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4)
2023(992)
2022(905)
2021(855)
2020(725)
2019(1583)
2018(1620)
2017(3071)
2016(1839)
2015(1911)
2014(1917)
2013(1919)
2012(1670)
2011(1629)
2010(1622)
2009(1449)
2008(1599)
2007(1356)
2006(1089)
2005(1016)
作者
(7056)
(6241)
(6116)
(5525)
(3586)
(3070)
(2681)
(2450)
(2173)
(2164)
(2149)
(1953)
(1925)
(1905)
(1881)
(1881)
(1733)
(1719)
(1707)
(1672)
(1643)
(1609)
(1487)
(1486)
(1449)
(1437)
(1422)
(1362)
(1345)
(1335)
学科
(6400)
(5128)
产品(4713)
(4368)
贸易(4368)
(4333)
管理(4245)
(3832)
经济(3827)
市场(3609)
农产(3596)
农产品(3596)
价格(3344)
产品价格(3292)
(2577)
企业(2577)
(2402)
(2335)
出口(2333)
出口贸易(2333)
方法(2132)
数学(1910)
数学方法(1886)
(1878)
生产(1776)
农业(1743)
小麦(1628)
(1403)
农村(1179)
(1179)
机构
学院(26796)
大学(24418)
(14498)
农业(12088)
研究(10768)
科学(9193)
业大(9035)
(8593)
经济(8422)
管理(7976)
(7390)
农业大学(7355)
理学(7131)
理学院(7038)
(7020)
研究所(6897)
管理学(6855)
管理学院(6827)
中国(6776)
(5510)
(5365)
科学院(5250)
(4771)
中心(4704)
实验(4526)
实验室(4402)
技术(4267)
重点(4179)
(3793)
科技(3425)
基金
项目(19501)
(13955)
国家(13856)
科学(13834)
基金(13472)
研究(10366)
科学基金(10244)
(8954)
自然(8334)
自然科(8152)
自然科学(8145)
自然科学基金(8010)
(7500)
基金项目(6828)
(6716)
科技(5928)
计划(5805)
资助(5774)
(5449)
社会(5257)
社会科(4980)
社会科学(4976)
重点(4570)
农业(4565)
专项(4520)
(4435)
(4264)
教育(4253)
科研(4152)
创新(4064)
期刊
(14817)
学报(10752)
农业(10268)
(8629)
经济(8629)
科学(6826)
大学(6351)
学学(6300)
(6254)
中国(5330)
研究(4423)
业大(3652)
农业大学(3241)
中国农业(3019)
业经(2808)
管理(2514)
(2427)
农学(2177)
华北(2177)
农业科学(1959)
世界(1887)
自然(1879)
(1770)
自然科(1747)
自然科学(1747)
技术(1745)
科技(1692)
林业(1590)
(1523)
西南(1472)
共检索到36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方正  
运用基因─性状概念,以日本品种小罂粟作为半矮秆株型的Rht1、Rht2-矮生基因源,以智利的欧柔、罗马尼亚的洛夫林13等为早熟、抗病基因的供体,以本地高产品种白蚰包麦为丰产基因的供体,采用多亲本渐近杂交法与水旱地鉴定法,育成了抗旱高产品种鲁麦13号。经良种良法配套后,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厂亩产616.3kg的记录,耗水系数为0.6838mm/亩·kg。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美荣  李岩华  张俊灵  王瑞生  王国红  申淑珍  
在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中,采用渐近杂交法使目标性状得到有效的组合,采用水、旱地交叉选育法,为杂种后代基因型的潜在遗传特性的充分表达和选择提供了条件,使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大了选择压力和频率,提高了选种质量和效率,为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品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施万喜  乔岩  盖琼辉  
陇育4号是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2000年以西峰20号作母本,中210作父本,经有性杂交,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结果表明:陇育4号2008-2010年甘肃省及国家北部旱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922.50~4089.45 kg/hm2,比统一对照增产13.39%~6.05%,增产差异极显著,3年增产均居第1,第1位率100%,增产点(次)率86.7%;2010年甘肃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722.9 kg/hm2,比对照西峰27号增产15.21%,2年国家区域试验Shukla变异系数3.9576%~7.3098%,变异系数17.19%~29.34%,适应度77.8%~80%,抗旱指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兰真  杨会武  杨会民  冯新常  
利用早熟大穗品种偃师4号与抗病、灌浆快的大粒品种陕农7859杂交,通过协调穗粒数与千粒重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确定合理的株型模式,选育成高产、稳产、抗病、落黄好、灌浆快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多穗大粒型冬小麦新品种豫麦39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强生  朱维云  王婉仪  
充分利用本区灌浆期光温条件优势及大粒亲本资源,积极协调穗粒数较多与熟期及抗寒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是京冬6号突破高产的主要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松山  王奉芝  陆丽  张焕英  张宪营  
沧 60 0 1小麦品种是用临汾 6154作母本 ,冀麦 32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 ,经两圃平行交替选择法培育而成。该品种突出的特点是抗旱、耐盐、抗寒、优质、丰产稳产。这些优良特性的结合 ,丰富的遗传背景 ,逆境和非逆境选种环境以及杂种后代交替选择育种技术起了决定性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晓青  张岁岐  刘小芳  慕自新  
为了了解冬小麦根系水力导度(Lpr、)根系解剖结构以及品种抗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工气候室水培条件下,研究了长武134、陕253和小偃6号3个不同抗旱类型冬小麦品种根系水力导度的变化及其与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各品种的根系Lpr与木质部中央大导管直径均降低,而根系直径和皮层厚度则增加。但总体上抗旱性越强的冬小麦品种根系Lpr越低,木质部中央导管直径越小,根系直径与皮层厚度越大;冬小麦根系Lpr与木质部中央大导管直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根系直径及皮层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结果为提高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与抗旱性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曲正伟  周春菊  诸葛爱燕  谢波  茹颜飞  李彦  
通过大田试验,着重研究了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4640、长6878和长6154灌浆结实期的冠层温度和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结果表明:在小麦灌浆结实期间,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4640、长6878和长6154有着优良的冷温特性,其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甚至低于冷型对照品种小偃6号,它的其他性状如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等指标优于暖型品种,一些指标亦优于小偃6号,在灌浆结实后期表现尤为明显,显示出长4640、长6878和长6154有着优异的冷温特性,以长6154表现更为明显。为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作楫  金先春  揭声慧  张玲  
豫麦13号的主要形态生理特性为:成穗数多且千粒重稳定;穗分化前慢后快,适于黄淮地区生态环境;其冠层结构合理且具动态变化,后期干物质积累过程长而运转率高;根系活力强,植株体内碳氮代谢较正常,对主要自然灾害(冻、旱、涝、病等)有一定抗性或耐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左联忠  王彩萍  杨文龙  赵吉平  
对冬小麦 15个F1杂交组合杂种优势与其沉降值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 ,F1中有强优势组合 ,其超标幅度 5 1%~ 5 6 6 % ,亲本材料基因重组后 ,沉降值变化为 :超亲组合占 33 3% ,趋近父母亲本平均值的组合占 6 0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选用优质亲本 ,组配强优势组合和采用化学杀雄技术 ,可以选育优质高产杂种冬小麦品种。应用微量SDS沉降值指导田间早代选择非常有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秀敏  谢俊良  孙书娈  乔文臣  孟祥海  
采用单交与回交相结合的方式和水旱交替的选择方法,经异地异种条件定向培育,田间自然与模拟限水抗旱节水性以及抗病性专业鉴定,选育成了多穗抗倒、抗病、抗旱节水、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新品种衡4041,适宜黑龙港缺水区及冀中南高产麦区黄淮北片部分冬麦区种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桂茹  张荣芝  卢建祥  谷俊涛  尹长城  
研究了小麦抗旱性鉴定的部分产量指标、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通过对4个产量指标分析,确认抗旱指数优于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和产量因素降低指数,抗旱指数既能反映品种的抗旱性能,又能体现品种在旱地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可作为小麦杂种稳定世代鉴定抗旱性的可靠指标。对于大量品种资源和杂种分离世代材料的抗旱性鉴定,可用胚芽鞘长度和拔节期叶面积指数为指标。该指标简便易行、快速经济。小麦灌浆期叶片脯氨酸含量与品种的抗旱性无明显相关,不宜作为抗旱性鉴定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继新  袁振东  
京核一号冬小麦品种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通过阶梯杂文选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旱、抗寒、抗病、高产、稳产、白粒优质、千粒重高等优点。体现了太谷核不育小麦能集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作用的理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霞  李云荫  曹敏  
选用两种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太原633(抗旱)和C609(干旱敏感),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蛋白质代谢变化的规律及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双向电泳结果表明,2.0MPa PEG-6000水分胁迫引起了两品种冬小麦叶片蛋白质变化的明显差异.抗旱品种干旱诱导蛋白及其他蛋白变化早于干旱敏感品种,初步证实了抗旱性不同的品种在水分胁迫时蛋白质代谢变化的时间顺序.干旱诱导的蛋白质的变化包括干旱诱导蛋白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在复水后均可迅速恢复;蛋白质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可抑制干旱诱导蛋白的产生,说明其基因表达主要在转录水平进行调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23品种来源:84WR(21)-4-2×洛8912产量表现:2004年度全国北部旱地冬麦预试,平均单产5323.5kg/hm2,2004—2006年度全国北部旱地冬麦区试,平均单产4539.75kg/hm2。1999—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3470.4kg/hm2。2003—2006年度示范种植,平均单产3618.9kg/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