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4)
2023(2012)
2022(1676)
2021(1570)
2020(1349)
2019(3074)
2018(3102)
2017(5329)
2016(3250)
2015(3625)
2014(3626)
2013(3611)
2012(3610)
2011(3472)
2010(3611)
2009(3260)
2008(3456)
2007(3097)
2006(2831)
2005(2539)
作者
(12678)
(10949)
(10730)
(9946)
(6708)
(5112)
(4600)
(4180)
(4148)
(3955)
(3929)
(3639)
(3622)
(3600)
(3469)
(3305)
(3208)
(3206)
(3182)
(3087)
(2865)
(2799)
(2702)
(2555)
(2528)
(2515)
(2411)
(2408)
(2346)
(2266)
学科
(11056)
经济(11036)
管理(6530)
(6452)
(5644)
(4907)
企业(4907)
方法(4810)
数学(3798)
数学方法(3705)
(3478)
(3128)
中国(2809)
理论(2545)
农业(2384)
(2366)
业经(2323)
地方(2027)
环境(1954)
(1870)
(1858)
(1848)
金融(1847)
(1824)
贸易(1824)
(1742)
(1712)
银行(1689)
(1634)
小麦(1621)
机构
大学(55086)
学院(52700)
研究(23161)
科学(17943)
(17029)
(16215)
经济(15816)
管理(15608)
中国(15412)
(14011)
农业(13890)
理学(13509)
理学院(13235)
研究所(13196)
管理学(12736)
(12657)
管理学院(12651)
业大(12008)
中心(9417)
农业大学(8942)
(8887)
科学院(8504)
(8459)
师范(8332)
(8229)
(8210)
(7750)
(7720)
(7720)
北京(7710)
基金
项目(37332)
科学(28168)
基金(27047)
(26572)
国家(26396)
研究(22926)
科学基金(20298)
自然(14932)
(14641)
自然科(14574)
自然科学(14564)
自然科学基金(14312)
基金项目(14165)
(13618)
社会(13084)
社会科(12305)
社会科学(12298)
资助(10905)
教育(10299)
计划(9424)
重点(9315)
科技(8868)
编号(8483)
(8086)
成果(8041)
(7792)
科研(7586)
(7567)
(7299)
创新(7212)
期刊
(18034)
经济(18034)
学报(16959)
(15960)
研究(13284)
科学(12830)
大学(10878)
中国(10742)
农业(10594)
学学(9956)
(6079)
图书(5423)
教育(5359)
(5239)
管理(5125)
业大(4987)
(4323)
农业大学(4248)
书馆(4191)
图书馆(4191)
中国农业(3734)
(3260)
金融(3260)
技术(3001)
林业(2977)
科技(2939)
自然(2939)
资源(2936)
财经(2909)
(2485)
共检索到78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连杰  田奇卓  李娜娜  王树亮  刘国伟  裴艳婷  
采用剪摘叶片、包穗方法研究了4个冬小麦品种开花期不同光合源构成及其对穗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不同光合器官占总绿色面积的比例为:叶片49.82%~55.27%,茎鞘24.76%~30.83%,穗部19.11%~21.68%;4个品种非叶器官绿色面积与叶片面积的比例依次为1.00∶1,1.01∶1,0.81∶1和0.96∶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不同光合器官对穗粒重的贡献率分别为:叶片37.62%~55.49%、茎鞘23.78%~31.72%、穗部20.73%~30.65%,不同穗型品种比较,大穗型品种的茎鞘和穗部贡献率均大于多穗型品种,而叶片的贡献率则相反;不同叶位叶片的贡献率为: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松洁  王文静  宋家永  阎耀礼  夏国军  罗毅  
以大粒小麦兰考 86 (79)、中粒小麦豫麦 4 1号为材料 ,在河南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小麦大粒品种源库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 :小麦大粒品种灌浆期叶片叶绿素、总糖、全氮含量高 ,光合强度大 ,茎鞘中总糖、全氮含量高 ,但下降快 ,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 ,后期氮素相对缺乏 ;粒重增长快 ,子粒中蛋白质含量高 ,变化平稳 ,不受子粒积累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后期灌浆不充分 ,子粒饱满度差 ,子粒中GA3/ABA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旗叶与子粒中GA3/ABA的相关性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吉祥  熊化鑫  潘兵  倪西源  张晓玉  赵坚义  
【目的】明确中国和欧洲油菜开花期主控位点及其对粒重的影响,为早熟油菜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欧洲冬油菜Sollux和中国品种高油605的选系(Gaoyou)杂交F1经小孢子培养产生的DH群体为材料,采用7年9种环境下的开花期表型数据和新版SG图谱定位开花期QTl,并采用条件遗传学和QTl分析相结合的条件QTl定位方法,解析开花期对千粒重QTl的影响,最后对各20个极端开花期株系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进行性状-标记的符合度测定,为标记筛选用于辅助选育提供依据。【结果】应用Win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7个在3种以上环境中稳定表达的控制开花QTl,加性效应值在0.58—3....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宣亚南  吴源英  贾高峰  颜景义  张荣铣  
在小麦旗叶展开后至成熟期间,用尿素处理小麦植株,结果表明:在开花、灌浆前施用尿素能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延长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对下部叶片的作用尤为明显),使植株在生育后期能保持较高的绿叶面积;同时能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增加叶源量,从而提高千粒重和穗粒重。统计分析表明:叶源量与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千粒重和穗粒重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叶源量是叶片光合特性的综合性诊断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松洁  王文静  陈时良  
以大粒小麦新品系兰考 86 (79) (源限型 )、豫麦 18号 (库限型 )和大穗小麦新品系黄 812 4(源库互作型 )为材料 ,对其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源限型和源库互作型品种“源”的形成和发展较库限型品种更为合理 ,其光合势大 ,叶面积持续时间长 ,光合生产率高 ,叶片光合性能强 ,粒重增长快 ,穗部性状优良 ;子粒灌浆速度前期增加快 ,后期下降平缓 ,粒重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库限型品种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叶片对源限型品种、叶鞘对源库互作型品种、茎秆对库限型品种子粒增重贡献较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  魏凤珍  吴进东  马蓓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小麦穗部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及粒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的影响效应。【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小穗平均单粒重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粒位的粒重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结实小穗越多、各小穗结实粒数或单粒重差异越小,空间分布模拟曲线的弧度越平缓。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的结实小穗数与小穗结实粒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且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仲学  王璞  M.Boening-Zilkens  梁振兴  W.Claupein  
为探讨传统栽培技术和优化栽培技术对小麦粒重的影响 ,于 1999— 2 0 0 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了包括灌溉、氮肥和秸秆 3因素共 18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1秸秆处理对粒重无明显影响 ,优化灌溉有利于提高粒重 ,优化灌溉配合优化施氮肥提高小麦粒重 ;2小麦不同粒位粒重的高低顺序为 :第 2位粒 >第 1位粒 >第 3位粒 ,而且栽培技术无法改变这种差异 ;3施氮对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水分不足时为负效应 ,否则为正效应。本文从粒重角度建议北京地区种植多穗型和灌浆速率快的小麦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璞  王启现  鲁来清  王伟东  王树安  
以农大 32 91为供试材料 ,研究了 2种灌水运筹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并对密度、氮肥用量对灌水运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造好底墒水的前提下 ,冬小麦春季灌 4次水 (简称 4水 )与春季灌 2次水 (简称 2水 )相比 ,千粒重增加 1 78g ,产量增加 665 1kg/hm2 ,但全生育期多耗水 73 65mm ,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7 63% ;经分析 ,差异显著。 4水比 2水多消耗的水分主要是土壤水并且集中在生育后期 (抽穗 -成熟 )。密度与氮肥的影响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节省氮肥用量和降低植株密度均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 ,但产量有所降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梅方竹  周广生  
对大、中、小 3种不同粒型的 6个小麦品种主要营养器官的横切解剖研究结果表明 ,维管组织对穗粒重贡献程度是维管束数量大于维管束面积 ,且维管束面积与粒重大小成正比关系。回归分析表明 ,旗叶、旗下叶及茎、穗轴维管束数量可以作为“流”对生产力性状影响程度较大的鉴定指标。研究结果可以启示小麦育种工作者在进行外部性状选择时应结合植株解剖结构特征共同选育高产品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裴雪霞  王姣爱  党建友  王秀斌  张定一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的穗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系统研究穗结实粒数相近,粒重和品质不同的3个小麦品种的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果】3个小麦品种不同小穗位籽粒结实粒数、小穗千粒重、粒重、蛋白质含量、干面筋、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评价值和软化度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分布,第1粒位、第2粒位和第3粒位的粒重及品质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表现出籽粒发育的近中优势。第1粒位和第2粒位的粒重相近,都高于第3结实粒位;第2粒位增产潜力较大,是粒重变化的主要因素;临优2018和临优2069第2粒位,临优145第1粒位的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和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昌伟  杜颖  童璐  周健  罗明  颜伟伟  陈菲  
【目的】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速度快、信息量大、动态性强等优势,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作物产量信息,反映作物产量空间变化趋势。遥感技术作物估产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研究热点。通过改善遥感估产建模方法,以实现进一步提高大田作物遥感估产精度,为宏观了解不同区域作物产量形成情况及变化趋势提供直观、可靠的参考。【方法】论文结合2011—2012年江苏省大丰、兴化、姜堰、泰兴、仪征5个县区的定点观测试验,以国产卫星产品HJ-1A/1B影像为遥感数据,于小麦开花期开展大田定位观测区卫星遥感植被指数、关键生长指标与收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竹青  朱旭彤  
以湖北省种植的11个大、中、小粒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t测验分析了3组不同粒重品种灌浆参数差异;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灌浆各阶段,不同品种类型的部分灌浆参数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灌浆持续期T、平均灌浆速率R、快增期灌浆速率R2和时间T2、缓增期灌浆速率R3和时间T3对粒重作用显著。除此之外,各阶段灌浆速率和时间之间有极显著负相关。可通过选育高平均灌浆速率、高快增期灌浆速率的品种;通过栽培措施协调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增加缓增期灌浆速率和延长缓增期时间而提高粒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魏爱丽  王志敏  李战友  
以北京地区近年来广泛种植的 9个高产基因型为材料 ,研究了高产小麦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存在基因型差异 ,同一基因型不同节间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以倒 2~ 3节间对穗的贡献率最大。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与株高、千粒重、茎鞘转运率抽穗后 2 0d的茎鞘及各节间的积累量 ,倒 2~ 3节间对穗的贡献率 ,抽穗后 2 0d的灌浆速率和净同化率 ,以及抽穗后 10d的单茎光合面积成正相关 ,而与茎粗、旗叶面积不相关 ,与抽穗后 30d的净同化率呈负相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庆全  余四斌  李春海  牟同敏  
【目的】通过对水稻抽穗开花期耐热性的遗传研究,为水稻耐热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2个籼稻品种T219(对高温敏感)和T226(耐高温)为亲本构建的202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s),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了2年的高温处理试验,对RILs在抽穗开花期的耐热性状进行了主效应QTL以及QTL上位性分析。【结果】利用181个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构建了覆盖水稻全基因组1559.6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8.3cM的遗传连锁图谱。2年共检测到7个抽穗开花期耐热性主效应QTL以及7对上位性QTL。2004和2005年分别检测到3个和4个QTL,共解释29%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桂莲  陈立云  张顺堂  刘国华  唐文邦  贺治洲  王明  
【目的】探明水稻功能叶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适应机理。【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对两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系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热稳定蛋白和膜透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下降,胁迫后恢复期间稍有回升,耐热品系996叶绿素含量高于热敏感品系4628。高温使剑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细胞间CO2浓度上升,与热敏感品系4628相比,耐热品系996在高温胁迫下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高温使水稻剑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热稳定蛋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