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43)
- 2023(9363)
- 2022(8522)
- 2021(8123)
- 2020(6894)
- 2019(15671)
- 2018(15776)
- 2017(30198)
- 2016(16249)
- 2015(18396)
- 2014(18430)
- 2013(18316)
- 2012(16709)
- 2011(14846)
- 2010(14616)
- 2009(13169)
- 2008(12579)
- 2007(10692)
- 2006(9184)
- 2005(7749)
- 学科
- 济(61436)
- 经济(61362)
- 管理(46478)
- 业(43585)
- 企(36909)
- 企业(36909)
- 方法(31042)
- 数学(26882)
- 数学方法(26557)
- 农(16061)
- 学(15181)
- 财(15028)
- 中国(14936)
- 业经(13645)
- 地方(12585)
- 理论(11439)
- 和(10803)
- 农业(10733)
- 贸(10458)
- 贸易(10450)
- 环境(10314)
- 技术(10161)
- 制(10136)
- 易(10126)
- 务(9980)
- 财务(9922)
- 财务管理(9907)
- 企业财务(9404)
- 划(9057)
- 教育(8901)
- 机构
- 大学(230836)
- 学院(228487)
- 管理(93866)
- 济(83739)
- 理学(82348)
- 经济(81741)
- 理学院(81391)
- 管理学(79839)
- 管理学院(79442)
- 研究(75319)
- 中国(54460)
- 科学(50754)
- 京(49821)
- 农(38694)
- 所(38218)
- 业大(37561)
- 财(36584)
- 研究所(35472)
- 中心(34358)
- 北京(31495)
- 江(31212)
- 范(30559)
- 农业(30553)
- 财经(30304)
- 师范(30165)
- 经(27651)
- 院(27513)
- 州(26070)
- 技术(24693)
- 师范大学(24640)
- 基金
- 项目(166738)
- 科学(129907)
- 基金(120404)
- 研究(119560)
- 家(106139)
- 国家(105282)
- 科学基金(89882)
- 社会(71972)
- 社会科(68019)
- 社会科学(67997)
- 基金项目(65255)
- 省(65084)
- 自然(61431)
- 自然科(59951)
- 自然科学(59938)
- 自然科学基金(58826)
- 划(55484)
- 教育(54613)
- 资助(49274)
- 编号(48796)
- 成果(38583)
- 重点(37272)
- 部(35979)
- 发(34762)
- 创(34524)
- 课题(33285)
- 科研(32231)
- 创新(32170)
- 大学(31493)
- 计划(31193)
共检索到315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盛莲 吴政卿 方保停 杨会民 罗鹏 杨攀 李巍 雷振生
为了提高小麦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理论测产的准确度,2005-2008、2009-2010年以5个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麦测产系数试点间、品种间差异及与实际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测产系数5个生态区4年的平均值为0.90,比实际应用的测产系数(0.85)高5.88%,其中不同生态区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小;各生态区测产系数试点间差异达0.01显著水平,北方麦区和黄淮北部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其它生态区品种间差异显著。各生态区小麦实际产量与测产系数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多数达0.01显著水平;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测产系数呈负相关关系,且多数生态区达0.05或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长生 肖世和 张秀英 海林
快速、简便、可重复、无损伤、较经济地鉴定小麦产量有关性状对提高育种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于 1998年和 1999年两个种植季节 ,在密度为 6 5 0~ 70 0万穗 /hm2 的田间试验中利用数字冠层图像分析仪测定了津麦 2号、京 4 11、中麦 9号和 80 17 2等 4个北部冬麦区代表品种的冠层内光分布参数。结果表明 ,灌浆中期测定较能反映整个灌浆期的冠层光分布状况。在相似密度下的直接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在年份间差异不显著 ,而在品种间差异显著。冠层上部的消光系数与冠层下部及冠层平均消光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建议育种中选择冠层上部消光系数小的基因型来改良产量潜力。
关键词:
小麦 冠层 消光系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艳丽 王纪华 李少昆 谢瑞芝 高世菊 马达灵
选择株型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并通过部分品种不同密度试验,分析了冠层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叶向值(LOV)与叶面积指数(LAI)与光谱特征参量的关系,同时对20个不同处理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株型指标LOV和群体大小指标LAI对光谱的贡献是不同的,前期(以拔节期为主)LOV对光谱的影响要大些,后期主要受LAI的影响;对拔节期包括品种和密度在内的共20个处理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了株型和群体大小的不同组合4个(A-株型直立,群体较小;B-株型直立,群体较大;C-株型披散,群体较小;D-株型披散,群体较大);拔节期不同类组冠层光谱反射率在400~700nm范围内反射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B...
关键词:
冬小麦 株型 冠层结构 高光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焱 毕建杰 刘建栋 叶宝兴
为了解干旱对冬小麦冠层光分布影响的规律。选用两个类型冬小麦品种用池栽定量灌溉方式,采用美国CID公司生产的CI-110型植物冠层分析仪,对干旱和灌溉条件下,不同肥力的冬小麦冠层内光分布进行直接测定。鲁麦21 LAI先上升再下降,MLA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TCDP先下降再上升,在7.5,22.5,37.5°TCRP差异较大;济麦20的LAI先上升再下降,MLA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TCDP先下降再上升,在7.5,22.5,37.5°TCRP差异较大。干旱和灌溉比较:干旱使LAI下降,干旱使Lm 21的TCDP增大,Jm20的TCDP变化不大,干旱对TCDP的影响为7.5°TCRP小于灌溉的,而在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迪 李久生 饶敏杰
【目的】确定喷灌作物冠层截留量。【方法】采用称重法在无风条件下对喷灌冬小麦冠层存储能力进行了连续两年测定,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喷灌初始阶段冠层截留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此后增速逐渐减缓直至达到冠层存储能力。冠层存储能力随冬小麦生长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正常植株密度条件下,冬小麦冠层截留变化范围为0.68~1.47mm。【结论】冬小麦抽穗前,冠层存储能力与植株鲜重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从拔节期开始,冠层存储能力随叶面积指数(LAI)和株高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喷灌强度对冠层存储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
喷灌 冬小麦 冠层截留 冠层存储能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培华 王远 袁政奇 孙青云 蔡善亚 陆喜瞻
[目的] 探索基于冬小麦冠层RGB图像的氮素营养指标实时监测方法,为实现简便、准确的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和推荐施肥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3年次的冬小麦大田氮肥梯度试验,采用数码相机在返青期和拔节期垂直拍摄冠层RGB图像。分析图像特征参数G/R、G-R、NRI、NGI、H和冠层覆盖度(CC)与植株氮素生理指标间的关系,筛选氮素营养监测指标的最优图像特征参数,构建氮素营养指标估算模型。[结果] CC与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氮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LAI)间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87、0.85和0.84(P<0.01),其他特征参数与地上部生物量、氮积累量和LAI间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采用CC作为冬小麦氮素营养指标估算模型的输入参数,并使用异速生长函数和指数函数建模。采用异速生长函数的模型R~(2)分别为0.82、0.76和0.82(P<0.01),采用指数函数的模型R~(2)分别为0.80、0.74和0.85(P<0.01)。利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异速生长函数模型预测值和观测值间的R~(2)平均为0.89(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世伟 潘存德 张翠芳 李星 郭佳欢
【目的】为明确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时空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枣树与冬小麦间作系统的光环境管理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法,以不同栽植株行距的枣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间作巷道内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冠层饱和、非饱和和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及其影响因子的时节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枣麦间作系统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的关键因子。【结果】太阳高度角、枣树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Tr)与冬小麦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冠幅和树高与冬小麦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太阳高度角和枣树株行距与冬小麦冠层非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透光率与冬小麦冠层非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太阳高度角、枣树树高和叶面积指数与冬小麦冠层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正相关,枣树株行距和透光率与冬小麦冠层无效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显著负相关。【结论】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太阳高度角、枣树栽植株行距和枣树透光率是影响间作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大小的主要因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志芬 陈学留 余美炎 申秀珍 王奎波 王同燕
于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根系活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生育阶段根系活力的变化特点不同.春前以营养生长为主的阶段,根系活力不高,符合回归方程:y=36.16-0.62a+2.7×10~(-3)x~2(r=-0.7460).春后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服系活力增高.当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后,根系活力又下降,符合回归方程:y=4.0749xe~(-0.0464x)(r=-0.9900),高峰是在孕穗期.根干重和茎叶干重的变化趋势与根系活力不同.根系活力随着穗重的增加而下降.
关键词:
冬小麦 根系活力 根干重 穗干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艳敏 李晋生 钱维朴 黄德明
1987~1989年分别在江苏沐阳和南京卫岗进行了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高度及叶倾角影响光在冠层内的分布,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可反映叶面积和光的空间分布状况。低产群体的最高叶面积指数小于4.0,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低,消光系数分布均匀,但漏光严重,光能利用率低;过旺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过大,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高,消光系数呈上大、中小分布,光在冠层上部递减迅速,中下部光环境差,叶片早衰,净同化率低;高产群体叶面积及其垂直分布合理,孕穗期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在相对高度0.60~0.65处,冠层中下部消光系数较大,上部较小,利于光...
关键词:
小麦,冠层结构,光分布,叶倾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乾 顾晓鹤 孙林 王淼 周龙飞 杨贵军 李卫国 束美艳
【目的】寻找快速、无损地诊断冠层含水量的方法,对冬小麦长势监测、旱情评估及变量灌溉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田间变量灌溉试验,分析生育期、灌溉量对冬小麦冠层含水量的影响,解析冠层光谱对不同灌溉处理下冠层含水量的响应规律,以冠层等效水厚度(EWTc)为表征指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CWT)技术,构建冬小麦冠层等效水厚度光谱诊断模型,利用独立样本验证模型精度。【结果】冬小麦冠层等效水厚度在生育后期均随着灌溉量的增多而增加,并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减少;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降低,在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冠层光谱反射率均表现为1水>0.5水>0水;与原始冠层光谱反射率相比,经连续小波变换后的小波系数与冠层等效水厚度相关性在第1、2、3、5、6、7分解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幅度在8.40%—26.20%;以第6尺度2 400 nm、第2尺度1 596 nm和第7尺度2 397 nm构建的冠层等效水厚度光谱诊断模型稳定性和精度较好,验证样本决定系数R~2为0.5411,RMSE为0.0127 cm。【结论】冬小麦冠层含水量随着灌溉时间与灌溉量发生规律性变化,在水分敏感波段范围内呈现明显的光谱响应特征,连续小波变换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冠层光谱特征参量与冠层等效水厚度的相关性,实现冬小麦冠层含水量光谱诊断,可以为冬小麦田间变量灌溉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钧杰 张永强 陈兴武 赛力汗·赛 薛丽华 范贵强 王志敏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对新疆冬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及其群体内部光、温变化的影响,于2013—2015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周期,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置了0(N_0),94.5(N_1),180(N_2),240(N_3),300(N_4)和360kg/hm2(N_5)6个施氮肥处理,研究了施氮量对冬小麦茎型特征,叶垂直分布及其形态特征,冠层光、温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_0处理相比,增施氮肥冬小麦叶片的长、宽及叶片总面积均显著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叶层LAI、各节间长度和节间粗
关键词:
滴灌 冬小麦 施氮量 冠层结构 小气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晓星 常庆瑞 刘梦云 刘秀英 尚艳
【目的】利用高光谱数据对抽穗期冬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进行估测,旨在为叶绿素含量快速准确估测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SD便携式野外光谱仪和SPAD-502叶绿素仪实测了冬小麦抽穗期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叶绿素含量,并对原始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导数光谱与叶绿素相对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建立了基于敏感波段、红边位置、原始光谱峰度和偏度、一阶导数光谱峰度和偏度的叶绿素估算模型,并进行检验,从中筛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结果】冬小麦冠层光谱曲线特征与叶绿素含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基于原始光谱一阶导数偏度和峰度的冬小麦(抽穗期)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拟合精度优于其他4种估算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7和0.572,均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房世波 谭凯炎 任三学
【目的】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以冬小麦超优-626(冬性)为试材,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环境(增温从4月3日小麦起身开始,到6月15日小麦收割结束),研究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红外辐射器增温设施增温稳定,使小麦冠层增温2.5℃。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生育期缩短,各物候期提前,产量显著降低。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乳熟期提前4d,成熟期提前达5d,其它各物候期提前1—2d,灌浆过程缩短5d;春季夜间冠层增温2.5℃导致冬小麦无效穗数显著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小,冬小麦减产达26.6%。【结论】春季夜间增温可导致冬...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夜间增温 冬小麦 产量 适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辉杰 高剑华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1965-2007年48个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内逐年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资料,估算了全生育期、生长前期、中期、后期的水分亏缺量,分析了水分亏缺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时序变化趋势以及水分亏缺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水分亏缺量最大的区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区,水分亏缺量变率较小;各生育期以中期水分亏缺最为严重,且变率较小,生长前期和后期水分亏缺量较小,但变率较大。各生育期水分亏缺量均呈减少趋势,其变化趋势由需水量的变化趋势所引起。全生育期和生长前期需水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减小,生长后期则是由风速的减小和相对湿度的增大引起的。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亏缺量 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