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49)
- 2023(3507)
- 2022(2774)
- 2021(2638)
- 2020(2154)
- 2019(4770)
- 2018(4618)
- 2017(8946)
- 2016(4880)
- 2015(5100)
- 2014(5121)
- 2013(4980)
- 2012(4622)
- 2011(4266)
- 2010(4243)
- 2009(3820)
- 2008(3821)
- 2007(3390)
- 2006(2760)
- 2005(2611)
- 学科
- 济(16585)
- 经济(16562)
- 管理(12928)
- 业(12914)
- 企(10171)
- 企业(10171)
- 方法(8160)
- 数学(7119)
- 数学方法(7024)
- 学(5424)
- 财(5043)
- 农(4662)
- 中国(4036)
- 制(3801)
- 技术(3727)
- 务(3580)
- 财务(3576)
- 财务管理(3568)
- 业经(3509)
- 企业财务(3497)
- 融(3449)
- 金融(3449)
- 银(3440)
- 银行(3429)
- 贸(3413)
- 贸易(3413)
- 易(3349)
- 行(3285)
- 资源(3189)
- 农业(3163)
- 机构
- 大学(70739)
- 学院(70417)
- 研究(26638)
- 济(25465)
- 经济(24863)
- 管理(23583)
- 理学(20529)
- 理学院(20214)
- 管理学(19752)
- 管理学院(19625)
- 中国(18972)
- 农(18910)
- 科学(18782)
- 农业(15311)
- 京(15120)
- 所(14850)
- 业大(14500)
- 研究所(13782)
- 财(12416)
- 中心(11892)
- 财经(10241)
- 江(10104)
- 农业大学(10029)
- 省(9557)
- 经(9434)
- 院(9352)
- 北京(9212)
- 科学院(9001)
- 范(8784)
- 师范(8650)
- 基金
- 项目(51191)
- 科学(39618)
- 基金(38069)
- 家(35856)
- 国家(35594)
- 研究(32442)
- 科学基金(29127)
- 自然(20694)
- 社会(20678)
- 自然科(20176)
- 自然科学(20165)
- 基金项目(20032)
- 自然科学基金(19825)
- 省(19717)
- 社会科(19666)
- 社会科学(19657)
- 划(17408)
- 资助(15448)
- 教育(14542)
- 重点(12010)
- 编号(11374)
- 部(11286)
- 计划(11246)
- 发(10612)
- 创(10501)
- 科研(10332)
- 性(10104)
- 创新(9928)
- 科技(9916)
- 业(9476)
共检索到98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兵 邓健 李问盈 寥植犀
对 6种保护性耕作法和传统耕作法进行了连续 6 a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保护性耕作法的冬小麦地夏休闲期蓄水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 ,平均多蓄水 9 ,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耕作平均高13.2 ;产量比传统耕作平均增加约 14 ,其中旱年增产幅度较大 ,平、丰水年增产幅度较小
关键词:
旱作农业 保护性耕作 免耕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水江 王耀发
针对旱地保护性耕作中播种与施肥不当导致的烧苗、缺苗问题,以旱地冬小麦为例,对保护性耕作的种肥分施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出苗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苗情指数,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苗情指数与种肥间距和化肥施用量间的数学关系式,得出了旱地冬小麦在一定种肥间距下的化肥施用极限和在一定施肥量下的合理种肥间距,为种肥间距的合理调整及合理施肥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种肥分施 种肥间距 苗情指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素娟 李琳 陈阜 张海林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兵 李问盈 邓健 廖植樨
对 4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研究 ,着重探讨了免耕法和免耕 +深松耕作法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 ,对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免耕碎秆覆盖 +深松、免耕碎杆覆盖+深松 +耙和免耕耙 3种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比传统处理增加 9 ,11和 14 ;对采用纯粹免耕法的小麦地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 ,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改善 ,小麦增产 12 ;对免耕 +深松耕作法增加播前耙地作业后 ,小麦地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产量略有增加
关键词:
旱作农业 保护性耕作 免耕 表土作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文旭 胡春胜 陈素英 秦树平 张玉铭
【目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而对氮素氨挥发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研究长期定位试验下华北农田施肥后氨挥发发生规律,探索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氮素利用率。【方法】采用间歇动态箱式法对翻耕、旋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氨挥发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相对于翻耕和旋耕处理,免耕显著促进了小麦季和玉米季地表追肥的氨挥发,但显著降低了小麦基肥期的氨挥发速率。翻耕、旋耕和免耕下小麦-玉米全生育期氨挥发损失量为15.8、18.4和28.6 kg hm-2 a-1,分别占施肥量的4.9%、5.7%和8.8%。实验室培养分析表明,免耕和旋耕显著提高了表层(0—5 cm)...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兵 廖植樨 邓健 张进 古润生
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小麦地的传统、免耕和深松3种耕作措施和0,25%,50%和75%4种覆盖度以及拖拉机轮胎压实与非压实对土壤水分保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耕作措施、覆盖度和压实3种因素中,压实对土壤水分保护效果的影响最大,可以使具有25%~75%残茬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地的平均径流强度增大3倍之多。传统耕作加覆盖的保水效果好于免耕加覆盖和深松加覆盖。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水分保护 模拟降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雪松 曹永胜 曹克强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因其具有诸多优点,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采用,但在采用该技术的同时,也使各地的土传病害加重,使植物保护工作面临新问题。文章对土传病害在河北省的发生现状进行了简介,并在分析土传病害加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小麦土传病害 治理对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薛春芝 李升东
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以济麦22、烟农19、济南17和烟农21四个不同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系数、旗叶SPAD值、旗叶光合速率(Pn)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LAI、SPAD值、Pn和NDVI与该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呈非线性的关系,经济产量是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不同基因型小麦的LAI、SPAD值、Pn和NDVI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济麦22和烟农21能够充分利用土壤的有限水资源,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可以作为旱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提...
关键词:
小麦 保护性耕作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瑞芝 李少昆 金亚征 李小君 汤秋香 王克如 高世菊
【目的】明确中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少耕研究集中在东北地区,免耕研究集中在长江下游及东南地区,秸秆处理和综合型措施的研究以西北地区最多。中国保护性耕作的产量研究结果多为增产,但也有10.92%的减产数据见诸于各地的报道,其中黄淮海、华北平原、西北内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区的减产概率比较高;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减产概率较高;小麦减产概率最高,玉米减产概率最小。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反应不同:小麦在黄淮海、华北平原及西北地区的减...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中国 产量 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世琦 颜鑫 韩钰
【目的】探索土膜耕作法对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变化的影响,揭示土膜对作物根系生长及产量效应,明确土膜的农业生产价值,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喷施1.0%浓度羧甲基纤维素铵(carboxymethyl cellulose ammonium,CMC-NH4)水溶液促使土膜产生。设CMC-NH4用量0(CK)、50.0(T1)、100.0(T2)、200.0(T3)和300.0 kg·hm-2(T4)5个处理,开展春小麦-夏玉米复种下的土壤水分、温度、养分、微生物、作物根系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喷施CMC-NH4的各处理春小麦和夏玉米田土壤日均含水量提高3.3%—7.0%(P<0.05,下同)和1.9%—6.1%,日平均温度提高7.9%—12.6%和5.6%—11.7%,土壤积温增加88.98—141.94℃和60.25—136.65℃;0—30 cm土层根长提高37.5%—17.1%和11.2%—1.7%,根表面积提高15.3%—4.5%和12.5%—9.2%,土层根系干重增加17.0%—41.5%和30.9%—36.7%;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7.3%—18.8%和夏玉米地上部干重33.6%—49.0%,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和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结论】喷施CMC-NH4形成的土膜具有农田覆盖功能,能够改善土壤水热环境,促进作物养分吸收利用、根系生长、提高产量;土膜耕作法为构造“表实上虚下实”良好耕层结构提供了技术方法,对作物产能提升、农田土壤改良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支撑作用。宁夏引黄灌区CMC-NH4推荐喷施量为100.0 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兵 周兴祥
介绍了固定道耕作法及其目前的研究情况。利用测力数据采集系统,在免耕和已耕地条件下,对凿形开沟器在压实区和非压实种床区开沟所需水平牵引力和牵引功率进行了同步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固定道耕作法开沟器所需牵引力可降低40%左右。
关键词:
固定道耕法 压实 保护性耕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瑞芝 李少昆 李小君 金亚征 王克如 初震东 高世菊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吕杰 马丽 韩晓燕
通过对阜新地区农户和典型试验区的调查,从作业费用、物质费用、总投入产出及节省用工四个方面分析了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耕作环节节省了大量的机械费用和用工费用,通过大型机械的精耕播种减少了种子和化肥的投入费用,但由于2008年农户才开始大面积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因此化肥费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减少,相反略有增加。而通过减少生产环节和大型机械的采用,保护性耕作的省工效果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田间管理和收获环节。
关键词:
阜新 保护性耕作 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立晶 高焕文 李洪文 金双义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影响日棵间蒸发量的因素,在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影响蒸发的各因素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对10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各参数与日棵间蒸发量的拟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耕作模式条件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叶面积指数、地表覆盖率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7种耕作模式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地表含水率具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3种耕作模式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地表温度具有三次函数关系。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日棵间蒸发量可近似用叶面积指数、地表覆盖率或者地表含水量计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勤 刘永红 柯国华 何文铸 高强
采用控制性定位试验,研究坡耕地麦玉薯三熟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表明,采用垄作免耕、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其中采用横坡垄作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但周年产量显著下降;采用中带顺坡垄作方式在稳定周年产量的基础上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其生态与经济效益最佳。研究还发现,降雨量和最大24h降雨量与径流量、土壤流失量显著相关,降雨量对径流量的影响大于最大24h降雨量,土壤流失量是受降雨量和最大24h降雨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