验证小麦地膜覆盖技术是否适用不同气候地区。于2012-2013年在河北省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万亩"双高"示范基地,在灌溉条件下观测了地膜覆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倒伏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小麦生长发育,尤其是前期群体数量和叶面积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季小麦生长后期雨水较多的情况下,会因使根系分布变浅、基部节间变长而增加小麦倒伏风险,抵消其增产增收的效果,据此探讨了华北灌区小麦覆膜栽培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产量 根系发育 倒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广生 梅方竹 陈艳华
在大田条件下对 6个冬小麦品种 (系 )不同生育时期根系活力 (0~ 2 0cm耕层 )的变化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整个生育期内 ,不同小麦品种 (系 )的根系活力变化总趋势相似 ,但不同的品种 (系 )间存在差异 ,华麦 9号、2 10 15、鄂恩 1号、华麦 8号等 4个品种 (系 )根系活力在拔节期增至最大值 ,而鄂麦 12号、92 14等 2个品种 (系 )在孕穗期达最大值。小麦整个生育期内的根系活力的平均值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但不同生育期根系活力对产量性状的影响并不相同 ,分蘖期根系活力对单株成穗数影响较大 ,孕穗期根系活力对穗粒数影响较大 ,千粒重受...
关键词:
小麦 根系活力 产量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占武 李晓芝 刘彦利
对从冬小麦根际分离获得的微生物菌株进行了室内两种介质栽培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蛭石 +田土 +适量磷酸二铵、尿素栽培介质试验结果与田间小区试验结果相一致 ,而采用纯蛭石的栽培结果则相差较大 ;根际微生物主要对冬小麦根长、根干重、根系活力、冬前分孽、有效穗数等产量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千粒重、穗粒数影响不大 ;筛选到一株优良的根际微生物链霉菌St56,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可使冬小麦的根长、根干重、根系活力、冬前分蘖、有效穗数及终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 11 33 % ,15 37% ,18 52 % ,19 37% ,12 2 8%和 15 64 %。
关键词:
冬小麦 根际微生物 根系发育 产量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薛丽华 陈兴武 胡锐 谢小清 段丽娜
为揭示滴水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耗水特征的影响规律,以新冬18号为材料,田间研究了1 620 m3/hm2(W1)、1 950 m3/hm2(W2)、2 400 m3/hm2(W3)、2 850 m3/hm2(W4)4种滴春水处理对0~100 cm土层含水量空间变异、0~60 cm土层根系生长和产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滴水量的增加,增加各土层的含水量,毛管间距1/2处0~40 cm土层含水量增幅远大于毛管处;增加0~60 cm根干质量密度、根长密度和根系活性,且毛管间距1/2处的增幅远大于毛管处;产量增加显著,距毛管第3行产量增幅远大于毛管第1行,以W4最高,为7 827.5 kg/hm2...
关键词:
冬小麦 滴水量 根系 时空分布 耗水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华 王玉杰 冯伟 王晨阳 胡卫丽 轩红梅 郭天财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栽培(T1)、相对于农民习惯栽培的节本增产增效栽培(T2)、超高产栽培(T3)和相对于超高产栽培的节本保产增效栽培(T4)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总干重(TDRW)、总根长(TRL)以及不同土层中根干重密度(DRWD)、根长密度(RLD)的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小麦根系生长受栽培模式调控效应较大,在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冬小麦生育中后期不同栽培模式根系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即1 m土层的TDRW、TRL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T1的根系...
关键词:
冬小麦 栽培模式 根干重 根长密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志芬 陈学留 余美炎 申秀珍 王奎波 王同燕
于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根系活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生育阶段根系活力的变化特点不同.春前以营养生长为主的阶段,根系活力不高,符合回归方程:y=36.16-0.62a+2.7×10~(-3)x~2(r=-0.7460).春后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服系活力增高.当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后,根系活力又下降,符合回归方程:y=4.0749xe~(-0.0464x)(r=-0.9900),高峰是在孕穗期.根干重和茎叶干重的变化趋势与根系活力不同.根系活力随着穗重的增加而下降.
关键词:
冬小麦 根系活力 根干重 穗干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向前 曹承富 乔玉强 李玮 陈欢
【目的】明确小麦前期不同灌水方式对中后期根系性状、冠层光合及产量影响的潜在机理,揭示小麦根系性状与冠层光合间的关系。【方法】在人工玻璃防雨蓬下,设置以下10种灌水处理CK(生育前期水分充足)、W120d(苗后20 d灌水50 mm)、W240d(苗后40 d灌水50 mm)、W360d(苗后60 d灌水50 mm)、W480d(苗后80 d灌水50 mm)、W5100d(苗后100 d灌水50 mm)、W6120d(苗后120 d灌水50 mm)、W720d+60d(苗后20 d灌水25 mm+苗后60 d灌水25 mm)、W840d+80d(苗后40 d灌水25 mm+苗后80 d灌水25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四平 刘子会 李运朝 马春红 郭秀林 李广敏
利用塑料管栽培方法,对15个黄淮海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了根系对水分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的根系对水分反应不同。用聚类分析法可将品种分为正敏感型、不敏感型、较敏感型和负敏感型4种类型。品种的抗旱指数与根系反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
小麦 根系 聚类分析 抗旱性,抗旱指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康绍忠 刘晓明 熊运章
依据冬小麦根系伸展深度、重量根密度以及土壤含水量分布的实测资料,对冬小麦根系吸水分布进行了动态模拟。在分析根系吸水规律的基础上考虑根系分布状况、土壤含水率、蒸腾速率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冬小麦根系吸水模式,该模式经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仲学 王璞 梁振兴 WClaupein MBoening-Zilkens
试验于 1999~ 2 0 0 0年在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优化水氮系统全生育期喷灌 7次共 318mm ,追肥 2次共 60kg/hm2 (纯氮 ) ;传统水氮系统全生育期畦灌 4次共 32 9mm ,基追肥各 1次共 30 0kg/hm2 。试验结果表明 ,优化水氮系统较传统水氮系统小麦根系大 ,开花期综合根系年龄 (IRSA)小 ,根系在 30~ 60cm土层中分布较多 ;氮肥利用效率提高了 4倍 ,但二者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
关键词:
水氮管理系统 冬小麦 根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苏玫 马元喜 王晨阳 王化岑 吕凤荣
研究了不同程度土壤持续干旱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使小麦次生根发育迟缓 ,数量减少 ,根系发硬 ,根尖萎缩 ,拔节至扬花阶段对发根潜能的影响最大。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减少 ,峰值延后 ;根系中氮、磷积累量下降 ,分配比例在生育前中期下降 ,后期上升 ,干旱使后期较多的氮、磷滞留于根中 ,向地上部运转减少 ,中度以上干旱胁迫有较多的氮、磷损失 ;根系中的含糖量下降 ,C/N失调。维持根系对氮、磷良好吸收、分配、运转和C/N协调的土壤含水量不能低于 6 0 %。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冬小麦 根系 生长 营养代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世景 徐萍 张正斌 卫云宗
【目的】研究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互作关系,为气候变化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7年国家黄淮冬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在不同区域试验点的农艺性状与降水资料,结合地理时空分布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出苗-成熟期总降水的关系。【结果】空间分布上,黄淮旱地小麦实际单位面积产量、千粒重呈现由西部旱薄地向东部旱肥地增加的趋势。西部旱薄地的株高相对较高,中东部旱肥地的株高相对较低。中东部以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普遍较低,中东部以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相对较高。时间变化上,河南、山西和陕西的中西部旱地的出苗—成熟期总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出苗—抽穗期总降水与实际单位面积产量、株高、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黄淮旱肥地的株高和有效穗数决定了产量变异的53.2%,黄淮旱薄地的株高和千粒重决定了产量变异的67%。【结论】建议黄淮旱肥地冬小麦育种以适当增加株高,提高花前高效利用有限降水的能力和增加穗部发育为主。黄淮旱薄地育种以稳定株高,提高花后转运干物质的效率和收获指数为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振华 张喜英 陈素英 孙宏勇 朱波
以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用筒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土壤表层和深层不同施肥供水组合对冬小麦根系分布、地上部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表层施肥+表层供水(CK)相比,①整层施肥+整层供水组合处理(T3)和整层施肥+表层供水组合处理(T1)的土壤上层(0~90 cm)根系生物量都没有显著变化,深层(90~150 cm)根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97.3%,57.0%,产量分别增加了46.0%,27.0%,生长后期,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提高;②表层施肥+整层供水组合处理(T2)的土壤上层(0~90 c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志芬 陈学留 余美炎 王同燕
大田条件下,利用示踪技术研究了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从返青到挑旗阶段在垂直深度20cm,水平距离0~20cm的土体内,大穗型品种78-3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明显高于多穗型品种鲁麦14。以后,78-3的根系吸收活力的降低幅度也显著大于鲁麦14,其活力的绝对值低于鲁麦14。两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的分布范围相差不大。后期根系吸收活力的相对降低,是78-3千粒重下降或籽粒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冬小麦,穗型,根系,吸收活力,空间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