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67)
- 2023(9712)
- 2022(8614)
- 2021(8162)
- 2020(6839)
- 2019(15675)
- 2018(15899)
- 2017(30221)
- 2016(16616)
- 2015(18786)
- 2014(18759)
- 2013(18641)
- 2012(16938)
- 2011(15126)
- 2010(14829)
- 2009(13311)
- 2008(12786)
- 2007(10901)
- 2006(9325)
- 2005(7964)
- 学科
- 济(63259)
- 经济(63193)
- 管理(49087)
- 业(47897)
- 企(40509)
- 企业(40509)
- 方法(31848)
- 数学(27540)
- 数学方法(27243)
- 农(16571)
- 技术(16270)
- 中国(15183)
- 学(15060)
- 财(14445)
- 业经(14142)
- 地方(12422)
- 农业(11408)
- 理论(11372)
- 贸(11096)
- 贸易(11092)
- 易(10776)
- 和(10697)
- 环境(10441)
- 务(9633)
- 财务(9569)
- 财务管理(9555)
- 制(9414)
- 技术管理(9179)
- 划(9140)
- 教育(9083)
- 机构
- 大学(235805)
- 学院(234644)
- 管理(96257)
- 济(86813)
- 经济(84796)
- 理学(84508)
- 理学院(83580)
- 管理学(82143)
- 管理学院(81737)
- 研究(77434)
- 中国(53406)
- 科学(52148)
- 京(50477)
- 农(42868)
- 业大(40217)
- 所(39714)
- 研究所(36797)
- 财(36498)
- 中心(34471)
- 农业(34147)
- 江(32294)
- 北京(31508)
- 范(30568)
- 财经(30367)
- 师范(30247)
- 技术(27844)
- 经(27716)
- 院(27661)
- 州(26835)
- 经济学(24553)
- 基金
- 项目(170273)
- 科学(132546)
- 基金(122334)
- 研究(121821)
- 家(108109)
- 国家(107232)
- 科学基金(91232)
- 社会(73893)
- 社会科(69994)
- 社会科学(69973)
- 省(67997)
- 基金项目(66067)
- 自然(61659)
- 自然科(60204)
- 自然科学(60185)
- 自然科学基金(59081)
- 划(57254)
- 教育(55517)
- 资助(49836)
- 编号(49769)
- 成果(39251)
- 重点(37997)
- 部(36731)
- 创(36476)
- 发(36046)
- 创新(34007)
- 课题(33974)
- 科研(32841)
- 计划(32409)
- 大学(31197)
共检索到323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史忠良 郑王义 尹青云 马爱萍 许钢垣
穗蚜是麦蚜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主要因素。穗平均蚜量的多寡却不能反映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通过5年的研究,发现小麦千粒重的损失率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小麦的抗蚜水平,可作为抗蚜育种的一个抗性指标,其技术稳定可靠,适用于一般育种工作者。
关键词:
冬小麦,蚜虫,抗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进考 张士昌 何明琦 史占良 刘彦军 底瑞耀 蔡欣 傅晓艺
在高肥地力条件下,通过5年不同气候年型,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灌水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均较干旱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2~4水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小麦生产中节水潜力巨大。干旱年产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递增,平水年1~4水处理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略有增加,丰水年不灌水的处理产量达到7 500 kg/hm2以上,灌1~2水达到了8 250 kg/hm2以上,2水以后则不增产,甚至减产,说明丰水年过多灌水对产量不利。不同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下降,0~4水分别为18.29,16.62,15.53,14.62和13.18(kg/(hm2.mm))。不同品种间抗旱节水能力差异显著。晋麦47...
关键词:
冬小麦 高产节水技术 品种筛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海燕 张忠山
1993 ~1998 年对河南省13 个主栽冬小麦品种白粉病的系统调查和抗性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①河南主栽冬小麦品种中没有对白粉病免疫的品种,发病最重的是豫麦13 号,平均病指28-9 ,平均AUDPC 值502 ;发病最轻的是郑州831,平均病指2-3 ,平均AUDPC值25 。②感、抗白粉病性没有明显变异的品种占总数38 % ,有明显变异的品种占62 % ,其中,高感变中感的品种1 个( 西安8 号) ,中感变高感的品种1 个( 豫麦18 号) ;中抗变中感( 抗性丧失) 的品种2 个( 豫麦17 和41 号) ;高抗变中抗的品种2 个( 豫麦24 号和郑州831) 。并就此分析了小麦品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旭辉 李瑛 李立科
在陕西省东部灌区土娄土上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陕 35 4冬小麦高产的氮、磷、钾肥合理施用量、氮肥适宜施用时期及有机无机氮肥配合比例。结果表明 ,在该试验条件下 ,氮、磷、钾肥对陕 35 4冬小麦均有不同的增产作用 ,其增产效果为氮 >磷 >钾 ;最佳施肥量为 N 2 6 0~ 2 80 kg/hm2 ,P2 O52 4 1~ 32 6 kg/hm2 ,K2 O 186~2 2 4 kg/hm2 ;氮肥基追比例 1∶ 1,较全施基肥增产约 7% ,较全施追肥增产约 14 % ;有机无机氮配合比例 1∶ 1~1∶ 3,比单施无机氮增产约 6 % ,比单施有机氮增产约 17%。
关键词:
陕西省东灌区 高产施肥技术 冬小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晓林 白志元 杨子博 王培 钟丽洁 李学军
【目的】研究冬小麦冬春季抗寒生理,探讨冬季抗冻性与春季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选择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较大的陕229、皖麦38、淮麦20、小偃22、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周麦18等8个小麦品种,在越冬期、拔节期自然低温及药隔期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条件下,测定小麦叶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糖(WSS)、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Pr)等抗寒生理指标,结合表型分析各品种的抗寒性。【结果】在越冬期,冬性小麦陕229和半冬性小麦皖麦38、淮麦20的Pro、WSS含量及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其冬季抗冻性表现最好,弱春性小麦小偃22则表现相反,其余品种的上述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卫涛 陈秋芳 押辉远 谷运红
采用IRAP分子标记方法,设计引物对36份小麦材料进行PCR扩增,得到多态性丰富的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246条,片段大小多集中在250~2 000 bp,多态性位点总计13个,各个品种扩增的位点数为0~12个,聚类分析结果能够反映36份小麦材料抗性有无以及强弱关系,表明IRAP分子标记适合应用于小麦抗旱品种筛选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
IRAP分子标记 小麦 抗旱性 聚类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凤珍 吉万全 吴金华
对抗麦蚜资源筛选,抗麦蚜机制,抗麦蚜分子标记水平及抗麦蚜基因工程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做了概括。最后提出在抗麦蚜研究过程中,应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抗麦蚜育种方法相结合,加速培育出抗麦蚜 的优质、高产小麦新材料、新品种,加强麦蚜、寄主、环境关系的研究,提高麦蚜综合防治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方正
运用基因─性状概念,以日本品种小罂粟作为半矮秆株型的Rht1、Rht2-矮生基因源,以智利的欧柔、罗马尼亚的洛夫林13等为早熟、抗病基因的供体,以本地高产品种白蚰包麦为丰产基因的供体,采用多亲本渐近杂交法与水旱地鉴定法,育成了抗旱高产品种鲁麦13号。经良种良法配套后,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厂亩产616.3kg的记录,耗水系数为0.6838mm/亩·kg。
关键词:
冬小麦,抗旱品种,育种技术,鲁麦13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少平 朱瑞祥 杨青 韩思明 韩文霆
为了寻求黄土台原旱地冬小麦的适宜耕作栽培技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对照,比较了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与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的蓄水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参试的各技术模式中,其农田效应、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最好,其次是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能融“深松深层贮水效应”、“秸秆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身,可显著改善旱地麦田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与传统耕作比较,该模式在夏闲期可多贮水84.4 mm,蓄水率提高18.2%,小麦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爽 李俊 王琴 朱欣果 刘磊 胡晓蓉 万洪深 杨武云 秦文
本试验研究了137份西南麦区(含国内外)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穗发芽敏感性差异较大,平均发芽率(53.11±27.05)%,变异系数为50.94%,由K-均值聚类法共分为5类;地方品种抗穗发芽能力最强,人工合成小麦次之,育成品种(系)较差。筛选出了15份高抗穗发芽材料,其中小白花、黄县大粒为新筛选出的两份白粒高抗穗发芽地方品种。
关键词:
小麦 抗穗发芽 筛选 西南麦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晓青 张岁岐 刘小芳 慕自新
为了了解冬小麦根系水力导度(Lpr、)根系解剖结构以及品种抗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工气候室水培条件下,研究了长武134、陕253和小偃6号3个不同抗旱类型冬小麦品种根系水力导度的变化及其与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各品种的根系Lpr与木质部中央大导管直径均降低,而根系直径和皮层厚度则增加。但总体上抗旱性越强的冬小麦品种根系Lpr越低,木质部中央导管直径越小,根系直径与皮层厚度越大;冬小麦根系Lpr与木质部中央大导管直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根系直径及皮层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结果为提高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与抗旱性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冬小麦 根系水力导度 解剖结构 抗旱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太国 邱军 周益林 徐世昌 陈怀谷 刘艳 高利 刘博 郑传临 陈万权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主要后备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的抗性程度和水平,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品种审定与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降低品种抗性“丧失”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条中33号(CYR33)等、叶锈菌PHT、THT等、秆锈菌21C3、34C2等、对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具有毒性的白粉菌混合菌系、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强毒力菌株和BYDV-GAV株系对1999—2014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1 815份次试验材料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重要材料连续进行两年试验,以确保结果的重复和可靠。【结果】在所...
关键词:
小麦 抗病性 锈病菌 白粉病菌 赤霉病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祁旭升 窦有恒 王晓娟 陈伟英 刘自成
利用熟性不同抗晚霜能力不同的15个冬小麦品种,采用塑料大棚(返青后)和露地两种栽培方式,在2006年两次自然晚霜冻条件下,分别调查、镜检叶片和幼穗的受冻状况,并同步测定冻前冻后叶片汁液可溶性固形物浓度。结果表明:大棚小麦的抗霜力弱于露地;前期生长发育越快的品种,抵御晚霜冻的能力越差;在早、中、晚熟组中抗霜性较好的品种分别是太原475、西峰22、OS.U.W8034;关于叶片汁液可溶性固形物浓度与品种抗晚霜性的关系,有待继续进行研究。
关键词:
陇东旱塬 冬小麦品种 抗晚霜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中虎 晏月明 庄巧生 张艳 夏先春 张勇 王德森 夏兰芹 胡英考 蔡民华 陈新民 阎俊 周阳
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包括4个方面,(1)从食品品质—性状—蛋白质—DNA四个层次对中国230份小麦品种的6类49个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建立了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了中国面条标准化实验制作与评价方法,明确了选种指标,建立并验证其分子标记选择体系,还优化并完善面包、北方馒头和饼干的评价方法与选种指标;(2)创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酸性毛细管电泳(A-CE)与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质谱(MS)鉴定方法;发现了与面筋强度直接相关的水溶性蛋白WS-6;改进SDS-PAGE方法,明确了面包和面条对亚基组成的要求。筛选出Glu-B1和Glu-D3位点8个亚基的ST...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兰杰 侯起岭 侯春雨 张婷 张小华 倪中福 梁荣奇
为了揭示小麦抗蚜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在田间蚜虫圃对150份小麦品种(系)孕穗期和灌浆期蚜量比值进行2年对比的基础上,选取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利用筛选的54对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检测了43个不同抗蚜水平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54对SSR标记在这43份不同抗蚜水平小麦品种(系)中检测到365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检测到2~18个等位变异,平均为6.7个;从每条谱带在所有材料中出现的频率来看,变异范围为2.3%~97.7%;多态性信息量为0.05~0.91,平均为0.65;43个小麦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为0.30~0.90,平均为0.52;SSR标记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0...
关键词:
小麦 麦蚜 SSR 遗传多样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