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58)
- 2023(5824)
- 2022(5151)
- 2021(4952)
- 2020(4172)
- 2019(9944)
- 2018(10152)
- 2017(19028)
- 2016(10993)
- 2015(12725)
- 2014(13011)
- 2013(12354)
- 2012(11196)
- 2011(10110)
- 2010(10585)
- 2009(9616)
- 2008(9678)
- 2007(8804)
- 2006(7740)
- 2005(7024)
- 学科
- 济(39286)
- 经济(39248)
- 管理(29876)
- 业(27950)
- 企(23405)
- 企业(23405)
- 方法(19853)
- 数学(17787)
- 数学方法(16978)
- 农(11464)
- 中国(10528)
- 理论(9639)
- 财(9428)
- 业经(8471)
- 学(8402)
- 制(7836)
- 贸(7388)
- 贸易(7381)
- 农业(7321)
- 教学(7311)
- 地方(7285)
- 易(7175)
- 和(6315)
- 务(6279)
- 教育(6250)
- 财务(6239)
- 财务管理(6214)
- 银(6182)
- 银行(6169)
- 技术(6096)
- 机构
- 学院(153549)
- 大学(149023)
- 管理(55370)
- 济(53488)
- 经济(51973)
- 研究(49797)
- 理学(47102)
- 理学院(46551)
- 管理学(45090)
- 管理学院(44839)
- 中国(37177)
- 科学(33531)
- 京(32438)
- 农(30054)
- 所(27270)
- 财(25422)
- 业大(25230)
- 江(25054)
- 研究所(24628)
- 农业(23830)
- 中心(23370)
- 技术(21037)
- 北京(20614)
- 州(20587)
- 范(20584)
- 师范(20318)
- 财经(19815)
- 省(18287)
- 经(17745)
- 院(17441)
- 基金
- 项目(98596)
- 科学(75072)
- 研究(71460)
- 基金(66802)
- 家(59743)
- 国家(59188)
- 科学基金(49213)
- 省(42019)
- 社会(40282)
- 社会科(37921)
- 社会科学(37907)
- 教育(35753)
- 划(35209)
- 基金项目(34122)
- 自然(33710)
- 自然科(32945)
- 自然科学(32940)
- 自然科学基金(32324)
- 编号(31317)
- 资助(29786)
- 成果(26047)
- 课题(23316)
- 重点(23137)
- 发(21449)
- 创(20831)
- 部(20706)
- 计划(19614)
- 创新(19326)
- 科研(18901)
- 年(18675)
共检索到230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濂 崔党群 范平
利用56个冬小麦品种(系),采用双重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冬小麦子粒品质性状多目标间接选择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株高和单株穗数,可同时提高单株子粒蛋白质产量与含量及干面筋含量;而增加单株子粒产量可以提高单株子粒蛋白质产量,但降低子粒蛋白质含量和干面筋含量;千粒重每增加1.0g,沉淀值减少0.07791ml;湿面筋含量随株高增加而增高,随结实小穗数增加而降低.
关键词:
冬小麦 品质性状 逐步回归 间接选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向阳 康明辉 何纪安 张端煜 刘永录
通过对小麦子粒灌浆及发育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子粒充实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据此对河南省小麦子粒灌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的子粒充实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它可以较好地反映子粒生长潜力的发挥程度。河南省的高产小麦品种可以划分为四种灌浆模式:①高灌浆速度与短灌浆持续期相结合类型;②长灌浆持续期与早开花相结合类型;③长灌浆持续期与晚开花相结合类型;④低灌浆速度与长灌浆持续期相结合类型。其中,①②模式类型比较适合河南省的生态条件,子粒充实度较高。子粒充实度与子粒灌浆持续期、子粒灌浆完成期、开花期、起始生长势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
小麦,子粒充实度,灌浆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刘玉平 郭文奇 郭丽敏 庞春明 王丽娜 Worland A J Gale MD
多年结果证明Rht1、Rht2、rht 3个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而Rht3基因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前三者。Rht3基因系的子粒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Rht2和rht系 ,Rht10显著高于Rht1系 ,其他基因系之间无显著差异。Rh10基因系的面粉的沉降值显著高于Rht1,Rht8和Rht12 ,Rht3显著高于Rht1,Rht2和rht。Rht10和Rht3基因系面粉的湿面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系。此外 ,同一基因系在不同的年际之间的品质性状表现有差异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子粒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春英 李雁鸣 韩金玲
为明确不同种类硫肥对小麦光合性能等性状的影响,进行了3种硫肥效果的比较研究。施用硫肥的处理都表现为旗叶光合速率提高,旗叶和倒三叶及各生育时期顶部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提高,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且子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所提高。在对提高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效果上以石膏的效果最明显,硫酸铵次之,硫磺的效果最差,而在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上却依次为硫酸铵、硫磺和石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桂兰 孙克刚 李贵宝 王英 吕爱英 乔文学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设计,对豫南砂姜黑土区影响小麦高产的氮、磷、有机肥的用量进行两年定位试验,建立了小麦产量函数模型;通过模型解析选优,确定了每公顷产量>6000kg、>6750kg、>7500kg及最大经济效益的施肥组合方案;明确了模型因素效应顺序(氮>有机肥>磷肥)和高产与施肥的关系,以及各肥料产量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效应。
关键词:
冬小麦,数学模型,优化方案,施肥,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一帆 任毅 程宇坤 王睿 张志辉 时晓磊 耿洪伟
【目的】小麦籽粒品质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和营养价值的重要因素。挖掘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及候选基因,为拓宽对小麦品质性状遗传机理的理解和分子标记辅助优质小麦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来自国内外259份冬小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籽粒硬度等5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结合90K 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将定位到的显著性关联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5个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且在不同环境间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沉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20.11%—24.42%)。各性状在基因型、环境、基因型×环境间均呈现出极显著差异(P<0.001),广义遗传力为0.77—0.84。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44个与5个性状显著关联(P<0.001)的位点,分布在除1D和3D染色体外的其他19个连锁群。在2个及以上的环境中均稳定存在的位点18个,涉及蛋白质含量(12个)、湿面筋含量(9个)、淀粉含量(11个)、沉降值(12个)和籽粒硬度(7个)等5个性状,能解释遗传变异的4.27%—10.98%。其中13个为多效应位点,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联的多效应位点最多(7个)。位于2B、2D和3A染色体的GENE-0762_631、IAAV7742和RAC875_c66845_466位点同时在2个环境和BLUP值下被检测到,表型贡献率的范围为4.32%—7.07%。通过对多环境下存在且表型贡献率高的多效应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在5D染色体的D_GDS7LZN02F4FP5_176位点发掘到与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淀粉含量等性状显著相关的Hap1、Hap2、Hap3和Hap4等4个不同单倍型,其中,Hap1是高淀粉含量单倍型(P<0.001),而Hap2和Hap3均为高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的单倍型(P北部冬麦区>国外品种>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对稳定遗传的位点进行候选基因的挖掘,筛选到10个可能与小麦籽粒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结论】检测到18个与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稳定位点,鉴定到4个不同单倍型,筛选出10个与籽粒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霍清涛 吕德彬 崔党群 夏百根 张传梅
以6个小麦品种及其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估算了各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子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值及沉淀值等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2)降落值的高值与隐性基因有关,低值与显性基因有关;子粒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及沉淀值等性状的高值与显性基因有关,低值与隐性基因有关。(3)除沉淀值的遗传表现为超显性外,其余各性状的遗传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且平均显性度(H1/D)均小于1,表现为部分显性。(4)除沉淀值外,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表现较高,说明可在早代进行选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建喜 马林 陈乐梅 聂文魁 石书兵 周燕 蔺胜权
对新疆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子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新春6号的子粒灌浆规律均符合Logistic自然生长曲线。各方程的决定系数R2都在0.998 1以上,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耕作方式可影响子粒各阶段灌浆持续天数T、子粒灌浆速率和粒重。小麦留茬免耕处理渐增期的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传统耕作;在灌浆各阶段,免耕各处理的灌浆速率均比传统耕作高,在快增期,小麦免耕留茬处理灌浆速率比传统耕作的高7.7%,小麦免耕不留茬处理比传统耕作的高7.4%。因此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可提高小麦各阶段灌浆速率,对增加粒重、提高产量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天财 冯伟 夏百根 方保停 王书丽
大穗型品种豫麦66号与多穗型品种豫麦49号相比,在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具有明显优势,在花后0-30 d子粒WSC含量较高,显示出子粒灌浆较强的同化物供应能力。豫麦66号旗叶WSC在灌浆中后期含量较低,淀粉含量在整个灌浆期均较低,表明大穗型品种同化物外运能力可能较强,流系统生理活性比较活跃。两品种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豫麦66号的峰值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最大积累速率高,子粒灌浆速率亦呈现同样的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豫麦66号在子粒灌浆后期仍可保持较强的库活性和具有较大库容特性。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子粒灌浆 同化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冬云 郭天财 王晨阳 朱云集 张学林
用AMMI模型对河南省不同地点种植的6个小麦品种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基因型×环境互作对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影响均显著;在参加试验的6个品种中,对于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小偃54、豫麦49的稳定性低于豫麦70、豫麦34;对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豫麦70、豫麦49、郑州9023的稳定性低于豫麦18、豫麦34、小偃54;豫麦49在唐河,郑州9023在开封、郑州表现出较大的适应性;环境IPCA值(交互效应主成分坐标值)和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IPCA值与日照、积温、降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小麦品质 AMMI模型 稳定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方辉 方天梯
本文以采集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为样本主体,通过选择数学模型运算,寻找我国资本流动的双向性。在外汇管理没有重大变化的前提条件下,我国资本双向流动趋势持续的可行性.为有关管理部门管好资本流动性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资本流动 数学模型 选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豪圣 李法计 程敦公 刘建军 付雪丽 刘爱峰 宋健民
研究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气冠温差(CTD)的差异,探讨气冠温差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对高产品种(系)选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灌溉条件下,选用28个强筋型和27个中筋型冬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抽穗期、开花期、花后7 d、花后14 d、花后21 d和花后28 d的气冠温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强筋型与中筋型冬小麦品种间的CTD在各个测量时期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中筋品种花后21 d的CTD与产量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TD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主要通过粒重途径实现的。强筋型品种与中筋型品种的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51.72%和63.45%,其中,花后21 d的CTD分别在强筋品种第2主成分和中筋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芬 朱艳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目的】基于小麦籽粒品质预测模型和GIS技术,探索主要籽粒品质指标区域模拟与空间变异分析的方法。【方法】首先利用文献资料对已有小麦籽粒品质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并基于江苏省40个生态点2000-2003年逐日气象数据和5个生态点、6个品种类型的小麦田间试验数据,对籽粒品质预测模型进行先计算后插值(calculate first,interpolate later,CI)和先插值后计算(interpolate first,calculate later,IC)两种升尺度方法的研究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3项籽粒品质指标的区域模拟;最后,运用GIS和地统计学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